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穿刺术在腹部外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2-05-25周思维
周思维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科,辽宁 大连 116033)
在医院普外科疾病中,腹部外伤十分常见,通常是由外界暴力作用于腹部所致,如工伤、交通事故与利器损伤等,可引起持续性腹痛、腹膜刺激征与恶心呕吐等症状,若情况严重,可导致大出血或者休克等问题,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使我国腹部外伤的发病率显著提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2]。为此,医院有必要加强对腹部外伤病患进行早期对症治疗的力度。既往一般采取开腹手术来对腹部外伤病患进行干预,虽能有效抑制疾病的进展,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恢复慢,且预后差。本研究旨在分析腹腔穿刺术用于腹部外伤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接诊的腹部外伤病患5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女性11例,男性14例;年龄在20~67岁,平均(42.53±4.69)岁;体质量40~83 kg,平均(55.86±5.73)kg;发病时间10~30 min,平均(16.21±2.58)min;交通事故伤16例、挤压伤4例、锐器刺伤3例、打击伤7例。对照组女性12例,男性13例;年龄20~68岁,平均(42.98±4.52)岁;体质量40~84 kg,平均(56.13±5.82)kg;发病时间10~31 min,平均(16.47±2.93)min;交通事故伤17例、挤压伤3例、锐器刺伤4例、打击伤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明确诊断,无手术禁忌证;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精神正常,无药敏史。排除标准[3]:精神病者;严重全身性感染者;恶性肿瘤者;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凝血机制障碍者;无手术指征者;过敏体质者;中途退出研究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临床资料缺失者。
1.2 方法 研究组采取腹腔镜穿刺术治疗,指导患者取侧卧位,予以局部麻醉处理。于患者耻骨和脐部联合线中点利用针尖完成穿刺操作,待穿刺至腹膜后一定位置后,将针芯规范化拔出。利用刺针将多侧孔吸管自腹部规范化插入,同时用吸管抽吸,若液体不能被抽出,需立即调整针头的方向,然后继续抽吸。若液体能够被抽出,需仔细观察,明确受伤的器官,对于十二指肠或者胃损伤者,穿刺后抽出的液体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酶。对于穿刺液为阳性者,需警惕内脏受损。待探查到受伤器官后,需根据伤情,予以针对性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严格按照传统开腹手术的操作流程与要求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1.3 评价指标 ①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②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总分10分,评分越高,疼痛感越强烈。③统计两组并发症(肠粘连及出血等)发生例数,记录死亡情况。④选择简明健康状况量表(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两组出入院时生活质量,内容涉及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总体健康与生理功能等,总分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⑤患者出院当天,调查其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死亡患者由家属填写调查表)。选择本院自制《疗效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采取百分制。分级标准:不满意≤74分,一般75~90分,满意≥91分。满意度=(一般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⑥疗效判定[4]。按照下述标准评估两组疗效。无效:持续性腹痛与腹膜刺激征等症状未缓解,体征不稳定;好转:持续性腹痛与腹膜刺激征等症状明显缓解,体征基本稳定;显效:持续性腹痛与腹膜刺激征等症状消失,体征较为稳定。总有效率=(好转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90.24±19.36)min,对照组为(110.58±21.6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154,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7.62±2.57)d,对照组为(25.34±3.0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614,P<0.05)。
2.2 疼痛程度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3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5 病死率 研究组死亡0例,对照组2例,占8.0%。研究组病死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32,P<0.05)。
2.6 生活质量 两组入院时SF-36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时SF-36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SF-36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SF-36评分比较(分,)
2.7 满意度 研究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临床上,腹部外伤十分常见,属于腹部急症之一,通常是由锐器刺伤、高处坠落与交通事故等因素所致,可引起脏器受损的情况。若不积极干预,将会导致失血性休克与脏器功能衰竭等情况,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在腹部损伤中,腹部外伤所占的比例为0.4%~1.8%[5]。在发生腹部损伤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与持续性腹痛等症状。若腹壁伤口较大,可能会出现内脏脱出的情况,一般以肠管脱出最为常见[6]。近年来,建筑与交通等行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意外创伤事故频频发生,进而导致腹部损伤的患病率显著升高,需引起临床的重视。腹部外伤具有病死率高、伤情复杂与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所以,医院有必要加强对本病患者进行早期对症治疗的力度。手术是腹部外伤比较重要的一种干预方式,但不同的治疗术式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都存在差异。
开腹手术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治疗术式,通过对腹部外伤病患施以开腹手术治疗,能够减轻其痛苦,抑制病情进展,降低病死风险。但该手术具有诸多的缺点,如术后恢复慢、手术创伤大等,且患者在术后较易出现肠粘连与出血等并发症,进而对其病情的恢复造成影响,使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治疗费用增加[7]。腹腔穿刺术在我国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广泛,是一种诊断性的操作,能够以各脏器损伤所引起的不同腹腔积液作为基础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待穿刺成功后对腹腔积液进行抽取,有助于迅速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腹腔脏器损伤,如此一来,便能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指导,从而有助于提高其手术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8]。另外,腹腔穿刺术具有并发症少、预后好、创伤小与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能够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接受度。通过对腹部外伤病患采取腹腔穿刺术辅助治疗,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且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颇高[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VAS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病死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入院时SF-36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时的SF-36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腹腔穿刺术后,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住院时间显著缩短,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疼痛感显著减轻,且极少出现肠粘连等并发症,疗效满意度较高。
综上,于腹部外伤中应用腹腔穿刺术,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提升疗效,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感,提升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