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黄河故事的媒体传播实践

2022-05-27朱欣英

中国广播 2022年1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洛阳黄河

朱欣英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畔的古都洛阳承载了千年黄河故事,有着丰富的历史文脉,洛阳广播电视台立足本地区实际,挖掘文化资源,利用多渠道、多平台讲好黄河故事。

【关键词】市级媒体 黄河故事 地方实践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近年来,洛阳广播电视台运用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等手段,通过视频号、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推出一系列涉及生态文明、社会民生、历史风貌等方面的融媒作品,进行了扎实讲好黄河故事的具体实践。

一、深挖历史文化资源   传承华夏文明薪火

“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堪为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黄河以其大气磅礴的气势、绵延不绝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赋予了无坚不摧、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黄河文化传承几千年,是中华儿女的民族魂和精神食粮。河南省作为黄河流经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姓氏发源地最多的省份之一。洛阳还是客家人的重要祖居地,近年来,河南多次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到河南寻根的华侨、港澳同胞络绎不绝。

从古至今,有关黄河文化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诗篇。唐代诗人李白曾留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使至塞上》《登鹳雀楼》《黄河大合唱》等文化经典,令人耳熟能详、历久弥新。“黄河号子”成为一种专属于劳动者的文化符号和黄河文化的象征符号。

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要深度挖掘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传承好黄河文化,展现母亲河的精神力量,这既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促进黄河事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塑造民族品格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围绕黄河故事,河南洛阳广播电视台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开设了《传承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我们的母亲河》等专栏,举办“沿黄一路牛犇——用影像讲好黄河故事”等采访活动,就黄河两岸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民生实事等做重点报道。从讲好黄河故事着手,以党中央重大部署为引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要求。近年来,持续擦亮“黄河文化”名片、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已经成为洛阳当地媒体的主要议题。

洛阳广播电视台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地方、见过的人、提到的事中精选企业、社区、革命纪念地等,开展大型直播活动,并开设“感受黄河文化”等网络话题,吸引网友广泛参与,立足河洛文化實际,展示洛阳日新月异的变化。

几千年来,黄河孕育出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黄河川流不息的生命力延续着中华民族血脉,也坚定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只有讲好黄河故事,才能进一步发现黄河文化的文明价值,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全面开发整治黄河沿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人领会黄河文化精神内涵,深入了解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三、创新传播方式手段 提升报道吸引力影响力

讲好黄河故事,涉及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手段技巧以及内容的传播渠道等多个方面。洛阳广播电视台通过“走转改”和“三贴近”实践活动,打造多媒体矩阵、创新传播方式等手段,以春风化雨、循循善诱的传播让黄河故事活起来。

(一)增强“四力”,让黄河故事“冒热气”

讲一个故事,胜过讲一打道理。新时代,谁会讲故事,谁能讲好故事,谁就能赢得更多的受众,就能创造更大的影响。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做好地方报道、讲出好故事的关键就是要立足地方民情、贴近群众、深挖素材,以特色、贴近、生动著出精彩文章。

洛阳广播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四力”要求,锻造过硬素质、过硬本领、过硬作风,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坚持“三贴近”,推出了一系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实现与群众的情感认同。

在《沿黄一路牛犇——用影像讲好黄河故事》系列报道中,由记者组成的采风团队从河南洛阳出发,直达黄河发源地——青海三江源,历时22天,行程约8000公里。在路途中通过影像、图片和文字进行实时报道,让受众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近黄河,了解黄河流域的历史传说、壮美景观、建设成果,在聆听黄河故事的同时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二)以点带面,讲述黄河故事

以点带面是新闻报道中经常采用的叙事方法。在讲述黄河故事的重大报道中,洛阳广播电视台使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实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2021年7月4日《直播洛阳》节目报道《扎实推进民生水利建设 让涓涓清泉润民心》,开篇以新安县北冶镇柿树岭村村民李翠翠的视角展开,描写李翠翠小时候担水的生活,引出洛阳市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情况,讲述洛阳在农村饮水安全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中的工作成效。2021年5月4日《洛阳新闻联播》节目报道《持续生态惠民 打造美丽“强磁场”》,节目中记者先介绍了洛阳龙门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用镜头展示自然山水园林景观和伊河治理成效,点出“通过扩大龙门国家湿地面积和规模,可以补充洛阳城区地下水资源”,将报道重心引入到洛阳市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这是整个“面”的呈现。为了用多个“点”建构整个“面”,报道又展示了涧西区彩虹游园内游客漫步闲适的画面,进而切入到黄河流域绿色治理工程中。这类报道从细微处入手,将报道重心徐徐展开,将观众引入报道现场,既讲清了故事,又讲好了故事。

(三)打造多媒体矩阵,用立体化报道模式传播黄河故事

洛阳位于黄河之畔,因河而起、依河而兴,在讲好黄河故事上可谓重任在肩。新时代,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讲好黄河故事需要建立起完善、便捷的传播渠道。近年来,洛阳广播电视台打造多媒体矩阵,拓宽传播渠道,在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网站、视频号等平台建立宣传阵地,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模式,实现新闻报道跨平台、跨媒介传播,着力讲好黄河故事。

2021年8月12日,洛阳广播电视台将洛阳文化符号和我国传统佳节“七夕”相结合,采用诗、歌、舞的形式演绎“关关雎鸠”的河洛爱情故事,制作出文化短视频《洛阳女儿名莫愁》,通过多媒体矩阵整合传播,在营造节日氛围的同时,提升洛阳广播电视台品牌影响力。节目播出后获得全网关注,微信指数“洛阳女儿名莫愁”关键词热度高达70万+,成功利用多媒体矩阵打出品牌效果。

四、顺应时代再创新

5G时代的到来为媒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面对挑战,洛阳广播电视台紧跟信息时代发展步伐,将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深度挖掘黄河故事内涵,打造黄河新IP。

在保护的基础上做好传承。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拥有剪纸、牡丹瓷、纸雕等品类众多、充满古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广播电视台专门设置了《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弘扬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等栏目,对沿黄非遗保护和传承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行走洛阳,读懂历史。黄河流域有丰富的石窟寺资源,石窟寺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为此,洛阳广播电視台制作《关注你身边的石窟寺》融媒体产品,用声音、文字、图片以及视频,为黄河流域石窟寺建立“数字档案”。

在创新中弘扬。黄河文化博大厚重,同时也是鲜活的、生动的,需要我们去挖掘。洛阳广播电视台抓住机遇,深挖具有代表性的河洛文化、舞蹈文化、唐文化、戏曲文化,打造出了一系列特色黄河文化IP。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主要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洛阳广播电视台围绕二十四节气推出系列产品:冬至前夕,在“三微一端”上推出《冬至奇遇》节目,运用5G+ AR技术,将河洛文化与大唐风华结合起来,再现了盛唐风貌。在小寒节气,又推出《洛阳小寒奇趣》,很好地宣传并传承了黄河流域的民族文化。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黄一樑)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洛阳黄河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洛阳正大剧院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黄河』
洛阳自古繁华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