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氏过云楼的书画“秘事”

2022-05-26陶瑾

现代苏州 2022年9期
关键词:云楼书画苏州

陶瑾

“以二十千得白玉带钩一枚,送与外孙。以三十千得压胜钱八品,还衡山画轴、郭玉龙隶书小对,价二十千,于彩笔斋。”“在德宝斋见傅青主草书大轴一帧,草书唐人七绝条幅十二帧,皆纸本,屏末幅自跋三行,秃笔狂草,字多不识。后见其父子杂书册两本。青主所书皆断简残编,首页仿颜楷书为最,余皆信手。寿毛所书小楷甚工,全法晋人,胜于前日所见行草卷。”在清代顾文彬所著《过云楼日记》中不乏关于书画收藏之往事。

作为江南名楼的过云楼以其书画珍品收藏闻名,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与其家族的书画传奇、家学教养更为人称道。阅读苏州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沈慧瑛著的《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一书,就像走进一栋书画楼,深入一个文化世家,穿越一个时代。过云楼顾氏几代人不辞辛劳传承的精神,有如梅花一般,沁人心脾,余味悠长。

吴中望族,宦海沉浮

地处江南的苏州,堪称人间福地。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传诵,江南文化早已根植这方水土。千百年的时光滚滚而逝,曾经的那些人也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然而,除了名字,他们在这座城市留下的痕迹,并未被时间的洪流完全带走。

苏州望族顾氏,不仅拥有江南名园“怡园”,还享有私家藏书楼“过云楼”。过云楼顾氏由于家谱毁于火灾,难以稽考其渊源,自称为顾野王后裔。不仅是顾文彬认顾野王为先祖,几乎所有吴中顾氏都认他为宗。顾野王是有福之人,吴中顾氏人丁兴旺,他受到世世代代子孙的祭拜。至道光年间的《祠堂志》记载,明代昆山状元顾鼎臣的家族是从顾野王后裔分出的雍里支,而顾文彬也自称是顾鼎臣后裔,其依据是家中长辈口口相传的说法。

苏州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沈慧瑛在研究过云楼档案中发现,顾氏家族虽是吴中望族,但到顾文彬祖上,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尽管如此,并不影响顾广居助人为乐,他的乐善好施遗传给了儿孙们,顾鑑、顾大澜无不如此。顾鑑青春年华正当时,迎娶了夫人许氏用。婚后第二年,许氏一举得男,然而新生儿出生才五天,不幸夭折。这对年轻父母受到打击,许氏更是身心俱疲,直至乾隆五十四年,她再得一子,即顾文彬的父亲顾大澜。祖母许氏当年建议孙儿顾文彬“不从贾而从儒”,一门心思让他读书走科举之道。

顾文彬4岁接受启蒙教育,参加5次院试、1次举人考试、6次会试,终于踏上仕途,开始在北京、湖北、浙江官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光宗耀祖,重振门楣,开启顾氏家族的新时代。在京城工作、生活了10余年。顾文彬带着家人南下,回到阔别8年之久的苏州,稍事停留,盼来外放,这是他梦寐以求的。顾文彬考虑到湖北的局势,决定留妻儿在家侍奉老人,只挈长子顾廷薰随行。当时正值9月间,顾文彬父子俩起程,从胥门码头上船,沿着大运河一路向北,至清江浦上岸,由水路改走陆路,取道河南,10月间至湖北襄阳。

同治九年二月,顾文彬过着快乐的林泉生活,转眼间离开官场10年了。但是随着家里人口增长,经济压力陡增,再度出山是他唯一的出路。于是已经花甲之年的顾文彬带着江苏巡抚丁日昌的推荐信,于三月初一登舟北上,志在获得一官半职。四月二十八日,顾文彬抵京,学生兼女婿朱以增亲自备车迎接。他进京的目的很明确,所以稍事休息便开始拜访官文、庞锺璐、沈桂芬、潘曾莹等原来的上司、同乡官员,联络感情。

初入京时,顾文彬以为在京时间不会太久,而且他在候职名单中排在第二位,实际上他在京城待了近9个月。这9个月,他收获满满,收购了书画,获得了官职,还写了名为《北游杂咏》绝句百首。同治十年的春节是顾文彬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过得最开心的节日,儿孙满堂,家庭和美,官位到手。在4年多的宁绍台道员生涯中,顾文彬与各方关系融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顾文彬处理公务之余,热衷收购书画,进一步丰富了过云楼的收藏。

过云楼起,文脉长存,过眼非烟云

苏州是文化重镇,顾文彬生长于这样的文化沃土,又受顾大澜的熏陶,故对书画的痴迷日甚一日,他的艺术修养与鉴赏水平在观赏、鉴定中提升。光绪八年(1882)秋,顾文彬所著《过云楼书画记》中收录了唐宋明清书画作品246件,其中包括《米題褚摹兰亭卷》在内的书法类作品58件,包括《释巨然海野图卷》在内的绘画作品188件,明吴门四家作品占了近四分之一,共46件。据顾文彬的日记、家书等文献记载,过云楼收藏的书画远远不止这些。

如果说顾文彬在京城收购书画时会考虑经济问题,那么他就任宁绍台道员后,已然没有经济压力,凡是精品必收藏。他在家书中与顾承再三强调,过云楼书画应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不必在乎价格。同治十年至光绪元年,他在浙江为官四年多,无论日记还是家书,除了处理公务之外,记述与谈论最多的还是书画鉴赏与买卖。

顾文彬的收藏以书画为主,也收藏金石、古籍等。顾文彬视书画为生命,为其造楼安置,并提出了书画收藏十四忌,他说:“书画乃昔贤精神所寄,凡有十四忌,庋藏家亟应知之:霾天一,秽地二,灯下三,酒边四,映摹五,强借六,拙工印七,凡手题八,徇名遗宝九,重画轻书十,改装因失旧观十一,耽异误珍赝品十二,习惯钻营之市侩十三,妄摘瑕病之恶宾十四。”

过云楼经过几代人150年的传承,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顾氏子孙或钟情书画艺术,收藏之余从事美术教育与传播;或研习昆曲,以曲社传承艺术,直到淞沪抗战前,都以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重镇。

文化学者、北京市文物局专家赵珩在此文序言里提到:沈慧瑛女士在全面把握和研究过云楼文献档案的基础上,多次采访顾氏家族在世的后代子孙,因此能够形象刻画出过云楼五代传承人的不同面貌,以及各自的成就与贡献。从第六章到第七章,作者关注顾氏子孙在过云楼和怡园内的文化活动。虽然自顾麟士去世后,过云楼的收藏逐渐走向没落,但对于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却并没有衰败,怡园雅集仍然延续,昆曲的传承和新文化的接受也成为顾氏后代的追求。如今过云楼矗立在干将路畔,世人都希望它不要如云烟消散。

档案揭秘顾氏风云传奇

对话苏州市档案馆研究馆员沈慧瑛

现代苏州:请您介绍一下这本《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的编著缘由、大致构思。

沈慧瑛:近几年苏州地方政府重视文化建设,过云楼在原址修复,成立过云楼陈列馆。过云楼藏品在拍卖市场屡屡亮相,过云楼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过云楼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显学,专家学者均有研究成果问世。苏州市档案馆陆续整理出版《过云楼日记》《过云楼家书》和《过云楼历代主人手书精萃》等文献,为专家学者开展研究提供依据。尽管这些作品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过云楼,但至今没有介绍过云楼顾文彬家族发展历史的通俗著作,因此我萌生了写一本顾氏家族的书。

由于之前积累了一些资料,并撰写过相关的过云楼研究文章,因此写这本书在文献材料的收集和书稿大纲的确定上相对容易些,前后花了八九个月时间。此书主要梳理从顾文彬祖父顾鉴到顾文彬玄孙顾笃璜七代人的生平、成就,过云楼和怡园的构建,顾氏家族对苏州文化的贡献,以及顾氏以文化滋养后人、“以和为贵”的优良家风。

本书以苏州市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料为基础,梳理过云楼的前世今生,向读者揭秘了发生在顾家与过云楼中的一系列往事,在对过云楼收藏史进行剖析的过程中,也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晚清文人生活的画卷,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研究江南藏书文化和顾文彬家族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参考。

现代苏州:您多年从事苏州过云楼档案史料的研究,在过云楼家族收藏故事中,令您印象深刻难忘的有哪些部分?

沈慧瑛:很早以前,我对顾笃璜老师做过一次采访,对过云楼有了初步了解。之后顾老将其高祖顾文彬日记、家书等过云楼顾氏家族文献陆续捐给苏州市档案馆,这些文献史料研究价值高,对研究过云楼的崛起及其收藏文化、晚清官绅交游、苏州园林史、名门家风传承、家庭教育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民间素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美誉,过云楼是一座以收藏書画为主,旁及金石、古籍、古玩等的综合性收藏楼。自2015年起,我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对过云楼文化的研究上,研读顾文彬的日记和家书,发现收藏并非易事,既要有财力保障,又要有鉴别真伪的能力。过云楼收藏史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顾文彬收藏唐寅《王文恪公出山图》(以下称《出山图》)的故事,可谓一波三折。

明弘治十八年(1505),唐寅老师王鏊因父丧丁忧三年,期满后再次应召入京,唐寅精心绘制《出山图》,表现王鏊坐在马车上,童仆伴随出山为官的场景。唐寅以白描手法绘制人物,笔法灵逸,大块山石则以小斧劈皴笔法为主,墨色晕染,四周林峦环抱,洞庭山色跃然纸上。祝允明、张灵、徐祯卿等七人为之题咏。此图流转数百年,一度传到清代徽商鲍约亭手上。有一年鲍约亭的后人到苏州寻找买家,与书画鉴赏家金兰坡及顾文彬父子相见,但因价格问题没有谈成。

同治十一年,在浙江为官的无锡籍书画家秦缃业以六十元的价格从鲍氏后人手中收购《出山图》。第二年正月,顾文彬到浙江杭州拜年,在秦缃业寓中见到《出山图》,就心动了,从此两人开始长达一年多的谈判。秦缃业提出以《出山图》交换顾文彬所藏杜琼《南村十景》图,但顾文彬因为所藏杜画极少,不愿以杜画易唐画,提出两百元收购《出山图》。但秦缃业不愿,退而求其次,以唐画交换过云楼藏王鉴的册页。两人书信不断,几经曲折,历时一年多才交易成功,以致顾文彬说收藏《出山图》用尽“千气万力”。顾文彬还收藏了唐寅的《风木图》《黄茅小景》,为此他非常得意,认为唐寅的精品之作尽归过云楼。

过云楼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的留在文字中,如《出山图》;有的则在当事人记忆中,已无从追寻。读顾文彬日记和家书,深知收藏之难,除了财力和鉴赏能力外,收藏过程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要有商人的精明,而顾文彬具备商人的潜质。

现代苏州:您多次采访过顾氏家族在世的后代子孙,对于过云楼世代传承的精神有哪些珍贵回忆吗?

沈慧瑛:我多次拜访顾笃璜先生,结合文献史料,初步了解他们家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顾家原是吴中大族,但到顾文彬祖辈时已然是城市普通阶层,他们主要从事会计和油行生意,之后投资田产和布行。到了顾文彬时以科举起家,进军官场,又因顾文彬受其父亲影响,热爱书画收藏,并将其作为家族主业经营,及至同治十二年营建过云楼,成为晚清著名的收藏楼。如此以文化育人,顾氏家族也以官宦世家转向文化世家。

顾氏家族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注重文化。顾文彬明确表示,构建过云楼“前有以娱吾亲,后有以益吾世世子孙之学。”他的儿孙辈从过云楼文化中汲取学养,开办过云楼学馆,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书画教育,逐渐由书画鉴赏家转为画家,如顾麟士、顾则正、顾则扬、顾则坚等均是当时颇有声名的画家,第五代子孙多数从事教育、科技、医疗工作。二是以和传家。顾文彬在家庭教育方面强调和气致祥、以和为贵的家风,并创办春荫义庄,帮助族内贫困人士,体现了望族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优良的家风使顾氏家族内部和谐,并能稳步发展。三是淡泊名利。顾文彬的子孙大多从事文化、科技等领域工作,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后代将怡园、义庄以及过云楼所藏书画、古籍等珍品无偿捐献给国家,认为藏私不如藏公。他的玄孙、中共地下党员顾笃璜曾经辞去苏州文化局副局长和党组书记的职务,专心从事苏昆艺术。

现代苏州:此书的大体构成、装帧、封面内页设计是如何构想的?此书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在于?

沈慧瑛:《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一书被苏州文旅集团列为《苏州老宅故事丛书》,设计装帧风格与2020年出版的《贵潘家族传奇》一致。作为通俗读物,书中配有相关的文献、书画及照片作为插图,叙述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易懂,家族脉落清晰,可谓图文并茂。作为叙述顾氏家族历史和传播过云楼文化的读物,《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值得苏州历史文化的爱好者收藏。

现代苏州:您是如何通过一个家族的谱系展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史?比如着重记述了过云楼历代主人的社会交往、家庭教育和书画买卖等方面。

沈慧瑛:通过这本书展示顾文彬家族数代人的经历和作为,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精神世界和文化活动,以及那个时期苏州园林的兴盛与流转,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历代读书人追求的“学而优则仕”,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伟目标,又有普通阶层提升社会地位的强烈需求。

书中着重介绍顾文彬、顾麟士的社会交往,但由于篇幅问题,都是点到为止。同时也谈及顾文彬对孙辈除了要求他们读书进取、考取功名、接受传统教育外,过云楼还有独特的教育即书画教育,也正是因为书画教育,使其后代在书画方面均有一定造诣。过云楼书画买卖在书中有所涉及,同样也是点到为止,不如我的另一本著作《过云楼档案揭秘》写得深刻。因为这本书,主要以顾氏家族人物为主线。此书呈现了顾氏家族的努力、奋斗、执着和对书画艺术的追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人生取向与文化追求。

现代苏州:目前对于过云楼家族往事,还在做后续探究吗?

沈慧瑛:过云楼文化研究只是开始,它将是我以后一个阶段重点研究的方向。如前所说,我们出版了过云樓档案文献,内容相当丰富,值得我们利用这些资料做些深入的研究,用档案讲好苏州故事,也是一名档案工作者和文史爱好者的责任与担当。苏州历史文化深厚,但因时代变迁,目前有档案文献、有实体建筑还有藏品留世的,也只有过云楼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过云楼是江南文化地标,更是苏州文化地标。我还想编撰一本《顾文彬年谱》,以及两本过云楼友朋交往和书画买卖的书。

一个家族的谱系,

展示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史

对话古吴轩出版社编辑万海娟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藏书楼,但即便在苏州生活多年,仍对它感到陌生,直到担任《江南收藏世家过云楼》的编辑,才第一次深入了解过云楼的前世今生。”古吴轩出版社书画艺术编辑室万海娟说。

经过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依靠顾文彬家族几代人呕心沥血,才建立起这座傲视江南的书画宝库。万海娟说在编校过程中,资料的核实既“痛苦”又“享受”,痛苦的是顾氏家族历史久远,文献记载很零散,需要花很多工夫一一核实;享受的是通过翻阅古籍资料,对作为苏州土著望族的过云楼顾氏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更感受到过云楼历代主人对江南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由于这本书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过云楼以及顾氏的发展,不存在重点段落。当然若要讲究方式的话,我的建议是看目录,挑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比如对顾文彬后人感兴趣,之前又没有看过相关的资料的话,可以先看第四章。”万海娟说,也可读一读与之相关的《过云楼日记》《过云楼家书》《过眼烟云——过云楼历代主人手书精粹》《过云楼档案揭秘》,同为苏州望族的《贵潘家族传奇》《贵潘友朋信札》。

过云楼文化是中国近代收藏文化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现象。一个家族的收藏不仅仅是一种个性活动,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私家收藏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可能永远为一家一姓所占有,天籁阁圮,秋碧堂空,这是历史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现实。

所幸的是,过云楼为我们留下了相对丰富和完整的档案,又经作者锲而不舍的研究整理后,梳理出一本系统的通俗读物,使读者不仅看到了拍卖会中流转的藏品,也看到了顾氏对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

从严肃的档案中捕捉人们生活的真实留影,通过一个家族的谱系展示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这或许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吧。

猜你喜欢

云楼书画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忆旧
小小书画廓
过云楼藏书传奇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