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多元化资助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2022-05-26史阳李新
史阳 李新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教育公平,使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能接受得起教育,不再失学。国家从政策、制度的角度建设了公平正义的教育制度,高校的资助工作是重中之重。在进行资助育人工作过程时,部分高校及相关工作人员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将国家资助金额顺利发放的层面,忽视了其背后深层次的育人功能。在教育部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的要求下,探讨如何通过资助工作达到育人目的这一问题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何为“资助育人”
“资助”一词,始见于《水浒传》中“酒店里如有流配来的犯人,可叫他投我庄上来,我自资助他。”《古今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一是“帮助和提供”;二是“以财物帮助”。通过以上不难看出,资助就是以资财钱物相助的意思。那何为育人?《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育”:“養子使作善也。《虞書》曰:‘教育子。’”意思是:培养孩子,使之从善。《虞书》上说,要教导、培育孩子。那么“育人”一词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即为“培养人才,让他们内心善良淳朴”。
那么何为“资助育人”呢?本研究认为其内涵为:从以“育人”为目的的价值理性角度出发,将扶贫、扶志、扶智三个方面相结合,以经济扶贫为切入点,解决学生暂时的经济困难;扶志主要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使学生精神充盈;扶智是通过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三者有机结合,以达到育人目的。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取得不少成效。现已形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学费补偿和政府、高校、社会捐助等多元化资助体系。高校资助类型逐渐多样化,资助范围也扩大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高校资助育人取得的成效主要包括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内涵不断丰富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国家基本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本专科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国家不断强化政府工作职责,持续加大力度,确保财政投入,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同时各大高校也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落实国家政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管发展,资助育人也在发生着变化,逐渐出现了“校企合作”等新手段。简单来说,校企合作办学就是高校与企业双方将优势互补,合理整合归化资源,创造良好环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行业培训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达到“双赢”目的。
三、企业参与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认定机制不健全。认定工作看似是非常基础性的工作,但难度不小。由于贫困认定机制不健全,各高校甚至在贫困认定过程中标准并不统一。进而出现困难等级的界定存在模棱两可的现象:家庭情况大致相同的学生,被认定的等级可能会有所不同,导致最终的评定结果不具备较强的合理性及说服力。其次,大多数高校采用班级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贫困认定,但是仅凭借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表现鉴定困难等级,没有对该生家庭及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未对其情况进行客观情况的证实,这就难以保证评定结果的公平公正。再其次,是因学生户籍地相关部门管理鉴定标准不同,学生获取证明材料的难易程度不同。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都采取了家庭经济困难申请表和学生家乡所在地政府部门出具相关证明相结合的方法,以此作為评判学生是否具备家庭经济困难受助资格的依据。
2.资助育人过程简单化。就现阶段而言,部分高校资助育人过程过于简单化。仅重视资助的结果,即资助金是否发放到学生手中,忽视资助育人功能。资助育人工作仅仅关注学生的经济问题,而忽视了由于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给学生带来的物质需求以外的其它需求。其中以下问题尤为突出:“双困生”问题、缺乏感恩意识问题以及诚信缺失问题。所谓“双困生”即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重问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即使国家及校方在政策方面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各高校资助工作者在进行资助中评审环节严格程序,从而保证受助学生都能获得资助。但随着受资助贫困学生数量的攀升,部分希望获得资助的贫困学生担心是否能成功获得资助,会产生心理压力。有学生存在缺乏感恩意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受到资助的贫困生,他们并不懂得感谢国家、学校对他帮助与支持,认为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学生认为这是“天上掉馅饼、不要白不要。”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为获得贫困资助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证明,误导评议小组对其贫困等级进行错误认定,这一行为也可能造成真正需要受资助的学生因此未受到资助。
3.资助育人理念滞后化。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是资助学生,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而是要将育人工作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每一个阶段,弄清楚在资助工作落实的前提下,为谁育?如何育?育谁?效果如何?当前的资助育人工作者在育人方面认识比较模糊,缺乏对育人工作的深刻思考,不仅在贫困学生的心理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对学生教育不足,还在对贫困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缺乏关注。校企合作不足,并未完全发挥企业资助的多重功能。
四、企业参与多元化资助背景下如何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1.加强贫困认定工作的科学性。贫困认定工作是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认定工作的落实是资助准确性和公平性的重要保障。本研究认为,完善认定工作使其过程具有科学性,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调整贫困学生困难等级评估方式。目前,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是靠相关部门的证明和收入进行认定,通过这种方式认定容易忽略其他致贫因素,比如家庭劳动力人口、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并且,目前存在收入造假行为,这也就加大贫困认定工作的困难。所以以后可以通过设立多个指标来提供参考,建档建卡,完善信息资料库,设立受助记录的情况,考察表等,可以增加评定的透明,避免因主观问题导致。第二,规范贫困生认定程序,保障其真实性。要重视学生反映的一些人开虚假证明的问题,调查清楚源头,禁止此类情况发生,保证真实可靠。学校应该和生源地合作,互相帮助,在假期可派资助育人工作小组进行贫困生家里访谈,了解学生情况。既能体现高校育人工作的人文关怀,又能监督伪造贫困证明的现象,规范贫困认定程序。如有发现有出现“假贫困”,应当建立严格的处罚机制,取消资助并且收回资助金,提高资助育人工作质量的质量。第三,国家要尽快完善相关体系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做好网络平搭建、信息传递、信息共享工作,让资助育人工作更透明,从而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效果。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解决“双困生”、缺乏感恩意识以及诚信缺失问题等问题,高校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争取做到“立德树人”。首先,针对“双困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培养其自強自立、自尊自爱的品质,使其能够克服难题、不怕压力。与此同时,高校辅导员应重点关注家庭特别贫困学生,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教育并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难题,训练他们的耐挫力和承受力,学会找到方向,学会转换压力,将困难变成前进的动力。其次,感恩教育在资助过程中也尤为重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恩教育通过平时的课堂进行提现,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来进行传播。比如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校园运营“抖音”等平台上大力投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也可进行线下活动,比如学校每年可以组织受助学生参加感恩活动,通过他们送上感恩成长汇报的文章、感谢信,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形式表达感恩之心。通过这类活动,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受助后带着鼓励奋力拼搏的成长足迹,从而更加努力上进。再其次,为避免诚信缺失问题,高校资助工作者在审核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料时,最好能够做到预先私下摸底,通过平时走访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生活情况,调动身边学生干部的暗中观察等方式,更全面真实的掌握申请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发现有弄虚作假和欺骗性质的情况后,不仅要进行严肃批评,还应及时与学生谈话及时纠正学生行为偏差,让其成长成才。
3.加强榜样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法国著名法学家科·达勒维耶有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榜样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榜样的力量是激励大学生奋发向上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涌现出来:励志大学生、品学兼优大学生、学习之星等。以榜样的人格形象为价值载体,鼓励和引导学生内化榜样的精神和品质。那么,在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工作者和学生,便是其他人的榜样。就可以将这些先进事迹整理成册或者制作成视频,在新生手册或者学校的官网、公众号上进行宣传,营造“榜样时刻在我身边”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提升榜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作用,同时也为资助育人工作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加强校企合作,落实育人功能。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是企业参与多元化资助背景下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再这样的环境下,高校的资助困境需要企业的物力、财力、企业文化、提供岗位来打破。在这种模式下,不仅要给予贫困学生以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慰藉,更要引导贫困学生如何快速提高个人能力、有效稳定专业方向、正确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育人目标,制定以育人为导向的资助评定办法。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给品学兼优学生,鼓励贫困生不断努力、追求卓越,培养其自立自强精神。设立企业内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艰苦奋斗,让其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关注和引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很多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受其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所限制,缺少自我实现的机遇。因此,学校应加强其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为贫困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促进企业良好发展,最终实现企业发展与育人成效的共赢。[课题:西安石油大学2021年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课题编号:FY202109)]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