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伊万里瓷看17~19世纪中日陶瓷文化交流*

2022-05-26李沛时

陶瓷 2022年4期
关键词:伊万青花瓷器

李沛时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瓷器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瓷器在延续和更新的演变中成为民族的文化象征,体现了其灿烂的人文价值。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交往频繁,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世界新航线的开辟,贸易制度的完善,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进一步发展,与中国陶瓷一起蓬勃发展。陶瓷从唐晚期开始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之一,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其陶瓷文化与技术深受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制瓷技术通过朝鲜工匠及居住在日本长崎的中国人在日本传播,加上日本本土发现了制瓷的原料,才开始了瓷器的生产。中国烧制的瓷器深受日本人喜爱,对日本瓷器的生产造成强烈刺激,促使日本不断研究、仿烧中国陶瓷。17~19 世纪正值日本的江户时代。江户时代(1603~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武家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统治者为三河德川氏,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明末至晚清时期。此前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制瓷国,在海外瓷器贸易中扮演着主角,但随着17~19世纪中国政权交替和清政府实行的海禁政策等原因,中国瓷器外销数量锐减,面对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日本制瓷业发展迅速,加入到了外销欧洲的行列中,与中国形成竞争。

1 日本伊万里瓷的起源与发展

伊万里瓷是日本最具有影响力的外销瓷品种之一,指江户时期(1603~1868年)在日本九州岛有田及附近地区生产后从毗邻的伊万里港贩卖出海的瓷器。有田位于日本九州西北部,古称肥前国,现属佐贺县。有田烧是西松浦郡有田町为中心的诸窑的总称,又称有田系。有田烧的产品经北方12 km 的伊万里港运往欧洲,且肥前一带窑业多在伊万里商人的控制之下,因此,有田烧生产的瓷器又称为古伊万里瓷。后来出于对窑业的重视,佐贺藩主锅岛胜茂于1637年对有田窑业进行整顿,关闭落后窑厂。1648年,佐贺藩在有田设立“皿山代官所”,管理窑业,不断扩大窑业规模,之后生产伊万里瓷地区范围也扩大了,1637年日本行政当局对伊万里、有田地区的窑厂进行了整合,故将这一地区出产的瓷器统称为“伊万里瓷”。在经过窑业整合、设立“皿山代官”等重大事件后,官方的干预和管理对日本瓷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日式风格,畅销海外。

2 日本伊万里瓷贸易概况

有港口,必有商贸,而海洋商贸,则意味着通往广阔世界的巨大航线网络。清末,中国陶瓷在内用外销上走向衰落,深受中国陶瓷文化影响的日本陶瓷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赶超中国陶瓷,成功外销欧美及中国市场。17~19 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改变,这些发展和变化从陶瓷的生产和外销中有所折射。

2.1 中日民间贸易空前繁荣

明代前期,中日之间实行官方的勘合贸易,后因倭寇而中断。明中叶以后,随着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日之间的海上私人贸易兴起,虽然明朝立国之初实行海禁政策,但犯禁出海的走私贸易仍多不胜数。明朝隆庆(1567~1572年)初年,海禁虽弛,但因日本被看作是倭寇的大本营,所以明朝政府仍禁止商船前往日本。尽管政府并不支持对日贸易,但是由于对日贸易路近利厚,走私盛行,中国商船络绎不绝前往日本。正值江户时代的日本,德川幕府的孤立政策使日本人无法前往中国,而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由经过日本的中国商船来维系。在德川幕府实施严禁平民前往海外贸易这一对外政策后,日本进入了锁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只开放港口长崎保持着与荷兰和中国的通商关系。中日两国在长崎港的通商关系,逐渐成为日本接纳并吸收中国舶来文化的重要因素。明清时期,许多到达长崎的中国商人,给当时的日本人带来了不小的刺激,并且是由日本人留下的相关记录得到证实的。可以说,当时前来长崎的大多数中国人,起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文化使节的作用。同时,这些中国商人也把日本的所见所闻写成书,向大众介绍,两国文化交流是相当密切的。

2.2 日本陶瓷具备外销能力

17世纪中期,中国陶瓷的对外输出已渐处于低迷的状态。由于明末政情动荡不安影响到中国南部景德镇等瓷窑产区,致使中国陶瓷无论在质或量上均难以满足广大的海外市场,而此时正是日本瓷器生产趋于成熟的时期,日本陶瓷遂乘虚而入,成为中国陶瓷的替代品。刚开始日本运销海外的瓷器数量不多,很可能只是作为弥补中国瓷器数量不足的代用品,并且是主要提供给东南亚地区使用的粗制杂器。在日本海沿岸的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伊万里瓷器,不仅是陆地遗址,在海底和海岸的遗址中也有发现。这些遗址中发现的伊万里瓷有的是在运输途中还没到达目的地就沉没了,有的则是使用后被丢弃。如鹰岛海底遗址靠近伊万里港,被称为与元朝军队海战有关的遗址,紧挨着是池尻海底遗址、芦屋冲海底遗址以及冈垣浜海底遗址。然后是以石见银的装货港而闻名的冲泊、船仓岛附近、能登饭田海岸以及睦州湾的胁野泽附近,这些遗址都在沿着日本海的路线上。其中池尻海底遗址、芦屋冲海底遗址、冈垣浜海底遗址、船仓岛附近的沉船遗址和陆奥湾胁野泽冲附近的伊万里瓷可能是船只运输过程中发生某种海上事故而沉没的。

2.3 日本陶瓷出口呈正增长趋势

清代中国政府延续了明代海禁政策,虽然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放了海禁,在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的四个沿海口岸设立海关,进行海外贸易,但是到了乾隆年间,在闭关锁国政策下,改为开放广州一口通商。海禁实际上依然存在,这使得中国瓷器海外出口大幅减少。日本瓷器的海外贸易确与中国国内的情势有着密切关系,清廷为杜绝海上私贸易而颁行海禁令和企图孤立郑氏集团所采取的迁界令对中国陶瓷输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自1662年郑氏攻占台湾之后,日本瓷器输出呈正增长趋势,日本窑业已渐趋繁荣。另外,从17世纪末开始日本的伊万里瓷器也被运到了印度洋并在非洲发现。荷兰船只从长崎向亚洲各地的贸易站出口伊万里瓷器,荷兰人在毛里求斯和开普敦等地都发现有伊万里瓷器,日本伊万里瓷远销海外。

3 日本伊万里瓷的演化

明晚期,中日瓷器贸易蓬勃发展,以青花瓷和五彩瓷为代表的中国瓷器大量输入日本,景德镇民窑还专门生产与日本茶道、料理有关的定制器具以供出口,中国瓷器的审美风格与烧制技术对创烧之初的日本瓷器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3.1 前期学习中国景德镇技法

1610~1640年,处于草创期的伊万里瓷产品以青花瓷为主,也有部分白瓷、琉璃釉或青瓷。其青花瓷造型与纹饰多取材于明晚期输入日本的青花瓷与明代画谱,素净的白瓷上加以蓝色调,这是鲜明的中国青花瓷装饰风格,日本窑工将这一风格运用于生产的瓷器中。初期日本制作的青花瓷器尚无精品,至宽永年祥瑞制品出现,才有高水平的瓷器,且青花整体发色浅淡,画风古拙质朴。①因为釉料不同,当时中国所用青花颜料多来自西域,称为“苏泥勃青”、“苏麻离青”,而日本青花瓷使用的颜料称为“吴须”或“唐吴须”,产于中国云南的吴州,因数量有限,所以极为珍贵,没有中国青那样艳丽,仅仅是淡的色调。江户中期以后,青料中含有许多不纯物,所以多用来生产大众所需的日用杂器。日本因无法获得优良的瓷土,因此,先用精良的原料造成各种形状再素烧,剔除收缩、变形、瑕疵的产品,选取优良的产品,用吴须描绘花纹,上面施以无色透明的釉,再进行第二次烧成。②技术原因,如氧化钴的运用。氧化钴早期完全依靠从中国进口,日本陶工难以把握氧化钴的实用,所以出现了青花暗淡、浑浊、深浅不一、无层次感等诸多问题,同时伴随着釉色泛青不均,有开片等诸多技术问题。日本早期的伊万里瓷器是以中国景德镇的技术为基础的,可分为3种技法:拓笔、分水和吹墨。青花装饰图案多以明末景德镇的山水和花鸟图案为主,构图和内容几乎没有变化。这种技术也是学习明朝中后期的双线勾勒法,即先勾勒出群体的轮廓,然后用青花料平涂,或采用单线平涂。随着对景德镇釉上瓷艺研究的深入,日本伊万里瓷器的色彩慢慢变得丰富。日本伊万里瓷器主色是橙红色和蓝色,边上绘有金色的线条。正是由于橙色和红色在瓷器上的广泛使用,伊万里瓷器也被称为日本赤绘瓷器。日本伊万里瓷器的蓝色与橙色正好色调互补,釉上橙红色和釉下蓝色纯度都不是特别高,形成一种独特的色彩参差对比,而且色调上两个颜色的饱和度不高,使得装饰的主色调对比也不强烈,再加以金线勾边提亮色块,使颜色显得相对柔和,不失温润。最早的彩绘瓷器较少使用橙色和红色,颜色多为蓝色和绿色,呈现出简单的冷色调,虽然有红色,但只是几笔,这可能与模仿景德镇窑的青花装饰风格有很大关系。之后外销的日本瓷器中大面积使用橙红色和金色也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而华丽的金色正是为了迎合当时欧洲流行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3.2 形成特有风格

经过几十年发展,日本有田窑系发生了技术革新。这时期瓷器进行素烧,坯胎的吸水性提高,描绘的精致花纹也不会在釉中被渗透出来。随着墨弹技法的开发,能够描绘出精致的无白花纹。另外,瓷器模仿技术也提高了,由于日本开发出了弹力支撑技术,不仅可以模仿盘子的表面,还可以模仿背面。瓷器背面绘有图案和高台内含铭款的情况变得普遍。慢慢的日本在模仿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瓷器风格——柿右卫门样式、金襕手样式。

3.2.1 柿右卫门样式

1647年柿右卫门(1596~1666年)在学习中国青花烧制技术之后成功烧制了彩瓷。“柿右卫门”瓷是伊万里瓷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品类之一。根据酒井田柿右卫门家文书《觉》的记载,柿右卫门原名酒井田喜三右卫门,他从陶工父亲那里习得了青花烧制技术,因被万历五彩吸引,在瓷商的资助下,专攻彩瓷烧制,最后又得到了中国福建瓷工周辰官的指导,于1647年成功烧制了彩瓷。酒井将彩瓷敬献给藩主,藩主尤为赞赏,便赐酒井“柿”姓,而由酒井创制的彩瓷风格,也被称为“柿右卫门风”。柿右卫门烧的基本特点是以红、绿、蓝、黄4色为主,在乳白的瓷胎上施以色调明朗清丽的彩绘,烧制出构图疏朗、清丽雅致、别具一格的作品。柿右卫门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中国五彩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洋色彩及绘画技术,加上日本画派影响,构图舒朗,色调阴柔。

3.2.2 金襕手样式

与清丽优美“柿右卫门”瓷相反,“金襕手”样式则以繁华富丽著称,是17世纪末~18世纪伊万里瓷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风格,不仅大量出口欧洲,也销往日本本国市场。“金襕手”样式以盘和大盖罐等器形为主,通体以青花五彩(主要为矾红彩)装饰,并于其上加绘金彩。其工艺借鉴或模仿自中国景德镇窑五彩及福建漳州窑彩绘瓷技术,同时融入日本民族审美趣味。“金襕手”样式青花发色偏蓝黑,红彩偏暗,大面积使用青花与矾红彩铺地,图案以金银彩勾勒、描绘,构成了浓郁深沉又富丽堂皇的效果。为与今天日本伊万里市生产的瓷器相区别,其风格也被称作“古伊万里”。伊万里瓷本与中国瓷器亦步亦趋,但随着烧制技艺的进步,逐渐融入了欧洲艺术趣味与江户时代的民族审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伊万里瓷也随即风靡欧洲,盛极一时。

4 市场效应下中国仿烧伊万里瓷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收复台湾,国内局势终告安定,海禁政策逐步解除。但在景德镇瓷业中断的短短几十年中,隔海相望的日本凭借伊万里瓷,已经成为欧洲市场最大的瓷器出口地。为了重回海外市场,景德镇很快开始借鉴日本伊万里瓷的装饰风格,烧造中国风格伊万里瓷。由于清政府对瓷器烧造的直接支持,随着景德镇瓷器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主要烧造地点也在景德镇,制瓷业空前繁荣。充足的原材料、高度成熟的制瓷技术以及庞大的生产规模,使中国仿伊万里瓷物美价廉,具备了充分的竞争优势。金襕手样式是中国仿造最多的伊万里瓷的品种。中国仿制的金襕手样式主要可以从颜色和花纹进行分析。

4.1 色彩

中国仿伊万里与国内其他类型的瓷器不同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使用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矾红加描金,除了这三种颜色外,还使用了绿色、紫色和黄色,但为部分使用。“金襕手”上的青花釉下彩的颜色往往是不稳定的,有时明亮漂亮,有时深沉暗淡。中国伊万里瓷的颜色更稳定,大多是明亮的蓝色,使得两种瓷器的颜色不同,这既是技术原因,也是日本人的审美特点。此外,日本瓷器喜欢大面积使用青花或矾红铺地,再在其上绘制纹饰,这有助于加强色彩对比,使瓷器更加亮眼、突出,符合“金襕手”丰富、华丽的风格。这一特征也被用于中国仿制的伊万里瓷中。此外,日本瓷器有一种明显特征,即使用大面积的青瓷或矾红作地,在其上绘制装饰,这有助于加强色彩对比,使瓷器更加明亮和突出,符合“金模”丰富、浮夸的风格。这一特征也被用于中国仿制的伊万里瓷中。“金襕手”广泛运用编织花的叶子、花瓣、凤凰的羽毛做填充,或直接作为背景色,形成金色的色块,有时其比例可与红色和蓝色相媲美,使其非常华贵。相比之下,“中国伊万里”上的金彩使用更为克制,大面积和高比例的使用也不太常见。

4.2 图案与构图

“中国伊万里”的图案和构图吸收了日本装饰的一些特点:菊花图案、不规则开口、竹帘和云朵等典型的日本纹饰图案,其中菊花和不规则开光最具代表性。菊花作为中国的传统花卉,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同世界人民架起了一座芬芳四溢的花之桥梁。盛唐时期(公元729~749年间),菊花传入日本,深受日本人民喜爱,后成为日本皇室的家纹,名曰“菊花御纹章”,是日本皇室和国家的象征。到了日本瓷器诞生的江户时代,这类带有权力寓意的菊纹使用并无禁限,大量出现在各类物品的装饰上。中国仿制伊万里瓷器中的日式菊纹多出现在1730 年代以前的器物上,以八瓣和十六瓣最为常见,花瓣多为红、蓝两色依次填充底色,偶尔也见绿色。当作为主纹时,花瓣上还会再添叶纹、几何纹等装饰,层次更加丰富。开光装饰是中国传统装饰风格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日本也研习了这种技术,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中国仿制伊万里瓷上常见的日本开光装饰形式有云、扇、折扇等造型。流行的出口风格主要是彩色釉作地配上云形开光与花盆或篮子图案,通常三个云形开光将盘子的边缘分成六个装饰区,云形开光的外面铺满了蓝、白色的花纹;开光内可以装饰鸟、花和风景;中间主体部分放花瓶、篮子或花盆等图饰。在模仿日本的花卉图案时,中国的工匠们也将原来繁复的装饰进行了简化,减少了彩色背景上的花朵数量,省略了主要图案的细节,或者大大简化了白底的图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常常使用扇形、折扇形、如意形组合两种或三种开光样式,常用花卉来装饰。

5 互相融合发展的伊万里瓷风格

受到中国瓷器的巨大影响,以至于在明末清初瓷器出口减少时,为了填补市场空缺,不管是面向国内还是出口,日本瓷器都大量模仿中国瓷器。不论是日本有田产的伊万里瓷还是中国仿制的伊万里瓷,两者纹样的相似性,对于不熟悉亚洲文化的欧洲人来说,两者很容易被混淆。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是东方风格的代表。

表1 日本伊万里瓷与中国仿烧伊万里瓷的样式对比

在颜色上,与日本伊万里瓷青花发色浓重深沉不同,中国仿伊万里瓷青花发色更为鲜亮纯净。在色彩比例上,中国仿伊万里瓷虽有意识地铺满纹饰,但仍以白瓷作地,以青花、矾红勾绘纹样,相对淡雅,而日本伊万里瓷留白少,惯以青花、矾红彩作地,形成有堆积感的色块,给人以浓艳之感。在纹饰题材上,因二者相互借鉴而多有交叉重叠,可见相似的花卉纹、山水纹,但更多是取自各自的传统纹样。在构图上,虽均为通体装饰,但中国仿制的伊万里瓷喜采用对称方式布局纹样,以盘心主纹饰与几组边饰结合为主,形成完整圆满的视觉效果。而日本伊万里构图更满,除盘心主纹饰与边饰结合的形式,也喜采用分割式构图,常见各种几何或不规则形状的开光装饰。随着中国仿伊万里瓷的畅销,其瓷器品种中根据欧洲市场需求定制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包括造型特殊的奶壶、咖啡壶、盖盅、盐碟、酒瓶等餐饮器具,以及纹章瓷等。从工艺角度看,中国仿制的伊万里瓷的胎体更加轻薄,制瓷技术更加成熟,日本伊万里瓷圈足底部多有为防止盘底烧塌留下的支钉痕迹。从风格角度看,中国仿制的伊万里瓷主要借鉴了日本“金襕手”装饰模式,但是在呈色、构图等方面又与日本伊万里瓷有所区别。早期中国在外销瓷市场上积累了赫赫声誉,再加上日本伊万里瓷对中国风格的间接推广,使中国能够非常轻松地重回欧洲市场。18世纪以后,日本的瓷器出口进入了衰退期。由于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其大门只对中国和荷兰开放,瓷器出口渠道非常有限。18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烧制了属于自己的“伊万里瓷”。中国伊万里瓷器的主体是釉下青花,覆以矾红,并绘有金色的纹饰。康熙时期之后,粉彩的流行使伊万里逐渐衰落下去。中国重新获得了欧洲市场,并由此带动了粉彩、青花的出口,达到了中国瓷器出口的最高峰。

综上所述,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世界被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技术发展使区域间距离日益缩短。日本瓷器相较于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17世纪烧制出了伊万里瓷这一最有影响力外销瓷器。从中国技术到日本风格,从朝鲜陶工到荷兰商人,伊万里瓷经历了从最初作为景德镇陶瓷的替代品,到成为欧洲市场的畅销货,将中国、欧洲等地物质、经济、人文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通过将自己本国的文化特点融入到外国的陶瓷文化中,使人们能够体验到东洋岛国的风土人情以及渗透在伊万里瓷器生产中的精细工艺和审美意识。日本出口的伊万里瓷器在东方审美意识的影响下,散发属于自己的文化气息。同时,中国为夺回欧洲市场,在吸收了先进的本土技术的基础上对日本伊万里瓷进行仿制,形成了“中国伊万里瓷”。中国仿制的伊万里瓷器不仅反映了中日瓷器文化交流的结果,也反映了17~19世纪中国出口瓷器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做出的反应。在两国瓷业的竞争发展中,我们看到的是两国艺术文化风格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不可分割的关系。日本伊万里瓷与中国仿伊万里瓷在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相互借鉴、相互竞争,是这一时期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猜你喜欢

伊万青花瓷器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书评:《独一无二的伊万》
青花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伊万卡的新角色:“第一女儿”还是另一个“第一夫人”
语法转换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