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人故居,品读姑苏故事
2022-05-26陈佳慧
陈佳慧
姑苏古城,桥多、巷多、传说多。若你是一位喜爱走街串巷寻访苏州文化的人,又或者是一位喜欢观察、善于发现的行人,会同样惊讶于藏在街巷中的名人故居数量之多。
那些平时紧闭的大门,那些露出一角的小樓,那些木质的门牌……都在低调但明确地告诉你,这里藏着时代的波澜、秘辛的传奇,以及你所不知道的惊喜。
你是否好奇苏州话里“陆顾”里的陆家曾经有过什么辉煌?当你前往苏大附一院就医时,会不会想知道为何现代化的医院里保留着一座“英式乡间别墅”?又或者,你是否本就是苏州文化的粉丝,曾经走入悬桥巷边的顾家花园内,想一探苏州历史学家顾颉刚的生平,却所得寥寥,意犹未尽?
如若推不开那些老宅的大门,那就翻开这本《姑苏名人故居》,即刻走进一个个属于这座古城的真实故事。
两年时间,“留存”文化瑰宝
在历史给予苏州的馈赠中,名人故(旧)居称得上是古城的闪亮标识。姑苏名人灿若繁星,名人故(旧)居里积累下来的文化气息是人文精神的传承,更是宝贵财富。
苏州人对这份财富也倍加珍惜。2021年,《保护区、姑苏区名人故(旧)居认定实施意见(试行)》正式出台,明确了名人故(旧)居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等。据初步统计,姑苏区现存名人故(旧)居100余处,涉及各类名人百余人。
同一年,《姑苏名人故居》出版。姑苏区政协组织专业团队,用两年多的时间对现存姑苏区名人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排摸,并对一些利用价值较高的名人文化资源进行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侍其巷38号的邓邦述故居、广济路边的更生楼、悬桥巷的顾颉刚故居、山塘观音阁、苏大附一院内的沈京似宅、马大箓巷的慎修堂邱宅、石炮头41号的舒昌森故居、天官坊陆宅……《姑苏名人故居》聚焦苏州姑苏区的19座名人故居及其文化资源,向读者展示了一座座极具保存价值的故居和一段段鲜活的故事。
在苏州市姑苏区政协主席蔡炳锋为本书作的序中,有着对这本书立意的陈述:“名人文化资源是地方的独特资源,用好这些无形资产,往往能产生巨大效益。我们应充分认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资源的重要价值,提高对名人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水平……《姑苏名人故居》这本文史资料的编辑出版,对于以往的研究而言,既弥补了一些空白,也更正了一些错误,这正体现了政协文史资料一贯所秉持的‘亲历、亲见、亲闻的特色。这种特色通过政协委员的集体智慧转化为政协工作的优势,为推动姑苏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了政协的智慧与力量。”
于是翻开书中的每一个篇章,我们既能看到从院落组合、建筑构造、各式厅堂、各种楼厅、庭院建筑、砖雕门楼等多方面详解苏州老宅建筑特色的“干货”,又能读到通过查找资料、寻访后人等详细挖掘出的传奇故事。
可以说,“走进”其中任何一座名人故居,都能感受到每位作者的用意——提高大家对名人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水平,加强挖掘和保护姑苏区名人文化资源的意识,为推动姑苏区名人文化研究奠定基础。
翔实资料,呈现真实历史
依次呈现19座故居,可谓工作量巨大。本书邀请的14位作者,皆是对苏州文化有所了解的专家。期间每人分别挖掘一到两座名人故居的故事。因此,这本《姑苏名人故居》可读性极强,严谨之中透着特殊的吸引力。
这份吸引力,首先来自详尽的资料。《姑苏名人故居》内,不乏用大量的资料,以时间为顺序呈现一段历史。以《更生楼》此篇为例,这栋广济路边的小洋楼是苏州近现代医疗水平走在前沿的见证者。仅仅以当年的新闻报道,就足以构建出百年前,一所医院的诞生和沿革。
作者王馨荣在描绘惠更生所创办的苏州福音医院时,用1914年3月一位记者在报纸上刊登的《福音医院大扩张(苏州)》一文就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效果:“苏州福音医院,向由惠更生医生主任,经营惨淡,煞费苦心,历年活人无算。近惠公更由美国募集巨款,于院中添设女病院、女看护住室及男、女疯病院,规模宏大,为苏省冠。日前,记者赴五省大会,曾往观该医院。其时,适惠公赴申,得惠师母许可,亲导鄙人往观女病院,并得该院毕业医博士吴选青君及看护张女士,指示一切。计该女病院,为洋式三层楼,下层为女看护住室及客厅、膳厅,中层为通常病房,上层为单间病房。他如医室、药室、沐浴室、解剖室,以及电灯暖炉、冷热自来水,均应有尽有,无所不备。至于地方之宽敞,窗儿之明净,床铺之精美,饮食之周到,尤为余事。更有可爱者,该医院所食之水,系由日本技师所凿四五百尺深之自流井取出,无微生物,最合卫生,如惠公者诚惠我苏人不浅也。”
由于年代变迁,如今查询这方面的史料颇具难度,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王馨荣数度赴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苏州市档案馆等处查阅,工作时断时续,历时 2 年有余。同时,他又用3个月,将已收获的碎片化的学术史料及细节经过检阅后,按时间顺序拼接起来。诚如作者所写:“伴随着沧桑巨变,更生楼见证了四摆渡百年的风风雨雨。更生医院、临时时疫医院、苏州红十字医院第四分院、侵华日军骑兵军营、国民党伞兵总队第二大队(五、七、十三队)驻地、圣光中学、苏南康复医院、江苏省第三康复医院、苏州市精神病院、苏州市广济医院……如今都一一成为更生楼的历史过客。”
后人讲述,文中自带鲜活
除了严谨的资料呈现之外,书中也有各篇作者对后人、租住者、建筑使用者的大量访谈。通过这些讲述者,呈现出了如同电影般的鲜活观感。
《陆肯堂、陆润庠故居》正是代表性的一篇。陆氏是苏州的大家族,陆肯堂、陆润庠故居当年更是颇具规模的宅邸。苏州“末代状元”或许离我们很远,但是作者徐维新通过访谈后人陆咸,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家族最真实的一面。
年过90的受访者陆咸,其祖父是陆润庠的堂弟,因此,他也曾在陆家祖宅度过一段少年岁月。当时,陆家祖宅分为中、西、东三宅。中宅房子全部是陆润庠家的,陆咸祖父一家住在西宅,但因为官职低,远不如中宅气派,由于中、西二宅相邻,合用大厅和轿厅,也就沾了“状元府”的光。
陆咸的描述,也让我们跟着13岁的他,一起走进了“状元府”的正门:“大门口有一个很大的石头旗杆墩,虽然大旗杆没有了,昔日的威风还有,很神气的,因为陆润庠是状元,又是清朝的一品大员。进了大门,便是轿厅,家中来人了,轿子要停在轿厅里面。轿厅里竖着20多块行牌(整理者按:即衔牌),行牌上写有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陆润庠做过的官衔,有的写着御赐黄马褂、御赐宫廷骑马、御赐宫廷坐轿、出行、回避等字。行牌用很厚的优质木材做成,木质坚硬,油漆厚实。但我看到这些行牌时已是沾满了灰尘,插行牌的架子也是歪歪斜斜的。当时这些行牌还在,后来都拿掉了。谁拿掉的呢?陆润庠的孙女。我父亲当时没有工作,穷,就用行牌铺了西宅家中书房的地板,被中宅的人晓得了,他们就把行牌都收回去了。”
此外,作者还通过住户虞正平,描述了曾做过陆状元家保镖和陆状元家保姆的老夫妻,以及一位他见过的陆家坟客。“那坟客还扎着一条辫子,挑着担,担里装着毛豆和笋,石家老太告诉我,他是陆润庠家的坟客,在湖州那边看坟的。”旧时大家族的庞大,可见一斑。
隐藏“彩蛋”,彰显笔者用心
对话特约文史专家林锡旦
或许因为旧时苏州城小,或许因为历史“调皮”,如果你仔细观察,还能发现书中暗藏的“彩蛋”。例如书中的陆氏故居,除了陆肯堂、陆润庠故居,还有天官坊陆宅。苏州人都知道,陆润庠的陆家与天官坊陆家是并不相关的两个陆姓家族。但看了《天官坊陆宅》一篇即可知,两家还是有过些交情,住在阊门内下塘街的陆状元可是帮过天官坊陆家的大忙。而得到帮助的天官坊陆氏,又助力贝家修建祠堂和花园。这些小“八卦”与关系网,正是姑苏历史留给人们的惊喜。此外,作者也不放过民间流传的“小道消息”,详细询问了“陆、朱不通婚”的由来和真实性,由此给读者们解了个谜。
这样的“伏笔”如何诞生?一个家族故事要经过多少步骤和准备才得以呈现?《天官坊陆宅》一篇作者林锡旦给了我们具有代表性的解答。
现代苏州:拜读完《天官坊陆宅》一文,感觉您对苏州的大家族很熟悉,您曾在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对苏州的历史文化一定十分熟悉,请先介绍一下您的工作以及您与苏州文化的缘分。
林锡旦:首先感谢你们对《天官坊陆宅》一文的关注!从伯父手书部分家谱看,本人为居苏第八代,锡(锡同赐)字辈,元旦生日,取名锡旦,天赐朝阳也。我的父亲是祖字辈,名达祖,字涵之,毕业于无锡国专及上海持志大学,20世纪30年代受邵洵美之邀,接替郁达夫任《论语》半月刊主编。家学渊源使我从小就偏好文史,诗词联赋、历代演义,尤其是苏州文史。
1982年,我被抽调参加首届《苏州市志》工作,编写“工艺美术行业志”,1997年正式调入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任编纂处处长,使爱好与日常工作无缝对接,亦属缘分,堪称我心。《光明日报》征“百城赋”,本人的“苏州赋”荣登《光明日报》,亦是为苏州文化争光。
现代苏州:当时编辑部是如何邀请您的,您又是缘何选择了写天官坊陆宅呢?
林锡旦:本人是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多届聘任的特约文史委员,承蒙姑苏区政协文史委聘我为其撰文。我先是参加了姑苏文史资料第一辑《姑苏百年名校》的采访组稿,被分配编写《苏州市学士中心小学校》。这次第二辑,编辑部先列出名人故居名单供大家选择,各取其长,这个方法很好。我选择了本人较熟悉而他人可能不太了解的两处,一是“马医科绣园”,一是“天官坊陆宅”。介绍苏绣是本人的强项,我曾出过《苏州刺绣》专著,绣园主余觉、沈寿又是本人最熟悉的人物。天官坊陆宅则是我在2000年就开始关注而进行采访过多次的对象。所以毫不犹豫作出了选择。
现代苏州:请您讲一下完成这篇文章的前后时间,经历了哪些阶段?
林锡旦:正如我在《天官坊陆宅》中开篇所述,起因于无意,因谜而关注。一方面查阅资料,因谜而欲破谜;同时深入陆宅,参观宅居,并尽量逐个采访。我家中有《明史纪事本末》,查到建文帝出逃到后来的结尾;感谢张维明提供的线索,从民国《吴县志》中查到《西河陆氏家谱》,小字注极其重要:“陆氏为明宗室遗裔,世居天官坊古西河上。”这古西河就是后来被填没命名的梵门桥弄。陈从周《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留下了珍贵的陆宅平面图及“其占地之广为苏州住宅之冠”的评语。我又从《苏州史志资料选辑》中查到当时陆家经营钱庄的概况,确是富裕大户。
以上资料考证、走访陆宅、逐个采访,是同时交叉进行的,既要把采访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核对或纠误,有新资料又及时与陆家联系研究。此稿有前后两个阶段。最初从2000年开始,到2001年写成《天官坊陆家》稿,给陆家审阅修改、补充。在2020年再作《天官坊陆宅》稿时做了较大增补和全面调整。
现代苏州:在文章中,一位叫陆潜德的老师提供了大量信息,文中提及他是来地方志办事遇见了您,可以具体讲讲其中的缘由和他的具体身份吗?
林锡旦:陆潜德老师博闻强记,善言能说,是我采访中提供资料最多的一位。他来档案馆查阅资料,出来后见到我们方志办,也想来查阅一下。我的办公室正在前面,门敞开着,他信步就来到我处。互相交流后,知道他是天官坊陆家大房的后代,也是位土木工程系(澳门华南大学)毕业的专业人员。我非常高兴遇到陆家的高级知识分子,相信他一定能提供丰富可靠的资料。果然他当场就讲述起了家史,一是源于明建文帝的說法,一是明福王后裔的说法。我们谈得很投缘,我也表示了正在关注此内容,很想做进一步探讨,他随即热忱地邀约我上门详谈。
现代苏州:除了详细记录了陆潜德的对话,您还实地走访了陆宅和社区,并且查阅了相关资料,其间过程辛苦吗,有没有发生什么令您难忘的故事?
林锡旦:陆潜德家后来我去过多次,相互交流探索,解答了东、西四房的演变,祖训执行的结果,陆家情况愈来愈明,谜底也逐渐清晰。他除了一一引导我指点陆宅各处现状,还引导我去民族乐器厂看当初西侧陆家祠堂保存下的花篮厅。因为他是土木工程专业,所以还能详细介绍陆宅中部分建筑的构件,什么是明代的,什么是清代的,包括裸露的墙砖,也指出规格与一般墙砖不同的细节。要说辛苦,主要是查陆氏家谱时,在网上反复查了好几次,都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还是靠张维明的提示才走出困境。
现代苏州:其他作者在采访后人时,用的都是问答式,您采用的则是描述方式,呈现了一种传记般的流畅感,这是有意为之的吗?
林锡旦:因为陆家内容丰富,我不是一次只找一位访谈,访谈对象以陆潜德为主,还有陆正瀛两次。陆正伟是将《安徽文史》寄来,2020年后我主要是多次采访陆耀德。有的访谈内容会重复或有所补充,无法处处标出来,这是来源的复杂性所决定。按常规无法分类集中记述,所以有意将问答进行组合,按标题内容归类。经反复修改斟酌,最后形成今稿,问答处前后并有叙语,还有两处相关链接,作为一种创新探索吧。
现代苏州:除了陆家本身的故事,“陆润庠书匾”“贝家建祠堂”等内容,也一下子又延伸出了当时苏城大户人家之间的脉络,这是您着意安排的吗?
林锡旦:这正是本人借此生发出的。当时苏城大户人家之间有脉络相连的社会习俗风情和时代印记,所以最后还是延续出亲戚与名门一章。
现代苏州:回到此书本身,作为地方志工作者和苏州文化的研究者,您认为编撰出版这本《姑苏名人故居》有着怎样的意义?
林锡旦:《姑苏名人故居》在姑苏区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组织下,在各位苏州文化研究者的热心努力下出版了,不仅宣传弘扬了苏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2020年我曾几次按陆潜德家门铃但无人回应,去邻居家问讯,说他搬走了,房子被公家收购了。后来门前朝西墙上贴出要进行修缮的图纸,天官坊牌坊旁也竖起“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子。原来的控制保护建筑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了,这不正是人所乐见的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