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冬
2022-05-27平川
平川
煨是从前慢,也是天伦乐。
“煨”在现代,多被用指食物的烹制。是将质地较耐煮的食材,加入调料和汤汁,用小火长时间加热至熟烂的意思。
用煨这种烹调方法,做出来的菜,主料酥烂,口味醇厚。
在福州地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汇,叫“煨铺”。铺,是床铺,铺盖。煨铺,类似于焐被窝的意思,焐在被窝里取暖。
听到“煨铺”二字,很多人会想起儿时的情景:漫漫冬夜,为了取暖,或者节省一些炭火,老人孩子便早早地上床煨铺,将被窝慢慢煨热。
屋外寒風呼啸,屋内其乐融融。昏黄的油灯下,老人讲古,妇人拉呱,家人煨坐,灯火可亲。“煨”,是从前慢,也是天伦乐,是一个非常动人的词汇。
“幸有和林酒一樽,地炉煨火为君温。”火可以煨人,自然可以煨食物。古代人喝酒,喜欢温着喝,中国历史上,跟温酒有关的桥段很多,都极具草莽英雄的豪情,比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温酒,需要专门的温酒器,耶律楚材诗中的“樽”,就是温酒器。但平民百姓没有那么讲究,用炭火的余温直接煨酒。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诗曰:“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
菘是白菜,春韭冬菘,是古人眼中的美味。
文火煨出来的白菜特别甜。白居易写经霜的白菜:“浓霜打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翻教菜心甜。”豆腐煨白菜,放入几粒大干贝,鲜而绵软。豆腐白菜,汤白,汁浓,就这点素白鲜美,可以勾起味蕾的前世今生。
范成大诗中提到藕。
湖北湖南人待客,莲藕煨排骨是必备菜品,藕香与肉香融为一体,咕噜咕噜一碗下肚,从舌尖暖到肚里。若是你去了武汉,武汉的朋友会交代你:今晚你莫安排其它事情了,我屋里煨了汤在,晚上到我屋里喝汤去。
这汤,八成就是莲藕煨排骨。
武汉人用来煨汤的,是粗陶器,叫砂铫子。因为粗陶透气,煨的时候,可以把油腻渗走,这样剩在铫子里的都是不腻人的精华。
白萝卜古称莱菔,也适合煨。宋人林泳说,“折项葫芦初熟美,着毛萝卜久煨香”。菊后的萝卜丰盈肥美,滢润多汁,最适合煨着吃。宋人姜特立诗曰:“烂爊莱菔甜如蜜,细点猪臁滑似酥。”
这样的诗句,读着便觉得好吃。这是用时间慢慢酿出的美味,也是古人恬适自得的生活理念,有一种古朴的诗意。
从烹饪上说,煨,相当于小火慢炖。用砂锅煨菜,火候只有炖菜的一半,所用的时间,却是炖菜的两倍。但比起炒、炸、煎等烹饪方法,煨出来的菜肴,所含的脂肪少,很大程度保存了食材的营养。从健康角度看,也是一个可取的烹饪方法。
在我的家乡,旧时冬天渔闲季节,渔民会利用这段时间,为来年的渔事做准备,修船,补网,染帆。染帆需要烧水的,修船也要熬桐油,打桐油灰。
他们在野地里支一大铁锅,烧水,浸染,或者支锅熬桐油。顽皮的稚童,一看到支锅,就预备好红薯、芋头。等火熄的时候,将红薯、芋头埋在红红的火堆下,慢慢地煨。
文震亨《长物志》称:“御穷之策,芋为称首”。禅门中有“芋头禅”的说法,比喻清苦的修行生活,八大山人以芋头入画,平淡中自有意味。出身于江南名门的文震亨,自己也爱食芋。因此才有诗的下一句:“寒夜拥炉,此实真味。”
袁枚是清朝第一大老饕。他在《随园食单》介绍一款“芋羹”:“芋性柔腻,入荤入素俱可。或切碎作鸭羹,或煨肉,或同豆腐加酱水煨。徐兆璜明府家,选小芋子,入嫩鸡煨汤,妙极!”
硬的食材犹如严冬,都适合于煨。小火煨得三冬暖,煨出来的食物,恰如金灿灿的阳光爬进窗户,连身子骨都是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