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比“写”更重要

2022-05-26吴非

关键词:独立思考作文教学

吴非

摘要:对学生来说,思维培育比作文技能养成更重要,发展学生想的能力,越早越好。当务之急,要解决不会想的问题。权衡利弊,学生不怕作文,应当是教学的期待。教师的想,会给学生以启示。课堂上要有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能激励学生去探究。学生始终有问题意识,思维品质获得发展,比快速写完一篇作文更有价值。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培育;自由思想;独立思考

学生只有会“想”,才可能具备会“写”的资质。

从写作的经验来看,写作者用于想的时间远远多于动笔写的时间。即使职业写作者,也同样如此。学养很高的人,思考三五天,有时只是为了写好三五行字;也有人思考几十年,只留下薄薄的一本书。

正在学习写作的学生,他们有没有重视自己的想,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这是绕不开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其实在于“不会想”或“想不出”。作文教学,先解决想,然后才能谈写。对学生来说,思维培育比作文技能养成更重要,發展学生想的能力,越早越好。高一教学,我会对学生说“来得及”。到了高二,我仍会说“还来得及”,毕竟,只要学生肯学,有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想,不算难事。到了高三,一些学生靠临阵磨枪,也能蒙混过关;但如果思维的品质有欠缺,学习任务没有完成,他们未来的发展将很有限。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除了作文教学的要求死板,讲规格、讲体式,还在于不尊重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思想。学生以真情实感写作,作文往往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因为内容或观点“不合要求”。一旦自由的“想”被阻遏,学生被模式禁锢,被知识信息灌输,不再积极主动地思考,最后他们只能成为“仓库型的学生”——可能熟练地管理仓库直至形成条件反射,但没有创造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当然希望学生见到题目就能写成一篇作文。如果初中生能不费力地写出“650字以上”,高中生落笔即“不少于800字”,那教师就放心了,他会认为基本目的达到,学生能对付考试作文了。可是,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是“勉强完成”的,他们没有作文的自觉,因为没有自主的思考;他们勉为其难,作文就是拼凑出来的。根据目前测试评价的一般标准,学生只要能写出来,说通顺,都能及格,不需要深刻的思考。即使有创见,比起平庸的作文,往往也只能高出七八分——高投入、低收入,学生何必深思慎取?

实际上,在教师公布一道作文题后,师生双方都会习惯性地把题目当作必须“写”的作业,而很少把它当作“想”的练习。面对一道作文题,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难写或好写;部分学生会有评价,“这道作文题没有新意”“这道作文题材料似曾相识”“写这篇作文能显出高下”,等等。

能不能调整教学思路,多让学生想,启发他的想,而不仅仅要他动笔,“当堂完成,不少于800字”?

如果学生在一个学期中见识过很多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作文题,他的思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不要他写,只要他想,一道题又一道题,一组材料又一组材料,交叉地想,整合起来想,延展地想,全方位地想,深入地想,没有禁区……

如果一位学生在高一年级看过两三百道不同的作文题(或不同的作文情境与任务),并能和同学交流,他能写出什么样的作文也许无法期待。但是毫无疑问,他的想必然会推动他的发展,实际效率将远远超过“每学期不少于6篇大作文”。

我的想法是:学生只要能有遇到问题就自觉思考的意识和习惯,也就能积累评价的经验和判断力。思考一道作文题(或材料)只需要花五六分钟,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调动阅读积累或者与同学交流,也许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开阔思路、比较独特的见解。这时,学生也许已经在“俯视”这道作文题了。

当务之急,要解决学生不会想的问题。没有思考和发现的意识,仅靠背诵好词好句,或许只能去当一名砖瓦匠式的“作文匠”了。

当我们把作文要求放在会不会想这个角度,未必有很明晰的目标。因为,想不能设定范围,也无法设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教师无法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怎么想。至于能不能写好,能不能把所想的写出来,则是另一回事。教师明确学习任务不过是“请你想一想”,表明“我并没有要评价你的‘想’”的意思,这对学生而言是松绑,是释放。也许教师会感到没有办法检测评价,但好在学生没有负担,思维获得发展。权衡利弊,学生不怕作文,应当是教学的期待,而测评的观念可以也应当更新。

语文教师的教育经验,往往取决于个人的思维素养,他的作文教学,体现他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的想,会给学生以启示。在课堂上,教师要有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展示事物无限的可能性,能激励学生去探究。

不要认为思维能通过训练完成,也不必期望思维练习可以达标。这一过程需要自由的空间,教师不能急于作出评价。学生思考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没有必要担忧。况且,提升思维能力、缩小差异,是可以做到的。

先前的作文教学,当堂出题,当堂完成,问题出在学生只有几分钟的思考时间,这不是教学,只是应试训练。学生仅能凭直觉揣测作文意图,来不及进一步思考或深入思考。没有探究与寻找,没有权衡与设计,作文的低效也就不可避免。在一些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后,习惯性地提醒学生“想一想”,刚刚几秒钟,又会加一句“快点想”——这就有点滑稽了:什么时候,人能争分夺秒地“快点想”了?

思路被困,苦思无益,“硬想”不可能聪明;问题和疑问可以搁置,因为有峰回路转、灵机一动、豁然开朗的可能。始终有问题意识,思维品质获得发展,比快速写完一篇作文更有价值。

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很多教师经常要求学生作文立意正确,从小学就提这种要求,是不是不太现实?学生在学习,教室应该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由思考和探究呢?这是作文教学,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我甚至想,作文,究竟有没有“最佳”,都是问题。很多被人交口称赞的满分作文,学生嗤之以鼻——因为自己抽屉里就有更高明的,只是时运不济或不愿明珠投暗而已。有些所谓佳作,一年不到已成明日黄花。回看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生优秀作文,我自己也很吃惊:不谈学生作文的幼稚,作为推荐者的教师,思想观念和评价水准也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从那些评语或推荐语中,人们能看到那一代教师真实的思想水平,也能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的局限。审视自己的教学,我当年也是满足于学生能在一个既定框架内达标,而没能鼓励他们的自由思想,对离经叛道的作文只敢做谨慎的肯定——教师的谨慎或保守,对学生而言就是示范,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上。

三四十年过去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开始尊重自由思想的价值,敬佩那些对复杂问题的深刻分析。这说明,人们对“想”的要求提升了,虽然仍然会存在各种局限,但禁忌正在一点一点地被破除。

想,为什么不能更尊重常识,适应发展规律?想的水平,会与社会同步同质,观点正确,一定会受局限。如果能以人为本,以人的最高利益为本,尊重人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有辽阔的视野,有高远的追求,有脱离低级趣味的学习,他们将会有独立思考的根基,会在未来的岁月发挥无限的创造力。

敢想一些大问题,敢想一些复杂的问题,让脑袋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尽情体味思考的痛苦和快乐,明白思考的趣味,学生就会把思考当作生命享受。当他们感到可以交流的人不多了,自己的趣味一般人不太能理解了,走得有点远了,观察能够穿透表层了,未必不是幸事。这时,学生看一道作文题,往往会有比较复杂的想法,能看透命题人的心思,能看出命题的一些破绽和缝隙,看出不可能,看出无意义,甚至能猜想命题人的难处……这个时候,对学生而言,作文还会是难事吗?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作文教学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漫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 完全是件好事吗?
谈独立思考
努力做独立思考的智者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