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字文》的特点及语文教育功能

2022-05-27令狐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千字文教育

令狐欣

内容摘要:作为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识字写字教材,《千字文》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有关《千字文》的研究,大多学者是对“三、百、千”整体进行研究,或是探讨《千字文》的书法艺术、文本考证等,较少有对《千字文》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本文拟从语文教育角度分析《千字文》的特点及教育思想,突出其现代教育价值,以期对当下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千字文》 教育 蒙学教材

《千字文》诞生于南朝梁时期,是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受梁武帝之命,为后代子孙编写的启蒙读物。《尚书故实》记载有:“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大致意思是,梁武帝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多读一点书,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启蒙课本,于是命殷铁石从王羲之碑帖拓下一千个字作为蒙学教材,可这些字各不相干、杂乱无章、难于识记。之后梁武帝寻思让周兴嗣从王羲之书法中编撰出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周兴嗣当晚文思泉涌,一夜成书,也因冥思苦想,一夜白发。这便是流传了一千四百多年,仍旧经久不衰的蒙学教材《千字文》的成文经过。

一.《千字文》的特点

《千字文》由王羲之碑帖上拓印下来的一千个汉字连缀而成,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蒙学教材,清初学者顾炎武曾说:“《千字文》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后之读者苦《三苍》之难,而便《千字文》之易,于是至今为小学家恒用之书。”[1]《千字文》能够传承至今,经久不衰,与其特点紧密相关。

(一)语言精炼、音韵和谐

从语言角度分析《千字文》,不难发现其流传千年的原因:

第一,《千字文》讲究声律。全文一千字,每两句为一组,不仅每组押韵,且每组两句皆押韵,如开篇便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皆押“ang”韵。可见,作者对《千字文》声律追求之高,旨在学生读之有趣,便于记忆。此外,《千字文》这种整齐划一的句式特点,也为后世蒙学教材的创作提供了范例,如“三、百、千”中的《三字经》和《百家姓》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第二,《千字文》讲究精炼。《千字文》将字数严格控制在千字之内,而又要使其成篇,内容完整有系统性,就不得不采用省略和压缩的办法精炼语言,如“磻溪伊尹,佐时阿衡”中的“磻溪”是指姜太公钓鱼之地,此处以一地名指代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的事迹。又如“起翦颇牧,用军最精”的前半句仅四字就代表了四个人,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和李牧。

第三,《千字文》讲究通俗。以“天地玄黄”为起句的《千字文》, 名头之大,应用之广,在成千上万的古文中,能够胜过它的少之又少,究其根本,在于《千字文》用字通俗,凝练易懂之故。《千字文》选用的字,在南北朝时期都是当时的常用汉字,放到今天来看,也有八成之多的汉字属于当下的常用字。据统计,“《千字文》共使用不同现代汉字995个字,与1988年1月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相对照,其中《千字文》属现代汉语常用字806个,占81.01%;属次常用字74个,占7.44%;属非常用字115个,占11.55%。在非常用字中,有不少字也是不难认的,如:坟、妾、禄、凋、诛、犊、筵、枇、杷等字。”[2]

(二)内容广博,文采斐然

《千字文》是周兴嗣从王羲之碑帖中选取一千个不同的汉字连缀而成,全篇不仅没有拼凑之感,反而内容充实、文采飞扬。在内容上,根据汪啸尹和孙谦益的看法,大致可将《千字文》分为四个部分。从第一句“天地玄黄”开始,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为第一部分,该部分从开天辟地说起,讲季节变化,讲珍宝果蔬,讲早期历史,讲人类盛世,三十六句的内容从天地到人类,将早期人类和时代的变迁精要地铺展开来,这样宏大的背景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发蒙学者的好奇心,留下深刻印象。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縻”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人的道德修养,讲伦理道德,讲立身处世。虽只有六十六句,篇幅不长,但周兴嗣不是单纯的道德说教,而是整合生动实例,如“墨悲丝染,诗赞羔羊”一句,就结合了墨子和《诗经》的相关知识,谈论保持高尚品德的问题,具体生动的实例必然胜过干枯的道德说教。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至第一百六十二句“岩岫杳冥”为第三部分,这部分的内容与统治有关,讲都城的壮丽,讲英才聚集,讲辽闊的疆域,讲秀美风景。其中,罗列了大量历史上才华出众之人,有关英才的讲述也是这部分的重要内容。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农”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诮”为第四部分。这部分重在称颂那些不为名利之人,如孟轲、史官子鱼、疏广、疏受等;有对男子文治武功的称颂,如吕布、宜僚、嵇康、阮籍、蒙恬、蔡伦、马钧、任公子;也有对女子举止的赞美,如毛嫱、西施。从内容上看,《千字文》集各种知识于一体,传授自然历史,也教给学生做人的榜样和方法,内容浩瀚丰富,全篇脉络清晰,至今仍有很强的文化教育意义。

在艺术手法方面,周兴嗣把握严格的形式韵律外,还注重《千字文》的多种文学手法的运用。如修辞手法的使用,“似兰斯馨,如松之盛”,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示人的高尚修养。如对偶的运用,“金生丽水,玉出昆冈”“果珍李柰,菜重芥姜”。《千字文》中还使用了大量典故,约有二十多处,值得师生反复细品,如“遐迩一体,率宾归王”中,“率宾”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是天下统一,百姓归顺之意,此句在《千字文》中指君主要贤明、要能体恤老百姓才能使得天下统一。此外,《千字文》中有不少四字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如,川流不息、同气连枝等。可以说,《千字文》已不单单是识字课本,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百科全书,一部文采斐然的百科全书。

二.《千字文》的语文教育功能

周谷城在《传统蒙学丛书》序言中指出:“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蒙学书,同样属于封建文化的范围,其局限性和落后性自不能免;但无论如何,它们绝不比庙堂之文、大雅之作更加局限和落后。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3]《千字文》作为中国古代的蒙学课本,其编写的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自然免不了其中的封建教化思想,但不应一概抹杀,其中仍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丰富深厚的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文史哲不分家,《千字文》从开天辟地说起,既有时令变化、自然地理,又讲早期历史,武王伐纣的宏大盛世,如“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树,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既重视人的修身养性,又讲为人忠孝、尊老爱幼;既有统治治国的内容,又讲圣人的文治武功;既写恬淡的田园生活,又赞美不争名逐利的人。作者将自然地理、历史变迁、格物修身、齐家治国等内容融于一炉,条理分明,仅用一千字便囊括万物,为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开拓眼界,至今看来,仍令人叹为观止。《千字文》以简短的常用汉字组合成了包罗万象的精彩世界,从启蒙开始,便为他们打开视野、拓宽眼界,也为之后浩如烟海的知识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底子,而这种将人类社会和自然历史融入语文教材的架构值得借鉴,对当下启蒙教材的编写与语文教育都具有深刻启示。

(二)重视学童的道德教育

“蒙学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进行道德的启蒙”。[4]《千字文》作为一部识字、写字教材,在编写上并没有困囿于文字的拼凑,而是将识字教育和道德修养紧密结合。在古代,语文教育与政治教育常常是不分家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古人早已知晓,历代统治者更是将道德教育视为蒙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从小抓起。

1.伦理道德教育

伦理关系在蒙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在诸多蒙学教材中都有体现,其中,《千字文》对仁义忠孝记载有:“资父事君,曰言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这是谈论忠孝;“上下和睦,夫唱妇随”是讲夫妇关系;“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讲孝亲,也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孔怀兄弟,同气连枝”是讲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可见,《千字文》的道德教育与儒家思想强调的“五常”是一脉相通的,古人用蒙学教材对孩童进行思想道德上的启蒙,以此塑造孩童的良好品行,达到教化的目的。

2.自我道德修养

在个人修养规范方面,《千字文》对人的修身养性、言谈举止、礼仪规范都作了细致规定。对于错误要“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对自己,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以圣贤为榜样,做到“形端表正”;对他人,要“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不要妄谈别人的短处而夸耀自己的长处。另外,德行上“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即高尚的品德要如兰草那般清香,如松树那般繁盛,不为世俗名利所绊;学习上“耽读玩市,寓目囊箱”“寸阴是竞”,不要“孤陋寡闻,愚蒙等诮”;生活中,要“具膳餐饭,适口充肠”,做到节俭用餐。《千字文》以蒙学读本的形式指向个人精神道德的完善,通过教育以期培养德才兼备之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道德教育一直是古代教育的核心,现代教育同样重视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要在孩子懂事的时候,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启蒙教育;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5]无论是伦理道德的学习,还是个人的修养规范都是教育的重点,道德教育应从小抓起、从小培养。虽然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无可避免地包含封建教育思想,但《千字文》给孩童提供的较全面的道德规范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三.《千字文》对语文教材编制的启示

使用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千字文》是否还具生命力,对当下识字教学和教材编写是否还有意义?教育本是一个传承理解的过程,若没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学习便成了空中楼阁,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古代的蒙学教育,注重学童的早期阅读,强调学生的语言积累,读书方法上,就有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欧阳修“记字日诵”读书法,以及朱子读书法等,读是写的前提,学生要学会写,就需要以阅读为支撑。《千字文》同样抓住这点,在课本编写上把握常用汉字,简短精悍、通俗易懂,又注重节奏韵律,琅琅上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易于背诵积累。因此,教材的编撰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接受程度,抓住蒙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开阔眼界、积累知识。同样,教师也应利用好蒙学教材的优势,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汉字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阅读积累,才更有可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千字文》的编撰音韵和谐、对仗工整且内容丰富,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但这并不是说可以直接用《千字文》作为当下的蒙学教材。《千字文》大部分虽为常用汉字,但其中有不少汉字的古今意义不同,如“化被草木”中的“化”与“被”,小学生很可能理解为变化和被子,翻译出来显然不通,其实,“化”是指教化,“被”指覆盖,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或借助工具书才能理解,若直接以此作为低年级学生的教材,显然不能起到《千字文》本身的作用,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困扰。所以,与其将《千字文》作为识字教材,不如作为文化知识类的读物,将《千字文》的功能从识字转向对文化知识和文言知识的补充岂不更合适?又或者,在学生有了一定字词积累后,以《千字文》作为学生的识字巩固也是可以的。

(二)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千字文》作为经久不衰的蒙学教材以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取胜,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天文地理、英雄事迹、人伦道德、修身养性、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千字文》是一部袖珍式的百科全书,让学童从小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史哲合一是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如今语文和历史、政治虽各有侧重点,但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正因如此,语文教材更应给学生提供开阔的知识视野,与现在的语文教材相比,《千字文》可能更加笼统,但涉及的内容却更加广博。低年级学生在刚接触学习时,对万事万物有着强烈兴趣,面对新课本爱不释手,尤其是語文课本,所以,初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应注重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做到海纳百川,贴近生活。同样,教育者也应以一颗包容的心态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尚在形成阶段,心智尚未成熟,蒙学教材的编制应以识字和写字教育为主,让学童感受汉字和文化的魅力,再把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打下基础,让学生从小就能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入,如在教材中加强同伴间友爱互助的观念、增加历史榜样人物,也可以适当加入礼仪教育,让学生从小知礼懂礼。幼年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学校的教师、家中的父母对他们的影响不可小觑,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做好示范,不能将道德教育停留在语言层面,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为学生树立榜样。

《千字文》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同其他蒙学教材一样,有其局限性,但也有可贵之处。现代人学习《千字文》并不是追求复古,而是古为今用,教师应当看到古代蒙学教材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与当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相契合的部分,这部分是值得教师深入研讨的,对于不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的理念,教育者要学会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教育中做到时代与传统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清)谢启昆著.李文泽,霞绍晖,刘芳池校点.小学考[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240.

[2]高文元.“三、百、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1(03):64-69.

[3]周谷城.传统蒙学丛书序[A].萧良有、杨臣诤:《龙文鞭影》[Z].长沙:岳麓书社,2002:4-5.

[4]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63.

[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北京:人民日报,2001-10-25.

猜你喜欢

千字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真草千字文》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奇趣《千字文》,赵佸有“真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何诗铭?《千字文》等
千字文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