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绿色企业做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管理者
2022-05-26刘西林
刘西林
绿色之路、绿色发展、绿色成为普遍形态。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十四五”开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作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福建进行考察,考察的第一站就是武夷山。在福建考察期间,总书记每到一地,都会察看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谈绿色发展,可见总书记的福建之行与绿色、生态高度相关。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绿色更代表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民有所呼,党有所应,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绿色低碳发展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关乎生态环境保护的本色,也关乎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社会细胞的企业,作为世界上绝大部分自然资源的利用者和环境问题的主要参与者,应当担当起节约自然资源、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以绿色为标准,构建持续发展的绿色企业。
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勇于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
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要实现碳中和,企业必须贡献自己的力量,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发展理念,树立绿色的发展理念,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
1.能够节约资金。沃尔玛在燃料支出方面就是这么做的,他仅仅通过改变其庞大的车队管理方式每年就减少了2600万美元的开支。在外送货司机长达10小时的牵制停车休息时间里,沃尔玛并没有为了调解驾驶室温度而让汽车发动机转上一整夜,而是在卡车里装了小型的辅助动力装置来调节温度。这样除了降低燃料开支外,其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18300辆客车停驶。此外,沃尔玛还力争到2015年将车队燃料利用率提到一倍,从而每年在汽车加油方面能省下2亿多美元。长期来看也能够节约资金。资源都是有限,而且很多不能再生,而资源作为一种交易物也会遵循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正如美国白宫首席科学顾问约翰·霍尔德伦所估计的,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将在2050年以前花掉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但如果拖延解决,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将达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到30%。正所谓“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2.有利于增强顾客忠诚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逐步从产品转向客户或消费者,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从数量取胜、质量取胜、品牌取胜发展到了客户满意取胜。而现在的顾客社会意识逐步加强,他们不单注重手头商品是否合意,更关心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他们会拒绝一件由破坏社会环境、雇佣童工所制造出来的商品。2005年3月27日,在北京、兰州、南宁、合肥、成都和哈尔滨等城市展开的“拒购金光集团APP纸品,携手保护云南森林”超市行动就是典型例证。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让消费者知道企业的运作是道德的,是绿色的,顾客则会更愿意考虑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其忠诚度就会提升。通常社会意识越强似乎顾客反映会越积极。Gerber公司在提高了其婴儿食品的营养质量之后获得很大成功。而且许多消费者也都热衷于购买那些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即使这些产品的价格要高于其他产品)。
3.有利于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对一流人才的争夺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因素,而越优秀的人才,往往在工作选择上越慎重,他们不仅仅关注薪水、职位、发展机会等,更关心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正所谓“良臣择主而侍,良禽择木而栖”,只有在开放创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中,员工士气才会高涨,才能真正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由衷的自豪,才会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和光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自然也随之提高。对于那些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来说,它们就具有这种吸引力,更容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当然也就更容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的人才。
除此之外,公司的环保形象还可以减少员工、消费者和政府的批评之声等等。从理念而言,绿色低碳发展从来不是“自娱自乐”,而是“共建共享”。如果绿色制造、绿色发展只是少数优质企业的实践,就无法带来格局的改变。只有让绿色发展成为每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准入门槛,未来才能让更多人成为受益者。实践证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与政府要求、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形成环保合力。只有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百姓满意、企业获利、生态受益。
二、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切实实行绿色管理
企业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污染物减排的重要贡献者、踐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受益者,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进入21 世纪的今天,全球环境污染日趋恶化,并已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呼唤绿色。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最主要责任者,无不受到来自政府、消费者及全社会的重重压力,为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实施“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企业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通过对生产、营销、理财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来控制污染和节约资源,它以树立绿色价值观为灵魂,以使用绿色技术为核心,以开展绿色营销为关键,以获取绿色认证为标准,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为目标的一种全过程管理。
1.强化绿色管理战略。绿色管理战略是企业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出的有利于推动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长期发展策略。它是企业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措施的纲领,是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地实施绿色管理的保证。绿色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是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确保资源供给与最有效利用的发展战略,并体现在企业的整个绿色行动计划之中。也就是说,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必须融入绿色战略。如产品设计要求绿色。亡羊补牢,为时晚矣,所以企业要从产品的生产地点、原材料采购、工艺流程、产品性能和构造及后处理等各方面做好事先预防,以对环境破坏的最小和对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为设计标准,做好源头削减和废物管理。源头削减是指在产品设计开始时,就充分考虑到在确保产品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产品的重量,对稀缺材料的替代及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等;废物管理是指产品一旦完成了寿命周期,对报废产品应具备易于拆卸、便于回收和再利用的特性。因此,绿色设计能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也必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2.建立绿色供应链,注重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绿色营销。在原材料采购环节,应尽可能选择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原材料以及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少或没有废弃物的原材料,减少不必要的包装物、采用合理的运输方式等;在产品生产环节,实施清洁生产,是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的综合实施过程,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企业应尽可能应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现代生产工艺,减少和完全避免污染物超标排放,以消除和减少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最大限度降低污染、提高经济效益之目的;在产品营销环节,进行绿色营销。按照对环境破坏性最小化原则进行包装材料的选择、包装方式的设计及包装后处理的绿色包装,就是很重要的方面。
3.实现绿色再循环。绿色再循环就是将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残次品加以充分有效地再利用。除了需要绿色设计做支持外,如选择可再利用的生产材料和包装材料等,还需要建立绿色再循环的机制。我们经常听到某些废旧物品无法得到最有效利用的报导,如废旧电池、废旧电器(冰箱、彩电)等。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不具备绿色再循环的机制,而专门从事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企业又没有建立起来,致使绿色再循环的渠道不畅,而无法实现绿色再循环之目的。沃尔玛在这方面就做出了探索式的尝试,在沃尔玛实验的卡车中,有些燃料是從沃尔玛熟食部废弃油脂中提炼出来的生物燃料。
4.广泛开展社会交流,积极参与“企业绿色合作”。“ 企业绿色合作”是一种围绕区域工业整体发展旨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排放的新型企业合作模式,将一企业产品产生的污染物作为另一企业产品生产的原料利用,形成企业产品间彼此相互依靠、互为上下游的工业生态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此外,企业还可以与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关注国内外环境问题动态,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的交流,认真学习绿色管理先进企业的宝贵经验,与各种环保组织和政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活动及文化活动等。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绿色管理不能仅是一个企业的绿色管理。
5.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面向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都属于绿色技术。具体来说,绿色技术是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城乡绿色基础设施、生态农业等领域在内,涵盖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技术。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能够加速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智能化和可再生循环进程,持续引发各类生产组织在发展战略、产品服务、组织制度等方面的绿色转型,进而推动构建绿色、高效、低碳的生产体系。这将转变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为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绿色技术变迁,不仅只是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变革,而是伴随着一系列相关技术、组织、管理方式、制度环境的变迁,所以还应努力做到“技术经济范式”绿色化,从而才能保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顺利转化。
不同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途径各不相同,企业须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科学适用的管理方法,在提高环保效益和企业声誉的同时,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加和可持续发展。“小胜于智,大胜于德”,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未必是人们“最尊敬的企业”,惟有满怀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绿色企业才会成为社会“最欢迎的企业”、“最长青的企业”。
(作者单位:天津市委党校群团干部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