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本引用技巧例谈
2022-05-27戴菁
戴菁
摘要:找准时机,进行一些广泛而又恰当的引用,适当引入与文本相符的一些故事、诗词、思辨等,不仅能让课堂焕发生机,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拓展思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引用 拓展 课堂
叶圣陶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即迎刃可解。”学生到了中年级,阅读兴趣渐浓,逐渐爱上读书,阅读能力也逐渐加强。对于一些叙事性文本,很多学生通常读上几遍,就能明白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了解表达的思想情感,很好地完成预学。即便一些理解能力稍差的孩子,经过教师的点拨,也能很快领悟。教师的点拨需要引入与文本相符的内容。那么,是体应如何做呢?
一、引入“故事”,拓展阅读信息,丰富课堂容量
叙事性文本中,人物常常是故事的灵魂。因此,在学习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去感受人物的内心和品质。而因为选文的局限,课文不可能充分阐述人物的相关故事和背景,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故事,适当补充,拓展阅读信息。
《军神》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开国元帅刘伯承右眼受伤,忍着剧痛,不打麻药接受治疗的故事。学生很容易被刘伯承的坚韧、过人的毅力所打动。但是,如何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神”的人格魅力?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当时的背景:1916年,袁世凯想要做皇帝,发动战争,刘伯承带领军队,和袁世凯的反动军阀进行战斗。在一次战役中,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不幸被一颗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刘伯承的眼珠当即破裂流出。这样的引入,不仅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也帮助学生构建了文本的情感基调,对后文“这么重的伤势”有了真切的感受。
也正因为这样的故事引入,学生在朗读文中的句子“病人微微一笑”“病人平静地回答”时,才能读出文字的意味,才会一步步被刘伯承“神”的魅力深深折服,从而对人物坚持不打麻药做眼部手术有了准确的理解。正是因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刘伯承才能忍受剧痛;正是因为还有无数的战争等待他去运筹帷幄,需要他有一个时时保持清醒的大脑,刘伯承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人物形象在故事的引入中,渐渐树立、清晰起来。
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个军神,也是中华民族战争史上的杰出代表。正是无数像刘伯承这样的军人,用惊人的毅力、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英雄史诗。课文学完后,再引入《丰碑》《金色的鱼钩》等故事,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无数无名英雄、名垂青史的人物伟大的人格魅力,懂得了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此时,铭刻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不仅仅有刘伯承,还有无数像刘伯承一样,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奉献一切的英雄。他们像一座丰碑,矗立在学生的心里。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因此而更加的丰富和厚重。
二、引入“古文”,拓宽阅读视角,提升语文素养
部编版教材选取了一些以历史故事、古典名著为题材的文章,比如《田忌赛马》《将相和》等。这些故事虽然距离学生相对较为遥远,语文要素的训练点也各有不同,但学生在反复阅读文本后,还是能理解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的情感,这就是白话文的魅力。而如果能适当引入与之有关的小古文,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去阅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角,也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将相和》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是课后的一个重要习题。课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学生初读课文后,能很快把握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廉颇的知错就改。但是,对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诚恳坦率理解不到位,不明白蔺相如为什么对廉颇宽容忍让。这时,引入《史记》中对廉颇的描写:“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教师先进行范读,告诉学生们正确的断句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
至于小古文中不明白的字意或词意,教师可以做解释。如:(1)上卿: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最尊贵者谓“上卿”。(2)拜:封,任命。同时,简单介绍一下阳晋这座城池重要的战略意义。学生在朗读了《史记》中的这段小古文后,对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有了新的认识。
《将相和》的故事,脍炙人口,亘古流传,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为此吟诗颂词。可以让学生读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也可以让学生读读“秦时明月关山垒,燕赵将相和合美。一文一武乾坤定,一刚一柔写经纬。曾是敌概言语過,也还仇目论是非”这样的诗歌,还可以让学生读读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
这样的语文课堂,古文与现代文互为观照,其效果是明显的,其意义是深远的。学生不仅拓宽了阅读视角,提升了语文素养,对人物的品质特点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引入“思辨”,训练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
思辨,在这里指思考辨析。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体验与感悟”的过程。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思辨”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辨中走个来回,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其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跳水》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在危急关头,船长开枪命令孩子跳水,从而让孩子转危为安的故事。学生读懂了故事内涵之后,引入思辨话题:有人说,这只是一个小说,船长不会真的开枪,他肯定还会想其他办法救自己的儿子。
教师以思辨的方式展开教学:“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救孩子呢?”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学生设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教师没有轻易地下判断,而是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空间,放手让他们一遍遍地进入文本情境,去阅读、思考、讨论。在辨析中,学生感受到了“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的千钧一发,明白了“风平浪静”这一环境描写的重要性,“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这一有利条件的必要性,也真正明白了船长在瞬间做出的“立刻瞄准”的抉择,这源自他丰富的航海经验,也源自他敏锐的思维。学生再朗读文章的结尾——“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就能准确读出文字的意味:既有等待的焦虑,也有必胜的笃定。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会领悟作者以“跳水”为题的原因。
“思而生智,辨而求真”,在叙事性文本教学中引入“思辨”,能够营造尊重、自由、安全的思考与表达环境,让生命成长的过程更加美妙和诗意。
在教学中,引用的对象应该是广泛的,引用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即兴拈来,也可以蓄势引入、对比引用等。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因为“引入”而更加的丰厚、有趣。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教儿童语文靠的是“示范”[J].小学语文教师,2017(4).
[2]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