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22-05-27陈向荣谭赞良雷云进段志远
0 引 言
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业教育20条》)首次提出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并提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要求。模具是“工业之母”,高精度、复杂、多功能的模具零件加工需要有高水平的模具专业技能人才,要培养高水平的模具专业技能人才,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具专业课程体系。
1 模具发展现状与生产流程及岗位能力需求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技术产业结构变革的发展,精密、复杂、多功能模具(高端模具)的比例大幅提高,随着模具零件加工精度越来越高、模具结构越来越复杂、模具功能越来越多,企业在要求模具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拥有识图和制图能力的同时,对模流分析软件、模具设计软件、模具加工编程软件的运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要求:①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与企业岗位需求一致;②对于机械制图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扎实;③要提高模具设计软件、数控编程软件应用能力。
通过对模具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调研,模具生产的整个流程一般为:产品资料→产品结构分析→UG模具设计→模流分析→制定模具零件加工工艺→UG数控加工编程→模具零件加工→模具零件检测→模具总装配→模具调试、修模,整个流程中主要有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调等专业岗位,每个岗位有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相应的职业技能要求,如表1所示。
2 构建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1)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原则。在1+X证书制度下,使开设的课程对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从企业岗位的技能、素养要求出发,将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作为核心要素,不断重组、优化课程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各岗位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活页式教材和数字化资源,与行业、企业一起制定针对模具企业各岗位的考核标准,学生达到考核标准后即可上岗。
(2)以生产技能为主线,课程设置紧扣岗位需求。以满足模具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主,构建模具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首先课程要满足模具企业多职位转换和企业发展的知识及能力要求,进一步夯实机械制图、械械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其次开设的专业课程和课程内容对接企业各岗位技能要求;最后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顺序和课时安排要科学合理,提高学生对模具设计软件、数控编程软件的应用能力。
(2)强化技能教学实施阶段(第二学年)。本阶段课程主要以专业核心课为主,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内容要求对接企业各岗位技能要求,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学,通过项目实现任务驱动,实现“做中学”。课前,教师在网上发布项目任务,同时上传相应的视频资料,并要求学生按视频资料进行学习。课中,教师讲解项目操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注意事项,解答学生在网上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同时引导学生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完成后首先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然后由教师进行整体评价,最后由模具企业专家进行点评。学生通过实际的项目活动,积极练习,并相互学习,积累职业经验,锻炼职业能力,每个项目都形成一个考核评价,按项目在整个课程中的权重形成课程考核。
3 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实施
专业基础课推行项目教学,以模具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着眼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模具生产流程开发教学项目,讲练结合,最后要求学生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以此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后,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知识,一方面增加机械制图等课程的课时,另一方面增加综合实训,并安排在企业进行,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工作夯实基础。
(1)基础教学实施阶段(第一学年)。第一学年主要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主,公共基础课注重精讲多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信息化运用等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零距离教学实施阶段(第三学年)。首先在学校进行综合技能实训4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模具专业的职业技能,然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教师与企业共同为每位学生选择实习岗位和企业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每周的工作任务和学习计划,每月结束后进行岗位单项技能考核,3个月结束后,进行岗位综合技能考核,要求达到中级技能水平,5个月结束后要达到高级技能水平。通过高级技能水平考核后,根据双向选择,安排学生到其他关键岗位实习。在学生毕业时掌握企业多个岗位高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实现零距离就业,并为后续发展成为企业高技能人才打下基础。
(2)建立优质校外实训基地。最先进的模具加工设备和模具设计软件最先应用在主流模具企业,通过与主流模具企业共同开设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建立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高素质模具技能人才。
所有核心课程采用学校、企业双导师交叉式教学,如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由学校、企业双导师共同确定授课内容、教学项目和授课方式。首先由教师讲授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的基本知识,然后由企业导师从简单到复杂对教学项目进行示范和讲解,最后由学校、企业双导师共同完成塑料模设计综合实训。
2) 对于双风管系统,可根据每个房间设定的温度实时调节2种不同温度的空调送风混合比例,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房间的个性化控制精度是这4种方案中最高的。缺点是每个房间都会存在冷热风的混合,造成能量损失,在送风量基本不变、部分负荷下,风机能耗依然很大,总的能耗要高于另外几种方案。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继续解构了黑格尔矛盾观的唯心性,他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2]305也就是说,矛盾的观念产生于实践,而不是相反。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通过批判普鲁东的矛盾思想揭露了唯心矛盾观的错误。普鲁东不懂得“逻辑世界只是现实世界在人的观念中的反映”[1]139,因此只能随意编造矛盾。马克思认为解决矛盾不能靠取消矛盾来实现,“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任务,就是立即使辩证运动终结。”[3]146
4 加强校企合作以保证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
(1)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学校与企业共同建成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拥有模具设计工作室(有14名模具设计工程师)、模流分析工作室(有7名模流分析工程师)、UG数控编程工作室(有8名UG数控编程工程师)、模具设计及模流分析机房、UG数控编程机房、模具加工车间(有21台模具加工设备,有10名模具加工师傅)、模具装配车间(有6个模具装配工位,有4名模具装配师傅)、模具调试车间(有2台模具试模设备,有1名模具调试师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完成模具分析、设计到加工、调试的整个生产流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项目涵盖了模具专业的各个典型工作任务,一方面承担教师培训和学生实训;另一方面对外承接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调试的生产业务。
注重课程开设的逻辑关系,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和授课地点,如开设软件相关课程时在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完成后,首先开设AutoCAD,让学生掌握二维模具结构图绘制;然后同时开设UG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3门课程,课程结束后在企业安排4周的UG模具设计综合实训,在教师和企业模具设计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训,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UG模具设计;最后开设UG数控编程,在教师和企业数控编程工程师的指导下运用UG模具设计的零件编写数控加工程序,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该项技术与技能。
STEP4:将所有设备数据转换为报文格式,发送给代理,若收到“采集结束”指令则关闭服务器结束数据采集,否则继续进行设备数据采集。
(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模具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有经验的导师构成,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以企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各岗位工作任务、教学项目、活页式教材、视频资源,与企业一起制定针对模具企业各岗位的课程考核标准。
石黑一雄在这部小说里所采用的整体式悬念、顶针式悬念和切入式悬念从三个角度展现了事件悬念与小说情节的内在关联,使读者产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感受。其笔下扣人心弦的事件悬念设计使读者的心与小说人物的心一起跳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事件悬念设计的独特艺术效果。
5 结束语
要培养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1+X证书制度下分析模具发展现状及模具生产流程和岗位能力需求,以职业技能为主线,课程设置紧扣岗位需求,以企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设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共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优质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共同开发各岗位工作任务、学习项目、活页式教材和数字化资源(模具设计、数控编程、模具加工等视频),共同制定针对模具企业各岗位的考核标准,使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
[1]曹 伟,孙立民,王传俊,等.岗证结合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35(21):167-169.
[2]李文平.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2):43-46.
[3]颜国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以黎明职业大学模具专业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7(2):69-73.
[4]余 健,龚正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181-183.
[5]陈 雪,刘 通.能力为主线、项目为载体的工科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师,2019(35):86-87.
[6]赵国际,蒋明周.模具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对接匹配[J].模具工业,2020,46(1):72-75.
[7]袁根华,刘 晓,汪菊英.高端人才能力结构与模具专业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1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