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微平台”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
2022-05-26陈甜韦雅琴
陈甜 韦雅琴
【摘要】本文论述“微平台”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路径,认为“微平台”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手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思路和突破方向,提出普及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心理测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和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等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微平台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9-0024-0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心理问题日益增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指导工作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心理健康“微平台”(指微信、QQ、微博、电子邮箱及网络论坛等一系列“互联网+”形式的交流平台),利用“微平台”的优势,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使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一、“微平台”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衍生了众多App小程序和应用软件,其中以微博、微信和QQ等最具代表性,它们具有容易操作、设计新颖和交互性强的优点,受到青年学生的青睐。尤其是高职在校生,他们大多不喜欢枯燥、刻板的应试教育方式,更喜欢体验式的教育方式。
(一)“微平台”有利于扩大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它们种类繁多且更契合学生的使用习惯。“微平台”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能收到较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微平台”开展教育宣传的形式丰富多彩,可以是文字、图片、语音,甚至是短视频。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平台”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心理特点设置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用“微平台”传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仅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而且能有效增强育人效果。
(二)“微平台”有利于拓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面临革命性的颠覆和改变,从线下课堂讲授、单向灌输转向學生主动建构和学习。学生可以利用“微平台”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健康知识,参加线上线下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进行交流。很多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都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在“微平台”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分析,选择更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三)“微平台”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心理课堂、心理讲座、线下心理咨询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服务,这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微平台”的使用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微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更加便利地关注和融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实时心理动态,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水平。这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不仅需要其具备扎实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其熟练掌握新媒体教育手段和技术,积极在“微平台”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二、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微平台”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够准确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然而利用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的定位不够准确。有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所发布的内容与学校官网发布的内容一致,仅是将学校官网上的内容搬运到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上,或是在内容上进行了一些精简,没有展现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与学校官网的区别,未体现出其特殊价值。有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在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时,单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考虑,未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及学习实际需求,更不能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由于缺乏对个体个性化需求的关注,未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的高职院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的运营和管理,使得平台的更新频率偏低,或者更新无计划、无规律,更像是在走形式。
(二)内容有局限性
一些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所推送的文章多为专业心理学知识、心理小测试、心理现象分析、心理疾病知识等,或简单复制心理健康课堂知识,内容刻板且无趣,缺乏教育的深度,学生很难将其与自己的情况联系起来,难以产生共鸣,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教育的实效性。由于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内容设定方面未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致使学生很难从中学习实用的心理调节技巧,从而导致平台所推送文章的阅读量不大,受众较少,传播效果不理想。
(三)缺乏互动性
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借助“微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不再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而是“多对多”的多向性传播。由于信息快速更新且缺乏信息反馈的机制,教育者很难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态和行为习惯,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评价和引导。一些高职院校在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后,不够重视且未能有效利用“评论”“转发”“点赞”“回复”等互动功能,没有给予大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和主动参与的机会,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的互动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发布文章后,较少得到评论和转发,很多学生在平台上留言或提问时未收到回复,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在学生心目中约等同于发布文章的工具,其心理健康指导作用大打折扣,难以吸引学生。
三、“微平台”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的应用路径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微平台”,开发其教育指导的功能和板块,将“微平台”融入教育架构的建设,强化“微平台”的交互功能,从而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指导的实效性。
(一)利用“微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微平台”要依托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推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调解情绪、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着力点,针对高职生的心理特征、个性化需求和阶段性心理问题等,灵活利用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帮助高职生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例如,在“微平台”上可围绕新生适应性心理教育,结合实际案例介绍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分享一些简单的、操作性强的调节、控制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以高职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新闻为教学案例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课后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在“微平台”上发表对热点事件的看法和评论。教师参与其中,并对学生的评论进行集中点评,对有见地的评论“点赞”“转发”和“收藏”。这个过程增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也让课堂教学有了无限延伸的可能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抑郁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抑郁症,可在“微平台”上发布近期新闻“患抑郁症网红在直播间喝农药自杀”的相关内容,并让学生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教师可以通过“微平台”定期为学生答疑解惑,给予学生积极和专业的回应,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微平台”上发起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健康话题讨论,通过“讨论—解答—分享”模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认知,同时吸收他人的思想精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现实心理困扰,在“微平台”上与学生共同探讨一些共性的问题,提高心理服务水平。例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高职院校利用“微平台”推送与疫情相关的心理科普文章和微视频,心理健康教师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惑和组织相关讨论,以缓解学生因疫情所产生的不适和焦虑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利用“微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之一,主要包含主题化的团体心理辅导、定期心理健康活动(如“3·25”“5·25”心理健康活动日/月系列活动)和主题讲座。教师可利用“微平台”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宣传、招募活动参与者和进行活动报道,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类型及活动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例如,2021年,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清华小清心”全年发布团体招募20期,涉及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主题,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又如,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心晴工作室微信平台“微心晴”推出了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心约佳片”“心理沙龙”等,通过观影讨论、沙龙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還增设了反馈板块以方便学生在线互动和表达自我。
(三)利用“微平台”进行心理测验
高职院校可利用“微平台”心理测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专业心理测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只需点击进入测验系统,作答完毕即可得出测验结果和解析,从而及时掌握自己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情绪状况等,并在必要时寻求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统计和分析测试数据,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例如,南通理工学院的“通理工心语”从上百份心理测试中挑选出相关的心理量表,如人际交往、睡眠等,供学生免费测试。
(四)利用“微平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是对个体生活历程、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的较全面的记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心理健康档案,可以让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进行及时跟踪和预警。大学期间,学生每一次的心理普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情况,均记录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中,并实时更新。据此,心理健康中心管理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实施动态监控,若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现象可及时预警和干预,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涉及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心理健康情况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中心需要安排教师对档案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五)利用“微平台”进行网络心理咨询
网络心理咨询指心理咨询人员利用网络的虚拟空间,采用心理咨询的相关技术和策略,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为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学者Young K S(2005)有关来访者网络心理咨询态度的实证研究表明,网络的便捷性、匿名性和咨询师的资质是来访者寻求网络心理咨询的三大理由。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的时候普遍出现“难以面对”的焦虑情绪,教师利用“微平台”提供“一对一”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让学生登录系统进行网上心理咨询,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此,教师能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庇护。
教育工作者可利用“微平台”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可定期组织专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答复和进一步跟踪指导,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应将“微平台”心理健康指导与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微平台”的可交互性,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持续跟踪。可开设诸如“解忧杂货铺”“树洞”“倾听”等专题栏目,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在评论区或后台留言的方式发送到“微平台”,让心理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专业的指导和解答。
“微平台”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手段,使心理教育资源的延展性更强,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微平台”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存在政策性和建设规范化的问题,这需要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和探索更加人性化的工作方法,为高职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微平台”体系。学校应将“微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吴峰丽.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1.
[2]王贝贝.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Young K S.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client attitudes towards online counseling[J].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2005(2).
[4]水永生.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7).
[5]罗红.网络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赵秋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心理咨询平台设计与实现[D].吉林:吉林大学,2016.
注: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2017SZ028)、2017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理论与实践立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班级中的应用研究”(2017SB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甜(1983— ),广西柳州人,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学生就业与创业研究;韦雅琴(1986— ),广西柳州人,广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