APP下载

资中得名与建县年代新考

2022-05-27曾令琪顾建德

巴蜀史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资中资中县里耶

曾令琪 顾建德

(曾令琪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大中华文学》杂志总编辑;顾建德系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资中县文联副主席,资中县作家协会主席)

《四库全书》版《资州直隶州志》扉页,清光绪丙子年(1876)增修

《四库全书》版《蜀中广记》封面、扉页

一个美丽的传说:资中源于“帝尧之子”

关于“资中”县名由来,新版《资中县志(1986—2005 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年出版),没有予以说明。刘炯主编的清光绪丙子年(1876)增修版《资州直隶州志》,也没有予以说明。但资中流传这样的民间传说:“尧的儿子‘资’协助大禹治理沱江水患,因而称沱江为资江,县城又坐落在沱江中段,故名资中。”……今资阳、资中地区为尧时资国封地之说。

这样的说法,不仅网络随处可见,在以前资中、资阳、内江的一些地方史资料、旅游宣传简册之中,也比比皆是。

关于“帝尧第九子”云云,试看一则资料:

史书和大量刘姓谱牒都记载,尧帝共生有10个儿子和2 个女儿。如《吕氏春秋·去私》载:“尧有子十人。”《求人》篇也说:“尧传天下于舜,妻以二女,臣以十子。”《孟子·万章》和《淮南子·泰族训》则都说“尧使九男二女事舜”。

而《四库全书》版《四川通志》在“直隶资州”(即资州直隶州)条中,记载一条传说:“炳灵庙,在州南二里,相传帝尧第十七子,食邑于资,为土主神。”资中县城的炳灵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存在多年,在原石膏小学(后改名水南中心校)内。20世纪90 年代拆出,原址上修建一幢六层楼高的教师住房。这里传说是与“帝尧第十七子”有关。

细细考量,我们资中人从小耳熟能详的一些“史实”却不免有以讹传讹之哂。因为:

其一,尧舜之时中原尚处于部落或部落联盟时代,遑论相对中原而言相当偏僻、落后的现资中领域。

其二,尧舜之时“禅让制”盛行,帝尧为部落、部落联盟首领,是根本不可能实行夏朝建立之后“家天下”时代才有的“分封制”。

其三,帝尧的儿子有多少?退一万步说,纵使分封,他只会将其子分封到中原交通相对发达之地,而不可能分封到2000 年后的秦汉时代发配犯人、将近3000年后盛唐时代李太白都大呼“蜀道难”的巴蜀之地。

由此可知,资中得名源于“帝尧之九子资”的说法,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资中”得名于沱江支流资溪

明代曹学佺所撰《蜀中广记》卷一“资阳县”条曰:“《华阳国志》:资中县受牛鞞水。《寰宇记》:县本汉资中县,后周武成于资中故城置资阳县,以资水为名。《志》云:城西二里,资溪萦纡九曲,合流雁江。近掘得宋张方《题资溪桥》诗,有‘资水右旋江会合’之句也。王嵒《资阳江诗》:淡云残雪簇江天,策蹇迟回客兴阑。持钵老僧来咒水,倚船商女得搬滩。沙翘白鹭非真静,竹映繁梅奈苦寒。阮籍莫嗟岐路异,旧山溪畔有渔竿。”当时的资阳县,即现资阳市雁江区。文中的《寰宇记》即《太平寰宇记》,《志》即《华阳国志》。

《蜀中广记》卷5“资县”条载:“今邑之山川皆曰‘资’。”同卷“资阳县”条曰:“邑当资水之阳,齐建元间置,又曾于此县立资州矣。《通志》云:盘石废县在县北三里,有石状如盘陀。”《蜀中广记》的作者生活在晚明时代,当时的“资县”,即现资中县。《通志》作者为宋代郑樵。

综上所述:资中建县之时,因县治在“资水”(资溪)边,所以,最早的县名叫“资中”,后来的县名叫“资阳”。按照中国行政区域名称往往与地名和所处位置有关的传统,最早的县治,应该在“资水”(资溪)的中部(中游),或者在“资水”(资溪)的北岸(古人将山南水北谓之“阳”)。考诸资中故城和老资阳县城的位置,确实如此。只因行政区划调整,现在的资中,继承古资中的名称,迁治到现资中县城,管辖古资中的一部分地域;现资阳市雁江区,则继承古资中的另一部分地域。两地语音、风俗,甚至文风都大致相同。

置广汉郡之前的汉初巴蜀地区示意图(转自罗家祥《巴蜀奉县新考》)

那么,以上引文中的“资水”(或曰资溪),究竟是那一条河呢?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1:“资州,资阳。上。开元户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二。乡五十三。元和户二千四百九十九。乡五十五。禹贡梁州之域。秦并属,为属郡。在汉即犍为郡资中县地也。李雄之乱,夷僚居之。后魏废帝二年析武康郡之阳安县置资州,取资水为名也。隋大业三年,改为资阳郡,武德元年复为资州。”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7“四川二下”条:

资阳县,州东六十里。东南至资县百里,西北至府城百六十里。汉资中县地。后周改资中为盘石,别置资阳县,属资州。隋以后因之。元废。明成化中,复置资阳县。正德中,改今属。土城周不及六里,编户七里。

资山,县西南三里。迥然秀拔,一名独秀山。又,威峰山,在县东北七十里,高出云表,为一方之镇。○九泉山,在县东北。万历中,奢崇明作乱,自泸叙而西,败官军于此,遂薄成都。或云,山与资县接界。

雁江,县东一里。东南流入资县界。《志》云:雁江经资阳、资县之间,亦曰中水。萧齐永元初,益州刺史刘季连遣兵袭中水蛮,不克。其地盖在县界。胡氏曰:中水在资阳县西。似误。○资溪,在县西二里。萦纡九曲,流入雁江。又孔子溪,在县南二十里。溪旁有乡校,祠孔子,因名。亦东流合于雁江。《志》云:县有栗木镇、丹山镇、水溪沟等堰凡二十八处。

可见,顾祖禹对“资溪”美姿“萦纡九曲,流入雁江”的描绘,与曹学佺所撰《蜀中广记》卷1“资阳县”条记载“城西二里,资溪萦纡九曲,合流雁江”何其相似!而雁江,就是沱江在资阳境内的别称,因沱江资阳段旧时多大雁,故称雁江。

通过上述两个资料,我们完全可以明确“资溪”在哪里汇合,究竟现在是哪一条河。

资溪,就是流经从前资阳县城郊的一条小河。小河古称“资溪”,其中部即古资中县城所在地。因“萦纡九曲,流入雁江”(弯来绕去,流入沱江),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行政区域的调整,县治(资中故城)的迁徙,“资溪”后来“华丽转身”,改名为“九曲河”,沿用至今。现在,当地还有“资溪村”“资溪街道”等地名和基层行政区域名称,供人们发思古之幽情。

1941 年,在老资阳县城内圣禅寺、北门坝一带,曾多次发现条形古城砖,上刻铭文“资中城墼”,是修筑汉代古城的历史证物。据专家考证,那些城砖为汉宣帝刘询元康元年(前65)资中故城的建筑砖(参见《资阳日报》2017 年10 月31 日张方金、曹礼芹《满载汉代荣光的铜车马》一文)。

那么,资中又是否建县于人们常说的西汉呢?

资中建县于先秦时代

对曾经的建县历史,资中、资阳过去一直这样叙述:“资中建县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

1993 年版《资阳县志》“政区建置志”第一章“建县沿革”、1997 年版《资中县志》第一篇“政区建置”,都认为:“资中建县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当代的一些历史、地理学著作,也持此说。

20 世 纪40 年 代资阳出土“资中城墼”条形砖

上述说法最原始的材料,应该是《汉书·地理志》:

犍为郡,武帝建元六年开。莽曰西顺。属益州。……县十二:豦道,莽曰僰治。江阳,武阳,有铁官,莽曰戢成。南安,有盐官、铁官。资中,符,温水南至入黚水,黚水亦南至入江。……

也许,正是《汉书》中“犍为郡,武帝建元六年开”这十个字的记载,引起人们的误读、误解。要知道,武帝建元六年设置犍为郡,并不完全等于资中县的设置与此同步、同时、同频。

关于资中的历史,资阳史学家王洪林先生在《秦资中县》一文中有一段叙述:

前206 年,汉元年正月,项羽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41 县,都南郑。前201 年,梓潼县潼江岸边设广汉郡。前187年吕后元年汉简列名巴郡资中县,仍设41县。前141年汉武帝改归蜀郡,前115年北置牛鞞县,1942 年资阳县出土篆字砖蜀郡作、古隶资中城墼砖文可证。前32 年,资中县改隶犍为郡。

王洪林所述“前187 年吕后元年汉简列名巴郡资中县”云云,其时间有误;应是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 年。王先生这一说法,应是出自张家山汉简的记载。而关于张家山汉简,周工先生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一文中,介绍得很详细:

1983 年12 月至1984 年1 月,荆州地区博物馆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清理了三座西汉初年的古墓(编号M247、M249、M258)。……汉墓中的二四七号汉墓随葬品中有竹简计一千二百三十六枚(不含残片)。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和遣策。

《二年律令》为出土简文原有标题,单独写在一枚简上。由于这部分竹简简册同墓中《历谱》共存一处,《历谱》所记的最早年号为汉高祖五年、最后年代为吕后二年,因此学界认为《二年律令》的“二年”应为吕后二年。亦即律令应是从汉高祖五年到吕后二年时施行的律令。

张家山汉简出土之后,立即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各方学者纷纷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王元钧先生的研究尤为突出,其在《张家山汉墓残简缀合五例》一文中明确提出:

第五列有四块残片,其中第三块残片如图四左。经比对,应为“二年律令图版”第四四七枚中间(如图四中)的左半侧,如图四右。所残缺文字原整理小组未辨出,补齐后应为“朐忍、郪、资中、阆中”四县,其中:

“朐忍”,属巴郡,东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建朐忍县。

“郪”,西汉初年所置,属广汉郡。

“资中”,春秋巴国属地资州;网上有学者认为资中县系西汉武帝建元六年设置,属益州犍为郡。但据此枚张家山汉简可知,起码汉初此“二年律令”颁布时已有该县,并非建元初设。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战国时为巴国国都。

王元钧先生认为,朐忍(笔者认为应是“朐䏰”,县治在现重庆云阳县双江镇建民村)、郪、资中、阆中,这几个县级行政单位,当时就已存在。张家山汉简虽不能证明资中县为西汉初期吕后执政时所设,但其设置时间,应不会晚于吕后二年(前186)。

中国史学界自古即有“孤证不立”的优良学术传统。清末民初,王国维先生倡导“二重论证法”;民国之后,现代学术大家陈寅恪先生力倡导“三重论证法”。从此,多重证据法已成当代史家之共识。以古代文献、地下文物、刻石刻字、寺庙文物、家藏谱牒、民间口碑等相互印证,成为当代史学界的一种常规。

资中建县年代新考

至此,资中、资阳之前习以为常的“资中建县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的说法,与一些新出土文物资料,已出现重大牴啎。只是,仅仅凭借上述张家山汉简,显然还不能立判孰是孰非。

如果说王元钧在张家山汉简的研究中关于资中的说法是“孤证”的话,那么,里耶秦简牍的横空出世,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更早、极具参考价值的重大“利好”。

里耶秦简牍“资中令史”

里耶秦简牍“资中宕登爽”简

里耶秦简牍“司空守巸付资中”简

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古镇的一口古井中,发掘出来大批秦代简牍——蜚声国内外、堪与敦煌媲美的《里耶秦简》。《里耶秦简》多达3.6万枚10多万字,其内容多为当时的洞庭郡迁陵县官署档案(洞庭郡的存在,刷新了中国历史上秦朝36郡或48秦郡的传统说法)。这些内容,涉及当时里耶秦代简牍包括里耶古城遗址1号井出土的3.8万余枚和2005年12月出土于北护城壕11号坑中的51枚简牍。《里耶秦简》内容丰富,涵括户口、土地开垦、物产、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等相关政令和文书等方方面面,可以说,这是秦帝国灭亡后的2000余年间,唯一的一部大秦帝国的编年史地方志。其纪年从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至秦二世二年(前208)止,记事详细到月、日,十几年连续不断,其文字之多,内容之丰,超过去几千年对于秦国及秦朝的文献总和,所以被称为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上的“最伟大发现之一”。

陈伟先生主编的《里耶秦简牍校释》(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卷2012年1月出版,第二卷2018年12月出版)记载,在两批里耶秦简牍中,出现、涉及“资中”的地方,多达4处。

第一处:(简8—269)

“资中令史阳里釦伐阅:十一年九月隃为史。为乡史九岁一日。为田部史四岁三月十一日。为令史二月。□计。年丗六。户计。可直司空曹。”

见《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第125 页和第126 页。其中,陈伟先生注曰:资中,县名,……《汉书·地理志》属犍为郡,治所在今四川资阳市。阳里,里名。釦,人名。伐阅,积累功劳经历。……隃为史,疑隃、揄并当读为“逾”,训为“进”。年丗六,丗六岁。原释文以“□计”“户计”相次,而将“年丗六”置于其后。直,疑读为“置”,安置义。

第二处:(简8—429)

“罚戍士五(伍)资中宕登爽署迁陵书。”

见《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第147页。其中,陈伟先生注曰:“宕”或“宕登”,资中县里名。“登爽”或“爽”,人名。本简简首涂黑。

第三处:(简8—2014)

“丗二年,贰春乡守福当坐。士五(伍),居秶(资)中华里。今为除道通食。”

见《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第418 页。其中,陈伟先生注曰:福,人名。秶中,即资中,县名。《汉书·地理志》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资阳市。华里,里名。通食,似指送饭。8—1445有类似记载,可参看。

第四处:(简9—956)

“六责。迁陵司空守巸付资中。”

见《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二卷第230 页。其中,陈伟先生注曰:巸,人名。资中,县名,参看8—269注释。

透过上述4条材料,可知陈伟先生的研究非常细致,为我们解读里耶秦简牍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

但其中也有失误的地方。

其一,第一处注释曰“资中,县名,……《汉书·地理志》属犍为郡”,第三处又曰“秶中,即资中,县名。《汉书·地理志》属巴郡”。如前所引《汉书·地理志》载“犍为郡,武帝建元六年开。资中,符,温水南至入黚水,黚水亦南至入江”,第三处属巴郡应予订正为“犍为郡”。

其二,第三处正文行文,为“士五(伍),居秶(资)中华里。”陈伟先生直接在秶后加括号并注明“(资)”,在注释中又注曰“秶中,即资中”,这是错误的。在先秦典籍中,查不到“秶”假借为“资”的用法。这种“孤证”,应予排除。

秦国在商鞅变法(前356 年和前350 年)之后,并诸小乡为县,设置县令,万户以上县的长官称县令,万户以下县的长官称县长。此制度一直沿用到唐朝建立。唐代的县分上、中、下三级,县级长官不再分称县令和县长。

而从前三条材料的简文可以看到,简8—269的“十一年”,为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由此可知,资中县建县,最晚不会晚于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这个时间,比传统的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建县说,提前了至少101年。

结语

关于先秦时期的资中与千里之外的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古镇,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交流,郑威先生在《里耶秦简牍所见巴蜀史地三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中有较为精辟的总结:

新公布的里耶秦简牍,所记秦蜀郡县级政区共六个,分布于岷江、沱江流域,所记秦巴郡县级政区亦为六个,分布于嘉陵江及其支流涪江、渠江流域。秦人灭蜀后,岷江全流域处于蜀郡的控制之下,在李冰任蜀守期间,在楚人聚居区设置楚道,沿袭至汉晋未改。巴郡之宕渠为寅人聚居地,秦设宕渠道。在刘邦建汉过程中,寅人因功受赏,蠲免赋税,宕渠改道称县。秦灭蜀置郡在先,灭楚置郡在后,为了加强对楚地的管理,不少巴蜀官员转迁楚地各郡任职,里耶秦简牍记载的蜀郡资中县令吏到新设立的洞庭郡迁陵县任职,就是一个十分具体的案例。

公元前317年,秦惠王令司马错伐蜀,灭之。然后推行了一套在秦国旧地已很完备的行政制度,设置蜀郡,郡下设县。通过对里耶秦简牍的研究、解读,我们终于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

一、资中县建县时间,根据目前实实在在的多条资料,最晚不会晚于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这个时间,比传统的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建县说,提前了至少101年。

二、随着更多文物资料的出土,很可能会有新出土文物资料,证实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前,资中即已建县。

三、资中建县时间,很有可能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的基础上还会提前20—50 年,估计会在公元前280 年前后。如将来有这方面更多地下文物出土,资中建县时间,很有可能会有一个准确的时间。

猜你喜欢

资中资中县里耶
《磐石》文艺筑精神 初心如磐石
四川资中话本字考
资中县:探索开启网络助力模式
里耶秦簡“遷陵以郵行洞庭”新解
受令簡和恒署書:讀《里耶秦簡(貳)》札記兩則
《里耶秦簡(貳)》校釋五則
资中县:新媒体吹来节日廉洁风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传承现状研究
基于监督分类法处理的县域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析
资中县联社推出IC卡便民闪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