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艺术形态之延展
——作品“太湖石”创作有感*
2022-05-26潘师敏蒋碧静
潘师敏 蒋碧静 余 天
(1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宜兴 214206)(2 杭州天尼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杭州 311100)
谈到紫砂,人们总不免第一时间想到闻名中外的紫砂壶,由紫砂独特材质所塑造出来的精美茶具,组成了千姿百态的文化艺苑。伴随着当代紫砂壶艺术的蓬勃发展,以紫砂为材质的各类艺术创作也在不断向我们的生活中延展,其中与家装陈设为核心的紫砂摆件就形成了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
紫砂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着很深的中国文化烙印,这种烙印并非是仅仅源自紫砂壶茶器的身份,而是源于紫砂器服务于生活,融入与生活的自身属性。数百年的发展和积累让紫砂拥有了种种基于中国文化的艺术特性,让它在不经意间就跳脱出了茶器这一单一的器物属性,延伸出各种不同形式的工艺创作。
宜兴紫砂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出以下的几个品类:①茶具类(见图1:顾景舟制十一头三线咖啡具),如茶壶、茶盘、茶杯、杯碟等;②瓶盆类,如花瓶、花插等;③餐具类(见图2:清乾隆 泥绘山水纹宫碗),如砂锅、气锅、药罐等;④文具类(见图3:汪寅仙制鱼形文具十七件),如笔筒、水洗、砚台等;除此之外还有烟具类和雕塑陈设品类。
图1 顾景舟 十一头三线咖啡具
图2 清乾隆 泥绘山水纹宫碗
图3 汪寅仙 鱼形文具十七件
当代紫砂艺术的发展处于一个蓬勃生长且爆发的时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两次热潮,带动了整个神州大地的快速发展,也让文化和艺术加上了翅膀,紫砂文艺创作就乘着这汹涌的东风实现了自身的艺术跨越。纵观紫砂创作门类的衍变,紫砂陶刻、雕塑、家庭装饰或者是与其他工艺材质相结合,当下的紫砂艺术创作已然拥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舞台,正用非常迅速的变化向着人们所生活的各个领域延展,当创作眼前的这件作品“太湖石”的时候,总忍不住涌现出这样的感受。
1 文化和形象为紫砂带来的审美属性
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在这漫长的时光中,产生了无数的文化碎片,“太湖石”就是其中具有独特审美属性的事物。太湖石的艺术属性来自于园林文化与文人精神的内核,江南文人园林中有着相当普遍的太湖石石景艺术,这些石头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发展到今天,太湖石本身的形象就与其背后的文化自然融合在了一起,紫砂作品“太湖石”就是利用紫砂本身易塑的材质特性,重现太湖石的文化韵味,这种材质上的相通相替使得这件作品蕴含了石景艺术和紫砂艺术的双重审美属性。
在传统园林文化中,太湖石种类的选择,位置的摆放,都有着主宾有序的疏密安排,次第空间的处理是江到了唐宋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熟,而使得江南园林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的无疑要数明清,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装饰艺术都已经发展成熟,就如同明式家具一般可以匹配规划,山石点缀以“大、奇、灵、秀”为上,作品“太湖石”创作就是紧扣这些特点,将其核心的审美元素保留、发扬光大。
2 作品“太湖石”的制作手法
南文人园林太湖石假山摆放的要旨。根据不同的环境需要可以有着不同的作用,既能阻喧取静,又能借势借景,其本身形态或散逸,或占心,主从搭配之间彰显主人的品味与雅致。这种园林装饰方法最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萌芽,根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造园最早起于商周,当时将其称之为“囿”。两汉魏晋的庄园经济又使得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汉朝起称“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的上林苑为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见图4)。
图4 上林苑
用紫砂来模拟制作“太湖石”,首先就要了解太湖石本身的物理特性,在我国之所以园林石峰绝大部分都采用太湖石,这是有其必然原因的。首先从岩石学的角度来说,太湖石是一种被溶蚀的石灰岩,这种石头以长江三角洲太湖周边最具有代表性,因此以太湖为名,当然这种溶蚀石灰岩并非太湖所独有,只要是有碳酸岩分布并靠近水系的地区都有出产,这类岩石在漫长的地质演变中形成了园林装饰艺术中的原石,只需要进行极少的后天雕琢,就可以呈现出种种奇美的园林艺术效果,作品“太湖石”就是紧扣这一物理性质来进行塑造的,由于水浪拍击所形成的自然空隙,年久成穴成为了这件作品塑造最显著的特点,石块常年受水冲刷,逐渐就会抹平棱角,南京的雨花石就是典型的例子,作品“太湖石”也同样如此,整体表现出一种苍劲圆融,粗犷简洁的形态,如图5所示。
图5 太湖石
这在具体的制作中,对于表面肌理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粗疏的同时还要和润,在大量的空隙之间,不规则的肌理线条变化乍看下是杂乱无章的,但实际上轮廓的线条通过不断的卷曲翻转,始终是保持着连缀的,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模拟出水流侵蚀石面所构成的肌理效果,空隙与空隙之间的塑造是作品制作中的重点,为了彰显出“大、奇、灵、秀”的形态特色。大小空隙将会构成连贯立体的整体,整件作品如同由同一块岩石经水流长期侵蚀而成,但在实际的制作中,不可能将一整块实心的泥料进行如同石雕一般的雕琢,而是采用逐步堆叠的方法,慢慢地将“太湖石”堆贴起来,堆叠的痕迹则采用暗接法消除,需要注意的是,在堆镶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采用绞的方法,塑造出较长的翻转曲线,这样制作出来的太湖石在空隙的逼真程度上就会具有相当高的水准。最后就是制作适合疏密重心的变化,器身高且长,但整体却依旧稳如泰山,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重心的把控,这样的制作手法构成了作品整体艺术表现的基础。
3 紫砂艺术的创新与生活的融入
在中国传统的园林构成中,有着“无石不秀”的说法,园林中寸石生情,其中包含了太湖石自身存在之美,亦有着生活之美,这种美是根植于中国人回归自然的思念之中的,是超脱了简单的生活装饰,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用紫砂来塑造“太湖石”是一种中国民间艺术中常用的以小见大的艺术形式。有道是“念此园林宝,还须识别精”,制作与欣赏是一体两面的存在,作品“太湖石”正是尊崇中国人传统意识中“万物有灵”的理念,将人之念融入其中,使这样的形体装饰能够形成一个念头,通过它触及到中国文化的内核。
对于生活中的装饰,精神文化的追求,历史上无数珠玉在前,例如书画艺术中常见的“湖石双禽图”就是通过绘画将石景带入生活,那么换一种形式,用紫砂来作为引子亦未尝不可,同样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为人的精神需求而服务。紫砂艺术的创新就是在不断地挖掘人与社会的需求,在尝试中获得肯定及发展。
自魏晋以后,文人壶石的发展就不再单纯的追求壶石与建筑环境的一般融合,而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将亭台轩榭等复杂的元素转变成整体的生活空间。这是与古人所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密度所决定的。而现代人的生活拥挤而繁忙,似乎每个人都缺少类似古人的生活空间,所以这就成为了现代人内心深处被掩埋着的一种追求,紫砂“太湖石”的创作正是为了满足这一现实需求而诞生的,它的大小体积、主题都是为了适应当代人的生活而生,它能让古老的园林文化通过更狭小的空间来进行展现,并通过生动细腻的塑造提炼出自然山水的真韵。
从时代背景来考虑,紫砂艺术的任何一次进步都是背靠时代,服务于人的需求,这种恰到好处的衍变方式成为了紫砂艺术和文化不断的向前发展的推动力。“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斩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作品“太湖石”用造型制作上的创新,将古老的人文意境引入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喜欢中国的文化。
4 “太湖石”创作的意义
作品“太湖石”创作的意义首先超脱出了一般紫砂器的范畴,为紫砂的工艺塑造探索新的道路,由此可以发现,创新型的紫砂艺术创作可以与很多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文化、造型等的元素形成重要的关联,通过有限的塑造达成无限的可能。太湖石与紫砂,都充分地受到文人意趣的浸润,这种文人化将成为日后紫砂艺术不断创新却又不会脱离本源的纽带。
5 结语
紫砂艺术兴盛于明清,中国的园林太湖石景亦在此时集其大成。两者相互叠加就诞生了新颖而别致的全新艺术表现,浑融生成,亦假亦真。这样的创作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和美学思想,与当下的生活环境,精神文化需求息息相关,传统与创新在这件作品上互为表里,让形式美与哲学意境相互交融,最终气息通达,灵虚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