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友梅心目中的王愿坚

2022-05-26唐宝民

做人与处世 2022年3期
关键词:宣传队文工团指导员

唐宝民

真朋友从不曾远离

王愿坚、邓友梅都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两个人不但年龄相差不多,而且是交往了数十年的老朋友。

两个人最初的相识,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邓友梅那时才15岁,在文工团当演员;王愿坚已是宣传队的分队长了。有一次,军部文工团演了一场话剧,邓友梅在里边演了个通讯员。演出结束后,一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宣传员对他说:“你演得真不错,我看得都掉泪了,你的国语说得挺好……”这几句话使邓友梅深受鼓舞,旁边的人便向邓友梅介绍,说他是宣传队的分队长,叫王愿坚。两个人就这样相识了。

不久之后,邓友梅被调到王愿坚担任队长的分队里,这样一来,两人相处的机会就多了。一开始相处,邓友梅对王愿坚还很有意见,就像他后来说的那样:“和王愿坚相处后,我反倒对他缺少好感了,他也不过十七八岁,个头比我高不了多少,却总是装作一副大人相,说话面带笑容,口气严肃正经,而且满嘴政治术语……”但不久之后,邓友梅对王愿坚的看法就转变了。

有一次急行军,头一天出发,当天晚上要行军60多公里。走到40多公里时,邓友梅就走不动了,每迈出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王愿坚看到了,便悄悄地跟指导员说了几句话,指导员就要背着邓友梅走,可邓友梅说什么也不肯。接下来发生的事,多年以后邓友梅还记忆犹新:“我正背着背包一步一拐往前挪,忽然有两只手伸到我的两肩,抓住了背包带,不由分说把我的背包抢了过去,放在了自己的背包上。我一看,就是王愿坚。我强充英雄地说:‘不用,我可以……’他说:‘我知道你可以,这是头一天,明天还要行军呢,你留点力气给明天吧。我比你大,吃得也比你多,这在我不算啥。’”这件事使邓友梅开始反思自己对王愿坚的看法,认为自己以前对王愿坚的反感有点儿过分了。

邓友梅后来能从事文学创作,和王愿坚当初对他的鼓励有很大关系。邓友梅那时虽然年纪小,却很有志向,经常看演出,自己心里痒痒,也想学写剧本。于是他便向组织提出了想写剧本的想法,很快得到了组织的同意。从此除了集体行动外,其余的时间,邓友梅都在屋子里写剧本。

王愿坚时常会进屋跟邓友梅聊上一会儿,拿起邓友梅的稿子看上两页,说:“真不简单,你能写出这么多来,什么时候写完给大家读读,讨论一下?”邓友梅爽快地答应了,却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剧本拿出来给大家读过,因为他的文化水平有限,一直也没能把一个剧本写完整。

邓友梅渐渐地发现王愿坚身上有许多优点。在一次开小组会的时候,他表示要向王愿坚学习。王愿坚却笑着对他说:“你的优点更多,在业务上我要向你学的多了,这么小就能写剧本啦,我多久能学会?”这番话对邓友梅起到了很大的鼓励作用,使他的创作信心大增,让他一直对王愿坚心存感激。直到几十年以后,两人都成了著名作家。有一次聊天,邓友梅提起王愿坚当年对自己说的那些鼓励的话,王愿坚听罢打趣道:“那时你说你要写剧本,我们就都依你,你写的我看了,算个啥玩意儿呀,俺就装糊涂,不打击你的情绪就是了,就你自己认真当回子事。”

邓友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王愿坚当初就看出了自己在剧本创作方面没有什么前途,但他知道不能打击一个十四五岁孩子的上進心,就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这些话的确给了邓友梅极大的自信,他后来虽然没能成为一名剧作家,却成了一位小说家。而他之所以能选定写作这条路一直走了下来,和王愿坚当初对他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王愿坚就是这样一个热心帮助别人而又懂得鼓励别人的人,邓友梅能遇到王愿坚这样一位朋友,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40多年,我和愿坚就是这样淡淡地交往,见了面,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不见面也很少找机会故意相会,从来没亲昵过,也从来没有疏远过,平时相望于江湖,根节儿上又会互相想到。”

王愿坚去世的前一天,邓友梅赶到医院与他告别。知道这一分开就是永别了,所以,走出病房后,邓友梅的心情很悲痛:“我向他告别了,走出病房门,在门外站了好久,然后走到院中,又呆立了一阵。我没怎么悲哀,我对自己说,愿坚能这样充实地度过一生,把《党费》和《七根火柴》常留人间,对人对己都交代得过去了……但是我的泪水还是顺着脸颊流下来了,心中怎么也排解不开一种说不出的清冷。”邓友梅感慨道,“从病房走出来,我才感到失去了多么难得的一个伙伴。”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猜你喜欢

宣传队文工团指导员
“用工指导员+”激活集体协商
关于长征时期红军“宣传队”的功能探究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短暂生命在战地宣传中闪光——缅怀宁化籍的红军宣传队长孙益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
高梁红了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