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作业打通课堂提质增效的“三性”路径

2022-05-27袁莉华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性教育性提质增效

袁莉华

【摘 要】基于“双减”背景的作业变革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变革,促使我们必须更新传统的作业理念,打通用作业使课堂提质增效的路径,探讨指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业设计。通过系统梳理,让作业目标重视科学性;依据目标,让作业任务体现自主性;诊断改进,让作业评价指向教育性。

【关键词】作业设计 提质增效 科学性 自主性 教育性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双减”文件,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这意味着,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不能指望通过家庭書面作业来实现。减负,就是要课堂提质增效。

如何让课堂提质增效?作业是撬动课堂教学变革的有效支点。过去,人们对作业功能的认识往往窄化,认为作业只是学生课后对当天所学知识内容的巩固。实际上,作业应当作为课程的一个环节,在功能上与教学是一致、互补的关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王月芬博士认为,“作业和教学应该发挥各自的时空优势,在学习目标、内容和实施形式上强调相辅相成”。在厘清学习目标、作业与学习目标高度契合的前提下,作业是能在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的,它其实是一种实现课程目标的学习活动,也是作为诊断学习情况的评价任务。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为例,探讨指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业设计。

一、系统梳理,作业目标重视科学性

作业设计的第一步要先确定作业目标。作业目标科学与否决定了作业设计的方向正确与否。

(一)纵观课标与教材,厘清年段目标要求

设计作业时,要以课程视角定位学习目标,要自上而下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整套教材、单元内容、单篇课文进行系统解读,以保证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单课目标的一致性。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民间故事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课程标准》第二部分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里关于“复述”方面的要求见下表:

纵观《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对于“复述”的要求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第一学段开始学习复述,只要求“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第二学段出现对“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的具体要求阐述——“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对表达条理性和语气、语调的要求。

再看教材中编排的复述能力训练序列:

由图1可见,教材中关于复述能力的相关单元编排与《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是一一对应的。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创造性复述”是在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要求,让学生在三、四年级的复述练习中习得的表达、想象和概括的语言经验基础上,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梳理单元整体内容,定位课时目标要求

厘清了《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要求和教材的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再来系统梳理单元整体内容,寻找该语文要素在本单元中的分布,细化分解单元目标在各个课时的学习落点,然后基于单元整组教材,思考每一课的教学定位,最后具体制定每一课的学习目标。

先看单元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编了《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两个民间故事,其中《牛郎织女》因篇幅较长,分成了两部分——《牛郎织女(一)》为精读课文,《牛郎织女(二)》为略读课文。本单元中对于“创造性复述”如何落实,在课后习题、口语交际和交流平台均有提示要求和方法:《猎人海力布》一课练习“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故事”,《牛郎织女(一)》为“丰富故事情节,把简略的地方讲具体”,口语交际提示“丰富故事细节,配上适当动作和表情等方法讲故事”,交流平台梳理和介绍了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转变角色讲故事、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变换情节顺序讲故事”。

再具体到《牛郎织女(一)》,这课关于生字词的常规作业目标,课后生字表要求会认“嫂、恳”等9个生字,要求会写“郎、爹”等14个字,教材后的“词语表”中这一课要求掌握“嫂子、剩饭”等21个词语。课后有两道习题:一是“默读课文,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二是将简略的情节发挥想象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给出的两个情节是“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和“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课后的选做题是以课文中不可思议的地方为例,引导学生找出其他民间故事中不可思议的情节进行交流。

通过以上内容的梳理,将《牛郎织女(一)》两个课时的学习目标制定如下:

第一课时

1.认识“嫂、恳”等9个生字,会写“郎、爹”等14个字,会写“嫂子、剩饭”等21个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运用以前学习的详细复述的方法,说说牛郎和老牛是怎么相处的,他和织女是怎么认识的。

第二课时

1.展开想象,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把课文中写得简略的情节讲具体,进行创造性复述。

2.进一步体会民间故事语言口语化、情节不可思议的特点,感受阅读民间故事的乐趣。

二、依据目标,作业任务体现自主性

科学设定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之后,就是依据目标来设计作业内容。设计时,要关注作业整体结构的系统性。依据时间维度,可以设计课前作业、课中作业、课后作业。无论设计哪个时间段的作业,作业任务都要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设计好学习支架,从而引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深度的学习,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

(一)课前自主预学,评估学情

课前作业便于教师诊断学情,做出预评估,并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同时,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将学习成效差距通过预学作业逐步缩小,为课堂学习活动扫清障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牛郎织女(一)》这一课设计了两项课前作业。第一项课前作业是学生自学生字新词,书写要求掌握的词语。教师通过整理课前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字词教学时不面面俱到,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出错多、难掌握的生字词予以指导,节省字词教学时间;学生在课堂交流时也能对照自己的预学,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修正,达成学习目标。第二项课前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询问家长,了解《牛郎织女》这个民间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典故、习俗。民间故事单元的导语是“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点明了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口头流传”,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更隐含了编者用心——涵养学生的文化情怀,通过创造性复述再把故事一代代传下去,推动民间文学的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学生通过课前作业,一方面提前了解了故事内容,为课堂上能快速浏览课文并把握主要内容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为学习创造性复述做了铺垫,更好地理解了学习创造性复述的目的,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课中任务导学,达成理解

课中作业要找准作业随堂融入学习的链接点来设计学习活动,这个链接点往往就是本课的核心学习内容。在这些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生生互助、教师助学的学习支架,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展开,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走向深处,从而达成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图2是《牛郎织女(一)》第一课时的课中作业单。复述的前提是要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了故事内容并积累了语言材料,才能为言语输出做好准备。从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也能看出,“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前提是“了解课文内容”。《牛郎织女(一)》约2200字,故事很长,而学生的阅读速度也不一样,要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读完故事,还要梳理出故事内容,并学习创造性复述,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课前作业提前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上一个单元学过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阅读课文,再借助连环画排序理清故事情节,可以帮助学生比较快地把握课文内容。

作业二通过理清主要人物、补充人物关系图的方式让学生明晰故事的主体情节——“牛郎和老牛怎么相处”“牛郎和织女怎么相识”,这也是为作业三的复述故事做了铺垫,让学生明白讲故事时主要情节一定要讲具体讲生动。

图表是有效的学习工具,借助图表来梳理故事情节,能把故事讲得既清楚又有条理。在进行作业三的学习活动前,教师带着学生回顾三年级学过的详细复述方法——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再按顺序复述。因课堂时间有限,课中让学生选择两个情节中的一处自主复述,之后全班交流汇报,教师再适时点拨指导。

《牛郎织女(一)》第二课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将“词句段运用”板块第二题关于把情节说具体的指导内容前置,为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复述的范例指导,让学生在习得方法后能在课堂上快速进入创造性复述的实践活动。之后再找出文中写得简略的情节,运用习得的方法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细节,进行两次创造性复述的练习,第一次搭建支架,借助表格想象再复述,第二次由扶到放,放手让学生练习。第二课时的课中作业单设计如图3:

这样的课中作业,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习得的学习策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通过课中作业,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及时进行点对点的指导。

(三)课后延展练学,鉴定完善

课后作业仍是设计围绕学习目标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一方面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通过作业与教学共同达成课程目标的互补作用;另一方面诊断和完善教学,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自我学习成效的鉴定。

《牛郎织女(一)》两个课时的课后作业,教师均设计了运用当堂课所学方法进行课后复述的练习:第一课时是将课堂上自己没有复述的另一处情节进行详细复述;第二课时是由课内走向课外,要求学生找其他民间故事中一处情节简略或不可思议的地方,用上学到的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展开想象讲一讲。

三、诊断改进,作业评价指向教育性

作业不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学习活动,也是作为诊断学习情况的评价任务,无论对于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是有诊断与改进的功能的。斯坦福大学Ray Pecheone 教授认为“教育性”伴随着评价的过程,同时指向学生和教师。对教师而言,作业设计时体现作业的评价功能,不仅关注作业最后的答案,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能了解并诊断学情,就是“教育性”。对学生而言,作业评价能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为学生提供有关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反馈,就是“教育性”。

(一)课前作业发挥前置性评价作用

好的课前作业能让学生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学习,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这个角度出发,课前作业实则发挥着前置性评价的作用。《牛郎织女(一)》的课前作业就有效地发挥了前置性评价所要达到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的作用。

(二)课中作业成为表现性評价载体

好的课中作业会设计评价工具。首先,提供评价指标,让学生明白最好的学习表现是怎样的;其次,学生在自主完成课中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表现与评价指标相对照,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控;最后,在明晰了自身表现与评价指标的差距之后,学生能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以达到学习目标。由此可见,课中作业其实是表现性评价的载体,课中作业不仅服务于教师的教学,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三)课后作业实现诊断性评价功能

课后作业通过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改进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了诊断性评价功能。

《牛郎织女(一)》的课后作业均为运用课堂所学方法进行课后复述的练习,教师通过收集学生的“复述自评表”,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分析、综合、推理相关信息,形成诊断,改进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周文叶,陈铭洲.指向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 ——访斯坦福大学评价、学习与公平中心主任 Ray Pecheone 教授 [J].全球教育展望,2017(7).

[4]马倩.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策略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5]周文叶.促进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19(10).

猜你喜欢

三性教育性提质增效
“三性”助推党史宣讲“有声有色”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劳务派遣“三性”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
碳族元素“三性”荟萃
处理圆锥曲线问题要注意“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