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05-27李晓东
摘 要: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有很多初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时,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单元设计的重要性,很容易导致知识内容分布散乱,不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缺少结构性、全局性,并不能很好地实现知识向能力和素养的转化。因此,本文以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入研究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以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6-002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6.008
新课标背景下明确提出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目标,并予以教师相应的教学指导。单元教学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下的教学要求,因此,立足于课标的单元教学能够有效促进素养导向教学的落地。
一、初中化学教学现状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正是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化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初见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育观念落后,缺少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据调查,当前有非常多的教师仍旧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而导致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建立健全的教育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和学生长期承受升学考试的压力[1]。
第二,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不足。在教师实施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而兴趣是学生主要的动力来源。但是,化学科目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需要学生掌握大量抽象复杂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初中生来说,常常会感觉无从下手,存在较大的理解难度,导致学习兴趣高开低走,甚至有不少学生存在严重偏科的问题。
第三,不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现阶段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花费大把时间和精力来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忽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导致原本属于实验教学的时间被不断压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不多,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来解決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
第四,实验教学条件落后。有些学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支撑化学实验开展的各种实验资源相较匮乏,很多学校的实验器材停留在基于老教材标准进行配备的状态[2]。然而,新课改背景下倡导教师将演示实验转变成探究实验,此时陈旧、匮乏的实验器材根本不能满足新课标要求和教学实际情况,纵然教师能力再强也不能无实物开展一些重要的演示实验,剥夺了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不能借助实践操作来深刻感知和理解相关原理,加大了学习难度。
二、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单元教学的设计能够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逐步引导学生搭建完善的知识框架,促进实验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若想切实发挥单元教学的实际作用,那么在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方面,教师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就初中化学教学而言,每个单元都是一个整体,单纯以课时展开教学设计并不合理。因此,教师要遵循单元整体性的原则,注重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模式等多方面入手,将其与核心素养进行有效整合[3],引导学生通过整体单元设计,实现自主构建知识与能力系统,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反之,缺少整体性设计的情况下,学生无法看到整体,只是管中窥豹,会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进行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的设计时,还需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认知事物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从单一到综合的逐步递进的过程。学生对于初中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亦是如此。例如,在教学空气—氧气—制取氧气的内容时,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应以简单的、便于学生理解的内容入手,防止由于问题过难,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三)相关性原则
进行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的设计时,要遵循相关性原则,即关注单元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课程类型等和核心素养间存在的相关性。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以核心素养为首要,善于从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入手,增强与学科素养的联系。
(四)可评价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为了给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因此,针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对教学目标的评价。通过这一点,充分说明教学目标的设计也可以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如此一来,教学活动的设计便具有了可评价性,给课时目标的设计指明了方向,改进了传统课时教学目标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从而使素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有效结合,促使课程总目标得到更好落实。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背景——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单元教学设计则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恰好印证了“以主题为单元明确学习内容、要求,使认识结果、认知途径和素养能力并重”这一观点[4]。然而,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恰恰忽视了单元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广大教师非常有必要围绕其展开更深一步的探究。然而,在单元教学的设计方面,并非必须严格遵循教材的单元予以开展,也可立足于知识逻辑结构、学生学习顺序,基于对应主题或任务对教学内容实施整合、重组,形成诸多相互衔接的教学阶段,并将其有机组合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结构单元。
(二)确定主题单元,选定单元内容
这一点是实施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保障,单元内容的组织方式对主题单元的确定起主导作用。结合笔者自身对诸多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当前常见的单元内容组织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从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或多个维度入手,进行主题单元的确立。具体来说,可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某一化学核心素养,实施相应的單元教学设计,或是立足于多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培养,进行某一章节的选定。第二种,从知识的逻辑结构入手,进行主题单元的确立。例如,在“碳和碳的化合物”教学中,通过“单质—氧化物—盐”的方式整合实施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单元教学设计并不单纯指某一章节,还可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跨章节设计。第三种,立足于化学思维方法的培养,进行主题单元的确立。例如,以化学的概念为抓手,基于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用途来形成对某物质的认识,这样不管学生日后遇到对哪种物质的学习都能联想到这一化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明确教学单元主题后,还要对课标和教材内容展开深入研究,联系学生能力、水平等实际情况,采取对应的组织形式,从而实现将有所关联的知识整合为一个单元展开教学,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三)分析教学要素,细分素养水平
分析教学要素时通常是围绕课标、教材、学情、重难点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等展开深入研究。第一,围绕课标展开分析是给教学活动的实施奠定基础,是最关键的一步,以此明确教学内容在课标中对应的基本要求。第二,围绕教材展开分析,即结合教材进行单元知识框架的建构,并对其中蕴含的具体核心素养进行充分挖掘。第三,学情分析,即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状态和认知能力等。第四,重难点分析,即将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好解决的问题为主线,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攻克,便于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找到明确的教学方向。最后,化学核心素养分析是本研究的重中之重,在初中化学课标中未曾明确提出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和其他学者对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二者进行整合,从而对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实施水平划分,包含以下几点:即宏微结合、变化守恒、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以及社会价值。
四、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以“溶液”单元教学设计为例
(一)确定单元学习主题
化学义务课程标准中,把溶液单元的教学归到了身边的物质主题中,结合对课本教材的深入研究,该单元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物质,微粒、常见化学反应和简单的化学反应计算后,可以与简单物质和酸碱盐的反应间建立联系,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溶液这一章节包含诸多概念性知识,可以将该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四个方向的归类,即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溶解性以及溶解度。实施溶液单元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对其中概念知识的串联,溶液是分子、原子学习后的另一重要概念。教师要结合对课标和教材的研究,对溶液单元教学的核心知识内容进行掌握。
(二)确定教学和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方面。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前提就在于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教师需立足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充分重视化学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实现对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和能力目标的有效融入,以此增强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全面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具体来说,“溶液”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如下:采取问题分析和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研究和记录,了解溶解形成过程,掌握溶液等概念;认识到水是重要的溶剂,常见的溶剂还包括汽油、酒精等;分析相应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含义的深入理解,借助实验探究认识二者的相对性;对溶解度曲线展开研究,感受数据处理的过程,并牢固掌握相关方法;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在实践练习中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在练习中掌握基本步骤。教师应立足于教学目标、发展性评价理念进行单元评价目标的制定。
2.评价目标方面。教师要基于宏观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微观视角探究现象的内因,考查和提高学生宏微结合素养;基于对溶液、饱和溶液以及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模型的建构,考查和提高学生模型认知素养;基于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探究活动,考查和提高学生变化观念素养;基于问题探讨、实验探究,开展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研究和记录,了解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考查和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素养;基于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况,考查和提高学生化学价值素养。
(三)教学规划和教学活动
1.“溶液”单元教学规划。在“溶液”单元教学的设计中,将其划分为三个课时:第1课时为溶液的形成,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特征,认识乳化现象和溶解时的温度变化,基于分子等微粒层面进行溶液形成这一宏观过程的理解,逐步建立完善的学习体系;第2课时为溶解度概念、四要素、溶解度曲线问题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定量角度入手认识到溶解需要一定限度,进行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深刻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第3课时为溶质的质量分数,具体包括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进而从定量角度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问题。
2.“溶液”单元教学活动。在“溶液”单元教学活动的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首,实施单元教学设计,具体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液的质量分数和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等多个课题,依据知识逻辑进行结构化教学单元的组建。同时采取问题情境教学法,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良好学习氛围中展开深入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综合学习能力提升。
3.教学过程设计。进行第1课时的教学时,教师应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直观认识溶液的形成和洗涤剂去污原理的微观过程,加深对溶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从微观到宏观的化学思维,逐一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第2课时的教学时,采取“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此外,注重讲练结合,引入生活情境教学,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教师还需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促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成长。进行第3课时的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将思维点拨和训练进行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能只是带领学生单纯观看视频,要给其创造亲身体验的机会,促进实验操作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应提高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重视程度,结合新课标具体要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严格遵循单元教学的设计原则,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以课时设计为王的问题,致力于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逐步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晓军,刘子沐,郑华,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水溶液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J].化学教育,2021(17):50.
[2] 雷志敏.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21.
[3] 王琳婷.化学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4] 宋月.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1.
[责任编辑 赵颂花]
作者简介:李晓东(1984.10— ),男,汉族,甘肃酒泉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