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研究
2022-05-27吴玮应冰棋
吴玮 应冰棋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构建智慧课堂为教与学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本文以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探讨智慧课堂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智慧课堂 图形与几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教育备受社会关注,智慧课堂应运而生。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一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教师要积极构建智慧型课堂,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工具,引导学生理解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突破学习难点,形成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
一、了解学生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遭遇这种尴尬的情况:学生看到课件上呈现的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便纷纷举手说出数学结论。随着学习的深入,部分学生对很多知识点已有了初步了解,学习起点不再是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先了解学生的已知,在新课学习之前,利用平板制作与之相关的微课,通过网络发送给学生。学生打开视频进行预习,完成预习题,教师根据回收上来的学生答题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接触的数学资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经验解决新问题,最后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
例如,教学“认识圆”时,学生用平板观看教师分享的“生活中的圆”视频。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井盖为什么是圆的?生活中见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井盖吗?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井盖,尝试将其换成其他的几何图形。通过简单的操作,引起学生思考的热情,让学生感悟井盖设计中蕴含的道理,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注重操作和探究,增强互动交流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智慧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展示自我思考与探究,在交流分享中,教师抓住契机,适时点拨,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入,对知识理解更深刻。
例如,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已经对这部分知识有了解的学生可以直接说出教材上的结论。教师对学生的已知提出表扬,适时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底边画一条线段,把一个三角形一分为二,鼓励学生思考分开后的两个三角形内角和分别是多少。有的说90°,有的带着迟疑的语气说180°,借助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疑惑展开小组探究。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用计时器对探究学习时间进行确切掌控,以期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利用学生平板上的奖惩功能随时对小组进行表扬,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①号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展示:小组a选择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展示测量的过程,发现测量结果始终会与180°差一些,即使量得仔细一些,误差仍然存在;小组b是把三个内角撕下来组成一个平角,该方法引起了学生的激烈响应,纷纷尝试;小组c选择“转铅笔”法,学生边演示边讲解,依次测量三个内角,如图1:
引导学生发现笔尖原来是朝右边的,量了三个角之后朝左边了,说明铅笔转动了180°,验证了180°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教师利用软件对①号三角形三个内角进行精确测量并累加,发现①号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现实的素材,通过智慧课堂的相关互动工具,让学生经历了有趣、有序、有效的探究学习,在交流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几何画板等数学软件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讲解长方形与圆柱、三角形与圆锥之间的联系时,由于是两组二维形象向三维空间过渡的关系,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和一张长方形纸片,一边讲解一边转动纸片,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和想象。如果借助几何画板来辅助教学,效果会更佳。利用几何画板做好如图2的课前准备,点击动画点进行演示:
在演示过程中,面动成体,静态化为动态,学生直观感受了长方形纸的运动轨迹,并且能够将最后的形态进行保留,有助于研究长方形的长与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与圆柱底部圆半径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了对长方形和圆柱体之间联系的理解。
五、关注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知识体系
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着眼于学生数学能力与素养的发展,遵循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不同学段、同一学段的图形与几何知识点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融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复习时,教师让学生用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体验到本单元学习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来,而梯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基础进行推导。讨论之后,鼓励学生在平板终端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些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表达出来,如树状图、思维导图、卡通图画等等。完成后教师请学生依次展示并组织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投票,创建一个竞争的氛围,在讨论中启发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
六、设计多样化练习,进行针对性评价
传统的课堂和课后巩固练习,教师主要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和作业批改情况了解全班学生的总体情况。在智慧课堂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练习情况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出针对性的评价。例如,教学“平移、旋转”这一内容时,教师向学生平板发送同一个问题“下面的现象中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学生答完后,教师根据后台数据对班级学生的答题情况整体把握,在屏幕上进行展示,找准错题,全班交流,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选择多样化的练習方式,如抢答、PK等,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课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推送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步构建,进而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与领悟。智慧课堂教学也要求教师在面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时做出判断与调整,以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吕延鑫.信息技术支撑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成实践——以“图形与几何”为例[J].科教创新,2016(34).
[2]高菊芬.基于智慧课堂的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研究[J].教学研究,2018(12).
[3]朱海斌.“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策略及其效用研究[J].理论探索,2019(25).
责任编辑:赵潇晗
本文系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HJG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