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史诗》: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022-05-27宋华丽

商周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史诗科普科学

宋华丽

基于作者科学性、文艺性、趣味性“三合一”的创作特色,加上对目前教育形势的了解,我们把“通识”理念作为本书的一大特色,将本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发挥到极致。

近日,《地球史诗:46亿年有多远》(以下简称《地球史诗》)一书入选“2021年度中国好书”,身为责编,备感荣幸。本书在出版面市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已经获得十余项荣誉。

《地球史诗》是一本为9岁以上青少年撰写的科普作品,作者苗德岁教授运用科学性、文艺性、趣味性“三合一”的文笔,辅以大量丰富、珍贵的插图,讲述了地球的变迁、岩石的奥秘、生命演化、矿产资源等知识,传递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带领读者发现科学之美。

如何做出一本无愧于“中国好书”称号的少儿科普图书?我梳理了些许感悟,与同仁分享。

优质选题与优秀作者,缺一不可

为什么做原创自然科普?这个选题有难度,更有意义。

几十年来,在我国的少儿图书市场上,引进版垄断市场,原创科普长期陷于“科学家缺位”困境,优质原创作品显得弥足珍贵。在低幼科普市场饱和、青少年阅读出现断层的现状下,我希望做一套给高年级孩子的科普书,为他们提供成长道路上的“进阶”通道。还记得高士其、叶永烈等老一辈科普作家写给孩子的作品,以流畅、生动、亲切的母语娓娓道来,在一代青少年心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时至今日,能俯身为孩子讲科学的科学家依然如凤毛麟角。

在我熟识的作者里,恰好有一位“非他莫属”的科学家——苗德岁教授。请苗老师为作者,至少有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他毕生从事科学研究,有深厚的科研积淀;二是他从学术岗位退休后,投身到少儿科普事业中,出版过多部获奖作品,创作经验丰富;三是他颇有“文艺范儿”,具有一流的文字表达才能,擅长深入浅出地讲科学。

彼时,我与苗老师结识已有七年,其间两人虽无工作往来,却成为忘年之交。由此,当我邀请苗老师为青少年写一套自然科普书时,他立刻愉快地答应了,放弃其他出版社的约稿,选择了青岛出版社。青岛出版社董事长张化新、少儿期刊分社总编辑连建军、副总编辑魏晓曦对此极为重视,将这一选题立为青岛出版社年度重点选题,悉心指导策划和推广工作。于是,选题细化、文稿撰写等一系列工作顺利展开。

苗老师基于自身的地质专业和古生物专业,确定了这套自然科普书的六大主题,分别是地球、生命、恐龙、人类、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这几大主题既是作者熟悉、擅长的领域,又是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热门话题。其中,地球主题便是我们要着手打造的《地球史诗》。

发挥编辑力,把细节做到极致

当我第一遍浏览《地球史诗》初稿时,心中充满愉悦。作者的权威性、专业性、表达能力早已受到市场的认可,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更是让人如沐春风。按照一般性的编辑流程(插图、排版、编校等),它已经能超越市面上的大部分科普作品。这就可以满足了吗?

不,这还不够,作为责任编辑,我希望把优秀推向卓越。责任编辑应该做一名产品经理人,与文编、美编、插画师、封面设计、版式设计、营销、发行、印务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对接关系。每一位领导、同事、同行、读者的反馈,哪怕只有一两句话,对我而言也至关重要。

一是文稿提升,针对读者,精心打磨语言。身为编辑,同时业余写作,我深知:好文笔是打磨出来的,好稿子是精心加工出来的。一般作者的稿子需要深入加工,优秀作者的文稿同样有提升的空间。

在阅读苗老师的稿子时,我思考了一些问题。优秀的少儿科普语言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翻看市面上的少儿科普图书,语言的加工程度普遍不足。早年市面上多是硬科普,近些年的软科普又常常失之严谨。一部有品质的少儿科普作品,不应只是插图花哨亮眼、文字却佶屈聱牙,也不应只是标题活泼逗趣、正文却含糊不清。

苗德岁教授是搞科研出身,对于少儿科普创作的态度极为严谨,比如“恐龙灭绝是在6600万年前还是6500万年前”这种有争议的问题会与责编语音交流,具体解释学界最新研究进展,注重知识更新。我们在文稿编辑过程中,也把严谨性、专业性摆在第一位,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保证读者“无障碍”阅读。

苗老师的科普语言一贯有“孩子读了不觉深,大人读了不觉浅;外行读了不觉深,内行读了不觉浅”的美名。基于这一高起点,我在编辑过程中,把“看稿子”变为“读稿子”,把文字读出声,逐字逐句推敲,保证行云流水的顺畅感。本书面世后,读者用“丝滑”一词形容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我甚感欣慰。

二是锦上添花,美术设计提升品位。初稿中,作者苗老師精心为文字配上了图片,包括高清的实景图和珍贵的生态复原图。为了进一步提升趣味性,我们添加了活泼的手绘插图和明晰的科普示意图。

作为一部以文字为主的“进阶版”少儿科普作品,版式设计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我们对市面上的科普图书进行了大量调研,希望提升作品的可读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时下流行的“康奈尔大学笔记法”,井井有条,疏朗大方,能给读者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虽然它是一种笔记形式,却已经带给我们核心的版式灵感。经过几番试验,可以说达到了心目中的时尚科普效果。

封面是一部作品的点睛之笔。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下,读者的目光停留在图书封面上不过数秒。《地球史诗》的封面设计了十几稿,却都无法受到市场部门的认可。我们频繁地征求营销和发行同事、青少年读者及家长的意见,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对于封面的定位一度迷失。怎样才能既吸引读者,又恰到好处地体现本书内容呢?

值得一提的是,适逢著名图书设计师吕敬人到本社作讲座,我现场聆听后受益匪浅。后来,美术总监袁堃向吕先生请教了本书的封面。吕先生虽没有直接给出选择,但他说,现在图书市场上过于强调封面的抢眼设计,以至于忽视了封面是图书的一部分,封面应与书的整体气质、内文风格搭配。吕先生的话,让我们在迷茫中有了明确的方向。

最终,我们“忍痛割爱”,放弃原先不适合的基础图,推翻之前的设计,从自身的格调出发,进行与内文更契合的封面设计。几经修改和打磨,才有了目前的呈现形式,封面与内文的整体气质变得和谐,最终受到市场的肯定。

三是通识特色,量身定制,让科学精神突破纸面。一部作品的面貌,是作者与编辑合力呈现的效果。我作为责编,出身文史专业,同时是科普爱好者;作者苗德岁教授是地质和古生物领域的科学家,同时颇有文艺范儿,能写古体诗词,爱好东西方艺术,是一位“艺兼文理”的大家。

基于作者科学性、文艺性、趣味性“三合一”的创作特色,加上对目前教育形势(如“大语文”、高考取消文理分科)的了解,我们把“通识”理念作为本书的一大特色,将本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发挥到极致。对此,作者表示赞赏,并积极支持。

苗老师是一位科学家,他毕生积累的科研精神、科学思维极其宝贵。在正文外,我们适时穿插科学界的幕后故事、科学精神解读,向读者传递科学思维。比如,苗老师在讲解大陆漂移学说时,适时解释“在科学研究中,为什么证据很重要”;在提及地质学先驱的故事时,他告诉读者“没有天生的大作家,阅读与写作是一门童子功”。正文之外的拓展,开阔了读者的眼界,为本书增加了附加值。

真正的科学兼具人文精神,从人文角度解读科学更有亲和力。我们从内文出发,做了大量文史、博物类链接,是读者从一般科普作品里看不到的。比如,作者讲海啸时,会提及中国古人的海啸记录;讲解人类演进时,代表中国古代文明的彩陶和青铜器跃然纸上;谈地震时,我们会读到蒲松龄的“地震历险记”。打破学科界限,知识变得如此有趣。

此外,在书末,我们精心制作了五大附录,涵盖地质景观、文言文、科学家、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术语索引等,这种极度考验严谨与耐性的繁琐工作是大部分少儿图书做不到的。能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这才是一部科普书的无形价值。

科学+,带给孩子无限的进阶空间

在编辑出版《地球史诗》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一项精品,绝非一人之力能做成。从策划选题到出版面市的11个月里,我们编辑团队全力以赴,并受到社内多方面的支持,包括集团领导层和少儿期刊分社各位领导的指导,少儿图书、教育等部门同事的指教,营销、网络发行、省内/省外发行等部门的市场建议,总编室、质检部、印务部、全民阅读研究院等机构的协同合作,在此深表感谢。可以说,《地球史诗》一本小书的面市,凝聚了无数青版人的智慧。

《地球史詩》作者苗德岁教授说过:“做学问无非二途,或通识,或专精。现在专精者多,通识者少,而成就大学问的人,光专精往往是不够的,因为视野会受到局限。”

以《地球史诗》的通识理念和出版历程为契机,少儿期刊分社创立了少儿科普品牌——“科学+”,旨在打造一批由科学家精心创作的科普作品,从前沿科学主题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带领青少年在多学科融合中感受求知的乐趣。

《地球史诗》获奖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地球史诗》是“苗德岁写给孩子的自然科学”系列的第一册,而“苗德岁写给孩子的自然科学”是“科学+”品牌的第一批产品。未来可期,“科学+”将努力为青少年贡献更多精品。

猜你喜欢

史诗科普科学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
科学拔牙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