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类主义视域下的意识问题探析
2022-05-26谢建华
谢建华
(太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一、 前言
当社会文化学者和人类历史学家看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和祭祀过程时,以理性和分析的方式来看其意义与构成。在祭祀过程中,原始人感受到的是神秘、 狂热而权威的超验精神。然而,这种超验精神从学者理性的角度来看是不存在的。对于意识的“难问题”[1],也可以将它简化,去除意识的神秘性和不可知性。在这一前提之下,意识只是目前人类所具有的一种认识世界与自我的现象。同时,在这个宇宙中,还可能存在其他种类的认识世界与自我的现象。首先,由思想实验的方式展开,假设出这些超人类的意识现象。其次,说明这些超人类意识现象的物理主义特性。再次,提出超人类主义视角下的意识研究的可能性。
界定研究的超人类主义概念,一般认为,超人类主义是介于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它预示着人类主义的消亡和后人类主义的到来。这种超人类主义更多的是伦理学上的概念,其具体代表如永生超人类主义、 负熵超人类主义、 自由超人类主义和民主超人类主义等(1)在伦理学上,笔者认为超人类的未来社会是一个和谐共生的人与人的社会。超人类或后人类不会完全取代人类。伦理学的超人类主义应当是对人类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积极超越。伦理学的超人类主义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与伦理学中的超人类主义相比,本文的超人类主义是本体论层面的。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超人类主义是一种物理存在形式。其可以具有意识。超人类的意识现象比人类的意识现象更为复杂。本文的超人类意识现象将构成超人类意识的未来论证的基础。下面来看三个超人类意识现象的实例。
二、 未来论证的三个实例
未来论证的实例源于意识的三个常见问题。
第一,你能同一时刻看到一个完整的立方体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你只能看到一个立方体的一个或两个或三个面,而不能同时看到一个立方体的六个面。
第二,你能意识到立方体吗?当你看到一个立方体时,你意识到的是什么?答案可能是肯定的。首先,立方体是一组图像,可以是同时看到的三个相邻的正方形(如果立方体是透明的,你能看到六个相邻的正方形)。其次,立方体可以是你脑海里的意向或概念。
第三,你对立方体的意识是否与你审视自己观察立方体时产生的意识相同?(2)这三个问题是受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启发而产生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前者是你对外部世界的意识,后者是你对自我知觉的意识。人们常认为,前一种意识是人们思考外部世界中事物的意识,是一个容易解释的意识问题。后一种意识,即所谓的现象意识或自我意识,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意识问题,即意识的难问题。
继续思考这三个问题,意识的难问题是可以解释的。人类意识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一种现象。在超人类主义的视域下,可能存在着其他类型认识世界和自我的现象。沿着上面的问题来设想超人类的意识。
(一) 赛博格意识例证
假设三百年后,在地球上出现了一群赛博格电子人。其中,有一个赛博格人叫“章鱼”,他具有自我意识。人类不能同时看到立方体的所有面。对于人类来说,立方体是由三个相连的正方形图像和概念组成的集合。然而,这个赛博格“章鱼”可以同时看到立方体的所有面。“章鱼”有六只可以自由移动的眼睛,通常这些眼睛排列在六个相反的方向上。有一次,“章鱼”用他的六只眼睛包围一个特殊的立方体,在失重条件下观察这个立方体。“章鱼”发现这个立方体内包含着八个立方体,这个立方体实际上是一个四维超立方体(图1)。“章鱼”的时空观是五维的。“章鱼”可以感知到一个他不能同一时刻看到的超立方体。
图1 四维超立方体
从“章鱼”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和判断人类意识,有助于人们理解超人类意识的内涵。人类只能看到三维空间,感受一维时间。人类看不到超立方体,人类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赛博格“章鱼”测量一个哲学家的现象意识或自我意识,发现这个哲学家的自我意识所包含的信息量比“章鱼”意识所包含的信息量要小两个数量级。同时,赛博格“章鱼”们担心他们未来会被机器人所取代。
(二) 机器人意识例证
设想三万年后,地球上出现了一群叫“网工”的机器人,他们具有自我意识。当一个机器人“网工”在学习世界时,他习惯于产生多个多重自我,与外部环境相结合,并处于一种分布式状态。在“网工”学习世界的同时,他也在改造世界。“网工”是深度学习的升级版本。认知与行动对于“网工”而言,在相当程度上是统一的。一个机器人“网工”可以与其他机器人共享感知觉、 记忆和思维。由于“网工”的感知觉是非常精妙的,他们不仅能感受到多个整数的空间维度,还能感受到分数空间维度中的立方体。
机器人“网工”认为人类迭代的学习方法非常落后,每一世代都要重复前一世代的知识积累,且每一世代的进步都很小。同时,“网工”担心其他机器人扩张速度过快。虽然“网工”们可以组合在一起,但是,地球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
(三) 行星体意识例证
假想三百万年后,地球变成了一个叫“盖亚”的主体行星,具有自我意识。由于“盖亚”是一个行星级的智能实体,习惯于将时间和空间统一成光年。盖亚在其基本行为和思想中,经常运用的是信息论、 实在论、 M-理论等基本的理论。“盖亚”与“阿凡达”“伊戈尔”“戴森球”等其他星体级的智能实体相互作用,他们一起追求、 理解和构建宇宙规律。由于“盖亚”的认知功能十分强大,她能够感知和把握N维时空中的立方体。
“盖亚”经常把人类送到其他星球上去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盖亚”认为人类的时间和空间意识是分裂的,人类的意识体验的形式比较低级。人类意识受其所处的特定时间和空间限制十分明显。人类对时间的感知体验粗糙短暂,对空间概念的感知体验只在直观层和宏观层。然而,“盖亚”知道人类生活在宏观层的表面,人类不能直接地理解宇观层的宇宙。同时,“盖亚”担心太阳会变成一颗红巨星。
以上三个实例在现代人的有生之年都不会出现,但它们可以被视为未来论证的思想实验。这个思维实验可以帮助人们解释意识。当人类认识世界时,在人类所处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下,形成了特殊形式的人类意识。人类意识或心灵只是一种高阶的认识世界和自我的现象。在这个宇宙中,可能还有其他种类的高阶意识现象,它们比人类意识更为复杂。这些现象(意识)的难题比人类意识的难问题更难解决。人类意识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难问题。未来论证还可以举出其他的超人类意识例子,比如: 地外文明的半人马星人、 泰坦星人,或者平行宇宙的智慧恐龙等。这些例子的逻辑与以上三个例子是相同的,所以这里不再列举其他例证。
借鉴可想象论证,将上述思想实验形式化表述为未来论证,如下:
T1: 超人类意识高于人类意识。
T2: 超人类意识是物理现象。
T3: 超人意识是符合逻辑的。
T4: 意识是物理现象。
三、 可能的批判与对批判的反驳
未来论证提出了一种物理的超人类意识。未来论证可能面临属性二元论、 本体论人类中心论和弱的涌现论等三种批判。以下将列举这些批判,并对这些批判进行反驳。
(一) 属性二元论的批判及对批判的反驳
根据属性二元论的观点,人类意识和赛博格意识、 机器人意识和行星体意识可能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心灵。它们是无法还原的形而上学现象,而非物理现象。属性二元论的批判如下:
D1: 世界具有物理属性P,人类具有意识属性H; P和H都存在。
D2: 超人类的意识属性T等价于人类的意识属性H; T属于H。
D3: 意识属性H/T仍然独立于物理属性P,世界仍然是具有二元论的; P和H分别独立存在。
D4: 未来论证是错误的。
对于这样的属性二元论批判,未来论证在理论上,可以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个视角进行反驳。超人类的第一人称视角反驳: “章鱼”“网工”“盖亚”不认同属性二元论的批判。他们都认为自身意识水平已超越人类,他们的意识和人类的意识处于不同的层次,超人类意识是超越人类意识的实体。“章鱼”“网工”“盖亚”的第一人称正式反驳如下:
T1: 世界具有物理属性P,人类具有意识属性H; P和H都存在。
T2: 超人类的意识属性T、 T1、 T2、 T3等不属于H; T、 T1、 T2、 T3等都存在。
T3: 意识属性H和意识属性T、 T1、 T2、 T3等都附于物理属性P; 属性H和属性T、 T1、 T2、 T3等都属于属性P; 只有P存在。
T4: 属性二元论的批判是错误的。
笔者的第三人称视角反驳与“章鱼”“网工”“盖亚”的反驳不同。“章鱼”的意识可能与人类的意识处于同一水平,它们是同一事物。但是,“网工”和“盖亚”的意识不同于人类的意识。“网工”和“盖亚”的意识已经超越了人类意识。同时,所有这些意识,它们自身都不是基本的属性,它们都是由物理机制构成的。人类的意识并不独立于物理属性。第三个人正式反驳如下:
M1: 属性二元论认为,世界具有物理属性P,人类具有意识属性H; P和H存在。
M2: 超人类的意识性质T不等于人类的意识性质H; T不属于H。
M3: 属性H和属性T都附于属性P; H和T都属于P; 只有P存在。
M4: 属性二元论的批判是错误的。
简单地解释属性P与属性H、 属性T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足以推翻属性二元论,还需要一些辅助的事实支持。这里可以用杰拉德·埃德尔曼的神经达尔文主义来批判属性二元论。埃德尔曼的神经达尔文主义主要包括三个原则: 发育选择原则、 经验选择原则和再输入原则[2]。
埃德尔曼的这三个原则在他的不同著作中相对简单,且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在逻辑上有一定冲突。但是,这三个原则的核心思想都是神经系统的进化论思想。按照这一思想,可以得到意识物理性结构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神经元细胞层次。在器官层面上,脑的主要结构(如间脑、 小脑和脑干)以及主要的大脑功能分区是由基因控制形成的,这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但是,在细胞水平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由神经元本身的性质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它们是由后天因素决定的,不能还原成基因控制。
第二层次是神经元群层次。第一层次神经元的演化被放大多个数量级后,导致了不同神经元群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神经连接的大脑。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连接,导致神经元群的高可塑性和高信息量。连接的神经元产生了适应性神经元群。神经元群由不同数量和类型的神经元细胞组成。大量不同种类的神经元确保了大脑自主系统的产生。自主系统不断地受到环境中信息的刺激,不断地自我修正,产生信息输出。这个过程伴随着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持续变化。这些变化来自感觉器官的经验,来自有效的信息刺激,直接导致不同功能脑区的产生。这使得大脑产生了高度的可塑性,其远远超出了基因的编码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脑区层次。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构造为第三脑区层次的构造提供了基础。神经元和神经元群的达尔文隐喻说明了脑功能区的形成。脑区本身也包含许多层次,例如负责视觉的脑区可能包含负责视觉中颜色、 清晰度、 明亮、 方向和运动等不同方面的感知。在没有外部直接损伤的情况下,脑区之间没有代偿,每个脑区的功能相对固定。但是,这些脑区之间的竞争整合是清晰的。整合的结果是由脑皮层和丘脑组成了动态核心系统。脑皮层和丘脑的动态核心大约每0.1秒整合一次,形成一个有意识的片段。许多意识片段依靠瞬间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连续的意识活动,即意识流。这一意识的自然化过程就是神经达尔文主义,或者是其升级版本“动态核心假说”。这是一种还原论的物理主义。
根据神经达尔文主义的思想,神经元、 神经元群和脑区各自整合并反馈至核心,核心具有反馈机制。这种反馈机制是一种纯物理机制,不需要性质二元论。这种物理意识可以描述为: 一是神经元的反馈机制使神经元核心选择与不同的神经元连接,神经元具有一定反应性; 二是神经元群的反馈机制使神经元群核心与不同的神经元群组合,神经元群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三是脑区的反馈机制使脑区核心与不同的脑区搭配,脑区具有一定的主体性。物理客体可以成为主体,意识主体可以成为客体。因此,意识问题的解决不需要属性二元论。
(二) 本体人类中心论的批判及对批判的反驳
根据本体论的人类中心论(3)人类中心论首先是一个伦理概念。在伦理学中,人类中心论的含义是指从人类角度对人类与自然关系进行价值解释和判断。本文的人类中心论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可能人类意识与赛博格意识、 机器人意识和行星体意识是不同的,它们是不同的实体。人类意识是精神性心灵,其他类型意识是机械性反应。人类意识仍然是形而上的。人类中心论的批判如下:
A1: 人类中心论认为人类具有意识属性H; H存在。
A2: 超人类的意识属性T应该属于物理属性P,而不是属于人类意识属性H; T属于P,不属于H。
A3: 只有人类的意识属性H是真正的意识属性,T不是意识属性; H高于T。
A4: 未来论证是错误的。
对于这样的人类中心论批判,未来论证在理论上,可以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个视角进行反驳。超人类的第一人称视角反驳: “章鱼”“网工”“盖亚”认为人类意识比他们的意识低级而简单,人类意识是一种机械反应。人类应该谦虚,知道自己的意识水平较低,知道自身对意识问题缺乏了解。超人类的第一人称正式反驳如下:
T1: 人类中心论认为人类具有意识属性H; H存在。
T2: 超人类的意识属性T是一个更高级的意识属性; T更复杂。
T3: 超人类的意识属性T高于人类的意识属性H; T高于H。
T4: 人类中心论的批判是错误的。
笔者的第三人称视角反驳: “章鱼”“网工”“盖亚”的意识对人类而言,是一个机器人黑箱问题。它们是人类难以理解的一种先进而复杂的现象,不是一种机械反应。它们也是一种对世界和自我认知的高阶现象。意识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并将进一步进化。第三人称正式反驳如下:
M1: 世界有物理性质P; P存在。
M2: 意识属性T和意识属性H属于物理属性P; T和H属于P。
M3: T和H是等价的。
M4: 人类中心论的批判是错误的。
不仅人类具有意识,一些非人类也具有意识。在进化树上由下而上地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强的意识属性。如果意识只是一种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现象,那么一些动物也可以像镜子测试[3]所证明的那样,认知世界和自己,这些动物也拥有意识。对于非人类意识,可以使用感知觉、 记忆、 情感、 智能和主体性这五个概念来解释(4)当然,这里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概念(如感觉、 知觉、 本能、 欲望、 理性、 思维、 态度、 信念等),但为了讨论的简单有效,只选择五个典型的概念进行分析。。这些概念与意识有关,而且这些概念描述的现象不在同一水平上发生。这些概念所代表的能力在生物史上是逐渐由低阶段发展到高阶段的。
不同的动物拥有不同的意识能力。想要区分这些能力,我们可以参考动物的分类。动物主要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又主要包括鱼类、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鸟类和哺乳动物。这样,可以获得主要的六类动物: 无脊椎动物、 鱼类、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鸟类和哺乳动物。为了解释动物意识,可以大致分析这六种动物是否具有感知觉、 记忆、 情感、 智能和主体性。换句话说就是,分析五个意识概念分别对应到哪种动物上。
第一,分析感知觉对应的动物。感知觉可以定义为外部刺激对感觉器官产生的个体性的反映。如果这样定义感知觉,那么一些无脊椎动物(主要是拥有神经系统的无脊椎动物)就拥有感知觉。例如,许多昆虫具有视觉、 触觉和其他感知觉。感知觉是认知的最低层次。部分无脊椎动物有感知觉,所有脊椎动物都有感知觉[4](5)唐世明的研究在认知水平上统一了昆虫与脊椎动物的视觉。。
第二,分析记忆对应的动物。记忆过程可以定义为信息的编码、 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如果这样定义记忆,那么最低级的脊椎动物(鱼类)就有短时记忆[5]。同时,鸟类通常能记住诸如迁徙路线等信息[6]。可以说,鱼类以上的所有脊椎动物都有记忆能力。
第三,分析情感对应的动物。情感可以定义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态度。主要的情感包括快乐、 愤怒、 悲伤、 厌恶、 恐惧和惊奇等。如果这样定义情感,那么一些爬行动物就拥有情感。例如,蜥蜴有兴奋和恐惧的情绪。更典型的哺乳动物,如猫和狗,几乎拥有所有的基本情感。保罗·麦克林认为,三位一体大脑中唯一的边缘或古哺乳动物系统具有情感功能,只有哺乳动物具有情感[7]。然而,这里所指的情感范围更广。不同的情绪在不同的时间演变。原始的情感,如恐惧,可能与爬行动物的大脑有关,并首先进化。与古哺乳动物系统有关的子代,似乎在早期哺乳动物中进化。社会情绪,如内疚感和骄傲感,可能与新哺乳动物的大脑有关,并在社会灵长类动物身上进化而来。可以说,爬行动物以上的所有脊椎动物都有情感。
第四,分析智能对应的动物。智能可以定义为识别、 判断、 评估事情的原因,使行为符合特定目的并产生特定结果的能力。如果这样定义智能,那么有些鸟类就拥有智能。例如,新喀里多尼亚乌鸦能够从灌木丛中折断树枝并修剪树枝,来制造工具[8]。又如,更典型的虎鲸用策略捕捉海豹。可以说,鸟类以上的所有脊椎动物都有智能。
第五,分析主体性对应的动物。主体性可以定义为对自身活动的觉知,对自我的认知,包括对自我的身体和心理的认识,以及对自我与非我的关系的认识。这种主体性的定义使得“主体性”与“自我意识”概念相似。如果这样定义主体性,那么一些高等哺乳动物就拥有部分或全部主体性。例如,类人猿中的一些个体可以部分或全部通过镜子测试[3]。可以说,哺乳动物中的四大类人猿拥有了有主体性。
上述讨论只考虑了五种认知能力和六类动物,并不严谨。关于动物意识的争论仍在持续中。例如,有些人认为鱼类也有一些情感。然而,上述讨论表明,意识是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伴随动物结构增强和复杂而进化产生的。因此,前人类动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意识还会进一步进化,产生超人类意识。上述过程的形式化描述如下:
首先,人类具有意识属性H。
其次,前人类动物具有意识属性A。
再次,超人类具有意识属性T。
所以,人类中心论的批判是错误的。
(三) 弱涌现论的批判及对批判的反驳
弱涌现论可能支持,也可能反对未来论证。如果弱涌现论支持未来论证,那么弱涌现论支持但是对形而上学意识的批判。例如,取消式物理主义或还原论物理主义就是这种弱涌现论。如果弱涌现论反对未来论证,那么它很可能反对未来论证的前提。弱涌现论可能认为超人类意识是不存在的。生物自然主义可能就是这样一种反对未来论证的弱涌现论。根据约翰·塞尔有关意识的生物自然主义,特别是其中文屋论证[9],不可能存在超人类。超人类是无法实现的强人工智能。赛博格、 机器人和行星体的意识不会出现。塞尔可能认为,未来论证的前提不是真的。生物自然主义的批判如下:
B1: 人类意识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存在的; H存在。
B2: 超人意识不是一种自然现象; T不自然。
B3: 超人类意识不存在; T不存在。
B4: 未来论证无法成立。
对于生物自然主义的批判,未来论证在理论上,可以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个视角上进行反驳。超人类的第一人称视角反驳: 反对前提是思想实验中的一大禁忌。对论证的讨论是基于认同这个论证的前提,否则就不能讨论这个论证。如果遵循这种批判的思路,那么三百万年前的人类意识是不存在的。人类意识也是一种错觉。第一人称的正式反驳如下:
T1: 人类意识过去不存在,现在存在; H存在。
T2: 意识是进化的产物,将继续进化; H会进化。
T3: 超人类意识将存在; T将存在。
T4: 生物自然主义的批判是错误的。
笔者的第三人称视角反驳: 人们研究意识问题,需要超越意识,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待意识。哲学家不仅应该追随科学,而且应该超越科学,不仅应在理论上讨论,还应该在现实中寻求证明。现实中存在着许多超人意识的例子[10]。笔者的第三人称正式反驳如下:
M1: 理论上,人类意识存在; 现实中,人类意识存在; 结果,人类意识存在; H存在。
M2: 理论上,假设超人类意识不存在; 现实中,超人类意识存在; 结果,超人类意识存在; T存在。
M3: 人类意识和超人类意识都存在; H和T都存在。
M4: 生物自然主义的批判是错误的。
在这个世界上,可以看到许多超越人类感知觉的感知觉。例一: 鹰眼中心的感光细胞比人眼多很多,每平方毫米可达100万个,而人眼只有15万个。例二: 狗对酸性物质的敏感性是人类的数万倍。例三: 蝙蝠能听到300千赫兹/秒的声音,而人类通常只能听到14千赫兹/秒以下的声音。这些非人类的感知觉超越了人类。然而,这些非人类的感受质并没有超越人类。
现在来看一个关于感受质的超人类主义的例子。尼尔·哈比森(Neil Harbisson),1983年出生,天生色盲。2004年,他开始佩戴一种电子眼。这种电子眼是一种植入颅骨的天线,它可以识别颜色,并将颜色转换成声音。哈比森可以用这个装置来“听到颜色”。由于天线植入了他的头骨,哈比森可以听到图像和看到声音。起初,哈比森需要区分不同的颜色,并将它们与转换后的声音对应起来。他需要记住不同颜色对应电子眼的不同声音的名称。经过一段时间,这些信息变成了一种反应。哈比森不再需要对这些声音的名称进行思考。又过了一段时间,这种反应变成了一种感觉。他开始有了他喜欢的颜色。当他开始做“丰富多彩的梦”时,他认为这个装置已经和他的大脑结合了。他听到了颜色变成的声音,他听到的声音也有了颜色。他说当他接电话时,他觉得是绿色的。电话铃声和绿色一样。莫扎特的音乐成了一种黄色的体验。他可以把一段音乐、 一次演讲或一个人的声音转换成一幅图画。
哈比森的例子表明,我们可以理解意识经验的主观性。根据托马斯·内格尔的说法,蝙蝠的感知能力与人类截然不同[11]。人类无法从人类的内心世界中推断出蝙蝠的内心世界。因此,人类无法体会蝙蝠的主观意识经验。内格尔认为物理主义不能恢复意识经验的主观性。哈比森的例子提供了一个对蝙蝠论证的有效批判,并有助于物理主义复原意识经验的主观性。
此时,哈比森可以感知360种颜色,这和正常人所感知的颜色范围一样。此外,他认为人类对颜色的感知是远远不够的。他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感知能力加到了他的声音感知范围内。他能听到人们眼睛看不见的颜色。
如果哈比森的第一人称报告成立的话,那么哈比森拥有了新型的眼睛或耳朵——一种新的感官感受器。这种新的感官感受器可以产生新的感受质,一种转化出来的感受质。
哈比森的感受质在质和量上超越了传统人类。就量而言,哈比森感觉的色彩超越了正常人感觉的色彩,哈比森的感觉数量也超越了正常人的感觉数量。就质而言,哈比森的感官性质超越了正常人的感官性质。因此,哈比森是一个超人类的实例。超人类意识存在于现实当中。
进一步,由于人类主义视角的缺点和超人类主义视角的优点,我们需要超人类主义意识。人类主义视角有四个主要缺点:
第一,人类主义视角具有主观性。人类体验的自我意识往往是模糊的、 不确定的、 迷幻的和神秘的,具有太多的主观性。
第二,人类主义视角具有低阶性。人类只能约每0.1秒产生和分析一次自己的意识。一个成熟的人每秒只能生成和分析几个概念。人类感知、 记忆、 分析、 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演绎思维的能力都非常有限。
第三,人类主义视角具有封闭性。从人类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意识很难超越人类意识本身,人类意识终究还是人类意识。解决意识问题的方法与要解决的意识问题混淆了。意识问题变得复杂、 迷惑和主观了。
第四,人类主义视角具有不可靠性。通过人类日常意识经验获得的知识,往往是不可靠的知识。人类日常意识经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不一致的。日常意识经验的知识可以作为日常知识使用,但不能作为科学知识使用。例如,从日常意识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如占星术、 巫术、 炼金术和精神分析等都是不可靠的。
与人类主义视角的四个主要缺点相对应,超人类主义视角有四个主要优点。
第一,超人类主义视角具有客观性。超人类主义在第三人称超越人类意识的意识基础上,从客观、 科学、 可验证的角度研究意识现象和心理活动。
第二,超人类主义视角具有高阶性。人类意识大致固定在现阶段了。人类意识在空间和时间上受到特定限制,它仅限于1500克的大脑和每天大约16小时的时长。然而,超人类意识还远没有固定下来。超人类意识可以在生物实体(如未来人类和外星人)和非生物实体(如机器人)以及生物和非生物组合体(如赛博格)中产生。超人类意识比人类意识更具多样性、 可能性和高效性。
第三,超人类主义视角具有开放性。超人类意识可以超越人类意识。一方面,超人类意识可以从第一人称的角度,直接体验到人类意识的知识(如疼痛)。另一方面,超人类意识可以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客观、 科学地描述、 转换和分析直接体验(如疼痛),获取更多的知识。
第四,超人类主义视角具有可靠性。人类意识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人类意识是可以从超人类主义的角度简化、 弱化和自然化的。超人类可以通过相关的科学设备和手段,学习、 探索和理解人类意识。通过超人类主义研究意识更普适、 更可靠。
由于人类主义的缺陷和超人类主义的优势,需要建构超人类主义意识来研究意识问题。生物自然主义认为理论上超人类意识是不可能发生的。未来论证不接受生物自然主义的这种批评。
四、 未来论证的三个启示
沿着超人类意识的合理性和未来论证的自洽性,获得未来论证的三个启示。
(一) 认知科学的启示
未来论证期望认知科学尽快揭开意识之秘。托诺尼(G Tononi)和埃德尔曼已经用通俗语言说明了意识: “意识是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当每晚我们陷入无梦的睡眠时,它都会抛弃我们,在第二天早上我们醒来时,它又回来了。”[12]
对于科学语言而言,剩下的工作就像传统科学一样,科学家们继续使用还原论来定位意识的神经相关区域或动态核心,找到最小意识的必要条件,并对意识进行定量研究。也许未来,神经科学家可以清楚地分析神经活动的过程,人工智能工程师可以创造出超越人类的智能体,心理学家可以详细描述思维过程。
(二) 科学哲学的启示
未来论证期望新科学超越传统科学。未来,新生的生化人、 电子人、 机器人等智慧体,可以建构和重建现有的人类科学理论。例如: 发展和重建现有的物理学和天文学体系,构建新的时间和空间模型,或者消除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或者用新的概念代替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在数学领域,超人类可能消除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发展矩阵和分形数学等,并重建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学科。同时,社会科学中也会有更多类似理查德·道金斯模因理论的理论。
意识的超人类主义可能是一种极端的取消主义,它比保罗·丘奇兰德的取消式物理主义[13]67-90更极端。取消式物理主义批判民间心理学作为一种原始粗糙的学科。超人类的科学家可能会消除目前人类创造的科学概念。这同时也是一种相对主义。这种相对主义不同于尼尔森·古德曼的多元相对主义,后者的多元包括哲学、 艺术、 科学和其他学科。这种相对主义是指一元论的相对主义,只有新科学能取代旧科学。
(三) 认识论的启示
未来论证期望新主体来转变知识。这一转变过程类似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在未来,意识问题可能会被新的主体所弱化。与牛顿力学弱化亚里士多德运动问题(四因说)相似,心灵哲学也会衰落。但是,在重建后的新世界中,意识问题仍然值得思考。超人类将与人类一起探索一个更庞大与复杂的世界。
综上所述,尽管人类在思考意识时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但人们可以从超人类的角度来研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