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省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国家监测结果
2022-05-26王晓颖
■ 王晓颖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意图在于科学评估全国义务教育质量总体水平,客观反映义务教育质量基本状况,系统监测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规定执行情况,为改进教育教学、完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自2015年起,S省每年有16个样本县参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截至2020年,共有79个样本县,6万余名学生,2万余名教师和2000余名校长参与其中。S省收到省级监测报告8份,样本县监测报告256份,大量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不仅有利于全面了解S省义务教育的现状,而且有利于不断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从S省2015年至2020年监测结果来看,学生整体表现较好,学习情感态度积极,学校教育教学比较规范。学生整体表现较好,全省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数学、语文和科学学业成绩平均分均高于全国均值;其他学科质量状况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积极,全省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基本高于全国均值,对相关学科教师和课程的喜爱程度较高。学校教育教学状况整体较规范,四年级、八年级教师教学行为相对较好,教师课堂管理较好,教师探究性教学行为使用频率较高,多数教师能够做到有讲解、有示范、有指导地教授学生。但是,对比分析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的国家监测数据发现,S省义务教育质量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义务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每3年为1个监测周期,2015年至2017年为第一周期,2020年为第二周期收官之年。每年监测两个学科,第一年度监测数学和体育,第二年度监测语文和艺术,第三年度监测科学和德育。
(一)学生学习情感态度降低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学习习惯和学习焦虑等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状况,并呈现不同情感态度状况的学生在相应成绩上的差异。监测结果显示,将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分别与学业成绩进行关联分析,学习兴趣高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自信心高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好。
基于S省第二周期监测数据,四年级、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情感态度方面好和较好的比例,与第一周期监测数据相比有所下降。一是2018年S省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2.5和5.0个百分点;学习自信心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0.1和2.3个百分点。二是2019年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与2016年相比下降8.4个百分点。2019年S省四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好和较好的比例之和低于2016年7.1个百分点,八年级低于2016年11.6个百分点。
图1 S省数学、语文学科两个周期监测学生情感态度好和较好比例之和
三是2020年S省四年级学生科学学习兴趣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低于2017年5.4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物理学习兴趣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低于2017年1.1个百分点。2020年S省四年级学生科学学习自信心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低于2017年1.6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物理学习自信心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低于2017年3.5个百分点;八年级学生地理学习自信心高和较高的比例之和低于2017年2.9个百分点。
图2 S省科学学科两个周期监测学生情感态度好和较好比例之和
由监测数据可知,S省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虽然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习惯好和较好的比例基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第二周期的数据相较于第一周期数据,多项指标均在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会积极探索、主动学习,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习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任务的选择和学习的准备状态等均有影响[1],学生学习情感态度的不断下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学生体质状况不佳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2015年和2018年分别对四年级、八年级的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状况进行了监测,在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中分别了解了学生的身体形态、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学生的体能三个方面。其中,采用国际通用的体重指数(BMI, Body Mass Index)对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状况进行评定,筛选出低体重、正常、超重及肥胖四类群体。在了解学生的身体机能时,对学生的视力进行了相应的测量。
S省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身体形态正常的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5年相比,2018年分别下降了2.2和4.4个百分点。四年级、八年级学生的肥胖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5年相比,2018年肥胖比例上升3.1和2.2个百分点。视力不良检出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5年数据相比,2018年分别上升了3.5和1.4个百分点。
图3 S省及全国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身体形态正常比例和肥胖率状况
儿童肥胖早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7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指出,到2030年,我国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肥胖人数将增至4948万人[2]。儿童视力不良检出率逐年升高,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小眼镜”的不断增多成为社会和教育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肥胖和视力不良不仅会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3]。
(三)学科周课时达标率整体偏低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状况时,会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对相应学科的周课时数进行统计,并将周课时数与学生相应成绩进行关联分析。监测结果显示,并非课时越多学生的成绩越好。
按照教育部规定四年级、八年级每周数学课时数应为4—5节,S省2018年四年级数学周课时数有三成的学校超标,甚至有部分的学校数学周课时在10节及以上;八年级数学周课时数超标的学校比例与2015年相比上升了11.0个百分点。四年级语文周课时数应为6—7节,八年级应为6—8节,2019年S省四年级语文周课时数超过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比例高于2016年30.8个百分点;八年级语文周课时数超过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比例高于2016年2.3个百分点。S省四年级科学周课时数为2—3节的学校比例低于2017年1.6个百分点。八年级物理、生物和地理周课时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八年级地理周课时数为1—2节的学校比例低于全国32.3个百分点,低于2017年12.6个百分点。
教育部《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 (教体艺〔2011〕2号)要求四年级、八年级学生每周保证至少3节体育课,2018年S省四年级体育周课时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低于2015年3.7个百分点;八年级体育周课时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低于2015年6.5个百分点。2019年八年级艺术周课时数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校比例高于2016年2.8个百分点。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多元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不断增加考试科目课时,挤占体育、艺术等学科课时,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义务教育质量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S省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我们及时组建由高校专家、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等人员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专业化分析与研讨,围绕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相关人员及校长、教师和学生们进行访谈,认真探讨问题产生的多方面原因。同时,S省教育厅以文件的形式下发整改通知,要求各市及相关样本县依据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师专业素养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
1.不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过高的父母期望有待转变。部分家长对于子女学业的期望过高,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较大,使其产生较大的学习焦虑,对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产生影响。同时,当前独生子女家庭较多,普遍存在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和过度保护的现象,使得子女的抗压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容易退缩,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自信心逐渐降低。
2.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首先,部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没有充分了解课程的整体框架,未能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导致某些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能力范畴,且部分教学方式不恰当等,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较多挫败感,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其次,部分教师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及时关注且未能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长期的学习困难带来的必然是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丧失。然后,教师评价素养不高,不能给予学生准确的反馈和评价,不适当的评价也会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挫。最后,教育教学的管理方式和教师培训有待改进。由监测结果可知,部分教师忙于“杂务”的时间多于其钻研教育教学的时间,经常疲于上报各项信息,同时,在教师培训方面,教师比较关注的“学生如何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培训相对较少,实际培训内容与教师期望的培训内容存在“错位”。
(二)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视力问题日益严峻
1.许多学生和家长缺乏科学用眼和护眼的健康知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2.部分学生学业负担较重,学习时间过长,学生用眼过度,且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和户外运动,导致部分学生视力逐渐受到影响。3.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更加广泛,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也会影响学生的视力。
(三)饮食和运动影响学生身体形态
造成学生身体形态正常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传因素。有学者研究表明,家庭遗传是造成部分学生肥胖的原因。第二,饮食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资充足,学生的饮食结构等问题日益凸显,饮食方式、速度、饭饱程度和隔辈养育的喂养习惯等对学生均会有影响。第三,运动方面。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社会、学校和家长对于学生评价的单一,致使部分学校和家长将体育课、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压缩,学生静坐时间不断增加,对学生身体形态产生严重影响。
(四)评价方式影响课时达标率
由S省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课时超标的学科基本为所谓的“主科”,而不达标的学科多为所谓的“副科”。这显示出部分教育部门观念相对滞后,还跟随着“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考试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同时,由监测结果也可以看出,S省体育和艺术类专职教师相对短缺,即便有充足的课时,也存在没有足够教师的尴尬情况。而且部分体育和艺术教师由“主科”教师兼任,就会出现将体育和艺术课上成“主科”课的情况。
三、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学校和家长不应以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指标,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错误认识,摒弃片面的人才观和发展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多元化的人才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氛围,不增加过多的学业负担,高度重视家校合作,家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学校应转变评价方式,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注重增值性评价,挖掘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个闪光点,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
(二)加强教师学科素养与通识能力培训
自信的教师才能教出自信的学生,一个缺乏自信的教师教不出自信的学生。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战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另一方面,学校和教研部门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等,重视教师培训,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提供学科知识、专业成长规划、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专题培训,促进教师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三)开展规范办学专项督导和学生体质专项监测
教育行政部门应对义务教育段学校开展课程实施专项监测,保证国家课程设置方案的贯彻落实,对于学校是否能够开齐开足学科课程进行全面监控,严禁“主科”课时超标,“副科”课时被挤占和削减的情况,完善课程管理机制和体制,将体育课和艺术课等学科纳入学校考核范围。对学生体质方面开展专项监测,对学生视力状况和身体状况全面掌握,减少电子产品进校园,强化学校体育活动的持续性和科学性,加强宣传视力不良和体质不佳的危险性和不良后果,引起学生、家长、学校等诸多方面的重视。同时,在教师招聘时,教育主管部门对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的招聘进行倾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减少和杜绝“有课无师”的尴尬情况。
教育质量监测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客观性等特点,使得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运用逐步被重视,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大型国际教育监测项目的结果在各国的教育改革中被广泛应用,对部分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教育评价的改革,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以及开展交流合作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S省基于两个周期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展开了一系列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对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调研并给予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省、市、县三级联动,不断推进全省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的常规化。全省将继续充分利用监测结果,积极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提高S省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及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不断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破除“五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