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统整的博物馆美育价值指向与践行路径

2022-05-27郑娇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6期
关键词:美育博物馆

郑娇娇

摘 要:博物馆美育作为社会美育的组成部分,是以美育人的重要实践场所。博物馆美育课程资源开发是当前美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挑战。文章厘清博物馆美育的基本内涵,提出博物馆美育注重学生知识迁移应用和实践育人的价值指向,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基于项目统整的博物馆美育课程实施的可行性路径,为当今博物馆美育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统整;博物馆;美育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25

在当今全民美育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艺术机构,已成为全民共享的“社会美育课堂”。博物馆美育成为“刚需”时代也悄然来临,它不仅成为学生校外美育实践的重要窗口,还是学校美育的实践场所。博物馆以开放的姿态与学校教育资源进行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2020年,《步辇图》、敦煌壁画等相继出现在中高考的试卷中,体现了国家层面上对博物馆文物藏品的审美考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西安博物院调研时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对下一代人历史、审美与文化使命的担当。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强调要有10%的课程进行跨学科教学,注重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博物馆美育以主题展览和藏品为资源进行跨学科课程开发,可将美术、历史、语文和科学技术等学科知识进行统整,为学生提供探究式学习的平台和美育的實践基地。如何加强博物馆美育资源开发是当前美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尝试以项目统整的方式,根据藏品资源开发博物馆美育课程,以类分众的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年龄段,厘清博物馆美育课程价值指向和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1 基于项目统整的博物馆美育价值指向

博物馆美育是以美的形式传播美的内容,以美学的标准与规律衡量和指导博物馆发展,形成博物馆参观主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①人们对博物馆美育的理解,往往和博物馆美学混淆。从博物馆自身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出发,博物馆美学是对博物馆的基本要素和运营机制进行美学定位,通过美的形式陈列美,将美的内容传播给大众,以提高公民的审美文化素养。博物馆美育则是将美学层面的“美育”界定转化为教育学层面上的“美育”,通过陈列与传播对特定的对象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以及审美文化熏陶,以帮助学生完善审美品位和提升审美创造力,达成以美育人的目的。

项目统整,指利用博物馆藏品或者展评资源,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Project-based learning(即PBL),师生围绕问题展开共同探究完成学习任务的美育活动。它可以看作是一类学习方式,或者指一类课程形态的总称。简言之,即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将博物馆中互不相关的藏品资源进行关联与协调,将分散、割裂的美育资源建立联系,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探究过程。统整对各种博物馆学习资源进行统摄、建构,从而形成具有结构化学习系统。这种学习方式在学校单课时课堂教学中难以实施,但在博物馆真实情境中可以广泛应用。因此,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的艺术实践任务,运用项目统整这一方法,围绕项目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淡化对文物背景性知识和作品年代、艺术特征的讲解,彰显任务导向、探究式学习的项目化课程开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需要“内化”的素养能力。

1.1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聚焦知识迁移运用的价值理念

项目统整是在项目化学习基础上进行资源的优化设计,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主建构、走向浸润式美感熏陶的博物馆育人课堂。项目统整的博物馆美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以美育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和分享他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项目式学习扭转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开发就要抛开说教灌输的讲解,学习目的不再聚焦于学生创作的最终作品上,而是在参观活动中寓教于乐,吸引孩子探究的兴趣上,启智、发挥学生主体性,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项目化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感的熏陶,在沉浸式体验中,让学生运用和分享他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如美国在2022NAEA视觉艺术教育大会,即在博物馆的美育活动中,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在博物馆中完成一幅作品的创作,而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博物馆美育活动中,允许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首先,在学校中运用45分钟课堂时间进行参观主题的预热,教师对学生即将到博物馆参观的主题进行引导;其次,在博物馆进行45分钟的参观导览;最后,在博物馆进行45分钟的动手工作坊。在博物馆参观结束之前留出时间让学生探索他们感兴趣的艺术作品或者藏品。学生在一个开放性的环境—手工作坊中用知识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制作和策划纸箱博物馆PBL项目,学生通过参与这样的项目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项目化作品。

从美国视觉艺术教育大会中可以预测博物馆美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即重在项目课程开发,发挥学生学习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知识探究迁移运用的能力培养。将以美育人落到实处,博物馆提供项目化美育课程实施的最佳场所。博物馆美育研究要逐渐扭转从讲解员对文物藏品的审美欣赏的单科教学,走向项目统整资源的研究开发的跨学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因为传统展览或者博物馆美育课程,注重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情感教育,缺乏生活维度,也缺少与学生切身体验的连接点,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欲望。因此,基于项目统整的博物馆美育的课程开发在内容上超越了精英的、高雅艺术教育内容,而转向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联的真实情境。未来的博物馆美育将审美鉴赏与艺术表达相统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项目学习,以促进学生主体探究以及知识的有效迁移运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1.2 由博物馆展览活动到课程活动的转型,突出实践育人价值指向

基于项目统整美育活动强调做中学,由学生参观学习的展览活动急需转型为课程活动。因我国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展览理念方面形成了固定的范式,缺少适合以儿童为中心的体系化策展。比如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一般根据历史现象开展综合性展览,而不是关注某一类物品或者专题展,对受众缺少分龄设计。博物馆美育展览中要树立“展览即课程”的观念,开展馆校合作教育课程、社会公益以及研学课程,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达到育人的目的。

博物馆从展览活动到课程活动的转型,需要博物馆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进行分龄布展,明确展览活动目的导向。传统展览仅仅在博物馆入门前的标示牌的《前言》中介绍,如果作为一次课程活动来进行策展,那么就要确定学生通过展览而达成的课程目标。例如,美国博物馆以“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项目化课程为例,针对4~12年级学生进行社会研究和美国历史的研究,让学生作为策展人,组织国家肖像画博物馆的艺术品展览,真实体验策展人的角色。课程目标设定为“学生将能够了解博物馆策展人和展览设计师的角色;合作,将不同的艺术品联系起来,找到一个共同的主题;写博物馆标签,清楚地向观众传达想法;估计、测量和计算规模”。学生通过这样的项目化的课程活动,亲自参与实践调研,体验策展人的角色,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2 基于项目统整的博物馆美育践行路径

基于项目统整,通过“统摄”性的主题或者问题进行驱动学习,根据场所大小与文物资源的丰富程度,选择和利用博物馆各种学习资源,在实践中落实以美育人的教育宗旨,构建美育课程可行性路径。博物馆美育可以借助两种统整方式开展项目化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离散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联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深度理解与可迁移的能力。

2.1 开辟馆内专属空间,实施以主题统整的项目化学习

馆内专属空间模式,主要是指在博物馆内开辟专门的空间,服务特定的人群如儿童、亲子观众、特殊群体等,并策划相应的展览或者教育项目。博物馆通过设置“儿童艺廊”“儿童美术工作室”或“艺术家工作室”等场所,实施主题统整的项目化学习。博物馆根据自身藏品与展览资源,设置不同学科的主题,增强其教育功能。依据类分众模式,将学生、亲子或者特殊观众,根据分类的受众群体的年龄特点与馆藏资源进行有效对接,研发相关的美育项目。

所谓主题,就是围绕特定的核心概念对博物馆资源进行统整,并通过探究主题引发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达成深度的文化理解。比如传统博物馆参观或者策展以帽子作为一个主题,讲解员会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各学科间是割裂的。而项目化学习则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帽子的形态变化,以及引导学生思考帽子与区域文化、审美趣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帽子文化。因此,博物馆以主题进行统整的项目化学习区别于传统的面面俱到但是学生无法理解帽子背后的核心知识。这就是项目化学习和以往的博物馆泛泛参观的区别。因此,基于主题统整的博物馆项目化课程设计中,注重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将知识传达到内心,而是学习者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主动建构的一种过程。②再比如美国纽约博物馆开发实施的以“Slow Looking”为主题的项目,在安静的不受打扰的空间环境中,让学生更多参与对藏品的讨论和对话。此项目抛开对博物馆文物资源及介绍性的知识,舍弃对作品的美的形态和分析说教等内容,相反地比较重视与强化学生审美情感体验和创造性运用为主导的审美能力。在项目实施中,运用视觉思考策略(Visual Thinking Straegies,简称VTS)和可视化的思考练习(Visable Thinging,简称VT策略),让学生专注于藏品的审美感知。③通过三个问题“画面正发生什么?你看见什么让你这么说?我们还能发现什么”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并且通过可视化思考导图帮助学生将藏品的信息进行关联,鼓励学生以特定的主题为线索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对藏品进行创造性反思,让学生从作品形式到内容的分析、理解,深入探究。学生在每一次图像的观察与思考中,发展自己的文化思维习惯和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在审美体验中学习艺术。

2.2 采取馆校合作方式,开展以问题统整的项目化学习

馆校合作是学校和博物馆双方进行资源共享与课程共同开发,促进博物馆美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根据2022年4月21日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精神,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段都要进行真实性的艺术探究,完成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活动。新课标倡导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这些学习方式在国外中小学博物馆美育活动中成为常规行为。如美国博物馆与学校合作进行了互动、分众化和多元的教育合作模式,同时他们将博物馆纳入现行的教育体制,重视挖掘博物馆资源。大英博物馆开展多个展览活动,每个展览配备专门少儿美术活动。目前我国博物馆也开始探索馆校合作模式,如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创办的途思博物馆美育机构,采用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方式,依托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与首都博物馆等,设置多个富有特色的美育项目。

以问题统整的项目化课程以提出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展览实现参与者对问题的深入了解,设计探索手册或者学习单,引导学生与文物藏品对话,让学生完成对自我经验的建构。如以2022年年初故宫博物院举行的“何以中国”展览为契机,针对初中年级学生开发项目化课程“探索中华文明源、流、汇的故事”。第一步,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开始入项,设定真实的故事情境并提出问题。在3000多年前,一位名叫“何”的西周贵族铸造了一件青铜器尊,尊底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是迄今为止发现有“中国”二字最早的记载。引导学生探究“我们的国家为什么叫中国”。第二步,根据驱动问题,带领学生步入博物院探究国宝文物之趣。参观前教师提前设定学生参观和探索学习单,即设计以“文字、动物、人物”三条线索,引导学生在展厅中带着问题探究答案,带着思考进行发现,带着好奇进行探索。第三步,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从文物中学生得出了3000年前的中国具有“天下之中、文化之中”的含义,并通过不同时期的文物发现文字如何由象形符号演变形成了笔画,形成汉字系统,探究文字与书法的关系。除此之外,学生也发现古人对动物的独特观察与崇拜,如将天空中的飞鸟当作太阳的象征,对老虎的崇拜就将此形象刻画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学生也能够了解中国古人的衣食住行和古人的礼仪规范等。第四步,学生结合项目的问题绘制思维导图或者视觉日志。第五步,学生呈现此次项目学习的完整档案袋,总结学习的收获,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何以中国的视觉日志,汇报学习成果。由此可见,以问题统整的项目化课程学习,以提出问题、了解与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师生展开共同的探究学习,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可以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学生经历一次项目统整的美育活动,也就等于一次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動。

3 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统整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扭转了传统博物馆美育从以教为中心的讲解,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推动了博物馆展览活动向课程活动的转型,突出博物馆以美育人、实践育人价值指向。同时基于项目统整的课程资源开发方式是未来博物馆美育的发展趋势。基于主题统整的博物馆美育项目化课程开发,从藏品的审美形式到藏品主题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以问题统整的博物馆美育实践更倾向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博物馆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

注释

①王哗,李英梅.格物致知:博物馆艺术教育的活动规划方式研究[J].美育学刊,2021,12(1):64-69.

②李竞艳,索素贞.浅谈美育教育对博物馆陈列设计的要求[J].博物馆研究,2014(2):37-42.

③本案例选自周仅效解读《美国视觉艺术教育会议—博物馆教育》。

猜你喜欢

美育博物馆
开启博物馆奇妙之旅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博物馆
美育教师
露天博物馆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