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样式雷”《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研究

2022-05-27李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6期

摘 要:在中国园林博物馆收藏的“样式雷”图档中,一幅清宫样式雷《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因具备“皇家定位”与“佛寺建筑”的藏品定义被列入馆藏。在不断挖掘这幅图样中清代佛寺建筑的内檐装修结构与绘制文字的过程中,可获悉特定历史时期下“样式雷”图样所呈现的建筑尺寸与文字档案的参考价值。尽管这幅《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所绘“佛寺建筑”实属清晰、完整,且粘贴的红签、黄签以及图样中的随工文字均能表达万佛阁三圣殿的内檐装修状态,但对于“样式雷”图样所绘建筑具体位置尚未明了,直到对馆藏《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中位于明间前廊内的一张“法云常住”黄签进行解析,发现这张黄签背后的历史信息,才为辨别这幅“样式雷”图样所涉工程地点为集佛寺、园林、行宫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万寿寺形成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万佛阁三圣殿;内檐装修;佛寺建筑;万寿寺行宫;“样式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01

1 《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介绍

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清代《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图1)为清内务府样式房所绘呈样的修改样稿,以墨线打样绘万寿寺行宫中万佛阁三圣殿的一层建筑布局,朱笔绘楼梯隔断、房屋廊抚以及佛寺清贡等,粘贴红、黄签表述诸佛残存状况以及修补内檐佛寺陈设等设计方案,内有苏州码尺寸描述与形制样式以供皇帝观览、定夺。根据图样所绘可以直观看出万佛阁三圣殿建筑为七开间带前后廊的佛寺建筑,后廊连同室内空间封闭其中用以供佛,明间尺寸稍宽,两次间与明间均绘制槅扇门,各稍间、尽间绘群墙槛窗,符合清代皇家定位的佛寺建筑风格。

2 《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中的佛寺建筑内檐状态

在馆藏《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中,大量出现的内檐设计修缮值得注意,尤其在这座佛寺建筑中明间、两次、稍间所供奉“五方大佛”在当时历史时期下的残损程度十分严重,特别是千手千眼佛尚已无存。从本图样明间处“法云常住”以及“三圣殿”黄签上方的“谨查得三圣殿后佛楼一座七间,内明间面宽一丈七尺二寸(1丈约为现在的333厘米,1尺约为现在的33.3厘米,1寸约为现在的3.33厘米,下同),四次稍间各面宽一丈三尺,进深二丈二尺,前后廊各深七尺,老檐柱高一丈六尺六寸,柱径一尺四寸,合抱柱宽六寸厚八寸下出二尺七寸,台明高三尺五寸”黄签可以进行推断:该处佛寺的建筑主体较完整,各开间尺寸明细较为具体,通过“谨查得”三字可以推断出这幅安置图样中所绘万佛阁三圣殿平样是经过皇家审批的“实地考察图纸”。通过其他共21张黄签以及54张红签所示文字能够推测,此图样的绘制年代应在此处佛寺建筑遭受破坏后并拟进行重修前这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内。

依图样所绘,将七开间建筑按右侧尽间—左侧尽间—右侧稍间—左侧稍间—右侧次间—左侧次间—明间进行参考性内檐状态文字描述如下。

2.1 右侧尽间内檐平样

在右侧尽间靠稍间一侧处原为供奉十八罗汉的神台佛桌,靠山墙一侧原为通向二层的楼梯,神台与楼梯之间靠近后廊处原有万佛阁佛龛二处,并且通道口有活门一处,其尺寸为“门里口宽二尺八寸”。现以上内容依照图样所绘多以无存,拟补塑均高3米的罗汉十八尊,修补面宽一丈八尺四寸、进深四尺、高三尺五分的木神台,添安面宽七堂、高十二堂万佛阁,下方随佛阁做活门口,另外在靠近后廊的万佛阁二处改做万佛阁二堂,在原楼梯处进行翻修。

2.2 左侧尽间内檐平样

在左侧尽间靠稍间一侧处原为供奉十八罗汉的神台佛桌,靠山墙一侧为夹道,神台与夹道之间靠近后廊处原有万佛阁佛龛二处,靠近夹道处原为木座神台且有万佛阁佛龛七处。现以上内容依照图样所绘多已无存,拟补修佛桌置十八罗汉,改尺寸為一座进深四尺、高三尺五分的木神台,将靠近夹道处的万佛阁尺寸挪修成四尺七寸,另外将靠近后廊的万佛阁二处改做万佛阁二堂,此外这处木神台的尺寸为面宽三尺三寸,进深五尺二寸。

2.3 右侧稍间内檐平样

在右侧稍间处,原供奉千手千眼佛一尊,后设立佛光照背,两侧有万佛阁佛龛,佛龛前分别对应善才与龙女佛像各一尊,两佛之间为供桌,龙女佛下方为石座神台。现图样中千手千眼佛无存,拟添铸大佛一尊,其尺寸为通高七尺五寸,进深四尺二寸,面宽四尺九寸,莲花座高一尺八寸,石座高六寸。其余各处均拟添安补齐,在此处的一张供桌尺寸为面宽九尺,进深三尺,高三尺五分。而佛光照背尺寸为上宽五尺五寸,下宽五尺二寸,高一丈。

2.4 左侧稍间内檐平样

在左侧稍间处,原供奉地藏王菩萨一尊,后设立佛光照背,两侧有万佛阁佛龛,佛龛前分别对应志空与静空佛像各一尊,两佛之间为供桌,志空佛下方为石座神台。现图样中地藏王菩萨尚存,但有伤折,拟补添铸见新,其余各处均拟添安补齐,在此处的一张供桌与佛光照背同右侧稍间尺寸一致,供桌尺寸为面宽九尺,进深三尺,高三尺五分。佛光照背尺寸也同右侧稍间一致,为上宽五尺五寸,下宽五尺二寸,高一丈。

2.5 右侧次间内檐平样

在右侧次间处,原供奉文殊菩萨一尊,后设立佛光照背,两侧有万佛阁佛龛,佛龛前分别对应立法与修纳佛像各一尊,两佛之间为供桌。现图样中文殊菩萨尚存,但伤折不齐,拟补铸见新,其余各处均拟添安补齐,在此处的一张供桌尺寸为面宽一丈,进深三尺,高三尺五分。佛光照背尺寸为上宽七尺,下宽六尺五寸,高一丈五寸。

2.6 左侧次间内檐平样

在左侧次间处,原供奉普贤菩萨一尊,后设立佛光照背,两侧有万佛阁佛龛,佛龛前分别对应清斋与卜界佛像各一尊,两佛之间为供桌,清斋佛下方为石座神台。现图样中普贤菩萨尚存,但缺欠伤折不齐,拟补铸见新,其余各处均拟添安补齐,在此处的一张供桌与佛光照背同右侧次间尺寸一致,供桌尺寸也同为面宽一丈,进深三尺,高三尺五分。佛光照背尺寸也同右侧次间一致,为上宽七尺,下宽六尺五寸,高一丈五寸。

2.7 明间内檐平样

在本图样明间处,原供奉释迦牟尼佛一尊,后设立佛光照背,两侧有万佛阁佛龛,佛龛前分别对应和兰与佳色佛像各一尊,和兰佛右侧为石座神台,佳色佛下方童子十尊,童子与石座神台之间为供桌。现图样中释迦牟尼佛尚存,但伤折不齐,拟补铸新添铸铜钵一件,此外除石座神台尚在,其余各处均拟添安补齐,在明间处的一张供桌,尺寸为面宽一丈二尺,进深三尺,高三尺五分。此外,明间处佛光照背尺寸為上宽一丈,下宽九尺,高一丈三尺五寸。

此外,在万佛阁三圣殿明间上方粘贴的“谨拟明间二次稍间佛位间空添安万佛阁五分”红签、“明间二次稍间添修万佛阁五分内供五方佛”红字、“二次间撤去万佛四十尊”黑字以及“万佛阁共计二千□百二十八尊”黑字能反映在此一时期中,万佛阁所供佛数量已出现了锐减。图样中粘贴的21张黄签与54张红签也能综合反映万佛阁供佛数量的变化。

3 万佛阁三圣殿位于万寿寺行宫内的历史依据

中国园林博物馆对于这幅《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所绘建筑所属位置的研究自入藏以来从未间断,其工程建筑地点是否为西山一带“佛寺园林”甚至北海公园万佛楼等“皇家园林”中的“三海”,均没有确切依据,直至破解了本图样明间前廊处的一张黄签—“法云常住”四字的由来,还原了其背后的历史事件,才将本图档所涉“样式雷”工程建筑名称确认为“万寿寺万佛阁三圣殿内檐装修设计”,至此其所属准确地点也锁定为万寿寺行宫,其建筑类别也从“佛寺园林”属性定位转变为“行宫”属性。

3.1 万寿寺中路“佛寺园林”假山地形

清朝初年万寿寺常遭受火灾影响,经过大规模的寺院修缮后,万寿寺格局发生变化。康熙二十五年(1686)曾对万寿寺进行过一次修建,中路在假山后增建无量寿佛殿和万佛阁,变五进院落为七进;在东路修建毗卢殿等一些建筑①。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在康熙二十五年之前,万寿寺中路的园林假山即为五进院落的最远端。我国工程院孟兆祯院士曾对京西园林寺庙万寿寺进行观点阐述:值得着重提一下的是,万寿寺的地形处理是结合佛教内容“立意”和“设象”的。《帝京景物略》载:“方丈后,辇石出土为山,所取土处,为三池。山上三大士殿各一,三池共一亭。”《京城古迹考》载:“寺后垒石为三山,以奉西方三大士。盖象普陀、清凉、峨眉诸胜。”像这样掇山以像佛教胜地的做法,国内尚不多见。②

3.2 万寿寺地形与万佛阁的双层佛寺建筑形式

通过上文阐述的“康熙二十五年曾对万寿寺进行过一次修建,中路在假山后增建无量寿佛殿和万佛阁,变五进院落为七进”的观点,对比本图样中粘贴的“万佛阁”黄签以及“楼梯”黄签与文献记载内容,可以印证万寿寺中,康熙二十五年后的万佛阁为双层佛寺建筑的推断。结合故宫博物院馆藏清光绪时期绘《万寿寺建筑格局图》(图2)对比来看,位于万寿寺院落中路假山后最末端的双层佛寺建筑实为万佛阁准确地点。

3.3 万寿寺行宫中的“法云常住”匾额

清代随着西郊皇家园林建设活动的兴起,长河演变成为从北京城内到西郊皇家御苑的水上交通线。乾隆皇帝登基以后,常由长河水路去往西郊皇家园林,万寿寺行宫便成为这条御线上的重要一环。乾隆皇帝曾多次在此礼佛,首次入寺即为正殿题写“法云常住”匾额,并两次为其母崇庆皇太后的寿辰重修万寿寺。③据《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万寿阁额曰“欢喜坚固”,大士殿额“声闻普遍”,三圣殿额“法云常住”,殿柱南面对联“性海波澄,静涵功德水;福林荫溥,妙涌吉祥云”。④通过已知的万佛阁为双层佛寺建筑进行推断,再结合“三圣殿”黄签与“法云常住”黄签(图3)在图样中位置关系可知,这块“法云常住”匾额在图样绘制期间确实存在于万寿寺行宫,并且其悬挂位置就在万佛阁三圣殿当中。

4 《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年代探析

《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臣)等谨按万寿寺明万历五年建,乾隆十六年重修,二十六年再修初,初寺中悬永乐时所铸大钟……禅堂后有假山松桧皆数百年……山后无量寿佛殿,稍北三圣殿,最后为蔬圃,寺之右为行殿,左则方丈寺,内永乐时大钟今移置正觉寺殿。”《御制敕修万寿寺碑记》:“自昆明湖循长河而东,缘岸多乔林古木,僧庐梵舍远近相望。广源闸西万寿寺实为之冠,宏敞深静,规制壮丽。考碑志,建自明神宗初,迄今二百余载矣。朕时从舟过之,乾隆辛未之岁,恭值圣母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六旬大庆,……命将作新之。”《御制重修万寿寺碑文》:“天纯祐我函夏,既屡丰锡羡,俾恬养引年,越濛疏逖曶爽,胥昄章畊牧,跻之春台,是用大介。盖贞元嘉会保泰者,兢兢乎千载一时,而我圣母皇太后七秩庆辰适逢斯盛……”⑤在《重建万寿寺碑文》中还有记载,其文字为:重建万寿寺碑文 粤壬辰癸巳之岁,万寿山颐和园告成,皇太后以春秋,今日清跸莅,止道西直门经广源闸,御凤舸西迈闸之上,有万寿寺焉。寺为乾隆中一再修建,高宗纯皇帝御碑纪事。谓嘉名符祝之义,特敕将作葺而新之……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十月吉日。另外,在《天咫偶闻》中对光绪庚寅年(1890)万寿寺的一次火灾有如下记载:“又西北岸则万寿寺,寺建于明代,乾隆中重修,为太后祝厘之所。寺极宏丽,大殿后叠石象三神山,旧有松七株最有名。光绪庚寅后,楼火,并松俱烬。”⑥

4.1 根据“法云常住”匾额推断绘制年代

根据以上研究思路结合“法云常住”黄签出现的具体位置进行判断:“法云常住”黄签在万佛阁三圣殿一层明间前廊内,并且靠近建筑外檐处,符合我国古代皇家建筑中悬挂匾额的方位要求,“法云常住”黄签的出现与乾隆皇帝首次入寺题写的“法云常住”匾额出现的历史时间相近。根据乾隆皇帝题写《御制敕修万寿寺碑记》的历史时期为乾隆十六年(1751)来推断,同年即为乾隆皇帝首次进入万寿寺题写“法云常住”匾额的历史时间。但中国园林博物馆所藏的这幅《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所绘内容非但不能让人与香火兴旺产生联系,反而一派疑似清晚期皇家政权衰退产生的建筑内檐景象,因此该图样的绘制年代定不会早于乾隆十六年(1751)。

4.2 根据铸刻碑文年代解析图样绘制年代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得知:《御制敕修万寿寺碑记》的历史时期为乾隆十六年,题写《御制重修万寿寺碑文》的历史时期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而光绪二十年(1894)铸刻《重建万寿寺碑文》的历史时期在碑文上已有体现,通过对铸刻碑文进行解析可知,这三年对万寿寺进行寺院修建其因均与“过寿”有关。通过对馆藏《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的整体绘制结构以及图样所阐释的“供佛数量减少”的引申文字来进行历史年代推断,此图样所呈现出的内檐狀态应为佛寺建筑遭受破坏后并拟进行重修前的这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内,并没有能够体现“过寿”或“庆典”所出现的内檐装修改陈设计,更像是内檐装修设计中的平面复原图。再通过文献记载的“光绪庚寅后,楼火,并松俱烬”可知,在光绪庚寅年(1890年)万寿寺同样遭受过火灾,皇家政权有大把时间对万寿寺进行重新修缮,但也不排除光绪二十年(1894)通过“万寿庆典”将万佛阁三圣殿内檐装修进行复原。

4.3 供佛数量下降引发的年代推测

在馆藏《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中,万佛阁供佛总数量出现了锐减,且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千手千眼佛、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五方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与损毁,其中千手千眼佛更是完全无存,故是否有可能出现不了解佛教之人的破坏尚有疑问。2020年3月24日《北京日报》第11版次大幅刊登了《饱经世变万寿寺》一文,其中将巴洛克风格“西洋门”北部的建筑名用“万佛楼”或“千佛阁”代替,因壁内嵌小佛数千而得名。“不过,在乾隆大修过的万寿寺在1860年英法联军进京时,惨遭焚掠,光绪初年,又毁于火。现在的万寿寺,主要是慈禧建起来的,她使这一寺庙升格成了行宫,还有‘小寿宁宫之称。”⑦至此,对于馆藏《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的绘制时期便有了大胆推测:“在1860年英法联军进京万寿寺遭受破坏后,由清政府派人来万寿寺万佛阁三圣殿查看情况并拟对此进行修建的呈样,并推测此图的绘制时期再向前推进,应晚于咸丰十年(1860年)。”结合此前对于本图不应晚于光绪二十年(1894)的绘制时间进行综合推断,馆藏《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的绘制年代应在咸丰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60—1894)之间。

5 两幅“样式雷”万佛阁内檐图样间的比照参考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清光绪时期“重修万寿寺后部万佛阁铜像立样”(图4)所绘内容为经过样式房设计、复原的内檐装修立样,其绘制年代更接近万寿寺行宫重修的史实年代,更加具有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而中国园林博物馆推论的这幅清宫“样式雷”咸丰十年至光绪二十年《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所绘内容,涵盖了万佛阁内檐损毁后的实地考察与初步复原方案的内檐平样设计(图5),其绘制年代更接近万寿寺行宫的损毁时间,其历史与文献价值更为突出。将两幅“样式雷”万佛阁内檐图样参照对比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①在万佛阁这座七开间双层佛寺建筑中,两图样明间、右次间以及右稍间的内檐装修风格与布局基本一致,可以体现清光绪时期万佛阁所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千手千眼佛、善才、龙女、立法、修纳、和兰、佳色等佛像间的陈设关系。明间、右次间、右稍间所供奉主佛分别为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以及千手千眼佛。其中释迦牟尼佛尚存但伤折不齐,拟补铸铜钵;文殊菩萨尚存但伤折不齐,拟补铸;千手千眼佛无存,拟添铸大佛一尊,并有详细的尺寸依据。另外,对于各间主佛的佛光照背以及佛前供桌的尺寸同样有图文记载。

②万佛阁右侧尽间中,可以看出神台所处位置在这两图样的位置关系近乎一致,只是《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将十八罗汉供奉的具体位置列出,而“重修万寿寺后部万佛阁铜像立样”中未有所见。

③对比两图样可以看到万佛阁右侧尽间的楼梯位置相同,鉴于“重修万寿寺后部万佛阁铜像立样”楼梯走向更为清晰,可以确认此处为一层前廊与二层后廊相通的楼梯,并能再次确认万佛阁确实为双层佛寺建筑的推论,并且两幅图样所绘内容均为该建筑的一层内檐布局。

④通过整体对比两图样明间、右次间、右稍间以及右次间所有万佛阁佛龛可知,内檐佛龛为立式通顶设计,并且右次间前廊内侧的万佛阁佛龛确实已绘出“随佛阁做活门口”的内檐平、立样设计,此处通过对比观察方可确切了解“样式雷”为万佛阁内檐装修设计的细节。

综上,结合《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以及“重修万寿寺后部万佛阁铜像立样”这两幅清宫样式雷图样可以做出进一步推断:万佛阁三圣殿这座佛寺建筑的地理位置位于万寿寺行宫中,且具体位置靠近万寿寺行宫后部。此外,万佛阁三圣殿实际为上、下两层的佛寺建筑,一层为七开间的三圣殿,供奉的主佛材质为铜,通过右侧尽间的楼梯可以通向建筑的二层万佛阁。另外在清光绪时期经过样式房的设计、复原将这座佛寺建筑的内檐装修已恢复如旧,而修复前的万佛阁三圣殿供佛数量为2000余尊。

6 结论

首先,根据馆藏《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的本体研究可知,该图样的文物保存状态尚可,其粘贴的21张黄签以及54张红签尚在,文字信息较为清晰,图样类型为内部装修平样,并且图样性质为呈样的修改样稿,可以确定《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属于清宫“样式雷”图档研究范畴。其次,证实万寿寺中路园林假山后的七开间双层佛寺建筑实为万佛阁三圣殿的推论,并能从图样中反映乾隆皇帝题写“法云常住”匾额这一历史事件,确认该图样反映的准确地点在万寿寺行宫内。再次,通过解读绘制在《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中的佛寺建筑状态得知,万佛阁在当时的供佛数量出现减少,仅余2000多尊,特别是在右侧稍间供奉的千手千眼大佛一尊尚已无存的事实。最后,根据上述研究内容与文献资料推测《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所呈现出的内檐状态,应为佛寺建筑遭受破坏后并拟进行重修前的清咸丰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60—1894)这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内所制。对此,综上研究内容加深了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清宫样式雷《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的“皇家定位”与“佛寺建筑”的双重属性,其“样式雷”文字档案价值与图样内檐装修尺寸对万佛阁三圣殿建筑复原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其学术延展可以与清光绪绘本“重修万寿寺后部万佛阁铜像立样”得到相互印证,是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样式雷”藏品中反映清代万寿寺行宫“佛寺园林”以及“佛寺建筑内檐装修”的重要史证。

注释

①高塽.回顾精蓝—从万寿寺到北京艺术博物馆[J/OL].(2013-08-06)[2021-09-21].http://www.arts2005.com/magazine?op=article&id=122.

②孟兆祯.京西园林寺庙浅谈[J].城市规划,1982(6):52-56.

③王曦晨.北京西郊万寿寺历史建筑及园林景观研究[J].建筑史,2019(2):116-127.

④⑤于敏中.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⑥震钧.天咫偶闻:卷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⑦孙文晔.饱经世变万寿寺[N].北京日报,2020-03-24(011).中国园林博物馆馆藏“样式雷”《万佛阁三圣殿安置图样》研究 李明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