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那束光
2022-05-26游宇明
游宇明
一个熟人在外地发展得非常好,写了有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当了博导,获得了“长江学者”的桂冠,不时在全国各地到处讲学,用句以前我们经常说的话是:尽情享受着聚光灯下的璀璨。与圈子中人偶尔谈及,有人说:“谁能跟他比啊?他爸爸是教授,妈妈是记者,都有那么高的文化水平,学习阶段买书、上培训班也不缺钱。”言外之意是这个熟人的客观条件优越,取得成就当然顺风顺水。
这样说有没有道理?也许有一点儿。人的成才确实需要一定的外在條件支撑,所谓“书香门第”,就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外在因素的作用。但如果我们将事情绝对化,那就大错特错了。中国历史上有过那么多王子王孙、豪门巨富,这些人拥有的经济、文化、政治、地理优势实在太明显了,但这些人最终成为杰出人才的又有多少呢?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希望享受聚光灯下的璀璨,终究还得靠自己去跋山涉水。
任何一项事业,无论别人做得多么成功,你最初闯进去,都像是走进一片无人区,永远存在大显身手与沉落红尘的两种可能。如果一个人做事非要追求百分之百的把握,一辈子也不可能有什么出息。只有敢于拿出全部身家跟生活与未来拼一次的人,才有可能迎来自己的蓝天白云。周有光在语言学界名满天下,他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今天的人们能够方便地学习普通话,他功不可没。然而,周有光进京之前是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受命研究语言,对个人的前途是有风险的,但他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结果,中国少了个经济学者,却多了一个杰出的语言学家。
眼睛盯着一个目标,需要耗费无数的时间、精力,需要放弃许多平常人的享受,别人在风景区拍照的时候,你也许在书房里写写算算;别人与心仪的人花前月下时,你或许在实验里验证一个数据。假若我们对目标之外的东西兴趣过浓,很难凝聚心志将一件事做下去,也就无法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抵达不了别人不曾达到的高度。曾国藩在抵制诱惑方面的毅力非同寻常。作为湘军统帅,他过手的军费达3000多万两银子,想弄点儿钱易如反掌,但曾国藩清廉如水,不取分毫分外之财。把在享受上花的时间、精力省了下来,他才能用心谋划打仗、实施洋务,这也让他成了清末以来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一个标杆。
人要想不遇风雨,唯一的办法是将自己关在玻璃屋里什么都不干。想做事,必然会遭遇艰难,什么事也不干,聚光灯下的璀璨自然也会离你很远。智者说:“你只看到聚光灯下的璀璨,却不知道他为了走到这里迈过了多少歪路。”
聚光灯下的璀璨,是人人羡慕和向往的,但最亮的那束光却是自己发出的。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