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2022-05-25杨辉夏凌云苑婧婷张永强
杨辉,夏凌云,苑婧婷,张永强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一、引言
2020年6月15日,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全国高教处长会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中指出:抗击疫情以来,各地各高校组织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技术的答卷。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让高校教师或主动或被动地接触了线上教学及线上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线上课程的优势[1],也引发了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应利用这场“学习革命”来推动教学的“质量革命”: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应从单声道转变为双声道;教学过程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施行完全的线上学习,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混合式教学则得到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高度认可,因为它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和网络资源灵活自由安排授课方式[2],学生可以按照时间节点灵活安排线上学习,并在线下课堂讲授中听取教师对于重点知识的讲授,这样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时间的分配,师生角色发生改变,明确了学生在教学生动中的主体地位[3]。可以说,依托慕课资源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一场革命[4]。为此,国家层面倡导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创新,教育部也鼓励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5]。疫情防控两年多来,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在国内高校开展已成为常态。但是混合式课程开展成效怎样,课程实施、课程建设以及课程内容设计如何,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1年开展了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建设工作,课程思政建设在学校课程建设中逐渐成为共识。但是,如何在紧凑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完成课程的教学又能高质量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两者同向同行,是当下高等学校课程设计应注重的方面。混合式教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存在的时间冲突,正因为其自身的灵活性和时间自由度,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把握整体知识,线下重点提出疑问,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但是,课程思政教育如何更好融入课程设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仍有待深入探索。
二、文献回顾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相关概念和理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与单纯的线下授课或线上学习有所不同的是,该方式较为合理地把传统线下课程与新型互联网线上课堂相结合,结合了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网络环境,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灵活性有所增强,不再只禁锢于传统的教学场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其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好的体现;教师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学生机械式记忆和教师填鸭式灌输,而是学生借助教师或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进行。建构主义主张围绕关键概念建构知识体系,对学生学习初期进行引导,进行探究式学习以及师生、同学间的合作式学习[6]。维果斯基提出的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一个系统,由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即学生个体或小组、学习活动的客体即教学目标、学习活动的共同体即老师或同伴组成。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或为引导,或为参与,不断影响学习的主体[7]。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对整体知识进行把握,教师以线下教学的方式,围绕重点知识概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课程进行深入学习,以小组学习方式,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解决疑难。基于此,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活动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混合式教学的合理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并应强调学习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相关研究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前提,是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普及。慕课具有大规模、开放性、自主性、个性化等优势,但也存在学习者完成率不高、缺乏师生互动、不适用于实践教学环节等短板,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则是保留线上课程优势并克服其不足的可行的教学改革模式[8]。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深度融合形成的混合式课程,使课堂教学从知识的师生间传递功能向注重课堂学习成效、课堂交互性和学习的灵活性转变。教师也从教育资源提供者角色向学生学习引导者、支持者角色转变[9]。
既然混合式教学将成为高校教学模式的新常态,其教学模式设计与教学效果评估应成为混合式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已有学者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具体设计和实施方面展开研究,刘徽(2020)以Rasch模型分析了混合式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的设计难点,并提出设计者应具有逆向思维,教学设计要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并在教与学之间搭建支架[10]。马晓雷(2021)提出应从知识点目标体系、学习资源体系、教学活动体系、监控评测体系四个维度构建混合式教学生态[11]。邢晓旭(2021)将传统实验教学法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进行了教学效果的比较,提出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成绩均有提高,95%的学生表现为满意或较为满意,混合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12]。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受益度是重要的评估指标,孟亚茹(2021)对于学生受益度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线上资源与课堂资源、对线上学习规则的遵守与对课堂学习规则的遵守,以及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等因素对学生的整体受益度均产生正向影响,同时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衔接性也是学生受益度的重要影响因素[1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一定挑战,包括在课程建设和运行,教师实际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等方面。潘秋静等(2020)提出应根据大学的类型不同,混合式教学的课程建设应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线上和线下的主次应有所侧重;教师注重调整自己角色、协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科学融合传统课堂与新型课堂[14]。Boelens等(2017)在其研究中,明确了混合式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其中包括了混合式教学如何去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如何更好地营造学习氛围[15]。郑静(2018)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出教师围绕为学生创造全新的学习体验,要开展改变型混合式教学,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16]。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课程思政理念起,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教学中逐步落地推行。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00后”大学生已经习惯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应与混合式教学改革同步推进相互促进[17]。孔翔(2021)以人文地理学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目标设立、课程组织方式、课程评价体系优化方面,探索了以混合式教学改革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能路径[18]。蒙岚(2020)以访谈形式,从学生角度探讨了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实施形式,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19]。
以上混合式教学的理论、课程建设与评价、课程思政推进等研究为本研究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但上述实证研究一般仅针对某一门课程,缺少对某一类混合式课程建设的共性研究。本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已建成并上线运行的工商管理类四门混合式课程为研究对象,就课程建设、课程运行、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推进提供参考。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现状
课题团队目前有四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运行,课程设计以“专业+实践+课程思政”为主线,以实际课程问题为节点,理论教学主要以线上方式进行,实践操作主要以线下方式开展,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以及思政元素。其中,“农产品市场营销”于2018年春季学期上线运行,目前已完整运行7轮,截至2021年7月,共有来自12所高校的4750人完成学习,实现互动6767次,该课程已于2020年10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组织行为学”(在线课程名称为“组织行为与自我提升”)于2019年春季学期上线运行,目前已完整运行5轮,截至2021年7月,共有来自76所高校的1.83万人完成学习,实现互动8.9万次,该课程已于2019年9月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社会经济调查”(在线课程名称为“社会经济调查方法与实务”)于2020年春季学期上线运行,目前已完整运行3轮,截至2021年7月,共有来自10所院校的1409人完成学习,实现互动6402次。“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于2021年春季学期上线运行,目前已完整运行1轮,截至2021年7月,共有来自2所高校的276人完成学习,实现互动290次。上述四门课程中,除“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外,其他三门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同步上线运行,详见表1。
表1 东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类在线课程运行情况汇总
(二)研究设计
课题组首先随机从前述四门课程当中每一门抽取3位学生代表进行访谈,从中提取出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结合混合式课程建设与运行的实际,设计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运行的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及所修课程名称;第二部分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运行效果评价情况,包括课程线上资源打造、见面课设计与组织、课程运行支持与服务、课程互动平台利用、期末考核等;第三部分是课程思政融入情况反馈,问卷题项共计26个。
(三)数据收集与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问卷于2021年7月1日至7月30日使用问卷星平台,在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过上述四门课程的学生当中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195份。问卷数据均以SPSS20.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被调查者中,男生38人(占被调查者19.5%),女生157人(占被调查者80.5%)。学习“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生为22人(占被调查者11.3%),学习“组织行为学”课程学生为97人(占被调查者44.6%),学习“社会经济调查”课程学生为32人(占被调查者16.4%),学习“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54人(占被调查者27.3%)。
四、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运行效果评价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效果评价
1.课程线上资源打造
课程线上资源打造情况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分别就视频制作精良程度、知识体系搭建情况、视频知识点集中情况进行调查,数据以SPSS20.0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及因子分析(结果详见表2)。
由表2可知,课程线上资源打造分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27,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学生对于四门课程的线上资源制作精良程度、知识体系构建完整程度及视频知识点集中程度均大于5级量表中4.25的临界值,具有非常高的满意度[20]。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分量表对于课程线上资源打造满意度具有75.703%的解释力。总体上,学生对于混合式课程的线上资源部分评价较高。
表2 课程线上资源打造情况
2.见面课设计与组织
见面课设计与组织分量表共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就学生对见面课主题感兴趣程度、见面课上与教师互动意愿、见面课课堂组织形式偏好、见面课次数设置进行提问,结果详见表3。
表3 见面课设计与组织
见面课专题感兴趣程度及与见面课与老师互动意愿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形式,两个题项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21,内部一致性程度可以接受;两个题项的均值分别为4.43和4.03,表明学生对于见面课设置的专题具有非常高的兴趣,在见面课上与老师互动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关于见面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多选题,从结果可知学生比较偏好于分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的组织形式,随机提问形式占比最低。
见面课次数设置方面,四门混合式课程均设置为4次。在该题项选择上,47.18%的学生认为4次比较合理,35.9%的学生认为2次比较合理,仅有4.1%的学生认为设置为8次比较合理。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运行效果评价
1.课程运行支持与服务
智慧树平台为防止学生刷课,鼓励学生规律学习,要求新课程的学习时长在每天30分钟左右,并把规律学习情况记入平时成绩当中。为此,课程团队每一学期均会以学习群的形式,在开学之初提示规律学习的要求,在学期里不定时提示学生注意学习进度,在学期末提示期末复习及考试注意事项,智慧树平台也会不定时发布上述相关信息。通过表4可知,90%以上的学生均注意到了主讲教师及课程平台发布的相关学习信息提示。
表4 课程运行支持与服务
四门混合式课程的打造均参考了学科领域内的诸多经典教材,但学生在访谈中普遍反映复习过程没有“抓手”,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96.4%的学生表示需要课程的配套PPT,68.7%的学生表示需要课程的配套教材,关于配套教材的形式,需要纸质版与电子版教材的学生各占一半左右。
2.课程互动平台利用情况
混合式课程建有课程互动平台,教师可以在互动平台上发布问题由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发布问题由教师回答或在同学之间形成讨论,可以说搭建课程互动平台是实现知识由单向传递向双向传递转变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平台的作用,课程平台将学生发帖或回帖数量纳入考核当中。为了活跃互动平台气氛,引导学生学习,每门课程的每一章都有若干问题以教师发帖的形式在平台发布。从表5的统计结果可知,对于教师发帖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偏好程度依次为联系生活实际相(占比71.3%)、紧扣课程内容(占比69.2%)、具有启发性(占比57.4%)、实用性(占比48.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59.5%的学生选择先浏览互动平台,寻找可供参考的答案,没有合适的答案时会在互动平台发帖提问。也有33.3%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在互动平台上发帖提问过,13.9%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复制过他人的发帖内容。在回复提问方面,有43.6%的学生表示从未在互动平台上回复过他人问题,18.5%的学生表示有过复制他人发帖行为。
表5 课程互动平台利用情况
以上发帖、回帖数据统计表明,仅有52.8%的被调查者在互动平台上发表过原创的问题帖,仅有37.9%的被调查者进行过原创性回帖。互动平台在知识与信息的双向传递上,还有需要改进的空间。
3.期末考核情况
四门混合式课程的总成绩均由平时成绩(学习进度+学习习惯+学习互动)、章节测试、见面课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四部分组成,章节测试和期末考试均为单选、多选、判断等客观题。
课题组随机调取了东北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19级31名学生2021年春季学期组织行为学的期末总成绩,发现达到优秀甚至满分的学生比例非常高(占全班总人数的80.6%),期末总成绩的区分度很低,这种成绩分布形态在其它两门混合式课程上也同样存在,而这种成绩分布形态在线下课闭卷考试当中并不普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3.6%的学生认为期末考试难度适中,合计81%的学生在30~50分钟内即可完成随机抽取的60道期末线上考试。合计65.6%的学生认为,可以在期末考试当中增加一些主观性试题,以提高总成绩的区分度(详见表6)。
表6 期末考核情况
五、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情况
在教育部“四个回归”的倡导下,思政内容向专业课程的渗透应是专业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组广泛地从中国近现代史、时事热点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常工作生活等领域中提取丰富的思政案例,在打造四门混合式课程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这些案例融入到课程录制与见面课讲解当中。上述四类思政案例偏好程度排序结果表明,学生比较喜欢的案例类型依次是时事热点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常工作生活相关问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故事(详见图1)。在主观题“请你回忆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案例”的全部有效回复中,华为公司的企业文化(组织行为学)案例得到了最高的回复量,这一案例是与华为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紧密联系的,说明了学生对于思政案例类型的偏好倾向。
图1 思政案例类型偏好程度排序得分
六、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提高运行质量的建议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的建议
1.注重线上资源质量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课程建设者必须注重线上资源的打造。首先,课程上线运行后会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推广,课程视频建设的精良程度与所在高校的品牌声誉直接相关,因此参与课程录制教师的语言、造型等要与所讲授课程及自身的职业相符合。其次,在智慧树平台及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修习本门课程的社会人员是不能参与见面课的,因此课程视频本身要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三,课程视频知识点集中度要适当,并体现在视频PPT上,以引起学习者的关注,便于抓住重点进行复习。
2.通过见面课设计突出本门课程的风格
见面课有着线上学习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线上学习虽然灵活方便,但见面课上与教师的实时互动会让学生感觉更为“真实”。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模拟、头脑风暴等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三,课程视频因时长等因素限制,某些知识点无法深入展开讲述,课堂教学可以实现知识点的深入探讨。第四,课程视频录制上线后,很长一段时间不会进行调整,见面课可以实现对课程内容及案例的及时更新。最为重要的是,课程视频录制过程中,教师大多使用规范的语言,表情及动作幅度不大,加之同类课程所讲授内容大致相同,因此很难突出自身课程的特色。而见面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视频录制的限制,通过专题的择选、内容的组织、与学生互动等体现出本门课程与其他同类课程的不同,形成本门课程的独特风格。
(二)提高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运行质量的建议
1.多措并举对课程学习进行监督与支持
大学生的学习过程监控是保障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21]。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离不开课程主讲教师的监督与支持。为体现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应将学习习惯、学习进度、规律学习等作为考核对象计入总成绩,这些对于初次接触在线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需要在学习群及课程平台上做出明确提示,引导学生进入科学的学习状态中。课程平台应提供课程进度督促功能,主讲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督促学生,并且应具有督促次数限制,超过一定次数,学生将失去学习进度成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课程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一般都不会严格地按照某一本教材进行讲解,而参考教材及资料的多来源客观上需要为学生提供教学PPT,以帮助学生掌握主要知识点。编撰混合式课程的配套教材和试题库将是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
2.改进互动平台机制以促进信息与知识的双向沟通
课程互动平台的设置是为了便于知识的双向沟通,但是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一平台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诸多问题。调查结果表明,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进行过原创性发帖,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进行过原创性回帖。这些学生有的为了得到互动得分复制他人发帖或回帖,有的干脆放弃得分保持沉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先需要主讲教师多在互动平台上发布一些紧扣学习内容、与工作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互动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主讲教师也要多关注学生的原创性发帖或回帖,给予点赞或文字回复,让学生感到被关注和认可,引导学生正确互动;第三,对于复制他人发帖或回复的学生,给予警告提示,情节严重的可以进行禁言处理。
3.改进课程评价机制以提高成绩的区分度
混合式课程的期末在线考试相当于线下的开卷考试,但成绩区分度却低于线下开卷考试。其主要原因在于评价方式单一,考试时间较长,考题以客观性试题为主,试题难度不大,并且不排除有学生“替考”的可能。为了提高成绩的区分度,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首先,设置多元化评价体系,除平时成绩、见面课成绩、章节测试、期末考试外,增加平时作业、小组作业等多样化考核形式[22],增设一定量的主观性试题;其次,定期扩充、更新试题库,降低学生抽到试题的重复率。第三,缩短期末考试时长。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期末考试完成时间是30~50分钟,把学生考试时间统一设置在某一天的某一时段内,可以提高学生的紧迫感和重视度,降低“替考”的机率。
(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建议
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挖掘思政元素并向课程中渗透,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同向同行应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课程思政导向可以是修身立德、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敬畏生命等,这些思想意识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向大学生传递,促使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引领合而为一,素质提升与能力锻造并举,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元素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时事热点问题,诸多名著、典籍、历史故事中蕴含的哲学、管理学知识等,都可以提炼为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关注时事,在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广泛挖掘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案例库,并随着课程建设与运行推进不断地打磨、更新,将使一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更加具有温度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