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三物黄芩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临床观察

2022-05-25王治宇梁学琳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胆酸黄芩B超

王治宇 梁学琳

玉环市中医院 浙江 玉环 317600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以胆汁淤积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由于起病较隐匿,非专科医师对该病了解有限,若治疗失当,则极易发展为肝硬化或肝衰竭。熊去氧胆酸(UDCA)是唯一被国际医学界推荐用于治疗PBC的药物[1],治疗手段仍显单一,且约20%~40%的患者对UDCA应答欠佳[2],临床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笔者以加味三物黄芩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PBC患者共4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2016年3月至2020年10月我院肝病科住院和门诊患者共86例,符合2015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等制定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标准[1],均为女性,年龄在36~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岁。有乏力、纳差、黄疸、皮肤瘙痒等临床表现,肝功能和血脂异常。上述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为熊去氧胆酸胶囊(德国Losan Pharma GmbH)15mg/kg/日,分3次口服,并予对症治疗(包括休息,低脂饮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加味三物黄芩汤(黄芩、黄精、赤芍、茵陈各15g,苦参、生地各30g,柴胡12g),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1.3 观察项目:治疗期间每周检测1次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转肽酶(γ-GT)、血清胆红素(T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半个月检查1次B超(肝胆脾)。

1.4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生化指标恢复正常,B超回声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AST、ALT、γ-GT、血脂下降至治疗前的2/3,B超检查提示肝回声增粗减轻;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3]。

1.5 统计学方法:肝功能(ALT、AST、γ-GT、TB)、血脂(TC、TG)、血流动力学数据用±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统计用χ2检验。

2 观察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脂变化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脂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脂变化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3对照组n=43 TG(mmol/L)3.80±1.72 1.2±0.43*#3.74±0.53 2.5±0.46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ALT(U/L)141.54±57.47 31.35±12.14*△140.47±56.51 58.65±13.54*AST(U/L)121.38±48.62 30.42±11.54*#117.34±50.54 60.24±9.41*γ-GT(U/L)321.57±45.32 71.65±15.92*#319.15±45.41 108.55±12.5*TB(μmol/L)95.21±5.51 22.61±3.80*#94.94±5.45 43.29±3.76*TC(mmol/L)7.95±1.46 4.2±0.92*#7.94±1.61 4.85±1.03*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瘙痒、黄疸、乏力、纳减)变化比较:见表2。

2.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3 讨论

以往认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特别是PBC在我国较少见,近年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检测水平的提高,总体检出率日渐上升,2010年广州学者报道,在健康体检人群中PBC的患病率为49.2/10万,其中40岁以上女性的患病率为155.8/10万[4],并不低于国外文献报道的患病率1.91/10万~40.2/10万[5]。治疗方面,除了UDCA外,有相当多的文献报道了法尼酯X受体激动剂(如奥贝胆酸)、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激动剂(贝特类)、生物制剂等对UDCA应答不佳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6-9],但在安全性、远期疗效方面均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

根据病程和临床症状,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胁痛”“黄疸”“虚劳”“积聚”等病的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对PBC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临床上常分型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等证型[10-11]。我们认为,PBC患者因肝脾肾三脏功能长期失调,湿热外邪内侵,于体内郁久化热,正如《温热经纬》所言“少阳生气,生于肝胆,流行三焦,名相火也”,从而导致阴虚燥热,湿滞血瘀,故见皮肤瘙痒、黄疸、乏力、纳差等不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云“苦烦者,主之以三物黄芩汤,为阴虚血热,内伤之证立法也”。加味三物黄芩汤中,黄芩清湿热、血热和虚热,一药三用为君,重用苦参清热燥湿、生地养阴凉血共为臣药,佐以黄精补益脾肾,茵陈清湿热退黄,赤芍清血热除瘀,柴胡舒调肝胆为使。诸药合用,使营阴内生,燥热自除,郁结得去,肝有所养。现代药理显示黄芩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黄芩苷,其具有显著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护肝利胆等药理作用[12],苦参中的多糖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13],其活性成分苦参碱可以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亢进的体液免疫功能,重建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14]。生地对免疫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参与维护机体的稳定[15]。茵陈中的香豆素类成分以及黄酮类成分具有保肝、缓解炎症引起的肝脏损伤的作用[16]。

因条件限制,目前未开展肝穿刺活检,无法进行病理学比较。B超因主观性较大,虽有数据记录,但未进行数据对比。值得肯定的是,UDCA治疗PBC疗效明确,但联用加味三物黄芩汤后,能明显提升PBC患者对UDCA的应答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特别是对临床症状的改善,疗效显著。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胆酸黄芩B超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胰酶片中胆酸和牛磺猪去氧胆酸的含量
黄芩的高产栽培技术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黄芩使用有讲究
写字的尴尬
黄芩苷脉冲片的制备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血清甘胆酸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对肝脏损伤的诊断价值
痰热清注射液中熊胆氧化成分的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