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2022-05-26张生文
摘 要:素质教育强调综合与个性并举,是当今教育体制的主旋律。在初中阶段,情感教育成了教学设计的考虑方向,美术学科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能客观反映提倡学生综合发展的价值。渗透情感教育,能加强初中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其形成感性思维,进一步作用于教学效果。初中阶段开设美术课程,并非为了培育艺术家,而是通过易学的美术技巧陶冶学生情操,让他们看到生活积极的一面,对未来保持美好憧憬,锻炼其创造力。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7-017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7.060
教育课程的设计既涵盖严谨的理性科学,也包含感性的人文内容。教育过程并不能完全偏理性地培养学生的固定思维,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个人情感体系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只有把理性与感性融合起来,才能真正达成理想的素质教育。而以往应试教育形式下,大部分学校并不会过多关注美术,导致其价值未能表现出来。
一、情感教育理论剖析
(一)情感教育特征
情感教育是教育领域的特殊部分,其外在表现特征首先是兴趣性,教师在践行教学计划时要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个人兴趣,将兴趣视为导向,使学生喜欢上学习,理解知识的力量。其次是成功性,现代初中生思维成长速度较快,部分学生对成功有较高的渴求意识。教师要予以肯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再次是审美性,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意图是提升初中生的审美水平,美术学科的核心就是审美,借助有效的情感教育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最后是创造性,任何教育形式都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生本身存在差异,开展情感教育也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摒弃单一的教育形式,教师要有创造性,引导初中生逐渐培养创造能力。
(二)情感教育价值
首先,情感教育有显著的兴趣性特征,可以培养初中生的认知。利用兴趣进行思维指引,通过学习实践明确个人兴趣点,继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强化认知能力。其次,帮助初中生形成优秀的品质。通过日常的情感渗透,联系情感事件体现的优良品质促使学生受到熏陶,有意识地学习故事中的人物。最后,可以增强初中生的审美能力,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的艺术审美提出了一定要求,部分学生早早就接触绘画及音乐等,初中阶段也愈加关注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可以让初中生体会美,丰富情感,完善个体人格。情感教育在初中阶段有积极价值,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其人际维系能力,对他们今后成长与人生规划都有现实意义。美术教学要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教育,促使学生逐渐形成优秀的情感品格,对美拥有独特的感知力。
(三)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美术是人文课程的范畴,“情感”是必须面对并需巧妙运用的要素。教师唯有在教学中关注情感融入,初中生的个人情感才能落在美术作品上,使作品蕴藏人文性,体现人间百态。情感教育本质上是作用在知识、意志等维度,所以美术教学和情感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美术教学中的情感元素。美术授课不能脱离作品,情感元素需要以作品为依托,美术授课情感元素的外在展现是作品情感的体现,可以从作品的内在与外在分析其中蕴藏的情感。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均需要创作者投入情感,精美的艺术作品可以引起人们共情。艺术作品,尤其是美术作品和个体情感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联系,透过作品往往能体会创作者当时的情感。教师在赏析作品课上运用情感教育引领初中生体会创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其审美情感。外在层面主要体现在视觉上,作品传达的能量会影响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美术授课内容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视觉上的文化体现,促使学生养成道德意识。另一方面,美术教育在情感教育领域的地位。开设美术课程的意图是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和情感教育不谋而合,美术教学是情感教育实现的主要渠道。美术作品分为抽象与具象两类,抽象作品是把现实存在或脑海构思的事物简化或者变形呈现,是创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发泄,线条及颜色搭配等均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剖析这类作品也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而具象作品强调再现客观事物,初中生更容易理解具象作品,从情感层面而言,具象作品表达的创作者的情感更直观,视觉冲击更强。“断臂维纳斯”属于典型的视觉吸引,其展现的自然神态能调动观者的情感体会。在欣赏这类作品后,学生内心的情感也会升华。美术作品都含有丰富的情感,赏析、学习艺术作品可以促使初中生在创作者的情感中学会借助美术作品释放个人情感。
二、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美术教学的路径
(一)增强教学情感的融入
第一,内容的情感化。实现教学内容的情感化就要注重选用课本,不仅要符合常规美术知识的讲解需求,还应保证内容的生动性与深刻内涵,利于学生情感的养成。初中生的情感教育要始终重视道德感,美术课程也一样。教师在设计情感教育环节时要立足作品内容,联系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道德等,帮助初中生体会跨越时空的情感,感受人文情怀。通过激发初中生正确的道德情感,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感受生活、面对未来。著名油画“父亲”展现典型的农民形象,极具感染力。透过该作品可以感受当时中国的社会形势及画家的人道主义。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能独立思考、形成感悟,这就是开展情感教育的价值。初中美术是辅助学生形成审美认识的主要课程,而审美情感是核心。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就是其面对美的事物形成的心理感受,审美情感和活动跟随作品内容与学生心理感受的改变而变化,学生个人鉴赏水平和兴趣点有所不同,因此观赏统一作品时视觉角度会有差异。审美情感本身丰富性特征对强化审美能力也有影响,若想有效提升审美水平,必须重视情感教育。第二,目标蕴含情感。新课改指出基础教育阶段情感培养的目標价值,这是我国多年开展素质教育尝试之后进一步衍生的教育目标,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能帮助初中生收获情感体会,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反复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能够产生连续性情感。教师要基于整体情感目标,使每节课都有情感元素融入,以此设定教育目标。初中美术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重视其情感需求。丰富课堂内容,用饱含情趣的内容吸引学生关注。反之,会增加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难度,甚至会引发学生的排斥情绪,使其审美认知的发展受到局限。情感教育中所有学生处于相同的起跑线,只要用心体会都能感受情感的真谛。第三,调整教学模式。从某个维度上说,教学模式也可视为教学方法,但并非具象手段,而是涵盖理论、目标及过程等的系统化方法。基于情感教育目标,选择教学模式要考虑初中生情感发展,本质上要围绕学生设计教育形式。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接受程度,以求尝试更具实效性的教育形式。可以组织作品赏析课程,让初中生基于个人理解体会创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要鼓励学生自主参加美术活动,查找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资料,提升自我欣赏能力,逐渐融入课堂并形成学习兴趣。如今人们生活越发丰富多彩,教育活动中的资源也展现出多元化特征。艺术美并非只体现在课程上,教师要运用好校园与个人美术资源,扩大教学广度,使初中生接触更多美术作品,特别是各类展馆特殊的文化氛围能促使学生形成更丰富的情感。新课改支持学生走出课堂,依托个人体验推动情感教育。教学模式调整还涉及课上环节,既包含基础知识点,又应增加作品鉴赏内容,使初中生在感官上有所体会。教师要充实自我,了解和作品相关的故事,通过创作者个人经历使学生感受作品饱含的情感。调整教学模式是完善美术教学的重要革新,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必经渠道。美术教师需在实践中反思尝试,探索符合初中生的教学模式。
(二)培育教师的情感素养
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实践性作用,既要准确传达基础知识点,还需注意初中生个人能力与情感的成长。教师要有效开拓自我文化储备,优化道德修养,以保障情感教育落实的深度,达到培养目标。第一,丰富自身情感。开展情感教育,美术教师自身情感素养应该达到某种高度。但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美术从未得到重视,情感教育也就无从谈起。首先应该保障教师的个人情感素养,如此他们才会注重初中生的情感,通过情感沟通切身体会学生的感受,并予以应有的尊重。丰富教师自身的情感,提高他们调动情感的能力,既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又能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个性化成长。美术具有极高的开放性,师生在鉴赏讨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分歧。教师要以平等的角度和学生交流,运用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教师要注意尊重初中生,引领学生实现健康的个性化发展。个体千差万别,系统化教育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达到统一标准,这和复制粘贴没有区别。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帮助其持续性成长,向社会各领域输送人才资源。美术授课要依托情感教育,理解学生看待美的不同角度,支持学生坚定自己的想法,对症下药,推进其个性化成长。第二,情感元素设计。教师授课内容要和初中生需求相同,教学设计以求知视角考虑问题。一方面,增添初中生感兴趣的元素,基于课程大纲把握好基本内容,结合初中生接触的事物调整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临摹环节时可以准备符合当前潮流的元素,如动漫形象或者直接让学生绘画自己的偶像。这样学生容易快速进入状态,并形成愉悦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增加社会生活等情感元素,暗示学生回忆身边人或事,锻炼其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基于授课内容确定教学方式,巧妙加工课堂内容,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可以多应用动漫形象,拉近课堂和学生的距离。从初中生更熟悉的领域着手筛选教育素材。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明确其内心想法,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创建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加深其吸收教育内容的程度。如此不仅对情感教育有巨大帮助,同时也能保障学生的主体价值。第三,嵌入教學评价。美术教学存在明显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作品赏析并无统一答案,也不能单纯通过分数进行评价。个体对美的体会与认识有差异,无法直接判定某种理解有问题,所以调整教学评价形式很有价值。嵌入情感教育后,对个体情感不能用分数评估,容易干扰初中生自我表达,让其丧失美术兴趣。教学评价要嵌入学科特点与情感教育,形成多元化格局,通过教师、学生及自我评价,让学生深刻思考自己的想法,“占领”主导地位。学生在评价同学作品时能迸发新的创作灵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教学评价关系着情感教育的落实,在评价中嵌入情感教育,学生经过多次评价他人作品能逐渐提升体会创作者情感的能力。这就是情感沟通的过程,教师要保障有效落实教学设计与情感教育,通过评价环节观察初中生情感变化。教师要对学生的原创作品予以鼓励及认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优化教学情感培育
第一,突出集体和个性,把两种教学方式巧妙融合。以往的教育活动中,集体教学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更受教师欢迎。如今学生的个性越来越突出,集体教学方式不利于开展素质教育,更加提倡个性化教育。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个性化教育对其个性成长有较大帮助,为此教师要灵活使用个性化教育方式,将集体和个性化教学相融合。美术教学存在明显的个性特征,初中生对艺术作品会形成不一样的感受,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把全体学生看成整体,实现整体性把控,基于集体共性特征确定教学方式与内容,针对部分学生的特殊情况开展个性化培养。教师在把握好共性的基础上发掘个性元素,推动初中生综合及个性成长。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打造能够吸引学生的美术课堂,全方位激发初中生的思维,为其提供展现个人特色的机会。从情感的角度引导学生走进课堂,促进其个性化成长。第二,情感形象表达。欣赏品鉴是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结合情感教育促使初中生收获作品里的情感元素,是美术学习的重要环节。美术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懂得形象表现的方式,把自我情感体会融入美术创作中,由此可见,美术教学活动隐藏着情感体会与形象表现两个部分。教师应该促使情感与形象完美融合,推动初中生逐渐养成审美及创作能力。单就情感层面来说,教师可以基于作品本身构建情景,通过音乐及故事等促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体会。大部分初中生美术专业性有所不足,教师要用容易理解的表述方式,如神态与肢体语言等,使中学生逐渐感受作品情感。搭配多种教育形式,如写生或者参加展览等,表现作品本身,通过感受实物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情感体会,利用美术作品宣泄内心想法。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模式带动情感教育,使作品不再是冰冷的物体,而是蕴藏着炽热的情感,增强作品对初中生的感染力。依托美术作品吸引学生把获得的感受用视觉形象表达出来。
三、结语
创作及欣赏美术作品时均需要融入情感元素。初中美术教育既要传授美术技巧,又要从情感方面加以熏陶。学校要真正把美术学科当成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托;教师要注重自我提升,探索适宜的教学方式,将情感教育贯穿全过程,平衡初中生全面成长与个性化发展,利用情感教育增添感性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 马伟.浅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J].科技资讯,2020(16):115.
[2] 张静.探究初中美术课堂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9(23):162.
[3] 李芸芸.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探析[J].美与时代(中),2019(8):91.
[4] 古丽米热·图拉克.浅谈初中美术个性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9(6):126.
[5] 张雪.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3):124.
[6] 郭传宝.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77.
[责任编辑 吕 媛]
作者简介:张生文(1966.8— ),男,汉族,甘肃武威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