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阈下民族院校航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艺管文理融合”视角

2022-05-26孙丽坤李晓倩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科航空课程体系

孙丽坤,马 天,于 扬,李晓倩,宋 君

(1.大连民族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2.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1399)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是教育部2019年新增设的普通本科专业,学位授予门类为艺术学,开创了中国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纪元。专业培养目标以航空服务学、艺术学、管理学为学科基础,兼备管理和艺术两类培养属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艺术学、管理学和航空服务学的基础理论上,接受综合素质培养和航空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学生航空服务艺术、综合管理艺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设置中体现出不同学科的交融,较好地诠释了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发展概念。

一、专业发展与问题分析

根据民航局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民航乘务员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底,中国民航业现有从业人员约20万,院校每年仅能提供三千名左右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民航业快速发展对优秀民航服务人才的需求。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民航业总体人力资源需求将达到40万~60万人,民航人才将处于短缺状态。相比于其他行业,民航业人才引进相对独立,甚至闭塞,这也是造成中国民航业人才紧缺的重要原因[1]。为了提高中国民航业的整体竞争力,急需各类高校为高速发展的中国民航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经教育部批准,2019年和2020年,已有四十余所院校获批开设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本科专业,首批获批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中,民族院校占比接近一半。因此,民族院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成为关注点。

1.培养目标契合行业需求

为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飞上蓝天”计划,大连民族大学多次与企业管理人员开展校内外专业调研和研讨,充分了解人才与岗位适配情况,明确民族院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政治素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艺术素养和美学素养的融合型民航人才。学生应掌握现代民航服务业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具备较强的民航服务、英语会话、沟通协调和应急处置等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机场、高铁等高端服务性企业从事服务、培训与管理等工作。与此同时,学校在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一直强调民族院校的专业教育要服务民族地区,并助力辽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学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发展。

2.针对问题探索培育融合型人才

针对新文科新发展视域下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的自适配不合理等问题,探索培养新文科人才,布局和优化文科教育创新体系,构建带有新文科因素的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自适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以民族院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本科专业为例,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下育人培养路径,建构一套完整的自适调控运行机制,成为本文的主要关注点。

二、新文科、新启示

开展新文科建设旨在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将人文社会学科建设成为能够主动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既有改革的深化与拓展,又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支持。

新文科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特别是民族院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如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达到培养规格要求,是一个现实问题。因缺少典型案例借鉴,需要结合国家新文科建设内涵对航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的专业特点,依靠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完善的教育体制为依托,以创新精神和可以调控的教育机制为保障,并不断检验修正,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2020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启动部分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4号),提出要加快推进“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2]。新文科旨在为中国政治发展、经济建设和生产实践等多领域,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实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发展。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和特点,研究新文科新发展格局与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学生成长的契合关系,重新定位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与学生的“互促”关系,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其次,重新确立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深层次“互动”关系,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最后,将新文科的动态发展和专业的自身实践特征和优势融入并科学考查,重新建构教学体系中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互融”关系。

三、人才建设与自适配培养规格

1.搭建新文科建设平台,设定育人目标

首先,围绕新文科发展定位、内涵特征及主要任务,定位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与学生的“互促”关系。根据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学生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方位改革文科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学生考核标准等,设定层次化的培养目标;其次,针对个人素质和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研究设定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多层次培养目标,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培育有综合学科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最后,使其适应国家发展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2.基于新文科建设特点设定自适配培养规格

以新文科发展视域下动态比较优势为指导,以民族院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为依托,将多学科教育资源和师资资源匹配作为有利条件,通过相互间的发展融合推进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创新发展。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建构以中国航空服务艺术高级管理人才定制为核心的人才成长发展体系,探索如何实现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发展自适配调控模式[2],如图1。

图1 自适配调控模式图

四、新文科建设与调控运行机制

根据新文科建设内涵要求,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建设质量,建构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课内体系与课外体系等创新工作。

1.课程提升与融合路径

(1)跨学科视野中自适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针对新文科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的自适配不合理等问题,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与民航企业对接,打破传统文科自行开课特点,破解校企壁垒,实现校企师资团队重组,形成新的专业建设师资战略资源。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专业交叉融合,建立匹配优化的艺术学、管理学、民航服务、民航法规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建立新文科视域下优势互补的多学科融合型课程体系[3]。

(2)体现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设计。新文科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高校专业布局,实现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模式与国家需求相匹配,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链、创新链等相衔接[4]。

根据国家发展需求,以民族院校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为授课对象,围绕交叉学科建立合适、合规律的课程体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熟悉并掌握核心课程内容及课程体系架构。围绕高级空中乘务服务、机场科学运行、民航安全等方面能力培养,实现课程建设跨专业、跨学科的全方位融合。新文科自适配融合课运行图如图2。

图2 新文科自适配融合课运行图

一是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设计。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建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使学生了解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民航发展的国际化要求,梳理中国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新内容和新体系,结合理论和实践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政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家国情怀)、民航服务历史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素养)、航空法法治教育(法治)、几代航空人的努力、服务精神和职业理想及职业道德教育(道德修养),整合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是“艺管文信息化融合”破壁垒课程方案。实现管理理论与民航业实际运营的有机结合,搭建以管理学基础、服务管理、机场运行管理、民航客舱设备操作与管理、民航客舱安全管理、民航客舱服务操作与管理、民航商务运营管理、航空公司战略与运营管理、地勤服务与管理等为主要课程的新管理体系。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类课程,建立以艺术概论、舞蹈理论与实践、民航播音艺术、沟通与交流艺术、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名作鉴赏、国学经典、应用文写作、影视精品赏析、摄影艺术等为核心的课程自适配体系,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专业方向,优化成长体系。在信息管理课程中将“民航管理+信息化服务技术”融合,添加民航大数据分析、航空公司线上市场营销、云计算技术及典型应用等,与时代发展同步。

三是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建设。为发挥企业师资力量,首次由企业入校,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即民航概论、民航服务礼仪、民航法律法规、民航客舱设备操作与管理、民航客舱安全管理、民航客舱服务操作与管理、民航服务英语、民航商务运营管理、机场服务实务的设计与教学实施任务。

四是强化外语教学,提升国际化竞争能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针对国家民航发展事业对外语多元人才需求,需要多语种民航人才,适应国际化发展。重视外语语言能力训练,掌握听、说、读、写等技能,重视多元能力素养,开设大学英语与民航服务英语、民航服务日语、民航服务韩语等课程,占总学分的18%,同时注重外语的应用能力。强化服务技能熟练过程,实现服务精细化培养目标。开发实践融合课程即航空服务与运营、航空服务案例库和信息技术核心实践课程建设等,同时与民航企业配合,完善课程开发、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总之,根据个人职业适配程度提供适宜的课程,形成核心能力。科学制定并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成才体系,深化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突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专业紧跟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相关课程,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深化体现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

2.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方式和灵活多变的实训体系

针对新文科新发展格局视域下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的运行机制不成熟等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实施开放性教学理念,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并举,突出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结合,利用情景化与交互技术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移动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推动教学进程,达成教学目标。新文科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线混合、虚拟任务、真实任务等,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化技术等,为学生建立线上线下互动的学习环境,推进人才培养。

(1)OBE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育目标。首先,新文科重在人才培养过程。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形成多元复合的知识背景以及能力结构。在培养主体上,高校和企业联合成为培养主体,主动参与学生培养,共同制定定向订单式培养方案;其次,开展基于OBE教育教学理念的系统学习和教学实践,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跳出传统文科的局限思维,坚持能力导向,鼓励促进过程性考核,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最后,优化理论课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与课外体系实现的保障机制。

(2)创新构建产教“协作型育人”新模式。深化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联合开拓协同融合创新课程,搭建实践教学改革的开放体系。发挥民航教育企业作用,校企出资,工学结合,校企共建模拟实验室,构建“校企一体、订单培养、协同育人”,实现教学场地校企交替、教学时间季节交替的紧密协作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业界精英进校园,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企业真实案例带动实验实践课程教学,打造实践类“金课”;二是“产教融合、订单式”合作和发展运行机制,实现学校、教育企业、民航企业和学生“四赢”的目标[4]。

(3)跨学科师资团队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针对目前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教育中的政策制度不完善,以师资队伍培训为切入点,面向新文科建设特点,根据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探索有利于学生的最优适配条件和科学可行的教育师资团队,完善新文科背景下教师培训体系。相对于传统专业的师资队伍,新文科建设主要以跨学科融合型师资队伍作为建设体系。首先,在学校层面设计整合全校相关专业学科资源,开展交叉课程建设;其次,与产业行业建立人才互通交流绿色通道,与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实施“双师、双能”型师资梯队计划;最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学科、双师协作型立体化团队运行。共同针对新文科建设研究教学改革项目促进成果转化,提高本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整体教学水平。

(4)探索服务社会发展的新人才观。建构“3+1”服务社会模式,即在有效的四年制本科学习中,集中三年时间学习理论课,最后一年进入民航企业实习和毕业调研,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际工作中的文化环境和服务技能,完成实践成果,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为企业输送能立即上岗的应用型人才,实现订单式就业[5]。

(5)实验室虚拟仿真的真实再现。依托企业,建立民航客舱模拟舱、民航安全与服务管理工作室,实现虚拟仿真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依托各类资源,打造核心优势,承接各类民航管理中的科研课题。同时,与民航企业探索合作模式,共同推进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实验室配套设施,形成教学特色与优势,实现新文科视域下的综合实验室功能[6],以国家战略为指向开展教学科研实践,形成新的人文素养培育,使教育回归人才培养的本质。

五、结 语

本文从新文科建设出发,以民航业发展为契机,以大连民族大学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为例,思考民族院校航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梳理人才市场调研、航空人才现状与问题、新文科建设政策调控、育人自适配性规格与育人融合优化策略,搭建匹配优化的“艺管文理融合”课程体系,实现科学合理的自适调控运行机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育人培养路径,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新文科视域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实践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文科航空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THE DISCUSSION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COMPARED WITH WUTHERING HEIGHTS》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
航空漫画
航空邮票:航空体育--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