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特里奇语音学手册》评介

2022-05-27朱碧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论模型评介

朱碧华

内容摘要:现代语音学早已不再仅仅是“口耳之学”,而是一门综合性与交叉性的学科。2019年由William F. Katz和Peter F. Assmann主编的《劳特里奇语音学手册》介绍了语音的生理学基础、语音学研究的理论模型、研究成果和相关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涵盖了对传统主题的回顾与未来研究的探讨,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全面展现了语音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对语音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音学 理论模型 语音研究 《劳特里奇语音学手册》 评介

《劳特里奇语音学手册》(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onetics)于2019年出版,由William F. Katz 与Peter F. Assmann两位学者联合主编,是对语音学的历史发展、研究成果以及该领域内相关技术应用的综合性编纂。本书汇总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9位杰出研究者对语音学各个研究方向的概述,从理论与实证角度全面展现了语音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涵盖对传统主题的回顾与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对语音、语言学以及听觉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内容概述

全书除引言外共21章,由5大主题构成。第1-3章是对语音学领域相关技术及其发展的调查;第4-8章关注言语和听觉的生理学基础;第9-12章聚焦言语感知与产生的理论模型;第13-17章探讨了语言语音学研究;第18-21章介绍了语音学的应用与拓展。

第一部分(第1-3章)介绍了语音学历史、研究范围与研究技术。Story在第1章中介绍了语音合成系统的发展历史,并描述了不同类型合成范式的发展动机以及它们在语音研究中的作用。Story认为,言语合成模型中往往包含了有关话语系统的重要事实,语音学研究的关注点是从语音合成系统中得出控制可理解言语产出的规则。第2章介绍了声道成像与分析技术的进步与发展。Toutios, Byrd, Goldstein和Narayanan首先概述了记录说话人讲话过程中声道形状变化与活动的一系列成像方法,接着重点介绍了基于动态实时的磁共振成像(rtMRI)技术及其应用,强调声道动态实时成像数据在言语产生模型建构中的重要作用。第3章主要关注记录濒危语种或小语种语音特征的现存语言档案。Whalen和Joyce肯定了利用语言档案进行语音研究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同时也指出语言档案调用与处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本章调查了包括阿拉斯加原住民族语言中心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语音实验室在内的一系列语言档案,并总结了基于以上档案的语音分析研究。

第二部分(第4-8章)聚焦言语与听觉的生理学基础。第4章主要关注“声音”(在本章中指人类发声器官产生的音)的语音学研究。Marc Garellek介绍了声带振动的声学和感知效应,表明声带动态活动特征与音质紧密相关,并通过发音与心理声学模型的介绍,对这种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释。第5章主要介绍了发音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发音器官。为建立完整的言语运动控制模型,并确定模型中的必要元素,Gick等人使用具身的方法,重新探究声道中从双唇到喉部各个发音器官的结构及其功能,并对它们如何协同工作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一个灵活的语音模型应聚焦各个人体部位发音功能的控制与优化,而不仅仅局限于特定语音产出的控制。第6章主要描述了言语产出过程的神经基础。Bohland等人首先简单介绍了言语产生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并根据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呈现了大脑皮层及大脑皮层下与言语产生相关的区域。本章以Guenther等人的DIVA(Directions Into Velocities of Articulators)模型以及该模型的扩展模型GODIVA为例,通过整合成像研究数据,对大脑各个功能区的具体分工,以及信息在脑中的传递和加工进行分析。第7章介绍了言语的听觉与神经加工。Winn和Stilp阐释了复杂非线性外周听觉转换影响言语加工的方式,展示了听觉信号向神经信号转变的过程。他们认为,听觉加工对不同时间的声谱变化尤为敏感,支持光谱效应对比机制在元音和辅音研究中的应用。第8章介绍了不同层次(从单个音位到语篇)的言语听觉感知与视听感知中所涉及的大脑皮层结构。Peelle认为,说话人产生的声波最终还是要由听者的大脑解读,而言语传递需要多种感觉系统并用,不同层次的言语刺激会激活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

第三部分(第9-12章)关注的是言语感知与产生的理论与模型。第9章以北美英语中的元音为例,对元音感知作系统介绍。Hillenbrand介绍了元音产生的声源滤波理论,并描述了北美英语元音的声谱特征以及听话人对元音的识别过程。Hillenbrand指出,目前言语感知的研究材料仍是以单个元音、音节与单词为主,这种类型的语料往往具有局限性,使用语流作为研究语料将会是一个突破点。第10章是对辅音语音学特征的详细描写。Tabain介绍了包含“带声与否”、“发音方法”与“发音位置”等特征的辅音描述性框架,并以大量澳大利亚语言为例,借助语谱图检验了辅音的声学、发音与感知特征之间的联系。第11章介绍了言语感知的理论与模型,主要关注需要解码的言语单位以及听话人如何将声学信号转换为可理解的言语单位。Kiefte和Nearey认为,言语感知的基本单位是一系列有限的、能够被无限重组为新的单词或词素的语音单位或音位。第12章从韵律、声调和语调三个方面对语音的超音段特征及其功能进行描述。研究发现,不同的超音段手段可同时传递多种交际意义。Xu就依赖于语境的声调替换、副语言韵律、边界重音水平和节奏类假设的关系等话题对超音段特征的功能机制进行了探讨。

第四部分(第13-17章)介绍了语言语音学和感知语音学。Ladefoged提出了语言语音学(linguistic phonetics)的概念,试图将语音学研究与语言学相结合,为研究语言发音的基础语音学找到理论基础(Ladefoged & Johnson 2010)。具体来看,第13章对语音学与音系学是否存在界面研究的不同观点进行了综述。语音学与音系学的界面研究指的是可以实现言语音系学表征与语音学表征相转换的机制。言语的音系学表征被认为是由互不相关的语言学范畴组成的,而语音学表征则包含连续的声学或发音学指标。Kingston指出,今后的研究应关注語音学与音系学关系的可测试模型建构,而不是在现有观点上寻求一致之处。第14章从语音学角度阐述了音变的本质、起源与传播。第15章介绍了二语学习与双语现象的语音学研究。本章详细介绍了二语语音学习领域的主要理论与发现,集中讨论了四个概念框架,分别为二语感知同化模型、母语磁吸模型、自动选择性感知模型以及语音学习模型。虽然这四种模型对二语语音发展过程的预测趋于一致,但它们在学习者二语水平、基本分析单位、研究领域以及跨语言影响方向的关注点不尽相同。作者指出,跨语言影响是二语语音研究的核心关注点,二语与母语之间的跨语言影响是相互的,且在不同学习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第16章考察了社会语音学的发展与创新。Thomas针对言语产出与言语感知的社会学研究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作者认为,语音学研究方法应该在关注元语言知识的言语产生研究中得到应用,理解元语言知识与语言结构的心理联系将有利于社会语音学的进一步发展。第17章主要关注语音学与教学研究。Munro与Derwing回顾了语音学与语言教学的历史,并介绍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语音纯正性原则(the Nativeness Principle)与可理解性原则(the Intelligibility Principle)是指导有效二语教学的两大原则,且可理解性原则在成人二语教学中更具有合理性(Levis 2005:369-377)。回顾语音训练效果的相关研究发现可知,口音、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与清晰性(intelligibility)是相对独立的三个维度,教学对一个维度产生的影响不一定会导致其他维度的变化。另外,本文还讨论了二语语音研究与语音教学的关系,证明语音教学理论在语音教学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部分(第18-21章)关注应用与拓展。第18章主要讨论性别差异对言语产生、言语声学特征以及言语感知的影响,重点介绍了男女声带与声道的生理结构差异以及由潜在社会因素驱动的言语差异,并就男女言语差异的感知依据进行了讨论。第19章综述了临床语音学的近期研究发现。Katz围绕言语加工的视听本质,通过对比无言语障碍人群与言语障碍人群在日常交流中的身体活动(包括头部、脸部、双唇、下颚与舌头),强调了言语加工中的多感觉信息对理解言语障碍人群言语产出与加工机制的重要性。第20章介绍了语音教学与研究中的声道模型与言语发音器官模型,并对声学语音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作了综述。声道物理模型不仅有利于理解语音教学中语音产出的概念与原则(声道形状与音质之间关系的研究,声源滤波理论等),对学习者区分二语与母语中的元音与辅音,或学习二语中不熟悉的音也具有指导意义。第21章是对司法语音比对研究的介绍,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判断两段录音是否同源。在语音比对过程中,录音时长较短、背景杂音干扰、回声以及情景差异等情况都会使判断过程复杂化。本文介绍了提取录音信息的不同方法以及推断框架,并利用似然比框架(the likelihood ratio framework)对司法语音比对机制进行了验证。作者指出,今后的司法语音比对研究将主要利用自动检测技术,根据计算得到似然比值,在特定条件下对系统表现进行实证检验,但自动检测技术需要人工的参与和操控才能够保证有效使用。

二.简要评价

综观全书,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显著特点:

第一,内容覆盖全面,综合性强。本书从生理、声学、感知三个角度全面整合了语音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并详细介绍了语言学视角下的语音研究以及语音学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言语技术、社交媒体与广告、司法、二语教学以及言语病理学等。同时,本书还展示了言语合成、声学测量、发音生理活动研究以及言语感知中的技术应用,充分展现了语音学在联系语言学与心理学、神经科学、物理学以及电子机械工程等学科中的重要纽带作用。就组织内容而言,本书针对每个主题,有选择性地就相关主题的核心内容与前沿领域进行论述,并与传统研究相结合,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够快速聚焦研究热点,还能追本溯源,建立全局观。此外,本书各个章节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关,读者既能系统、全面地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同时也能更方便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每一章都包含章节内容组织的介绍,方便读者了解章节内容的同时,理清作者的阐述逻辑。就研究类型而言,本书覆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展示了新的理论模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就理论与方法本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为研究者在后续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研究范式提供了借鉴。

第二,内容的批判式呈现。在介绍不同的语音学研究内容时,本书尤为注重讨论与总结,而非简单地罗列基本知识。无论是理论模型的阐述,还是研究方法与技术的介绍,本书都运用了大量对比分析与多视角论述,在各个观点的碰撞中引出作者自己的创造性思考。读者在阅读时,不仅可以了解基础性内容,更能看到各個观点、理论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例如在第14章中,就音变的产生是否感知先于产出这一问题,作者首先列举了不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与研究发现,再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出现分歧的原因可能是个体内、个体间和实验任务设计上存在差异。同时,通过总结现有研究,作者提出这些争论最终的聚焦点其实是音变过程中言语产出如何与感知达成一致这一问题。最后,作者依据突变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假设,给予读者思考的方向。本书真正关注的,是教会读者如何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如何透过表象发现问题本质。

第三,创新性与方向性。本书更多地关注语音学领域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包括先进技术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力图呈现现代语音学发展状况的全景图。本书在充分探讨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就每个主题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这为研究者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诚然,本书仍存有些许不足之处。由于本书涉及多个领域,且篇幅有限,对于基本概念的介绍相对简略,对每个主题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介绍,而是偏重于目前核心思想的输出以及具体问题的解决,对读者的基本知识储备要求相对较高,作为入门书有一定阅读难度。

总的来说,本书在权威性、研究范围与深入程度上都非常突出,对研究者们了解现代语音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价值。相比于一本语音学知识的百科全书,本书更是一本指导语音学研究的方法论书籍,教会读者如何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Ladefoged, P. & K. Johnson. A Course in Phonetics (6th ed.) [M]. Boston: Wadsworth, 2010.

[2]Levis, M. Changing contexts and shifting paradigms in pronunciation teaching [J]. TESOL Quarterly 2005 (39): 369-377.

猜你喜欢

理论模型评介
《抽象艺术》评介
《文艺美学如何可能》评介
间接技术进步效应的获得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老年生活质量的理论模型构建和验证
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大学的国际合作关系
词汇飞跃的本质:命名洞察力的实证研究
国外沉浸体验研究述评
《生命线的求索》评介
《〈战争论〉诠释》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