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养心殿区斗拱现状调查及形制初探
2022-05-27卓媛媛
摘 要:文章基于故宫养心殿区各建筑斗拱的实测数据,针对其形制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宋《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记载中做法的异同,梳理养心殿区各座建筑斗拱的分布特点,解读其背后的设计逻辑和做法依据。在此基础上,文章也关注了同一座建筑斗拱的不同时代特征,提出这一特点体现了养心殿区建筑经过明清两代数次修缮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养心殿;斗拱;现状调查;形制分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41
0 引言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数千年来最显著且独有的组成部分①,其形象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由重叠的曲木和斗形木块组合而成,作为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构件,具有传递荷载的重要结构作用,其也是研究和鉴别现存古建筑时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故宫养心殿作为明代建筑遗构,其建筑斗拱正处于由宋元造型简约、重结构功能向清代造型繁复、重装饰功能的转型时期。在明清两代的历次修缮中,养心殿区各建筑斗拱特征多有变化,这种变化正反映出了明清建筑设计理念及工艺做法的更改。因此,分析其上斗拱的特征,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斗拱演变讨论的重要实物资料补充。
养心殿(图1)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②,总占地面积7707平方米,曾作为明代皇帝的偏殿使用,清初成为顺治帝寝宫、康熙帝造办处、雍正帝寝宫等,是皇帝的专用宫殿。自雍正朝始,又成为清朝皇帝日常学习、理政的重要场所。同治初年,在养心殿设置的垂帘听政处,更是为其在清代的历史地位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正在开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在对养心殿区古建筑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特征、年代断定、工艺做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③本文基于此次调研成果,对养心殿区各建筑斗拱进行全面分析,希望探究明清斗拱演变的动因,并进一步理解其呈现的时代特征。养心殿区古建筑斗拱类型分为四类,分别为养心殿正殿檐部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内檐五踩品字科斗拱、前抱厦内隔架科斗拱及养心殿区其他建筑的一斗三升斗拱,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 养心殿正殿斗拱
养心殿正殿面阔23.03米,进深11.7米,平面呈长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檐部四周设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内檐设五踩品字科斗拱。
1.1 现状调查
1.1.1 檐部单翘单昂五踩斗拱
根据斗拱在建筑柱网中所在位置和发挥的结构作用,又可将其分为平身科、柱头科和角科。以下对养心殿区古建筑斗拱进行分别说明。
①平身科
平身科斗拱(图2)分布于建筑各开间的两柱之间,前后檐部明间各14攒,东、西次间各12攒,东、西两山各12攒,斗拱形式為:
第一层:大斗1个。
第二层:平行于面阔方向中十字扣正心瓜拱1件,两头各安槽升子1个,进深方向安头翘1个,头翘上内外檐各安十八斗1个。
第三层:平行于面阔方向中十字扣正心万拱1件,两头各安槽升子1个,进深方向安头昂1件,头昂上内外檐各扣单材瓜拱1件,头昂后带菊花头,昂头置十八斗1件,内外檐单材瓜拱两头安三才升4个。
第四层:平行于面阔方向中十字扣正心枋1根,内外檐扣单材万拱2件,外檐扣厢拱1件,内外单材万拱上两头安三才升4个,外檐厢拱上两头安三才升2个,进深方向安蚂蚱头后带六分头1件,六分头上置十八斗1件。
第五层:平行于面阔方向中十字扣正心枋1根,内外檐扣拽枋2根,外檐扣挑檐枋1根,内檐扣厢拱1件,厢拱上两头安三才升2个,进深方向扣撑头木后带麻叶云1件,麻叶云与内檐厢拱十字相交处置齐心斗1件。在各拽枋、挑檐枋上端分别置斜斗板、盖斗板。
第六层:平行于面阔方向,在正心枋之上叠置正心枋至正心檩底皮,内檐厢拱之上置井口枋,以承托室内井口天花,进深方向安桁椀1件。
②柱头科
柱头科斗拱(图2)坐于各柱头之上,具有承托檩桁、传导屋面荷载的功能。养心殿正殿前、后檐柱头科斗拱各2攒,东、西两山各2攒,斗拱形式为:
第一层:大斗1个。
第二层:平行于面阔方向中十字扣正心瓜拱1件,两头各安槽升子1个,进深方向安头翘1个,筒子十八斗1个。
第三层:平行于面阔方向中十字扣正心万拱1件,两头各安槽升子1个,进深方向安头昂1件,头昂上扣外拽单材瓜拱1件,昂头置筒子十八斗1件,外拽单材瓜拱两头安三才升2个。
第四层:挑尖梁1件,外拽单材万拱1件,两头安三才升2个,外拽厢拱1件,两头安三才升2个。
③角科
角科斗拱(图3)位于建筑转角处的柱头之上,具有转折、挑檐及承重等功能。养心殿正殿角科斗拱共4攒,斗拱形式为:
第一层:大斗1个。
第二层:置搭交正翘2件,各后带正心瓜拱,45度方向扣斜翘1件。搭交正翘的翘头上各置十八斗1件,斜翘头上置平盘斗1件,正心瓜拱上各安槽升子1个。
第三层:置搭交正头昂2件,各后带正心万拱,搭交闹头昂2件,各后带单材瓜拱。里连头合角单材瓜拱2件,斜头昂1件,后带菊花头。外檐正头昂上各安十八斗1个,正心万拱上各安槽升1个,搭交单材瓜拱上各安三才升1个,内檐里连头合角单材瓜拱上各安三才升1个。
第四层:搭交正蚂蚱头2件,各后带正心枋,搭交正单材万拱2件,插入由昂。搭交把臂厢拱2件,鸳鸯交首拱做法,里连头合角单材万拱2件,在45度方向置由昂1件,后带六分头。搭交正单材万拱上各安三才升1个,搭交把臂厢拱上各安三才升2个,里连头合角单材万拱各安三才升1个,由昂安平盘斗1件,后带六分头上安平盘斗1件。
第五层:外檐搭交挑檐枋2件,搭交正撑头木2根,各后带正心枋2件,搭交闹撑头木2件,各后带拽枋2件,里连头合角厢拱2件,在45度方向置斜撑头木后带麻叶云1件,里连头厢拱上各安三才升2件,菊花头上安连瓣三才升1件。在各拽枋、挑檐枋上端分别置斜斗板、盖斗板。
第六层:在45度方向置斜桁椀,正心枋做榫交于斜桁椀侧面,内檐井口枋做合角榫交于斜桁椀尾部。
1.1.2 内檐五踩品字科斗拱的现状调查
品字科斗拱因其形状如倒置的品字形而得名。养心殿正殿内檐五踩品字科斗拱位于明间天花之下、梁枋之上,具有隔架与装饰作用。内檐明间东、西两缝内额平板枋上各设平身科12攒、柱头科2攒、角科4攒,其形式与檐部平身科斗拱内侧构造相同,与外檐斗拱后尾交圈。
1.2 形制分析
1.2.1 斗拱用材分析
经现场测量和统计,养心殿正殿斗拱斗口77毫米,约8厘米,相当于宋《营造法式》中等外材的宽度,清工部《工程做法》中规定建筑模数采用斗口制,分十一个等级,以约16.66毫米为增减差值,一等材厚200毫米,末等材厚低至约33.33毫米④。养心殿正殿斗拱用材看似更接近清制。另外,实测正心瓜拱、正心万拱厚度约为1斗口,比清工部《工程做法》⑤规定1.24斗口略薄,正心瓜拱长470毫米(合6.10斗口),正心万拱长700毫米(合9.09斗口),厢拱长570毫米(合7.40斗口),与清工部《工程做法》规定的这三种拱件长度分别为6.2斗口、9.2斗口和7.2斗口接近。
1.2.2 斗拱分布特点分析
养心殿正殿各间面阔尺寸不同,斗拱数量不同,但攒档尺寸相近,可以初步推断:在养心殿营建之初已考虑到随开间大小而增加斗拱数量,使斗拱均匀分布,但还未形成明确的秩序化和模数制设计理念。
1.2.3 斗拱构造特征分析
平身科斗拱外侧在厢拱之上无齐心斗,蚂蚱头为足材做法,昂斜出向下的起点在第二跳拽架的中线位置,且昂下无隐刻华头子纹饰,上述这些特点均为清式建筑斗拱做法典型特征。
柱头科斗拱挑尖梁头底面与蚂蚱头下皮平,上面与平身科斗拱桁椀上皮平,构件断面较平身科斗拱宽大很多。柱头科外檐翘昂和角科外檐斜向翘昂构件的宽度尺寸自下而上渐次生宽,呈倒梯形状,斗拱各层受力均匀,承载能力提高。这些特点符合清工部《工程做法》中記载的做法。另外,柱头科斗拱昂侧面刻假华头子,昂斜出向下的起点在第二跳拽架的中线位置。角科斗拱采用“拱至角相连长两跳者,则当心施斗,斗底两面相交,隐出拱头”⑥的鸳鸯交首拱形式,还具有拱下三才升小拱头与横拱深度咬合等特点,均符合明式建筑斗拱的做法要求。
而品字科斗拱则是明代官式建筑用于承托室内天花板的一个重要做法,是宋代建筑做法的延续与发展,清式建筑多采用鎏金斗拱悬挑形式。养心殿正殿内檐品字科斗拱在厢拱之上施齐心斗及各斗底部斗幽弧度明显等特征,符合明式斗拱做法典型特点。
2 养心殿抱厦隔架科斗拱
2.1 现状调查
养心殿抱厦内设隔架科斗拱(图4)。隔架科斗拱一般位于古建筑梁枋之间,起承接上下梁的作用。养心殿抱厦面阔6间,进深1间,七缝抱厦梁上各设隔架科斗拱一攒,承托四架梁。隔架科斗拱最下用荷叶墩,当中贴大斗耳,上安瓜拱1件,施三小斗,呈一斗三升形式,上托雀替。各散斗均为贴耳做法,表面用圆头铁钉钉固。
2.2 形制分析
明代晚期隔架科斗拱形象较为方正,整体高宽比接近1∶1,雀替处的踏头与蝉肚相接弧线较圆润、丰满。而清代隔架科斗拱发展趋势为长度逐渐增加,扩大宽高比。上部雀替更长,突出装饰性作用,整体形象上宽下窄,似“工”字形,踏头出锋较为突出,蝉肚卷瓣曲线起伏明显。养心殿抱厦隔架科斗拱呈“工”字形,立面高宽比例为1∶2,雀替长度与荷叶墩长度比为2.16∶1,横向较为舒展,更接近清式做法。踏头与蝉肚的做法则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踏头与蝉肚卷瓣弧线做法较为柔和、起伏不大,与明式晚期建筑雀替做法相似;第二类为踏头出锋较为突出,蝉肚卷瓣曲线起伏明显,与清式早期建筑雀替做法相似,结合养心殿历代修缮档案,推测为屡次修缮所致。
3 养心殿区其他古建筑一斗三升斗拱
养心殿区的其他古建筑均为一斗三升斗拱形式(图5)。一斗三升斗拱是斗拱中最简单、最具历史的形式之一,也是整个斗拱体系发展的起源。斗拱形式为坐斗上置瓜拱,由瓜拱承托3个槽升子。
3.1 现状调查
养心殿区的一斗三升斗拱主要分布在配殿、围房等次要建筑中。燕喜堂、体顺堂及东西配殿各面阔5间,进深1间,前后檐部设一斗三升斗拱,各间4攒。养心殿东、西围房各面阔14间,进深2间,前后檐部设一斗三升斗拱,各间4攒。养心殿后殿面阔5间,进深1间,前后檐部设一斗三升斗拱,各间6攒。养心殿工字廊面阔1间,进深2间,南间东、西檐部各设3攒一斗三升斗拱,北间东、西檐部各设1攒一斗三升斗拱。
3.2 形制分析
燕喜堂、体顺堂及西围房自北第二间及工字廊西山檐部斗拱为贴附斗做法,东、西配殿和东、西围房及工字廊东山檐部斗拱整做,两种斗拱做法不同,但根据现场勘查及数据分析发现,斗拱形制特征十分相近。而养心殿后殿前后檐部及工字廊西山檐部斗拱虽也为贴附斗做法,但细节做法却与燕喜堂等建筑斗拱的做法不同。故下文以燕喜堂和养心殿后殿斗拱为例,对形制进行分析说明。
燕喜堂一斗三升斗拱各斗底部斗幽实测尺寸弧度明显,最凹处已达7毫米,正心拱卷杀分瓣圆和,大斗与散斗的宽和高的比例更接近宋《营造法式》中1.6∶1的记载。养心殿后殿一斗三升斗拱各斗底部不带斗幽,为直线做法,正心拱较狭长,卷杀分瓣清晰,大斗与散斗的宽和高的比例更接近清工部《工程做法》中1.5∶1的记载。
根据一斗三升斗拱分布的实测结果可知:燕喜堂、体顺堂和东、西配殿及东、西围房各间斗拱数量设置相同,但建筑平面各开间尺寸不同,攒当尺寸也不相同,说明营造之初考虑了各建筑立面斗拱数量的统一分布,根据开间尺寸灵活调整各间攒当取值,即斗拱数量设置与建筑平面开间尺寸之间未形成固定的增减关系。
燕喜堂、体顺堂和东、西配殿以及养心殿后殿的明间、次间、稍间的开间尺寸相对比可知,各建筑明间、次间、稍间开间尺寸不同,但斗拱数量设置相同,明间正心拱拱长均大于次间、稍间正心拱拱长。说明在同一建筑中相同斗拱的拱长可随开间尺寸灵活调整长短,以使建筑立面斗拱分布的视觉效果更加协调统一,即同一建筑上相同的斗拱拱长尺寸不一致,按开间尺寸大小灵活调整。
以上说明燕喜堂、体顺堂、工字廊、后殿及东、西配殿的一斗三升斗拱设置尺寸并未呈现明确的秩序化和模数制,而是以各间斗拱数量和立面视觉效果的协调统一为最初的设计理念。
4 结语
综上,通过对养心殿区各建筑斗拱的现状调查,并与宋《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中记载的斗拱形制对比发现:养心殿区各建筑斗拱的构件尺寸、样式及工艺兼具明、清做法特征,符合明末清初时期的斗拱做法特点。同一位置斗拱的同类构件细节做法的不相同,推测应为清代历次修缮所致。养心殿区是宫中为数不多的明嘉靖时期的建筑遗存,其建筑技术有别于宋、元、清各时期,正处在古代建筑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渐变转型时期,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建筑斗拱本身所反映出的不同时期的建造、修缮痕迹,也是研究不同时期建筑斗拱构造与制度、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实物依据。
注释
①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②赵其昌.明实录北京史料[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
③单霁翔.建立故宫古建筑研究性保护机制的实践—写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开工之际[J].建筑学报,2018(10):12-17.
④卓媛媛.故宫长春宫建筑外檐斗拱时代特征分析[J].故宫学刊,2014(2):257-267.
⑤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⑥李诫.营造法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