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限诗思在灞桥

2022-05-26孟飞

美文 2022年10期
关键词:灞桥柳色孟浩然

孟飞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古都西安的春天,最让人赏心悦目的莫过于城墙边、河堤上那一抹抹新绿了。尤其是在亭台楼阁等古建筑的映衬下,柳色青青,柳条依依,可以约略想见唐代长安城宫阙参差、烟柳耸翠的景致。

其实唐代最负盛名的柳树并不在长安城内,而在城外东郊的灞河两岸。可还记得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隽语?那弥漫着淡淡哀愁的凄美意境从此定格在后世读者的心目之中,不知惹起几多离情别绪。

灞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因其葬在灞河边,故此得名。汉唐时期,灞陵是京师长安通往关东的交通要道,“出入潼关固必由之,即出入蓝田武关者,及出入同州蒲津关者亦多由此”。(《唐代交通图考》)与灞陵同样知名的便是灞桥了,据《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为销魂桥。”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57年)进士科考试,即曾以《灞桥赋》为题,以“水云辉映、车骑繁杂”八字为韵。其年共取进士十九人,今尚存杜頠、王昌龄二人的赋作。杜頠赋云“九陌咸凑,三条所如”,王昌龄赋云“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其时行旅之辐辏、车马之繁剧不难想象。

彼时灞桥周边的风物,驿站也好,野店也罢,早已随世事的变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只能从史料中勾稽、在诗文中想象了。据史料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同唐代的曲江池一样,灞桥一带也是长安士女休闲出游的好去处,特别是上巳、重阳等春秋佳日,连皇帝也时常驾幸,《全唐诗》就留有多首侍宴应制的诗作。对于当时欢娱的盛况,杜頠《灞桥赋》这样形容:“日既上巳,禊于洪源;晩具游宴,咸出國门。七叶衣冠,憧憧而遥度;五侯车马,奕奕而腾轩。钟鼓既列,丝竹亦繁。秦声呕哇,楚舞丛杂。帷帟纷其雾委,罗纨霭以雷沓。掉轻舸之悠悠,顺清流之纳纳。时凭倚以观眺,喜烟花之环合。”良辰美景,歌舞升平,那大唐盛世的图景宛在眼前,无怪乎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会拨开顽愁,忍不住地怀想:“怅望东陵道,平生灞上游。春浓停野骑,夜宿敞云楼。”

欢娱毕竟是短暂的,被唐人呼作“销魂桥”“情尽桥”的灞桥,更多见证的或许还是离人的眼泪。桥既是连接的纽带,又是送别的界限,含蓄地提醒“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悲莫悲兮生别离”,对于通讯、交通发达的现代人而言,古人离别之际的伤楚大概很难领会。“离别人谁在?经过老自休”,那些从长安城的辉煌中走出,黯然消失在茫茫征尘中的数不清的背影,除了杜甫之外,不知又有多少落拓的举子、失意的官员和怀才不遇的志士?李太白赐金放还,孟东野落第归乡,韩昌黎贬谪南荒……“征行出灞涘,回首伤如何”,当他们踏上灞桥时,不知又有多少眷恋和遗憾、不甘与不舍。

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大约出自《三辅黄图》:“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至于“折柳赠别”有何寓意?后人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柳”谐音“留”,一说柳是易活之木。这两种解读,无论是作为送者的惜别挽留,还是对于行者的劝慰珍重,都使“折柳”这一行为流行成为古代离别的文化传统,沉淀成为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柳》)在唐人裴说的眼中,灞桥柳是冷漠无情的,它不懂得欢迎只懂得送别。“曾和秋雨驱愁入,却向春风领恨回。深谢灞陵堤畔柳,与人头上拂尘埃。”(《下第出春明门》)在唐人高蟾的眼中,灞桥柳又是善解人意的,它细意熨帖着诗人失意的心灵。如今灞桥的柳色,正如作家陈忠实先生所感慨的那样,悲伤的颜色早已被时光冲淡:“我现在看到的灞河,河水边依依着青春男女,祖孙三代散漫在柳色之中,偶尔碰见多年不见的熟人,握手叙旧,也都是轻松欢悦的腔调,大约谁在这样的柳色里,都不会有撇不开的心事。这里已经没有伤别,依旧着年年柳色。”(《年年柳色》)

据明人张岱《夜航船》记载,“灞桥风雪”为“关中八景”之一(其余七景为辋川烟雨、渭城朝云、骊城晚照、杜曲春游、咸阳晚渡、蓝水飞琼、终南叠翠),到了清代,则将“灞桥风雪”改作“灞柳风雪”,又调整了一些景观,成为现今通说的“关中八景”(西安碑林藏有清代康熙年间《关中八景图》碑,其余七景为华岳仙掌、骊山晚照、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暮春的灞桥,柳絮轻盈,漫天飞舞,如明人马中锡《灞桥春晚》所形容的那样:“一天萦雪杨花晚,万顷黄云麦穗秋”,固然是极美的画面,不过在我心目中,“灞桥风雪”自是另外一番景致,更饶诗的韵味。

《韵府群玉》载有唐代诗人孟浩然这样一桩逸事:“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如此风雅的事情,堪比《世说新语》中的名士风流,引得后世文人无限倾倒和向往,“觅句灞桥风雪天”(陆游《作梦》),灞桥那漫天的飞雪似乎总能给苦吟的诗人以灵感。宋元之际的诗人黎廷瑞曾作《忆秦娥》,其下阙云:“灞桥更有狂吟客,短鞭破帽貂裘窄。貂裘窄。瘦驴卓耳,一鞍风雪。”朴野高逸,疏狂不群,这大概便是文人们心目中孟浩然的形象吧。此外后世还有大量以“孟襄阳灞桥风雪”“孟浩然骑驴图”“灞桥风雪图”为主题的绘画,与诗词歌赋交相辉映。虽然此事的真伪已不可知——据学者考证,很有可能演变自宋人的传说——但“灞桥风雪”中策蹇寻梅的孟浩然,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一样,在后世文人的集体想象和反复书写中,最终凝结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诗人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和心灵驿站。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这几句诗虽非为灞桥而作,移来用作灞桥的宣传语却再恰切不过了。“眼前今古意,江汉一归舟”,春日正好,柳色渐浓,带着杜甫的诗念,且向灞桥踏青去!

猜你喜欢

灞桥柳色孟浩然
鲁 兰
古代有名的“断肠桥”
折柳谁送
长安柳色
年年柳色
夜怀
一斛珠·灞桥折柳
春晓
春晓
年年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