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续写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2022-05-27唐珍名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22年5期

唐珍名

社会长期稳定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将“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战略性有利条件”,并做出精辟概括和重要论述。这对于在新征程上保持“时与势在我们一边”的自信和定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而深远。

深刻认识社会长期稳定的极端重要性

確保社会和谐稳定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对于饱受近代苦难、享受现世安稳的中国人民而言,尤其是在“西方之乱”的镜像比较中,感悟更加深切。什么时候社会稳定,则民安国兴;什么时候社会动荡,则民苦国衰。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对于国家和民族至关重要。

没有社会长期稳定,就不可能取得当代伟大成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少,但每次都能涉险滩、闯难关、破藩篱,顶住逆风逆水,其中一个宝贵的经验就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确保社会局面总体稳定。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生活水平普遍改善,推进经济社会迈上新台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社会条件,创造了战略发展红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审时度势,继往开来,努力维护和充分利用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迈进。这更加表明,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何其重要,我们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否则,不仅抓“国之大者”难以聚焦和持续发力,而且发展成果难以巩固甚至丧失殆尽。

只有社会长期稳定,才能持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接续奋斗的夙愿。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诸多尝试,然而政局不稳、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社会动荡,都以失败而告终。其经验不可谓不重要,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面临缩小贫富差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等重任,面临当今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加剧,逆全球化和新冷战思维回潮,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的外部环境。因此,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社会长期稳定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更为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要在这样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境遇中继续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夯实巩固社会长期稳定的根基,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唯有如此,以稳压舱、稳中求进,任何困难才打乱不了民族复兴的发展节奏,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正是社会长期稳定的难度极大,“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对比更加鲜明。中国社会长期稳定之所以堪称奇迹,是因为社会稳定不仅是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大事,更是一个世界性大难题。我们只有跳出中国看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才能看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可贵,才能更加理解“风景这边独好”的难得。近年来,西方社会乱象丛生,种族冲突、难民危机、民粹思潮横行,大规模骚乱和暴恐袭击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加剧,普通百姓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不断滑坡。近期爆发的俄乌冲突,更让世人深思。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纪之问,并以负责的中国态度、务实的中国行动回应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之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攻坚克难,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中国人民更加幸福安定,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全球社会稳定、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牢牢掌握社会长期稳定的核心密码

我国拥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既不是自然而形成的,也不是受他国“保护”而来的,而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筚路蓝缕、砥砺奋斗得来的。我们只有看清楚过去为什么能够长期稳定,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够继续长期稳定,牢牢掌握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核心密码,才能更好增强战略定力,专心办好自己的事。

必须扎根中国社会,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道理千万条,国泰民安、行稳致远,走对道路是第一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两个结合”,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反之,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一条道路都是邪路或死路,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历史就有可能重演。但这条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下子就确定了的,而是党和人民深刻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惨痛教训,并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道路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发展规律,即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实际中去探寻。离开了历史传统和社会土壤,只会水土不服,就会“橘生淮北则为枳”,现有的社会稳定局面也将被葬送。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人民安康、社会安定,举国上下才能行走在不可逆转的、通往民族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上。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不仅是经济与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人民群众最讲实际,最易从现实利益中生出情感,从直接获得中得出认知。谁干得好,人民群众就会坚决拥护,社会就稳定,政权就稳固;谁干得不好,人民群众就会起来反对,社会就动荡,政权就垮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谁解决好了民生问题,谁就赢得了民心、赢得了未来。人民只有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可谓“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作为为什么出发的根本所在。正是因为坚持以民之所盼为施政所向,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就业、收入、养老、教育、医疗等重大民生问题,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迎来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伟大飞跃,才铸就了人民群众真心期盼社会稳定、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

必须从严防控风险,营造安全的内外环境。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一方面这是由我们党自身经历决定的。一部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与风险作斗争的历史。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经受考验中壮大。一路走來,吃了很多亏,摔了不少跟头,甚至多次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正是这种独特的成长历程,塑造了我们党始终心怀强烈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同时也激活了对社会安全环境的强烈渴望,形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意识自觉、一种融入血脉的精神标志。另一方面这是由当代安全形势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改变颠覆我国社会制度的企图,从来没有放弃破坏我国社会稳定的妄念。只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打好战略主动战,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才能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强保障,使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夯实民族复兴的社会长期稳定基石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我国过去与现在取得发展奇迹的基本前提,更是实现民族复兴千秋伟业的基础保障。我们唯有续写好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利用好“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一战略性有利条件,才能在新征程上赢得新的历史主动。

不断提升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领导力。我们党既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也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更是实现社会长期稳定的关键所在。中国要续写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就必须持续提升我们党的领导力,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从维护政治安全的高度谋划和推进各领域的安全稳定工作,切实把维护政治安全作为应对各领域风险挑战的首要任务。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切实防范“灰犀牛”事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青春活力,提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持续增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防范风险挑战的战略自觉。

着力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不同领域的重要制度创新,在国家治理中凸显巨大的制度效能。要积极发挥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切实搞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完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和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坚持系统治理,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一方面,要坚决防范安全风险,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聚焦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增强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发展协调性,维护好社会安定的整体局面。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缓解现有矛盾与冲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发展赢得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不仅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与力量之源,也是中国社会的安全之需、发展之要、稳定之重。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自觉树立人民立场,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维权与维稳的关系,满足好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切实解决影响群众安居、社会安定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坚持问计于民,及时倾听呼声、回应关切,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实现社会更高质量的长期稳定。

(作者系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