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声音传播
2022-05-27
主题策划: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本刊编辑部
栏目主持: 孟 伟 刘浩三
编者按:语言让人类发出的声音具有了思维与逻辑,有了具象化的意义。可以说,带有语言内容的声音不仅是一种传播介质,也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回溯人类文化史,口语文化传统至少延续了上万年甚至数万年。今天人类的口语有上千种,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五千年,用来写作的文字大约也只有一百多种。
我们的世界本身就是庞大的听觉空间,口语化的声音作为一种在场式的交流,最重要的传播特征是其情感属性。特别是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声音传播已无远弗界,从家居、车载设备的智能语音唤起,到微信语音留言……更多声音的传播真正融入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介崛起,视觉至上,情感图像化表达成为日常,情感本身的心理复杂性、无意识性和不可言说性有被挤压和简单化处理的倾向。数字化时代,融合传播是一种常态,媒体发展的逻辑服从于日常化现实需要,发展趋势亦服从于文化传统与文明傳承。在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播呈现出多介质、多样态、高端化的趋势,但不管怎样,声音传播作为一种基础性、有效率的传播形式,在更先进的传播中的分量并没减少,也不容忽视。它不仅在以声音传播为主的传播活动中出现,也在他类传播中以传播基本要素的身份发挥作用。
《中国广播》编辑部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以《无处不在的声音传播》为题,在“本期关注”中探讨当代生活中尚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声音传播现象以及他类传播中存在的声音传播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如:《媒体声音仪式与国家认同的建构——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电视直播声音符号为例》一文,抓住大型电视直播节目中话语、音响、音乐与影像之间的关联作用,从融合维度分析声音符号建构受众国家认同感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新媒体时代听觉文化的唤醒——以李子柒视频为例》基于短视频叙事文本,分析声音在其视觉表意以及个人风格塑造方面的作用;《直播聊天室:乡村声景与私人空间公共化》一文以鲁南农村地区乡村直播聊天室的声音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声音传播在乡村私人空间公共化过程中的状况;《媒介使用素养与声音公放》一文从声音媒介素养的角度审看当前声音的文化性使用与消费存在的问题。这几篇文章可能视角还不全面,有的观点还稍显稚嫩,但它们从日常化的媒体使用和媒体化生活方式出发,关注前沿性问题,或可为后续的声音传播深层次研究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融合传播时代,媒介界线趋于消解,多种传播介质渗透并发挥作用,我们需要研究声音传播的发展,也特别需要研究融合传播和他类传播中声音传播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