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Vlog的传播现状与发展对策探究
2022-05-26黎以恺
摘要:Vlog作为一种视频形式的舶来品,受到网友们的追捧,其火爆程度令人咋舌。各个平台纷纷进军该领域,试图抢占一席之地,身处校园的学生们也开始加入Vlog拍摄大军。文章以哔哩哔哩平台上的校园Vlog为例,分析校园Vlog在传播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促进校园Vlog在新媒体平台发展。
关键词:视频博客;Vlog;哔哩哔哩;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04
如今短视频已经占据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其侧重于一种感性的认知和交流,而长视频侧重于具体有深度的理解。因此Vlog没有短视频那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很难在几秒之内捕获观众的猎奇心理,但它可以展示创作者的真实生活,引起人们的共鸣,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随着科技的进步,拍摄设备越来越便携,画质越来越清晰,再加上手机剪辑软件的出现,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活的导演,越来越多的学生利用Vlog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校园生活,让人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环境、校园风景和人文情怀。虽然如今校园Vlog的数量庞大,但是质量参差不齐,传播效果各异。基于此,文章探究校园Vlog的传播优势,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1 Vlog概述
1.1 Vlog的总体发展状况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又使符合当今受众碎片化内容消费习惯的短视频迎来了井喷期。Vlog作为一种新的视频形式,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Vlog是video blog的缩写,即视频博客,是指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进行自我叙述,以文字、图像、影像为载体达到分享日常生活的目的,制作能体现生活和个人特色的视频博客。Vlog诞生于国际视频网站YouTube,一个名为凯西·奈斯泰德的博主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凭借对生活的热爱,连续更新了600多期视频,因此获得了“Vlog之父”的称号[1]。他使Vlog变得成熟和专业,成为如今很受欢迎的记录形式。相较而言,Vlog在中国起步比较晚。
1.2 国内Vlog的发展过程
当前,Vlog愈发火爆,竹子、飞猪、井越等国内第一批Vlogger迎风而上,成为Vlog领域的名人,靠拍自己的日常走红。百度指数显示,自2016年以来,Vlog在中国的搜索量逐渐上升,2018年呈爆炸性增长趋势,2019年4月底达到峰值。在2018年的《三声》年度峰会上,哔哩哔哩首席运营官兼副董事长李旎强调Vlog将是哔哩哔哩未来非常重要的侧重内容板块。2019年1月,视频剪辑APP小影发布,这意味着Vlog从视频网站延伸到移动终端。之后,各种视频剪辑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降低了后期剪辑的门槛,促使用户以极低的学习成本接触Vlog制作。各平台不断加大力度,吸引Vlogger参与创作。期间,欧阳娜娜、易烊千玺等明星先后加入了Vlogger的队列,明星自带流量的特质促进了Vlog的快速发展。例如,欧阳娜娜的Vlog以海外留学校园生活为主线,很多场景都是本人手持拍摄,给观众带来了亲切舒适的视觉效果。
2 校园Vlog的传播
2.1 利用Vlog的形式传播校园文化
校园的文化传播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Vlog生产的意义在于,它是校园文化自我传播形式的延展[2]。Vlogger通过视频与网友们分享自己独特的校园生活,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力,以此让屏幕前的用户感受校园文化。以林森小朋友每天在嗶哩哔哩平台上更新的Vlog为例,她的大学生活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注意。林森小朋友在哔哩哔哩上的粉丝超50万人,她以视频日志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校园里的生活,其Vlog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其中以校园为主题的Vlog通常涉及一周的生活,如期末考试周、健身日常、宿舍奇葩行为大赏、与六级的“爱恨情仇”等,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中。她还根据不同的视频内容配上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镜头之间过渡自然,林森小朋友在镜头面前分享自己在校园里的所见所闻所想,不仅引起了同样身为学生的网友们的讨论,还满足了未在学校的群体对校园生活的向往。有网友评论说,以视频为载体记录生活,清晰明了,能让观众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2.2 校园Vlog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的传播
Vlog让受众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从本质上讲,Vlog与传统媒体有一些相似之处,在信息传播、舆论形成、知识传播和公众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哔哩哔哩这类视频平台上传Vlog将使这种交流方式更加系统化。Vlogger的受众通常具有较强的黏性和较高的忠诚度。Vlogger高度风格化和个性化的视频将受众以不同标签为标准进一步分类,受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检索到目标视频。哔哩哔哩的个性化推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校园文化的准确传递。哔哩哔哩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共享场所和专业技能培训。哔哩哔哩将优秀或热爱Vlog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校园达人招募和视频激励计划促使其制作高质量的视频传播校园信息。除此之外,哔哩哔哩还开设了专门的Vlog学院,发布了很多关于Vlog制作流程的教学视频,为Vlogger内容生产作准备,以提高Vlog的整体质量。
3 校园Vlog存在的问题
3.1 内容同质化严重
随着技术的迭代,制作Vlog的门槛越来越低,但过度模板化导致同质内容急剧增加,多平台运营过程中更新速度不一致导致播放量参差不齐。从近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来看,手机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拍摄的视频画质也越来越清晰,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拍摄工具。各种功能APP的发布,使拍摄剪辑上传都能在手机上完成。但大多数校园Vlog集中在宿舍布局、学习打卡、校园环境等方面,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受众更愿意接受风格新颖、内容有趣的视频博客类型[3]。这直接影响了Vlog的传播效果,大多数同质内容基本都会被忽略,除非视频标题或者标签带有所属学校的名字,哔哩哔哩对其进行大数据推送外,否则这些视频基本上无人问津。与其他类型的Vlog相比,校园Vlog视频内容更具可预测性、单一性,缺乏可看性。由于校园生活对选题的限制,校园Vlog并未成为视频平台的主流。
3.2 人格化缺失
因为大多数由Vlogger拍摄的大学生活视频都是以第一人称自我提问和回答的形式呈现给公众的,所以虽然大多数视频带有标题“×××的一天”或“×××的宿舍”,视频内容也还算精致,但是与欧阳娜娜等明星Vlogger相比,在视频内容上缺乏原创性和个人特色,年轻的Vlog创作者也很容易陷入流水账和过度分享的恶性循环。如今,Vlog模式已经不再新鲜,Vlogger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外表和校园标签吸引粉丝的眼球。然而,这些创作者的视频只会成为过眼云烟,不具有人格化的魅力,达不到让系统持续推送的条件。因此,在一个好的Vlog作品中,趣味和思想比单纯的分享更重要。成熟的Vlogger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需要掌握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等编导技能。然而,其并不是创造一个虚假的情节,而是以一种更优化的方式呈现生活。
3.3 制作粗糙
短视频不涉及影像制作,而Vlog至少要懂得拍摄和剪辑。目前,大多数校园Vlogger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基本上是靠自己摸索短片的制作技巧。在最初阶段,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他们无法聘请专业的运营团队,一个人完成视频的制作、编辑和发布。国外平台对Vlogger的奖励机制相对成熟,而哔哩哔哩的创作激励制度对Vlogger有一定的要求(专栏播放量高于10万)。因此相比于国外的Vlogger,国内的Vlogger在创作过程中缺少动力,视频制作较为粗糙。
4 校园Vlog的发展建议
4.1 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在注意力匮乏的互联网时代,视频制作人盲目地寻求增加视频播放量和粉丝量,轻视视频内容的重要性,导致本末倒置。当代英美科学界著名文化社会学家约翰·菲斯克在研究电视文化时指出,与金融经济循环的是财富和利润不同,文化经济中循环的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4]。观众在视频内容上获得了意义、乐趣和社会认可,自然会成为Vlogger的粉丝。好的视频内容是让视频在平台曝光的前提,在“流量第一”的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校园Vlogger应加强学习,思考并接受粉丝提出的合理建议,创造优秀的视频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找到视频定位,制作出具有个人风格和特色的视频。同时,我们必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选择积极向上的视频主题,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的视频内容,制作“标题党”视频。目前,公众拥有强大的视频识别能力。只有优秀而深入的视频内容才能吸引观众,把观众变为粉丝。
4.2 加强内容把关,平衡记录与真实
目前,中国视频平台中的第一批Vlogger被称为头部账号,由于入圈早,他们通过Vlog向网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他们有自己稳定的观看群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标签,并随着网络的发展逐渐扩大了影响力。在新媒体传播语境下,传播主体呈现出个性化和去中心化的特征。目前,中国的互联网传播环境整体上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官方网站和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中心地位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未来可能会继续分散化[5]。与以往的传播体系不同,任何人都可以创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此外,当这些有影响力的传播者上传视频、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时,所有这些都是由个人控制的。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良好的媒介素养是产出高质量内容的前提。Vlog创作者应该平衡真实记录和脚本拍摄之间的关系。制作Vlog的初衷是记录生活,但创作者在有选择地拍摄和编辑之后,必须对其进行艺术上的修改。巧妙的布局和构思可以使内容更加精致,吸引更多的观众。然而,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内容控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以哗众取宠的方式吸引观众,那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内容虚假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走偏等问题。更有甚者,故意制造冲突,發布虚假低俗内容以吸引关注。校园Vlogger作为传播者,不仅是内容的生产者,也是内容的把关人,需要制作更多高质量的原创作品,传达积极的价值观,从而将Vlog发展成为大众文化。
4.3 培养创新思维和差异化创作能力
在内容至上的新媒体时代,为了获取更多的曝光,并与众多的视频博主区分开来,Vlogger要主动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和新媒体运营能力。在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后期剪辑的各个过程中找到创新点,培养自己善于发现新鲜事物的能力,将校园趣事影像化呈现给受众,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事物所蕴含的思想深度是可以被人们不断挖掘出来的,Vlogger以自己独特的人格基础体验评判生活中的点滴,以视频为载体将其传播给受众,体现的创新思维也与我国“万众创新”的政策相契合。想要与哔哩哔哩上的众多同类创作者区别开,Vlogger需要求同存异。对于很多人做过的内容,可以换一个角度呈现,并且在视频中体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是Vlogger在哔哩哔哩立足并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特质。同一件事,由不同的人呈现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这也是很多优质有趣的Vlog火爆的原因之一。虽然术业有专攻,但创作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变化的过程,有独特个性的创作者在呈现差异化的作品时,也向观众展示了自身积极的生活态度。
4.4 避免消费主义陷阱,回归创作本质
Vlog体现了现代年轻人独特的内容消费品位,许多人还将Vlog视为一种强调自己文化和阶级的活动。哔哩哔哩的创作激励使Vlogger的视频播放量直接决定了收益。在受众商品理论的影响下,创作者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将流量出售给广告商,为了经济利益欺骗粉丝的行为屡见不鲜。Vlogger在视频中以插入硬广告或软广告的方式展示商品,让观众产生了购买同款商品就能拥有同款生活的错觉。因此,Vlogger应保持Vlog创作的初衷,记录真实的日常生活,成为粉丝真正的朋友和倾听者,避免陷入消费主义陷阱,让观众从消费的喜悦中抽离出来,向往真实,投身于美好的生活中。
4.5 培养校园Vlogger成为“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的概念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意见领袖”在二级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知识丰富。他们对信息进行加工,将其传播给他人,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加速了信息的传播[6]。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较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追求个性和心理认同来克服压力,观众通过Vlog找到了有着相似经历的Vlogger,并在其视频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粉丝的不断增加,粉丝开始对Vlogger产生精神寄托,此时Vlogger才真正称得上是“意见领袖”。经过一二级传播模式,Vlogger的身份与网络“大V”相似,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擅长的领域为出发点创作视频内容,观众会对自己喜欢的视频进行点赞、评论等。在传播过程中,网民通过哔哩哔哩平台的观看行为形成了广泛的人际关系传播,使Vlog视频持续推送,形成正反馈循环,吸引更多的观众,Vlog“意见领袖”在校园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5 结语
受疫情影响,校园文化需要以Vlog的形式实现传播。从校园文化传播意义来看,Vlog是校园文化以新媒体形式延伸所成。Vlogger通过分享校园生活吸引观众,与全国各地的人分享丰富有趣的校园文化。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校园Vlog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制作粗糙、人格化缺失等问题,创作者打卡式运营,没有注重视频内容的差异性,并且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来指导视频内容。拍什么、怎么拍取决于创作者的兴趣。考虑到频道的长远发展,Vlogger可以与观众良性互动,吸收建议,挖掘个人特色。要想让校园Vlog在Vlog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就要加强哔哩哔哩平台与高校的合作,鼓励学生拍摄校园视频。突出高校特色,使广大受众接受校园文化。因此,校园Vlog有很大的机会成为未来Vlog发展的主流。要把分享生活当作一种习惯,用Vlog传递校园正能量,让更多的Vlogger在实践过程中找到定位,确立传播优势,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中发挥创造性,而不必拘泥于西方Vlog的叙事模式或一味模仿成功的Vlogger,限制自己的思想表达,Vlogger应当锻炼探索周围新鲜事物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 谭晨. Vlog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现状与挑战[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8):200-202.
[2] 刘晓龙.名校印象对高校生活类Vlog的影响力分析:以哔哩哔哩平台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9):36-39.
[3] 赵婧一.校园题材Vlog:校园文化传播新途径[J].科技传播,2020,12(15):151-152.
[4] 王添帅.探究短视频发展下一个风口:vlog发展现状及趋势[J].东南传播,2019(4):19-21.
[5] 锁玉洁.传播学视阈下我国视频博客(VLOG)现象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9.
[6] 徐乃钰,刘伦. Vlog的传播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6(24):71-73.
作者简介:黎以恺(1999—),男,江西南昌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