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种植各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分析

2022-05-26蒋晨茜罗艺恒

种子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种植因素结构

蒋晨茜 罗艺恒

摘    要: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技术维度、化肥因素、水资源储备因素、土壤因素及光合作用因素等5种相关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表现得愈发明显,而技术创新、肥料应用量控制、水资源应用量控制、土壤条件控制、农业机械应用及引入农作物保健技术等6方面整改措施能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种植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可见,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对各种不合理因素进行合理控制能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农业;种植;因素;结构;影响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7-013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31;F326.1       文献标志码:A

1 当前农业种植工作尚存问题及健康发展要求

1.1 尚存问题

农业种植规划不合理给农业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一是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种植技术中堆肥加产的方式由于开展效率低,土地营养元素吸收比率低,导致该技术难以大幅提升农作物产量[1]。同时,若农民进行土地种植时,未能对化学肥料、化学药剂的使用比值予以合理规划,导致土壤酸碱度变化明显,将对农作物后续种植生产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是不利于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表现出的问题主要为农户在种植时经常私自利用国家严禁使用的农作物生长药剂及化肥等。尽管短期内对农作物生长的促进效果显著,但对种植农作物的土壤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使农产品长期种植成本费用增加。此外,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地间杂草耐药性提升,与正常种植作物争夺营养成分,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三是影响作物品种的多样性。受土壤规划种植不合理的影响,单位面积内可选择种植的农作物种类较少,不利于农业资源的全面发展。

1.2 健康发展要求

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提出,各地对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逐步提升,为更好地落實这一健康发展要求,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的相关因素展开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农业种植的所有因素中,土壤因素对农作物产量可产生决定性作用。如今人们对农作物品种、外观、产量均有要求,而一些不良技术及现象的存在使土壤承受了过多的结构性破坏,土壤条件的控制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调控的重要因素。为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应积极引入健康的管理方式与健康的生产技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农业种植各因素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

2.1 技术因素

我国一些地区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农耕技术为主,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将促进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同步提升。以吉林省梨树县为例,该区集成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使当地的农作物产量增收显著。

分析增收原因如下:通过引入农业技术,改善盐碱化的土地状态,并重新对农业种植区域的水资源予以分配;通过应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灌溉、施肥、农耕等时间节点予以把控,使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维持在最优水平,合理控制不良因素的影响,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中应以技术的应用作为基础,以技术的优化作为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后续发展支持[2]。以无籽西瓜的培育为例,经过对母本与父本的层层筛选,并借助杂交技术,推出了消费者喜爱的、口味更佳的西瓜品种,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之一。

2.2 化肥因素

为提升农作物的发展水平,长远来看,仅对土壤条件进行单一把控,难以为农作物生长持续性供应养分,恰当地应用化肥以促进农作物增收,是较为科学的手段。对肥料的使用情况予以合理规划,一方面能够保证农作物种植生长过程中对果实品相及外观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减少杂草对农作物生长营养元素的竞争。但不恰当的化肥应用方式将直接影响土壤的土质及pH值,导致农民必须调整农作物的种植品种,进而间接影响农业种植结构。宏观上,这一做法将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对农业知识了解尚不完全的农户而言,经常出现化肥过量使用的现象。在食物链中,若农作物农药残留过多,一步一步残留的农药将进入人体内,对机体健康造成威胁。可见,合理的应用和把控化肥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能够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3]。

2.3 水资源因素

“水是生命的基石”,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需要水分子的参与,才能够焕发生机。其中降水量对土壤成分、软硬程度等将造成一定影响。以我国西部与南部为例,南方降水量较为充足,因此农作物产量均呈现出较高水平,而我国西部农业水资源储备量匮乏、年均降水量较少,导致该区域的农作物产量始终差强人意,以耐旱作物为主。作为促进生物链传递的主要因素,水资源能对农作物结构的调整起到关键作用。农户应当根据当地用水情况,种植最为适合该地生长的作物,如耐旱作物或喜水作物等[4]。

2.4 土壤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土壤类型、南北地貌特征及不同地区地理形态的不同,均对农作物的收割时间、产量及种类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同类型农作物适宜生长的地下环境均为温度适宜、滋润且松软的土壤,而瘠薄土壤类型,则降低了农作物生长速率。如土壤土质偏硬、偏干,秧苗生长扎根将存在阻力,进而导致果实色泽偏差、果实颜色饱和度低、充盈度不佳及最终产量较低的问题。可见,土壤因素仍然是制约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因素之一。

2.5 光合作用因素

我国大部分农作物需要在生长过程中进行光合作用,以促进自身生长,为自身生长提供充足养料。缺乏光照,将对农作物生长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会导致农作物死亡。种类不同的农作物类型,对阳光的需求量有差异。例如针对喜阴的作物,需要合理利用阳光,光照过强也将影响农作物生长;针对如向日葵这类喜阳的作物,则需要增加每日光照强度或延长照射时长,对农作物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3 促进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提升的相关建议

3.1 推动技术创新

据调研数据表明,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低于城镇居民。知识信息差的存在,导致农民科学知识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对种植工作未能予以科学规划。当下,传统种植技术已经很难满足农作物种植要求,农民种植活动难以被有效管控,不仅无法起到促进农作物增收的作用,也无法增加农业经济价值,而不科学的种植方式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随着近年来我国“三农”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业种植示范区引入了专业化农业技术人才作为指导,能促进农业种植的技术下沉,使科学进步促进经济增收,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价值。在智能化技术发展的今天,机械设备在程序的控制下对种子进行精准播撒,也能把控农作物种植的质量。但如何平衡机械设备应用与种植理论知识储备量之间的矛盾,则需要相关政府机构通过加大农业下乡力度和农业知识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到农作物种植的重要性及优越性。

只有强化对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的宣传,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农作物种植的主观能动性[5]。相关部门需要推出相关的优惠政策,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内外部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促进农作物增收增产,创造出实际经济价值。通过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控制,例如在种植玉米时,可在其中种植一些其他的农作物,混种以提升产量。另外也可种植产量较高的杂交水稻,并对水稻种植过程中肥料、土壤因素加以控制,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在提升农产品种植质量的同时,也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及附加值水平。

3.2 合理施用肥料

肥料中的营养元素需要经过土壤微生物分解,并在农作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下,方能对营养元素予以合理利用。从物理角度来看,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农作物的生长之间是存在相互关系的,该关系可概括为物质守恒定律。农作物增产需要土壤肥料的持续补充,否则将导致土壤肥力透支,不利于农作物后续的生长。此外,还需注意到施肥后肥料的利用率并非为100%,而会出现吸收残留的问题。若不对吸收残留肥料进行处理,将出现土壤中堆积过多利用不彻底的残留肥料,造成土壤板结现象,甚至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影响,影响生态环境平衡。

可见,要对肥料合理利用,应以注重长远规划为先、摒弃短期收益为后,为农作物的后期种植提供更多技术支持。随着高分子肥料不断升级,当前施用的肥料肥力强,吸收率高,合理施用能使肥料利用率得以最大化发挥[6]。

3.3 优化水资源利用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储备量较高,但平均到每人水资源拥有量上,则呈现出不乐观的态势。事实上,我国水资源的总储有量是较为匮乏的。对水资源的利用,应从整体上合理分配,提倡农民合理利用,或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让每一滴水都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同时,作好农作物种植时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是保护水资源的一种方式。定期宣传水资源保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展开技术督导工作,促进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水资源。

此外,在使用下水道、水管等基礎设施的过程中,应定期对管路应用的稳定性进行探查,并及时更换老化陈旧的设备,从根源上降低水资源浪费可能性;从技术角度来看,可引入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节能灌溉技术,便于水资源更好地利用,一方面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也能够合理分配水资源,使不同作物得到最佳的水资源供应,保持农业整体结构的长效性及稳定性[7]。

3.4 科学改善土壤质量

在未进行农业试点的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虽然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但在次年即可发现,种植农作物的土壤受到了明显破坏。土壤是农作物生长与生存的基石,必须强化对土壤保护的支持,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松散硬化土壤板层,使其松散透气,这是土壤结构改善的初始环节。从健康土壤的角度来看,则建议引入土壤保健技术。例如在土壤中添加阳离子调节剂,使土壤内能够呈现出电荷平衡的状态,中和土壤pH值,从而不断提升土壤功能完善度,为农产品种植提供有利条件。也可引入土壤翻新技术及土壤管理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松散土壤土质,降低其中污染物质的含量,从整体上提高土壤洁净程度和营养复合程度[8]。针对有条件的农户,也可在其中引入“分解者”,如蚯蚓等动物,增加土壤自身的调节功能,从而不断提升土壤的质量水平,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基础条件[9]。

3.5 积极推广农业机械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机械化生产模式将导致农业生产模式及农业种植模式的转变。农机的应用能够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进而提升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在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农机推广体系的建设为主要过程。该过程的开展一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政府的认知水平。

当以上工作体系建立完全后,则需要从多维度强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分别从事前、事中及事后三大方面展开管理[10]。例如在农业规划工作开展之前,做好农民的宣传科普和指导工作;在农业规划开展之时,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及农业产业的建设;在农业产业建设之后,则需注重收集农民应用农机的效果,并针对原因进行改进[11-12]。

3.6 采用植物保健技术

在进行农业种植时,一方面需要保证农作物的有效生长,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农作物本身特质出发,从增强农作物的耐性及抗性出发,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旨在提升农作物的抗寒性能、病虫害预防能力及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等,从而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以水稻的种植为例,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水稻的规模化种植,但在种植过程中仍难以避免各类病虫害问题发生[13-14]。也可以从应用生物防治方法的角度出发展开干预,借助病虫害的天敌,追求食物链的稳定性,从而不断提升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

4 结束语

农业生产过程中,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因素较多,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机械化农业种植将成为主流,若在种植中未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种植水平的提升。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通过对各因素加以有效控制、专业技术和专业指导的应用,并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进而提升农作物种植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尊福.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2):101-102.

[2]李娟.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J].新农业,2020(18):38.

[3]张丛,何晋武,张倩.武威市凉州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双目标优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4):35-38.

[4]胡宗跃.农业种植因素对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优化措施[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3):431.

[5]李威,顾峰雪.基于水量供需平衡的安徽省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J].农业展望,2021,17(5):41-47.

[6]张发旺,程彦培,王滨,等.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与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356-13359,13368.

[7]许一,徐得潜,王莉莉,等.节水灌溉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研究[J].节水灌溉,2009(5):24-26,29.

[8]李树林,邓家琴,马礼华.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9(18):29,31.

[9]孙俊荣.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9(28):237.

[10]陈彩苹,丁永建,刘时银.塔里木河上游阿克苏地区水资源与绿洲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以拜城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5):29-34.

[11]孙奎仓.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探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1(3):15.

[12]陈美,丁恒平.我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乡村科技,2017(33):17-18.

[13]张俊喜,王凯,李红阳,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方法探讨[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9):166-168.

[14]张俊喜,陈永明,成晓松,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21):94-100.

(编辑:徐昀徵)

猜你喜欢

种植因素结构
《史记》类传结构论
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影响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浅谈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甜玉米的种植管理技术
半包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