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学渣的逆袭之路
2022-05-27卢念琪
卢念琪
大学四年乃至大学毕业后的两三年里,我经常做同一场梦——梦见自己回到高中校园,梦见曾经一起奋笔疾书的伙伴,梦见班主任对我说:“你虽然已经考上了武汉大学,但根据规定,得回来重新经历一次高考。如果考不上,你就没法继续读大学了。”
每每听到这里,我便努力在记忆中搜寻所剩无几的数理化知识,那种如洪水般袭来的焦虑,一次次让我从梦中惊醒。我不知道为何我一直在做这些无厘头的梦,直到最近,已毕业多年的我偶尔还会梦见类似的场景。仔细想来,也许是高中三年在我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迹最深刻、最热血,在之后稍显平淡的日子里,它就成了那不可忘却的“红色”。
我从小就是一个偏科的学生,文科对我来说“如鱼得水”,理科则“寸步难行”。高中分班时,我不顾一切地选择了理科。结果显而易见,入学后的摸底考试,我考了全班倒数十几名。那时的我自我安慰,把这次考试成绩当作自己的失误,继续厚着脸皮,沿用初中的懒人学习方法——上课前不预习,上课后不复习,考试前熬几个夜。“如我所愿”,随后的期末考试,我考了人生中第一次班级倒数
第四。
那次家长会,我爸没有来参加,我妈坐在最后一排一言不发。之后的每堂课,我被老师要求起来回答问题,都是一问三不知,全靠同桌提醒。接着,我引以为傲的语文也沦陷了。那天,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失望地对我说从没见过我这么懒的学生。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巨大的无助感和耻辱感。
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怎么了?你究竟是学不好还是不想学?几个月前,你考上了这所省级重点高中,几个月后,你就沦落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渣了?你真的甘心吗?
不,这条路是我选的,我要证明我能学好理科。我渴望一洗前耻,我渴望跻身班级前十。这样强烈的渴望,化作一把钥匙,正式开启了我的逆袭之路。
不懂就问问问问问问!
从那一刻起,我像变了一个人。
每次下课,原本内向腼腆的我一定会第一个跑上讲台问老师问题,生怕晚了一步被别的同学抢了先。曾经懒散的我不见了,现在的我每节课前必预习,午休的一个多小时和晚自习前的两个小时全在自习室度过,在学校里完成全部作业再回家;每天上午,我会饮尽一杯浓浓的咖啡,下午困意来袭,就和同桌“互掐”。
在问老师的过程中,我发现搞懂的不止我问的那一个知识,由于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我弄懂的知识点往往能启发另一个知识点,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逐渐形成了一张严密的网络,所谓融会贯通,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就像老师说的,高中的学习要把常考的内容拿捏得死死的,达到没有知识盲区的境界。放过了一个知识点,则意味着接下来一连串的知识点都学得似懂非懂了。
除了询问老师,同桌也成了我的请教对象。我和同桌在互相提问的过程中逐渐发掘出更多的知识漏洞,各个
击破。
就这样,询问老师、请教同学成为我学习路上最好的加速器。那段时间过得很快,我和同桌的成绩就在相互提问中稳步提升。
兴趣真是最好的老师
从电学一章开始,我的物理成绩突飞猛进。
满分一百二十分的章節考试,曾经的我只能考七八十分,而电磁学一章的考试能拿一百分以上。由于我爸是一名电气工程师,我时常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我爸电学那么厉害,我总不能比他差太多吧。
于是,假期,我好奇地开始了“超前学习”。我想知道电学到底难不难,难在哪儿。我发现,这种“超前学习”能给予我仿若参加物理兴趣班的体验,自己做学习规划,自己选习题集,偶尔还和我爸探讨一下其中的重点、难点,这样的自主学习让我终于感受到物理乃至理科学习的乐趣。
后来在我的工作中,我采访过一个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老师,他说他的成功秘诀就是“兴趣”。当年出于对化学浓烈的兴趣,他早早便自学了大学的化学课程。自学是高中生最需要具备的一项能力,之后在大学里乃至工作中,自学力也让我受益匪浅。
超前学习,跑在老师的前面,意味着在上课听老师讲述时又巩固了一次基础知识,余下的精力用来对拔高的重难点部分进行思考,一来二去,你也就跑在了其他人的前面。
用这样的方法,我的物理成绩在学到原子物理学一章时提高到了一百一十多分。出于对历史的喜爱,我对于“穿越时空”有着极大的兴趣。那时,物理正好学到了原子物理学和相对论,于是我一边阅读粒子对撞机、暗物质、虫洞理论等内容的课外读物,一边自学课本中的相关章节。连上课都无需咖啡提神,靠着对未来要投身相关领域的憧憬,就足以让我聚精会神了。
当我终于跻身尖子生的行列,第二轮复习便以更好的心态开始了查漏补缺。自信心引领着我,一切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随后的考试中,我也第一次考进了班级前十。
求之上而得之中
高三那年,我站上讲台讲述我的逆袭故事,赢得一片掌声。随后,班主任让我们各自在纸上匿名写下自己心仪的学校,然后交到讲台上。我猜,虽然是匿名的,但老师也许能分辨出我们的字迹。那些“志愿”被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每一个人的字迹都仿佛在闪闪发光。
我写下的学校是清华大学,同桌A写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桌B写的是武汉大学。
那时,没有人会认为自己好高骛远,因为那未知的未来,包容着每一个大大的愿望。
最后,我去了武汉大学,同桌A去了武汉理工大学,同桌B去了一所还不错的一本院校。
也许我们都未能“如愿”,但我们都踏进了对自己来说最好的校园。这也让我懂得了“求之上而得之中”的道理——当我们把目标定得更高一点,便会付出更多一些的努力,也许正是有了这多出来的一点点努力,才让我们的潜力被激发,才让我们收获满意的果实。
求之中则得之下,所以,不妨更敢想一点。
向“凡尔赛”说“不”
如果你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得到了许多鼓励。
但有一点必须提醒你:在你努力的道路上,少不了冷言冷语和“凡尔赛”。不随波逐流,坚守内心的节奏是唯一的捷径。
当我刚开始认真学习时,同为倒数的同学劝我说“不要妄想”,我知道她不过是开玩笑,但是那句话却成为激励我前进的动力。
高中部分班级也时常会有“凡尔赛”的风气,比如成绩优异的同学会在你自习的时候说“学什么学,一起嗨”。请务必不要被他带偏,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领悟力是不一样的,他懂了不代表你懂了,而且你也不知道他在背后默默付出了多少。再比如临近高考还有两周时,我们的自习课几乎上不下去,周围总有嘈杂的声音在说:“不要太认真了,这时候成绩已经稳定了,继续嗨。”这时的我,已练就在嘈杂环境里静下心来的能力,继续埋头按自己的节奏复习。
最后的最后,我的高考分数在班级排名第三,而我也收获了18岁那年最好的成人礼——踏入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
当初那些“凡尔赛”们也许继续着他们的“天才故事”,又或许早已蜕变为实干家,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当你从高考考场出来的那一刻,你知道,那些声音就永远被你抛在了后面。
未来是自己的,信念是自己的,那些难忘的日夜也是自己的,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
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