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立医院运营的影响与对策
2022-05-26张合明王雪娟
张合明 王雪娟
2019年年末以来,各国人民亲历了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事件已改变世界经济运行和影响个人生活。旅游、餐饮、影视、培训、交通运输、零售、出口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业内大量人员失业或减薪。作为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核心关键,公立医院运营工作必然受到影响。随着防控进入常态,公立医院要统筹做好防控和医疗服务工作,确保正常运营,努力实现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
一、事件对医院的影响
1.打亂医院正常就医秩序。作为检测和救治的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发生,有条不紊的医疗秩序必将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在事件早期阶段,因为一般民众对其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难免出现不安、焦虑、手足无措,甚至不少医务工作者也不完全理解,严重影响了就医秩序。
2.各科室就诊患者极不平衡。多数科室就诊患者大幅度减少,特别是口腔科、眼科、耳鼻喉、儿科,收治患者不足平常的10%,出现了大量空床。但是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心理科就诊患者大量增加,甚至一床难求。这些科室的医护人员工作负担加重、心理压力加大。
3.检验人员需求量猛增。随着要求对医院职工核酸检测由每月一次改为每周一次,检测频率大幅度提高。此外,医院还要接受来自其他中高风险地市大量的核酸采集协查,以及派出检验人员到定点医院、海关、机场等地帮助当地进行核酸检测,造成2020年以来医院检验人员不足,相关人员得不到正常的休息,加班严重,身心俱疲。
4.医院资金压力进一步增加。我国公立医院的经营状况一直不是太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2018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有关情况的通报》表明,2018年全国22.65%三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呈现负数,2019年这个数字还在增长,疫情进一步加大了亏损情况。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期间,业务收入大幅度降低,防护服、口罩、防护面罩等防控用品使用量激增;发热患者单房间隔离,降低了床位使用率;一线医护人员、检查检验人员增发补贴,患者、陪人免费核酸检测等事项,增加了医院支出。从预检分诊,到独立的发热门诊,到更加复杂的入院手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有明显增加。此外,区域内发热患者鉴别、留观,社区管控、隔离点管理,病房护工一对一管理,这些都造成劳动力负担增加。由于医疗机构医保结算基金对账等工作有一定的时间差,医院需先行垫付资金,又因承担着临时工作补助、津贴、加班补助等资金支付任务,这进一步加大了医院的“现金流”压力。
二、应对措施
1.增加导诊,改善就诊流程。医院党委组织部和团委组织党员、干部、社会志愿者在各楼宇入口和各诊室、检查室入口疏导患者,发放就医明白纸、防疫手册,改善就诊秩序。在门诊楼入口、急救中心入口等人流大的地方安装热成像快速体温筛查系统,探测人群中出现的体温异常人员、超温人员,实现了无感测温、自动记录,出现体温异常人员后由导医全程陪护导引至发热门诊,避免了交叉感染、人群聚集。
2.强化培训,知晓感控要求。医院院感办作为防控主责部门,组织面向医疗、护理、行管后勤、在校生、实习生、规培人员等不同对象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外科口罩及医用防护口罩操作、六步洗手法、二级防护穿脱防护用品操作流程、消毒液配置及物表擦拭、咳嗽礼仪、防控重要策略、血液培养培养瓶贴条码流程、行政后勤人员防控重点、全院医务人员感染防控重点、2019版免冲洗外科手消毒等。医学教育中心将相关内容制作成培训影像,作为线上继教项目可以反复自学,并有院内学分作为鼓励。另外,院感部门工作人员由疫情前的6人增加到12人,新增1名科室副主任,强化了日常院感检查。
3.打破科室界限,全院灵活配置人员。针对各部门忙闲不均的情况,医务处、护理部、人力资源部在全院范围内调配人员充实了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胸外科、放射科、检验科、发热门诊等部门的人力资源,运营管理处同步修订绩效方案,对工作压力增大的科室、工作人员进行了政策倾斜。
4.借助信息化,加快核酸检测速度。根据要求,所有在院工作的人员每半个月就要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包括3000余名本院职工、几百名安保人员、司梯人员、保洁人员,上千名实习学生,几百名规培人员和乡村培训医生等。没有全院联网的信息系统前,每次检测人员都要通过EXCEL表格登记,录入工作压力大,容易出错。针对这一情况,医院信息管理部门独立开发了核酸检测登记系统,本院职工只要报送工号,第三方和实习学生刷身份证号或者学号就可以快速完成信息登录和贴瓶标签打印,通过与LIS系统、医院微信公众号关联,测试人员可以方便查询检验结果,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工作差错得到有效避免。
5.增加现金流,缓解资金压力。医院认真研究利用各项疫情补助政策,向当地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政府等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反映医院面临的实际困难,说明各项因防控导致的支出增加和政策性亏损,申请予以补助。经过努力,当地医保主管部门提前预拨了医保垫付款和核酸检测报销专项资金,药品耗材等供货厂家延缓了付款期限,帮助医院渡过了困难时期。
6.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应急机制。我国公立医院除了满足所在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就医需求以外,还承担对火灾、车祸、地震等各种天灾人祸造成的人员伤亡进行紧急救治的任务。此外,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快速防控与治疗也是公立医院的责任和使命。根据等级医院评审条款要求,公立医院应该将应急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制定应急管理制度、流程、措施和预案。但是从此次公共卫生事件早期各家医院的应对情况来看,在专业人员配备、专项资金预算、应急物资储备、流程合理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随着全国进入常态化防控,各项应急机制才慢慢步入正轨。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医院要把发热筛查、污染物运送、陪护管理、消毒测温、流行病调查、传染病上报等工作落实到位、不留死角,严格做好院内防控。因此,各级医院要借此建立完善的医疗紧急情况应急处理机制。
7.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疏导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公共卫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威胁性和急迫性给其中的每个人人员造成各种应急反应,甚至个别人员会产生应急障碍。医院安排心理科专家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心理风险测试,进行了分级,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帮助,减轻了相关人员的压力,使其能够精力充沛地、专心地进行患者救治。
8.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收入含金量。随着药品、医用耗材先后取消加成,药品、耗材成为医院的绝对成本,医院要加强管理,降低药品、耗材在收入中的比例。经过前几年的努力,药品占比控制在各家医院已经日益成熟,药品占比不少三级医院控制到了20%-30%,有的医院已经降低到20%以下。但是百元医疗收入中耗材的收入降低在许多三级医院中遇到了严重挑战,这一方面因为耗材零加成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各家医院经验不足、手段不多;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临床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离不开耗材支持,造成了鼓励新技术和限制耗材使用的矛盾。针对这一情况,建议医院成立耗材专家委员会对新技术新项目的耗材使用进行逐一筛查,提出专家共识,严格限制耗材使用的种类和数量。另外,医院应该积极参加药品和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药耗价格,从而降低药耗占比,提高医院总收入当中的医疗收入占比,进而改善医院的资金状况。
三、结语
总之,2020年是对医院一次大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上,公立医院在人、财、物各方面付出了很多、承担了很多,充分彰显了其公益性的一面。但是,医院的运营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运营管理,节能降耗,确保平稳运行。同时,希望政府能落实各项医改政策,增加财政补助,帮助医院度过难关。有关部门应该及时足额拨付医保垫付费用,出台用水、用电、用气减免政策,帮助医院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