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影响研究
2022-05-27苏力为
苏力为
摘 要:博物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内设保管、陈列、保卫、办公室等科室,主要承担文物保护、修复、展览,传承民族文化与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等职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构成组织。但随着博物馆传统陈列展览模式日益滞后,诸多弊端开始显现,愈发影响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成效,降低博物馆文化教育、传承等价值。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应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创新博物馆陈列展览模式,从而打破博物馆传统发展模式桎梏,增加博物馆知识性、趣味性,进而增加参观者数量。基于此,文章将对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影响进行研究,总结多媒体背景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博物馆;陈列展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31
0 前言
单县博物馆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是一座公益地志性博物馆,馆内现有藏品7737件(册),均来自征集、收购、考古发掘品、社会捐赠等渠道。单县博物馆现地处单县向阳东路,受地理位置、经营模式等诸多因素影响,该博物馆目前参观人数较少,文物陈列展览活动开展效果不佳。因此,为有效促进单县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应引进多媒体技术,从而将多媒体技术与文物陈列展览活动相结合,创新陈列展览形式,突出单县博物馆的特色和优势,传播单县地方特色文化。
1 博物馆发展现状
1.1 人流量稀少,门庭冷清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截至2020年年底共有5788家,其中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约有5209家。在这5209家博物馆中大型博物馆数不胜数,其文物资源、基础设施、人员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非常完善的经营模式。因此,相对应文物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僻、人员结构缺失、经费不足等现象因素影响下的区域性博物馆的发展空间愈发狭窄,导致其博物馆异常冷清,人流量稀少。①
1.2 对馆藏研究不够
文物藏品是历史长河发展中沉淀下来具有浓郁底蕴的文化载体,单县博物馆当前拥有藏品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金属器、书画、玉器、古籍善本、钱币、杂项、革命文物等。其中石器类35件、陶器类242件、瓷器类146件、金属类170件、书画类141件、玉器类102件、古籍类4932册、钱币类1894件、杂项类52件、革命文物类23件,皆具有极大的历史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但由于区域性博物馆专业人才的匮乏,致使相关文物研究的力量薄弱,导致文物藏品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使博物馆在开展陈列展览工作时,仅能展现文物表面所具有的历史意义。长此以往,博物馆陈列展览逐渐形成了“雅而不俗、静而不动、死而不活”等现象,从而使博物馆难以留住参观人员。
2 多媒体背景下博物馆陈列展览发展策略
2.1 基于缔结联盟,共谋发展理念下提高博物馆宣传力度
为有效解决区域性博物馆人流量稀少问题,采取“缔结联盟,共谋发展”宣传工作理念,即根据博物馆实际发展情况,组成跨区域博物馆联盟组织,以吸引人流量为核心,以联合举办陈列展览、巡展等活动为载体,实现馆际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博物馆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②
与此同时,在跨区域博物馆联盟影响下,通过举办馆际借展、藏品交流会等活动,还能够为博物馆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带来充沛的参观人员。基于此,为有效应对大批量参观人流量,对陈列展览品进行更深层次内涵的讲解,进一步提高博物馆影响力。
一方面博物馆讲解员应全面了解博物馆所陈列的文物内涵以及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网上文献调查、纪录片观看、听专家授课等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在有目的的规划下促使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解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进而确保博物馆陈列展览活动的成效。另一方面博物馆应邀请文物方面专家一起对文物的创作者、创作背景、发展历程进行研究,分析文物在特定时期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具有的价值。利用文物拥有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结合多媒体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物陈列展览活动,从而提高文物的价值、利用率与曝光率,进而提高博物馆吸引力。
2.2 基于多媒体技术,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活动的吸引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于20世纪就被使用于博物館陈列展览活动中。多媒体技术不仅将具有超高研究价值但遭到破坏而不完整的国家级珍贵藏品进行成功修复,还将博物馆所珍藏且无法对群众进行展览的典藏文物通过新媒体技术,转换为数字投影,从而面向群众进行陈列展览。
此外,新媒体技术可以依托大数据分析参观者的兴趣爱好,从而分析参观者与馆内所陈列的文物匹配度,在尊重参观者的意愿下,将参观者带领到相关文物面前,并沉浸式了解文物的各种形态和信息,进而通过体验式互动,加强文物藏品与参观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例如,金川博物馆独特的沙井文化若按照传统展示方式进行陈列展示,将无法长久地吸引观众的目光,而应用新媒体技术则可以利用声、光、电、影等虚拟技术进行文化展示,从而聚集观众目光,激发参观兴趣。又如单县博物馆特色画展活动,如若依然采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图片展”“单县莘莘学子家乡汇报书画展”“迎春书画展”等传统陈列展览活动的形式,将会促使陈列展览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画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线上收集画作,举行线上画展等陈列活动,还能借助现代化技术将受损的文物绘画藏品进行“再现”,使其灵动起来。③
除此之外,单县博物馆还可以基于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文物陈列模式,开展线上博物馆,即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移动设备端,将博物馆内所珍藏的文物上传至线上官方网站、官方公众号等平台,使移动端用户能够在博物馆官方线上平台随时随地观赏展品,从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使文物陈列展览更加灵活、便捷。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新兴平台,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开辟专栏刊登文物历史事迹或有奖征文等活动。
2.3 构建时空对话与交互式导视系统
2.3.1 时空对话
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应用中,应侧重参观者的感官体验,如发展人物与文物时空对话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连接参观者与文物,使二者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时空对话,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文物诞生年代的文化情景氛围,聆听文物的故事,从而消除参观者与文物间相隔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距离感”,使参观者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民族认同感。
2.3.2 交互式导视系统
交互式导视系统即在文物陈列中插入交互功能的技能型动画,参观者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交互动画,从而在参观者主动参与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参观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参观者通过主动选择,提高参与积极性。而交互动画所模拟的素材皆来源人们日常所能接触到的生活,因此,无论参观者选择什么样的动画题材都易与动画形成情感共鸣,从而吸引参与者注意力,使参与者沉浸其中,全方位体会文物的内涵。④
基于此,针对区域性博物馆文物资源匮乏问题,随着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可以通过展陈数字化建设进行改善,可以帮助博物馆突出特色,以质取胜,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物进行3D修补和投影,从而恢复文物本来的样貌,便于提高博物馆可用于展览陈列文物数量。
2.4 运用多媒体技术修复文物
单县博物馆所陈列的诸多文物中,一部分属于考古发掘品,而出土文物长期在地下掩埋,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为有效复原受损文物的外貌,丰富、完善我国历史文化,采用多媒体技术对文物现存的结构轮廓线进行提取,应用3D重建技术将提取出来的轮廓线结合文物历史图片、文献等内容进行复原,从而最大可能还原出文物外形或内部结构,便于学者基于还原后的文物开展历史文化研究,便于博物馆后期组织开展出土文物专项陈列活动。
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全面地提取、分析文物的数据信息,并将提取到的数据纳入数据库,通过计算机将文物数据信息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文物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问题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策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结果,了解文物在历史长河中的物质变化,从而在实际陈列展中为馆内的文物提供最佳的陈列温度、湿度。⑤
2.5 打造数字化的文物陈列展览功能区
文物在陈列展览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灰尘、气体、光辐射、空气湿度等环境因素,都是可能造成文物损坏的因素。
首先,光照是文物陈列展览中不可或缺的,它可以让观众更好地观看文物的细节。但是文物如果长时间处在光照环境下,受光辐射影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坏。其中光照对纸质品、纺织品、漆木器等文物的影响较大,长时间的照射会直接破坏其表面物质。
其次,在每次举办大规模的文物陈列展览时,展览举办方都会定制一批新的陈列柜用来放置待陈列的文物。而新的陈列柜一般具有浓重的气味,伴有严重刺激性与挥发性的气体,这些气体的主要物质是乙酸和甲醛。文物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自身物质会与乙酸、甲醛发生化学反应,进而破坏文物的性质。
最后,在文物陈列展览的过程中,如果空气环境中的湿度较高,将会直接对陈列的文物造成破坏,发生性质变化,尤其是对纸质、木质、铁质类文物。
基于上述文物陈列展览中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为有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提高文物陈列展览的效果,博物馆应转变传统文物陈列展览模式,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内部打造数字化文物陈列展览功能区,从而利用现代化技术将文物藏品数字化,继而在展厅陈列展览虚拟文物,有效防止易损坏文物受到不可逆的破坏。⑥
2.6 开设多媒体视频功能区
《黄慎·花卉册页》(清代)为单县博物馆最为重要的藏品之一,因此以《黄慎·花卉册页》(清代)为核心,可以与当地广播、电视台、报刊、小红书、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均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构建特色文化品牌,创建专题陈列展览活动。
同时,针对《黄慎·花卉册页》(清代)反映的文人艺术成就全貌,分析、研究其艺术风貌的独特魅力,开设多媒体视频功能区,在该区陈列展览《黄慎·花卉册页》(清代)等珍贵藏品,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视频、文字等形式让参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藏品涵盖的历史意义与产生背景。⑦
此外,还可以在多媒体视频功能区开设“听得见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活动,以单县博物馆较为重要的展品:商代陶鬲、春秋鬲鼎、宋仿周鼎、宋代白瓷碗、明代葵口暗花龙泉盘、明代笏板、明代竹雕人物、明代鸭形砚等藏品为载体,结合多媒体技术由馆内讲解员和志愿者坚持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和艺术性為一体原则,图文并茂地与观众分享藏品背后的故事,讲述藏品历史发展进程,以此向社会大众弘扬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普及文物知识,让更多的人通过一件件历经上百、上千年的文物藏品,感受历史变化和其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在当代文化城市建设中具有突出的文化教育、宣传、传承等价值,而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中的应用对促进博物馆健康发展具有显著意义。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博物馆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可基于缔结联盟、共谋发展理念,提高博物馆宣传力度,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活动的吸引力,构建时空对话与交互式导视系统,打造数字化文物陈列展览功能区,开设多媒体视频功能区等。
注释
①杨智媛.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网络虚拟扩展的几点认识[J].丝绸之路,2020(4):147-150.
②李广庆.关于博物馆展品陈列展览方式的改进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9):140-141.
③司金亮.浅述“互联网+”背景下的博物馆陈列的新趋势[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1):178-180.
④苏晓.多媒体技术在传统文化展陈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0.
⑤刘聪莲.新形势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现状思考与发展趋势[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217-218.
⑥陈谷铨.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运用分析[J].时代报告,2019(2):139.
⑦陈仕桦.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4):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