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探索

2022-05-27李霞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3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微课小学

摘要:基于微课的小学习作教学,通过梳理习作教学中的关键要素,形成知识群和能力链,以微课和课例的方式使之具体化、直观化。微课不仅是习作教学的手段,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架和资源。本文从价值考量、内容框架、基本课型几方面阐述微课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以开辟习作教学的另一条蹊径。

关键词:微课 小学 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块“硬骨头”,因为习作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最集中的体现。我们曾调查近60名教师、400名学生,发现:6%的学生“不喜欢习作,无话可说”;56%的学生觉得最难的是“不知道怎么把文章写生动精彩”。80%的老师觉得“知法而不得法”;40%的老师觉得写作课的教法单一,作前指导空泛不具体,习作方法的引领不得要领。 写作难,习作教学难,一直是广大师生心中的“痛点”。

“微课”打开了习作教学的另一扇窗,这是一种切口小、目标聚焦式的“微”型作文教学研究之路,有助于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习作学情,使习作课堂成为尊重学生发展需要的生本课堂。

一、核心理念:微观视角,一课一得

基于微课的小学习作教学,是以微课为教学的资源和支架,梳理习作教学中的知识点和关键能力,形成知识群和能力链,并细化落实到每一个课时中,以微课和课例的方式使之具体化、直观化;是以微观视角重新解读教学中的关键知识与能力,坚持一课一目标,一课一习得,而课时之间要前后贯通呼应,以降低习作难度,增强习作教学的指导性,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微课的习作教学强调的是:从细节入手,帮助学生解决写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加强习作指导的针对性和精确性;研究的重点为:基于学生的学情,以学生的习作困难点为课程开发点,在微课的刺激与辅助下,将课内文本与课外资源整合,丰富习作资源,在生活和思想的引领下刺激学生习作兴趣点持续发展。

二、实践原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基于微课的习作教学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开展真实、真情的教学,在實践中始终坚持两大原则。

(一)基于儿童的生本原则。基于微课的习作教学,是针对学生写作困难、薄弱点的助写课,儿童立场是教学的起点。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课前预判学生的知识积累、习作经验,课中关注学生的写作状态,课后跟进学生的习作修改。

(二)基于微观的精微原则。习作微课切口小,教学环节简约,当堂显成效。因为课时目标精简,教学内容简化,教学流程简洁,是一种微型习作实践训练。

三、价值考量:因需“订制”,顺学而导

每一个微课的内容和定位不同,其教学价值也有所不同。因而,思考微课在习作教学中的价值所在,是教师开展习作教学的基点。

(一)情境型微课——激发兴趣,引发动机

把微课当课堂“课件”,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或虚拟情境,引发习作动机,让学生进行一些与该情境有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以人物外貌描写为例,三年级学生容易用“不大不小”,四年级学生容易用“樱桃小口”“马尾辫”,五年级学生容易用“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六年级学生容易用“眼睛像黑葡萄一样炯炯有神”。很明显,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渐渐掌握了一定的描写技巧,知道从整体对 “面部”进行解构,但是所用语言平面化、脸谱化。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时候,教师借鉴了绘画中的“画眼法”制作微课——玩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 先定点放大“眼睛”,引导学生“找不同”,从眼睛外形、眼睛动作、眼神等几方面来观察,确定人物眼睛与众不同的特点。游戏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浓浓的参与欲望,调动多种感官找“不同”,从而明白“有特点”的人是与众不同的。

(二)拓展型微课——温故知新,积沙成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素材的积累和激活对学生完成习作至关重要。写什么,怎么写,是学生表达的难点。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用心的阅读者,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

习作前,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有方法、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体验,给学生搭建作前预习的支架。胸有成竹,才能激发学生习作的持续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了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教师也可制作与主题相关的拓展类微课,如可模仿借鉴的绘本阅读《我爸爸》,如指导写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时,把班级之前组织的活动视频,制作成微课,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聚焦“特写镜头”“长镜头”等,再现生活情境,唤醒记忆,同时也为后面的布局谋篇,打开更广阔的思路。教师在引导学生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时,不断以微课来提供教与学双边的“技术支撑”,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乐写作、愿写作、会写作。

(三)方法型微课——重点突破,辅助解惑

微课可以用来当作习作的例子,把分析解读习作例文的过程录制下来,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生动表达等,在具体句段的映照中更容易把抽象的表达方法说清楚、变直观。写作的内容有了“样”,模仿就有了“本”,学生照它的样子仿照,完成类似的写作行为,习得与之相匹配的表达方法。在指导学生完成练笔“以景物来表达心情”时,教师将下水文《我的烦恼》的写法分析制作成微课。学生感受了“景物可以表达心情”后,进一步比照体悟出“相同的景物可以表达不同的心情和情感”。再跳出细节看文章结构,发现根据情境的不同,景物描写可以放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从而让学生对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领会。

(四)评价型微课——防微杜渐,自我修改

课程标准在习作目标中指出,学生要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传统作文讲评课的时效,受班级人数限制,也受到教师批阅作文时长的影响,作文讲评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不够,微课则弥补了这一缺憾。教师可以针对某一篇习作的反馈,将本篇习作的评价标准制作成微课,引导中高段的学生尝试自我评价,完成“理解评价标准—尝试自我评价—二次修改—定稿誊抄”四步骤。也可以针对全班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将学生的病句、干瘪的句段表达梳理归类,制作讲评微课,如针对学生习作的“哑巴病”“不小心病”等,从学生自身的真实学情出发,就“病”治“病”,学会让人物张嘴说话,通过对话增加文章的具体性,学会分解动作来将“怎么不小心”写具体详细。DDC5D8F5-9718-4828-9ACB-B6D6E2228C46

四、内容框架:因体而论,化整为零

依据课标,将统编教材中的“练笔”“初试身手”和“单元习作”等加以梳理,适度补充和提炼后,确定了以文体分类为主的习作研究框架,并分别确定了各类习作的分级训练目标。

(一)识定“体式”

宋代倪思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曾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这里的“体制”即指文体。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不能忽略了“文体意识”。小学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与文体密切相关。统编教材的课文有童话、寓言、神话等故事,也有诗歌、散文、小说、说明文等。教学中,学生学习了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了积累与吸纳,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字输出时,教师也需要将文体认知渗透到习作课程中。

根据文体的不同,我们确定了“写人”“写事”“写景状物”“写活动”四种体式作为记叙文习作研究的枝干。将 “编想象故事”定为“想象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和主阵地。同时,挖掘地方徽文化元素,结合传统文化中的谐音、押韵、绕口令、儿童诗等整合为“民间文学类”,作为课内习作内容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增强积累,学会创作。

(二)分级达标

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是不可复制的。在进行习作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孩子,正视他们之间的差异,分层教学,以学定教。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年龄和认知规律的不同,设计不同的习作分级目标,这既是教师教学的训练目标,又是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本节课教学评价的标准,基于微课的习作教学坚持“教—学—评”一体化,推动着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互动交融,以螺旋上升的良性态势,助推学生习作素养的提升。

“写人类”习作训练目标细分为“一事写一人”“多事写一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写事类”习作分为“完整”“具体”“生动”三级训练目标;

“写景状物类”习作分级目标为“有序”“有声”“有色”“侧面描写”;

“想象类”习作聚焦故事创编,分为“情节”“主旨”两级目标;

“活动类”习作训练目标分为“点面结合”“环境烘托”。

这些分级训练目标,实则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个关键能力或关键要素,是引导学生规范使用语言、流畅表达想法的基本功。它们看似单独的个体,却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共同组成了学生的习作素养训练谱系。

四、习作课型:巧设支架,和而不同

根据习作训练中融入教学元素、教学策略的不同,我们将基于微课的习作课型分为四种:

(一)基于文本阅读的仿创课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这类课以力文本阅读为教学支架,学生在获得积累、习得方法后,开展关于习作的模仿训练,直至达到自由创作的目的。可以是单篇阅读,聚焦某个段落、某种表达,进行仿创;也可以是群文阅读,将一组文章中含有共同特征的句段加以整合,引导学生由仿到创,梯度提升。

执教统编版三年级下册习作六《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教师带学生回顾单元内的阅读课《剃头大师》,让学生激活头脑中存储的知识,形成新的感悟和理解——作者是怎么写出表弟小沙的胆小?接着播放微课,一起阅读绘本《我爸爸》,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认识了一个“有特点的爸爸”,也感受了绘本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夸张+比喻”的方式来写人物典型特征,获得了本次习作的方法支架。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体验课

这是一种情境体验式作文。以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形成真实的体验。教师或创设生活情境,或创设虚拟情境,但情境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拉近习作主题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沉浸学习中产生表达的需求,体验表达的曼妙。

执教四年级上册习作八《我的心儿怦怦跳》时,为让学生学会“如何写心理活动”,教师组织了一次心理测试活动,聚焦“测试结果揭晓时”的心路历程,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胸有成竹,因为早已预知结果;有的沾沾自喜,为自己偶然而得的惊喜;有的后悔莫及,懊丧自己的冲动鲁莽。在充分的练说后,以微课的方式告诉孩子心理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内心独白、细节烘托、环境和幻觉烘托等。此时,学生想写会写,喷薄的情感倾泻于笔下,流淌于语言文字中。之后全班评议,分享互助。整節课环环相扣, 教师早已变成了舞台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实践者”和主角,从“要我写”转变成了“我要说”“我要写”。

(三)基于多元媒介的情趣课

此处的媒介泛指电影、漫画、曲艺等形式多样的资源,根据教学需求,教师以微课的方式适时恰当引入课本外的多元资源,可以改变传统习作资源的单一性,让习作变得“古灵精怪”“引人入胜”。执教《对话中的提示语》时,以《三打白骨精》中唐僧师徒的对话为素材制作微课,孩子们一听声音,梳理对话内容;二看视频,添加对话前的提示语;三演角色,感受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带来语言节奏的改变。

微课的融入,为习作教学插上了一双灵动的翅膀,让习作教学中的很多“不可能”变得“可能”,让“有意义”变得“有意思”。

(四)基于生活实践的文化课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文学是老百姓长期历史实践总结出来的文学形式,其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语言风格灵活、内容质朴,充满情趣,特别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绕口令、颠倒歌、对联等文学形式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成为习作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和知识积累,更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与文化传承观念。

教师在执教《趣创押韵式广告语》时,学生通过积累家风家训的公益广告语后,发现押韵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再通过对比朗读,进一步发现押韵让广告语朗朗上口,好读易记。接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小试牛刀,给广告语填词、补句,直至自我创编,孩子们学得轻松快乐,在与生活的链接中,迁移运用“中国表达”,实现了语言的拔节生长,也激发了学生浓浓的民族自豪感。课后,教师以微课的方式布置进阶练习,将课内的知识加以巩固,同时提升能力要求,让学生给家乡特产、父母拿手菜等创编广告语,进而将押韵这种表达方式放入自己日常的习作中,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

基于微课的习作教学是基于学生的实际习作学情,让学生获得习作成就感的快乐课堂,一课一练,一课一得,将习作慢慢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从微观视域在细微处指导学生习作,以激发学生生命的自觉,形成语言表达的核心素养。它始终立于儿童立场,以学生的语言与精神融合为原点,以微课促精读、精写、精改、精评,以改变笼统化的传统习作课堂,点亮学生的言语智慧,为师生构建另一种睿智、高效、灵动的习作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李霞.微格习作:让言语成长有迹可循——小学微格习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小学教学设计,2018(7):1618.

[2]沈建军.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J].语文学习,2016(3):63.

责任编辑:黄大灿DDC5D8F5-9718-4828-9ACB-B6D6E2228C46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微课小学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