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更新”在城市道路景观空间中的应用

2022-05-26孙宝良赵菁菁刘同李晓艳

艺术科技 2022年2期

孙宝良 赵菁菁 刘同 李晓艳

摘要:目前我國城市的发展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城市进行大规模的绿地建设已经很难实现,面对亟待改善的城市环境和市民日益增长的景观需求,针对性强、打击面小的“微更新”手段更适于当今城市景观环境的发展。文章基于对潍坊市渤海路两侧景观更新的调查研究,从城市“微更新”的角度梳理城市道路景观的营造策略,探讨当前社会背景下城市道路景观更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微更新;道路景观;渤海路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03

当今,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压力,由于土地成本的飙升和城市规模的定型,大改大建的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城市的发展形势[1],在某些特定区域,由于人类活动或历史延续等干扰因素,推翻重建式的改造活动难以实现[2]。如今,采用微观层面的城市“微更新”方法来改善景观面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重要措施。

城市道路两侧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使用率高、连贯性强、贴近使用者等特点,具有提升城市景观环境、展现城市景观风貌、凸显城市文化底蕴的作用[3]。作为城市景观中较容易被忽视的景观环境之一,目前城市道路两侧景观的建设仍存在空间利用率不足、景观陈旧、文化底蕴薄弱等问题。

文章旨在城市更新的发展背景下,结合潍坊市渤海路景观更新策略,探讨“微更新”在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的应用途径。

1 潍坊市渤海路研究路段概况

根据《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潍坊市中心片区将建成 “一心、一环、一廊、一轴”的结构模式,渤海路是潍坊市市区规划“一环”的重要部分,是潍坊市区内首条准快速路,纵贯潍坊市南北的大动脉,也是展示潍坊形象的重要窗口。

渤海路全长约19.28千米,南起坊子区,北接寒亭区,贯穿整个高新区。研究选取渤海路具有代表性且人流量较大的“宝通—玉清街”路段进行重点分析,该段南起宝通街,北至玉清街,全长约6.7千米,两侧分布有餐饮商铺、高校、居民区、医院、小学、办公区、国家行政机关等各类城市用地。为了更清晰全面地掌握不同路段的景观详情,我们将研究路段划分为以下五个部分:S1-玉清街至北宫街段、S2-北宫街至东风街段、S3-东风街至健康街段、S4-健康街至樱前街段、S5-樱前街至宝通街段。

随着潍坊市高铁新片区规划建设的逐步展开,根据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片区规划要求,为加强高铁新片区和主城区的联系,并分担城市交通压力,潍坊市渤海路在2018年底开始了全面的更新改造,到2020年,渤海路及沿线两侧绿地的更新改造已基本全面完成。

文章在有关城市“微更新”理论以及城市道路景观研究的基础上,对潍坊市渤海路道路两侧景观环境展开调查研究,调研内容包括渤海路(宝通—玉清街段)沿路两侧绿地空间的景观功能区、景观节点、植物景观、细部设计、设计手法等[4]。同时,通过网上查询资料文件、查看历史影像地图、查找历史街景等方式,整理出资料较为完整的改造前(2016年)渤海路的现场数据。以现场调研和网络收集的资料为依据展开论述,初步分析渤海路景观的营造策略,探讨在城市“微更新”大背景下,城市道路景观的更新建设途径。

2 渤海路改造前后植物景观和场地功能对比

主要从植物景观和功能安排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结合现场调研数据和网络收集的资料,对比渤海路道路两侧绿地改造前后的景观效果。

2.1 植物景观

改造前的植物种类较少,缺乏植物景观效果。

根据网络获取的相关数据资料,改造前的渤海路(2016年)两侧绿地主要景观植物种类约28种,其中乔木类植物14种、灌木类植物8种、地被类植物6种。植物景观的营造主要以“乔-灌”式的模纹花带为主,景观效果单一。由于后期养护不足,草坪内野草丛生,部分植物出现干枯、病死等现象,且植物修剪更替不及时,植物景观效果较差。

改造后的渤海路注重植物景观层次的营造,优化植物景观效果。

由于道路两侧的景观大多位于混凝土间隙的绿地上,土壤品质较差,不利于景观植物的生长,而且常年受汽车尾气、粉尘、路面积水等影响,因此在优化设计景观时,必须选择抗逆性强的植物[5]。渤海路景观在树种的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背景树主要为抗逆性较强的针叶树,方便养护管理的同时又能保证四季常绿。行道树选用悬铃木等耐贫瘠的树种,既能满足快速绿化的要求又具有一定滞尘纳污的效果,在植物配置上合理搭配树种,令其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根据现场调研收集的资料,改造后的渤海路(2021年)两侧绿地中主要景观植物种类约64种,其中乔木类植物24种、灌木类植物23种、地被类植物17种。为解决原道路两侧植物景观单一的问题,改造后的渤海路两侧绿地植物景观层次以“乔-灌-草”结合为主,搭配不同花色的花灌木和草花地被,营造出丰富的植物景观。在学校、居住区附近适当扩大绿化范围,通过密植的乔灌木来吸收噪音,为学生、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居住环境。

2.2 功能安排

改造前的渤海路两侧绿地景观功能区较少,缺少停留空间。

渤海路改造前的道路两侧以厚重的绿篱和乔木为主,景观视线封闭,且缺乏公共服务设施,仅有的几个活动场地空间小且功能单一,有些活动设施由于使用年限过长无法正常使用(见表1)。渤海路作为潍坊市高新区人流量较大的道路之一,使用者对该路段景观功能有着较高的要求。

改造后的渤海路丰富了两侧绿地景观功能,提高了景观利用率。

该路段有较大的充电需求和停车需求,改造后的渤海路,在车位需求较大的区域设置了7处停车场以及2处自助充电站。为满足市民日常运动健身的需求,在场地中建设了4处健身场地和4处运动场地,同时在人行道另辟出1.5米宽的有氧跑道,在人流量较大的区域,如公交站牌等处将人行道与跑道分离,防止互相干扰。在人流量较大处增设小型的休闲广场,并赋予不同的主题,为游览者提供一个休闲停留的空间,在行人较多时缓解交通压力。改造后的渤海路两侧绿地景观中设置了多处儿童活动区,采用人性化的游乐设施,满足儿童多样的活动需求同时保障儿童的安全。

改造后的渤海路景观有休闲广场17处、儿童乐园3处、休闲步道9处、运动健身场地8处、公共停车场7处(其中2处附带便民充电站)、公共厕所6处(见表2)。

3 “微更新”理念在渤海路两侧景观中的应用

3.1 人性化设计在渤海路景观“微更新”中的应用

人性化的设计能有效地拉近人与景观之间的距离,使用者能有效地感受景观环境并融入景观环境,减少城市环境对景观的影响。人性化的设计要把握好使用者对景观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考虑使用者对景观环境的直观感受。

为给行人提供便捷的通行条件,改造后的渤海路在道路上设置了3座人行天桥,每座天桥配备扶梯、直梯。在渤海路景观改造过程中,注重对人性化材料的使用,如休闲座椅、健身设施等使用了导热系数较低的木材、塑料等材质,有效避免了座椅冬天过凉夏天过热的问题。同时在设计中也有效地划分了人际空间,如不同朝向的座椅、封闭空间的矮墙、密植的竹林灌木等。合理的位置安排,可以使游览者安心地在此停留休息,不致产生局促、紧张的情绪。在场地服务设施的选择上,大多选用智能化设施,如健身场地使用可以实时监测人体健康数据的健身器材,使用者可以随时观测自己的身体情况。

3.2 文化表达在渤海路景观“微更新”中的应用

潍坊古称潍县,是 风筝文化、潍坊剪纸文化等的发源地,在景观中表达城市文化也是景观优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渤海路两侧景观中,通过特色铺装、文化景墙、指示牌、公交站宣传栏等,发掘和再现潍坊市的历史文脉。

同时,在渤海路的景观更新建设中,合理利用了具有场地记忆的节点。渤海路与福寿东街的交叉口处有一棵百年古树,植于明末,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在改造时,重点对该树木所在区域展开规划设计,将其作为交叉口东南角交通环岛的一部分,同时加上景观灯和艺术底座,使其看上去不至于突兀,而且又能有效地避免夜间对视线的遮挡。改造后的“百年槐树”成为潍坊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3 生态设计在渤海路景观“微更新”中的应用

在满足道路绿化最基本的遮阴、降噪等功能的基础上,还要注重道路景观的生态性与体验性相结合,道路景观所延伸的距离较长,提高景观的体验性可以使游人在游览时不至于感到乏味。道路绿地作为城市整体绿化用地的一部分,在景观优化设计中,要考虑到景观优化改造对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作用,采用海绵城市等建设措施,改善城市环境问题,提高景观抗逆性。

为解决渤海路汛期出现洪涝灾害的问题,在改造设计道路两侧景观时设有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蓄洪沟等绿地设施,使雨水能够及时有效地排出,避免积水泛滥,缓解城市洪涝灾害。

4 结语

城市道路两侧空间是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对潍坊市渤海路两侧景观的调查研究,對比分析改造前后道路两侧空间的景观风貌,总结出潍坊市渤海路两侧空间主要从“丰富植物景观”“提升景观功能”“人性化设计”“城市文化表达”“生态设计”五个方面展开景观更新。改造后的渤海路景观从整体观感和使用者感受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成为潍坊市高新区内一条重要的景观道路,发挥着展示潍坊市城市风貌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潍坊市渤海路两侧景观的调研可知,将“微更新”理念应用到城市道路两侧空间景观改造中可以有效改善城市道路景观品质、发扬城市文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城市道路景观提供了新的建设思路。同时在笔者看来,城市道路两侧景观的“微更新”重点在于从微观层面出发,将“微更新”的理念贯彻于前期分析、设计施工及后期养护管理中,以生态性原则为主,提升场地功能,展示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芳.“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景观设计研究[J].绿色科技,2021(6):72-80.

[2] 邓士文.基于“都市针灸”理论的社区微更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3] 张建宇.城市微更新理论指导下的城市路口空间景观提升对策[J].中外建筑,2020(11):158-161.

[4] 向慧婷,钱东洋.城市交通道路景观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21(16):124-136.

[5] 凌晨.城市道路空间景观提升设计研究[J].绿化建设,2021(5):191-192.

作者简介:孙宝良(1998—),男,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赵菁菁(1997—),女,河北辛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刘同(1996—),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李晓艳(1981—),女,山东临邑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