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困境与进路
2022-05-27李翰张玥
李翰 张玥
摘 要:当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如何正本清源,帮助青年大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是思政课程肩负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思政课程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课程实施背景严峻复杂、方式陈旧落后、内容脱离学生生活、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更应当有效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2-0067-04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如期实现,我们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迈进。在新的征程中,大学生是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力的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日渐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体现了新的特征与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为大学生开设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课程实施方式与路径的不断完善,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之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意义重大。
一、辩证思维方法和辩证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1]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灵魂。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就必须要正确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牢固地树立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正确使用唯物辩证法的关键所在。其在思维中的具体运用,形成了人的辩证思维能力,旨在使人们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与显微镜,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了解事物发展的形式与状态、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与道路,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建党一百周年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与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辩证思维分析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分不开的。继往开来,只有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地发展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担当第二个一百年的光荣使命,在奋斗的征程中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
作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处于基础地位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唯物辩证法。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不仅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更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形成辩证思维能力,使其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正经历着的深刻变革和我国复杂深刻的现实问题,从而使学生形成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认识,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当代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党向来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在教导学生学会、学懂、学通唯物辩证法,并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其运用于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成为合格的担当民族复兴这一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课程实施过程中,关于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不断完善,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憾之处。
(一)意识形态领域严峻复杂,应对手段单一
改革开放四十二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变革,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若干日益严重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与主张日益多元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构成较为复杂。另一方面,从国际形势来看,既有的国际秩序不断解体,世界范围内思想意识形态的交锋不断加剧。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警惕与仇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入侵日益严重。
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实施中,受到课时总量的限制,课程规划更侧重于原理的讲解,依然存在着相当程度上只讲原理、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动态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国家民族的前进道路产生认识偏差,不能全面地、辩证地看待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进程。
当代大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从课程实施背景来看,意识形态领域形勢的严峻复杂,制约了其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知识经济时代不能与时俱进,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5G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我国信息化进程持续推进。在知识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是对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较为敏感的群体,更易接受新鲜事物。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运用,网络信息已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与此同时,一方面,网络信息日益碎片化,时事往往错综复杂、稍纵即逝,很难得窥全貌;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各式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言论纷至沓来、难辨真伪,使得当代大学生较易被复杂的现象迷惑,难以深入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不利于锻炼其辩证思维能力。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程实施中,尽管对于原理和知识的讲解剖析较为到位,但多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很少甚至没有专门教导学生如何正确甄别信息,从而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其次,国内国际热点问题往往错综复杂,覆盖多个交叉领域,主讲教师受限于知识积累与学科背景,难以系统地将时事讲透讲清楚。此外,在课程教学中,尚没能完全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变。在许多课程建设中,虽然已开始建设网络平台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但多是将过去的教学手段从形式上依托到网络而已,其实质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
当代大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从课程实施方式来看出现了落后于时代的趋势,不利于其辩证思维能力的真正形成。
(三)教授内容空洞乏力,不能真正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切身问题
当前,尽管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以及相关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维持生活与学业的基本物质需要已经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对高校思政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还没有步入社会,人生阅历尚不够丰富的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未来规划与现实面临的学业和就业压力间的矛盾与冲突,有可能产生较强的焦虑感、迷茫感甚至沮丧感,有的受极端观点感染,片面甚至偏激地看待问题,以至于出现了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摇的现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中,仍然存在着被动应对挑战、思路僵化的问题,特别是往往不能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仅从既大且广的视角去说教学生何为主流意识形态,泛泛而论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没能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与学生真正有痛感、共同感和获得感的因素相结合,难以使学生真正以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自然也受到了局限。
当代大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从课程实施内容来看出现了偏离具体实际的问题,阻碍了其辩证思维能力的真正形成。
(四)课程考核区分度不足,缺乏对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
我国教育强国与人才兴国战略的实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资源。面对新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对高质量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是高校的使命所在。而与之相应,在高校教育中,课程目标要求高、学生学习负担沉重、课业压力大已成为普遍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面向本科二年级开设,目标学生正处于修习完基础科目、初步接触专业课程的关键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性质来看属于公共政治理论课,相较于专业课程体系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因此,有相当部分学生尽管对唯物辩证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却只能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进专业课程学习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抱持强功利性的态度,部分考生即使能够准确复述出辩证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能力的概念,却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施中,课程考核往往是以慕课学习成绩、平时表现成绩和期末機考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真实有效的考核。
当代大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从课程评价标准来看存在机械、单调的短板,妨碍了其辩证思维能力的真正形成。
因此,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施中,关于引导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形成辩证思维能力,还存在着课程实施背景严峻复杂、方式陈旧落后、内容脱离学生生活、评价标准机械单调等问题,不利于其辩证思维能力的真正形成。
三、更好地培育当代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可行路径
作为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也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自觉运用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辩证地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从而正本溯源,坚定理想信念,更好地投身新时代建设的伟大事业。
因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不断改革,引导他们真正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一)弘扬社会主旋律,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党向来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由此可见,在高校教育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使其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识和内在认同,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辩证思维能力的应有之义。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中,应当着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与指导地位,深刻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适当将时间与课程规划侧重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内在实质的分析,引导大学生深入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与支脉,以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当前外纷繁复杂现象的本质,从而真正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革新课程教学方式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4]。在网络信息化进程如火如荼不断推进的当下,运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革新课程教学方式,是时代的必然。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中,首先,应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净化网络空间,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其次,应通过网络紧密联合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形成多维度立体式教学方式;再次,应通过网络信息化手段,使思政教师与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上思政一堂课,建成多角度扁平化教学方式。最后,应当大力建设建成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而,引导大学生依托网络,形成多角度多侧面多维度的学习习惯与宽广视野,真正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三)深入大学生生活,充实课程教学内容
习近平指出,在思政教学中“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5]可见,教与学相生相长,在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在引导学生、培根铸魂作用的同时,也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特点,深入大学生生活,让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原理。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中,要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当代大学生对所处客观世界的事物形成宏观的整体性认识,也应当实现更“接地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感,针对其感兴趣的、焦虑的、迷茫的方面“对症下药”,不断地充实课程教学内容,从而启发学生自发的使用唯物辩证法在思考中解决问题,最终真学、真信、真用,真正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四)多元化灵活考核,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6]实际上,学生因兴趣爱好、成长经历、学习习惯、专业性质不同,对唯物辩证法的期望和接受情况也不尽相同。仅以知识点得分考查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失之单调。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施中,不仅要重知识,更要重素质。设置课程考核,关键不仅在于使学生通过机械式重复记忆准确的辩证唯物法,更在于使学生印证学到的原理,从而检验学习方法与运用方法的正确与否。因此,应当探讨出覆盖面广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灵活考核,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引导不同性情、不同愛好、不同资质的学生都能真正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 人民日报,2015-01-25.
[2]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05-01
[3]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人民日报,2014-05-05(02).
[4]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4-16.
[5] 习近平.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9-11.
(荐稿人:李海涛,河南工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