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22-05-27唐红

学周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摘 要: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互联网为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是同样能够对高校学生的三观、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期间,建议通过信息技术来改进教育方法,充实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占据网络思政教育制高点,保障党和国家事业长期稳中向好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6-001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6.004

现阶段,互联网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一方面为人们查找资料、获取知识提供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各种思潮通过互联网媒体渠道广泛传播,迫使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如何将高校思政教育与互联网平台有效衔接,利用充实的教学内容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学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系统化学习理论知识,化挑战为机遇,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性议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青年一代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和发展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国家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关注,并制定许多对教育有利的政策,支持思想政治理论的长远发展。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其中提到要把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一个学校工作的评估标准,同时也是教育部对高校课程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将其放入教育教学评估的体系中。高校的思政课程要以国家对课程的导向为指引,对教学的大纲和方案不断进行改革,并与时代新技术相结合,使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教学软件和硬件設施,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环境。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教育部统计显示,截止到2020年6月,全国高等院校的数量是3005所,其中,全部院校均已开设有关思政教育、马克思教育的公共课程。另外,在本科院校中开设思政教育专业的有241所。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中,思政教育属于本科专业,教学方式多以传统课本讲述为主,对网络与多媒体应用鲜有涉及。现阶段,我国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缺乏创新

首先,现阶段的思政教育工作仍旧沿用过去的课堂讲授,不仅枯燥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动力,而且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积极开展动态教学,一方面是顺应时代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体现;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觉性。其次,涉及思政教育专业的网络资源非常匮乏,专业性网站屈指可数,在现有的网站中,体现党的政策与意识形态最多的是政府门户网站,但由于网站运营与推广模式比较单一,且不具备灵活性,致使相关文章的点击量与浏览量不高,不利于国家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往往石沉于数据复杂的网络海洋,不仅教育宣传受到影响,而且时效性难以保证。

(二)重点对象的覆盖范围与数量受限

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中国网民的数量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占到了70.4%,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29岁,在全部网民总数中占比21.5%。该数据表明,在互联网用户中,青少年作为主力军,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助推作用,究其原因,此类群体对信息非常敏感,愿意主动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思政教育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而高校学生作为其重要构成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现阶段,利用互联网渠道来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是当今主流教学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政教育的受众群体无论是在规模或是范围上均比较受限。首先,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与理论学习的重点对象为高校学生,但他们仅仅是青年群体的一部分;其次,一般情况下,学生不会牺牲自己的节假日或课下时间主动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时间一长或者是结业之后,学生很容易就会忘记。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虽然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线上平台已经面向高校学生投入使用,但是互联网的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均未开发出来,严重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思政教育的宣传,致使重点对象的覆盖范围与数量受限,仍有较大程度的可提升空间。

(三)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般情况下能达到国家对思政课的新要求,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因为年龄较大或者经验缺乏等原因,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现在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有着硕士及博士学历,在理论上知识丰富,但许多教师缺少上课教学的经验,在课程上讲授的知识比较理论化,不容易将实践和理论知识进行联系,这会使学生理解问题十分困难,教学效果非常差。第二,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课上使用的设备和技术都十分落后,不能更生动形象地让学生理解,从而使得教学效果非常差。因此教师需要多使用新的设备和技术来改变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对教师讲的内容感兴趣,这会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更好。高校思想政治课要将传统理论课的优势和网络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升课程质量。

(四)阵地意识薄弱

高校是思政教育的主战场,肩负着强化高校学生思政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由于青少年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加之他们是社会、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切实保障形态领域安全便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的相继出现,虽然我国在不断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监管,但仍有大量的低俗、暴力、不健康内容存在。青少年当前的信息辨识能力较弱,很容易因此类内容影响迷失自我,进而影响他们的三观认知。调查发现,部分高校教师的危机意识比较欠缺,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期间,切实加强意识形态教育,进而把握该领域的主导权。DC9EEE65-C91B-4E8B-AD49-57E7DA4959F0

三、“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善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当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准确掌握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积极探索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思政教育新路径,同时有效规避和妥善应对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我们还应当持续创新和充实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政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同时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与高校资源优势,促进网络思政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

(一)互联网环境下引导和帮助高校学生形成积极的思政教育观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势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思政教师来说,要改变思想、强化互联网思维,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管教结合”。首先,在课程设计方面,要紧紧围绕学生开展,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及时掌握他们的实际需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价值,还要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尤其在理论教学中,要彻底改变“你教我学”的陈旧思维,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其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认识到,“教”仅是手段,“学”才是最为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期间,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好比赛场中的教练,应当贯穿于整个过程,讲究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学生,强化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二)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打造高素质高质量的网络思政队伍

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与国家需求人才的重要使命,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积极影响,为此,高校方面应当从网络环境出发,最大化发挥引领作用,有效增强思政教育实效。具体来说,建议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重视网络平台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一支高质量高标准的网络思政队伍,促进思政教育工作持续良性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对于当代高校学生来说,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与他们的学习需求相适应。对于思政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期间,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社交APP等跟学生互动交流,将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资讯转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观看涉及意識形态方面的讲座等,因地制宜地培养学生的良性思维,锻炼学生对信息的辨识能力,进而自觉抵制不健康内容与暴力行为。

另外,教师应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优势,在与学生进行交流过程中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变化情况,并妥善解决在意识形态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保证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与院系应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网站建设,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和推送一些对学生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文章或者视频,进而起到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目的。总而言之,高校方面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互联网渠道加强思政教育宣传,加快网络平台建设;教师方面应转变思想、提升思政觉悟,积极开展技术辅助式思政教学,逐步强化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互联网环境下,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由于互联网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对不同地域的交流与信息共享提供了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也为低俗内容、反动信息等的传播提供了路径。为此,通过何种有效方式和具体实施办法能够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亟须解决的一项痛点问题。青少年当前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信息的分辨能力非常薄弱。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清楚认识网络“黄赌毒”等的危害性,避免陷入不法分子制造的网络陷阱,高校方面应当积极组织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高校学生的正确判断与选择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责任意识,提高自制力与约束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坚持做到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同时坚决抵制网络暴力等不文明行为,勇于与不道德行为作斗争,严格恪守网络规则,主动肩负起“守卫人”的重任,进而为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与国家信息安全贡献力量。

其次,加强网络法治教育。调查发现,当前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法制观念淡薄,再者是因为网络中大量不良信息的诱导。所以,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信息辨识教育,强化大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同时应积极开展网络法治教育,引导他们形成网络法治意识,提高网络法治观念,自觉遵守相关法规。总之,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必须引起对上述的足够重视,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四)互联网环境下,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

现如今,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愈来愈强。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也必须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寻找新的教育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实际,结合互联网思维,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首先,在教育方法方面,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深挖网络资源,持续充实大学生思政教育形式及内容,要确保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整个课程,以便于随时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思政教师应当灵活使用主流网络平台,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育方法,如双向互动式教学等。举例来说,借助当前比较流行的微信等社交软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捕捉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转发正能量的思政教育内容,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在教育方式方面,教师应当广泛利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建议采取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一方面有助于互联网作用的发挥,将思政课程与互联网技术有效融合,利用微信等主流社交软件及时向学生转发涉及思政教育的正能量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辅导员作用的发挥,搭建教育交流网站,充实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增加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结语

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占据网络思政教育制高点,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稳中向好发展。高校应当立足实际、高瞻远瞩,持续探索与创新,努力寻找能够顺应社会发展、满足高校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政教育新路径,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持续对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进而为党和国家培养和造就大量立场坚定、能力出色的优秀人才,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辉.简述“互联网+”时代下的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J].试题与研究,2020(33).

[2] 李雨龙.互联网社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创新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20(11).

[3] 胡刚.“互联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型创新[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4] 王奇异.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浅探[J].文教资料,2020(32).

[责任编辑 胡雅君]

作者简介:唐红(1972.8— ),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培训、教育心理和教师专业发展。DC9EEE65-C91B-4E8B-AD49-57E7DA4959F0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