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大数据”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2-05-26宁,李鸿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实训旅游实验

邓 宁,李 鸿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2.大连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605)

2020年由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课程是新文科建设的基础要素,课程建设需强化内容的创新性、学科的交叉性和课程的实效性,并以提高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1]。“旅游大数据”课程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旅游业的数字化变革,旅游行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在人才数量和人员素质上都存在较大落差。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更加迫切,“旅游大数据”课程应当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为高校进行旅游大数据人才培养提供课程建设的实践模式。

一、“旅游大数据”课程建设的背景

1.新文科建设成为新时代学科发展共识

新文科是时代发展和科技变革的产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在阐述社会科学创新理论、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需满足学科不断更替的价值诉求,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代同频共振。此外,全球化的到来、融合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新文科理念提出的主要背景[2]。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纵向的技术支持,并促进各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发展,分别从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产生着深远影响,而旅游大数据课程正是新时期旅游专业与大数据技术相融合,培养旅游信息化人才的典型代表[3]。

2.旅游行业进入数字化发展新阶段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行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完成旅游信息等资源的共享,通过数字化技术分析顾客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构建全新的产业形态[4]。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促使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旅游行业进入新阶段还体现在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化、服务的智能化、市场营销手段的数字化等方面,数字化在带来产业变革的同时,对于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文科建设特别强调将数字化、信息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融入高校课程建设。

3.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矛盾

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行业内涌现出大量的新职业、新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新技术、履行新职能。然而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基于传统场景进行设计,旅游管理教学存在学科设置模糊、边界狭窄、课程教学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道路上的障碍,无法满足科技变革所带来的对该行业更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旅游大数据”课程建设的难点

1.多学科背景师资不足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旅游大数据”课程内容具有交叉性特点,涉及旅游和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求任课教师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编程理论,还需要教师对于计算机逻辑和实际操作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鉴于此,“旅游大数据”课程建设与开发的门槛相对较高。然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主要是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计算机专业人才紧缺。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等信息化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契合当前IT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社会需求量大,行业待遇较高。相比之下,高校等教学科研单位薪资待遇明显处于劣势,因此难以吸引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进入高校,多学科背景师资的不足已成为“旅游大数据”教学与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瓶颈。

2.初创课程基础相对薄弱

目前,“旅游大数据”仍是一门初创课程。一方面,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依然较少,且课程考核方式多以“考查”为主,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实验课和实践课,随着大数据的普及,大部分高校将“互联网+”融入课程建设,但仍未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因而难以保证开发出与大数据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专业课程,达不到行业对相关岗位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高校现有教材、教案种类十分有限,以“旅游大数据”命名的教材更是稀缺。在课程设置中,由于实验工具技术难度较高、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和教师水平有限等原因,实训环节也较难开展。

3.计算机与旅游专业知识的协同性有待加强

基于目前“旅游大数据”课程存在的与本专业结合度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急需对课程内容进行专业化调整。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课程首先需厘清旅游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在大数据课程方面的不同要求,课程内容设置应当以服务旅游行业为基本理念,同时融合计算机技术与旅游专业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而加强二者之间的协同性。课程的理论学习主要为学生普及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基础工具和该专业与旅游相关的大数据名词,课程的实训内容主要结合旅游专业的现实问题进行实际操作,如游客评论数据的抓取和可视化分析等[5]。

4.旅游大数据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明显断层

在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行业要求旅游管理从业人员打破专业界限,具备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的思维和能力,以便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然而目前各高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教学内容老套、考核方式简单和缺乏实践性教学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需求的变化。因此,高校应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大数据分析的能力,在课堂学习中融入大数据技能的实训练习,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要求学生时刻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掌握最新技术工具,勇敢迎接社会变化带来的挑战[6]。

三、推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建设

1.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旅游大数据”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其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联性较强,课程学习内容与实践操作内容紧密结合,理论为实践做指导,实践又能够夯实巩固理论学习。打造教材、慕课、实训平台“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课程中理论内容的学习主要通过教材和教师课堂讲解来实现,教材中涉及UGC、OTA等基本数据类型并建立旅游大数据理论体系,在慕课平台的实训内容中进行实验操作,这种连贯的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理解,提高课程的成效[7]。

2.突出与创新旅游专业实训类内容建设

(1)重视旅游业务与大数据分析的结合。课程实训内容应与行业密切相关,结合当下旅游行业大数据分析业务,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技能与职业需求的对接。在实训系统中,关于游客时空行为分析和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实验,须符合旅游营销机构对于游客行为动向和目的地形象把握的大数据业务需求,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业务内容,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产学融合。

(2)重视依托课程实验建设通用实训云平台。课程首次利用第三方平台建设实训系统,该系统包含课程所需实验,学生可进行注册登录,进入系统完成实验操作、课件查询、笔记记录等,遇到困难可查询实验中的学习文档并根据步骤进行操作,最后形成学习报告。实训云平台在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具有实验推广及对外资源共享的功能,各高校间可通过实验平台共享功能,实现实验交流与互动。

(3)重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效果的展示。“旅游大数据”课程倾向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对于学生实验的考核至关重要。实训云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其管理后台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实验结果、实验时长、实验次数等信息,方便教师考核学生的学习过程,快速获知实验结果和反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操作体验。

(4)重视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的一体化建设。课堂教学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与实训平台的操作紧密结合[8]。“旅游大数据”课程在设计时,应注重教材知识和实验操作的连贯性,例如:课堂上所讲授的UGC数据类型和运用在实训平台中也有对应的UGC图片数据的分析操作,实现课程知识与实训内容的衔接。

3.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新模式

为贯彻新文科学科创新和交叉发展的理念,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旅游大数据”课程改革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材、慕课和实训平台“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慕课平台作为课前的预习内容,其章节和课堂所用教材的章节相对应,慕课平台的学习为课堂上的教材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又与实训平台具体的实践操作相对应,理论知识为具体实验作理论指导,实训平台的实验又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反馈和落实。因此,教材、慕课与实训平台三者之间是协同发展的,实施的共同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大数据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构建多元化全过程考核模式

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课程考核的方式也从单一的考试向多样化转变,新考核方式以“考能力、重过程、多元化”为指导思想[9],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旅游大数据”课程侧重考查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考核过程重点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慕课平台、上机实验和线下考试,三者的占比为2:2:6。其中,慕课的考核方式又分为视频单元考核、讨论单元考核、课后作业考核和考试单元考核,各单元占比为2:1:3:4;上机实验即学生根据实训平台上的实验学习,独立完成实验题目;线下考试即教师根据理论学习内容采取闭卷考试。这种全过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着重突出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课程建设成效

基于“智慧树”平台建立依托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慕课系统,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并有效辅助教师开展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和课后知识巩固等教学环节[10]。“旅游大数据慕课”自设立以来,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和行业影响,相关高校选课人数累计达到5 230人。实施的具体成效如下:

(1)课程覆盖受众多元化。目前国内共有5所院校将“旅游大数据”选为线上课程进行学分学习,由于课程内容较新且具有唯一性,选课院校层次涵盖范围从中专、高职、本科至研究生。慕课选课构成如图1。截至2022年2月,“学堂在线”平台选课人数超过9 000人,其中60%以上为慕课自学者,30%左右为学校统一学分课及校本课学习者。学生来源涵盖中国港澳台在内的34个省区市,选学者较多的地区主要有北京、四川、广东、福建等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等地区也有自学者选修该慕课。

图1 “旅游大数据慕课”选课构成图

(2)课程参与满意度和互动感较高。根据“学堂在线”平台数据显示,本课程5期总计讨论数5 741次,教师参与发帖60次,参与人数481人;最新一期课程论坛回复率100%,讨论区人均互动数7次,讨论区参与规模91人,超过平台85%以上的课程。此外,本课程在中国大学慕课网评分为4.6(满分5分),学生较具代表性的评价包括:“课程内容非常专业、丰富!”;“很新的一门课,我们学校没有开这个课,来学习拓展”;“收获新知识,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代码等工科知识掌握不多,操作起来存在一定困难”等。总体而言,学生的满意度较高,在线互动频繁。

(3)实现课程资源的推广与共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旅游大数据教学团队,并将该课程纳入旅游科学学院培养方案作为该院专业的通开课。但由于复合型师资不足等原因,很多高校目前还不具备开设本门课程的条件。因此,慕课的推广、教材的出版和实训平台的建立,有效缓解了其他高校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结 语

新文科建设应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填补国家和社会跨专业、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的较大缺口。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要立足行业发展的前沿,始终坚持产业、教学、科研相结合。“旅游大数据”课程学科交叉性强、门槛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混合式教学为基本理念,坚持“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成果,针对“旅游大数据”课程的建设提出建议,以期能对各高校旅游大数据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实训旅游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旅游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