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不同中频物理治疗仪在肺部微创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22-05-25陈莹周伟凌李润黄丹霞梁美认郭文巍陈洁雅李秀花阮亮石海霞

现代临床护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治疗仪电极程度

陈莹,周伟凌,李润,黄丹霞,梁美认,郭文巍,陈洁雅,李秀花,阮亮,石海霞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居恶性肿瘤首位[1]。在我国肺癌发病率在男性居第1 位,在女性居第2 位,肺癌死亡率为45.87/10 万,死亡共计63.1万例[2]。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髙,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低剂量螺旋CT 被用于越来越多的高危人群肺癌筛查,肺小结节发现概率也随之增加[3]。单孔胸腔镜肺部小结节切除术能最大限度实现肺部小结节的诊断并达到早期根治微小肺癌的治疗效果[4]。但手术的有创操作、术中的被动体位,仍然会对患者的肩部肌肉及关节造成损伤,从而引起疼痛的发生和舒适感的降低。而疼痛、肢体活动功能以及活动能力的降低是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的重要因素[5-6]。因此,减轻患者术后相关部位疼痛可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中频治疗是治疗疼痛和其他疾病的一种物理疗法,该疗法已被证实对术后康复和疼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改善作用[7-8]。但是传统的中频物理治疗仪体积较大,电极连线多,需要专人操作机器且移动受限,不仅给患者术后的治疗带来了较大困扰,而且增加护理人员物品准备时间,增加护理人力。本研究设计一种便携式中频物理治疗仪(ZL 2019 2 1013909.5)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两种物理治疗仪对疼痛缓解和护理人力成本尚缺乏对比。因此,本研究比较两种不同物理治疗仪在缓解患者疼痛和护理人力成本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临床操作提供更多的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住院行无管单孔胸腔镜手术的100 例肺部小结节患者。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诊断为肺部小结节[9],并在本院行无管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②年龄18 周岁及以上;③知晓自身病情并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②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者精神心理疾病;③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前期调查结果,VATS 术后患者中度疼痛的发生率约为35%,经物理治疗的患者中度疼痛的发生率约为10%,采用PASS 软件计算,其中α 取0.05,β 取0.1,最少需要84 例,同时考虑10%的失访率,最终确定样本为92例,每组各46 例。按照入院先后次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实施中观察组有3 例由于病情变化转科而脱落,实际纳入47 例;对照组有2 例由于个人原因退出,2 人由于病情变化转科而脱落,实际纳入4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纳入患者均被告知参与本研究的相关潜在风险,并在进入试验之前获得了患者的书面知情同意。参与者可以在研究期间的任何时间提出撤回同意。本研究方案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编号:20190418。

表1 患者一般资料两组间的比较 (n/%,±S)

表1 患者一般资料两组间的比较 (n/%,±S)

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对照组(n=46)t/χ2P项目观察组(n=47)年龄(岁)性别47.91±8.62 49.22±9.71-0.6580.512女男20(42.55)27(57.45)20(43.48)26(56.52)0.001 0.974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婚姻情况未婚已婚麻醉类型自主呼吸麻醉静脉麻醉及全麻手术时间(min)VAS 得分[10]4(8.51)14(29.79)29(61.70)4(8.70)11(23.91)31(67.39)0.5260.769 2(4.26)45(95.74)5(10.87)41(89.13)1.537 0.215 36(76.60)11(23.40)67.3±20.4 3.73±1.31 35(76.09)11(23.91)70.0±20.1 3.62±1.42 0.273 0.873 0.515 0.802-0.654 0.252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采用图片健康教育方式,向患者讲解手术方式及术后康复的内容及注意事项;提供气球或者呼吸功能训练器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术前4~6h 禁食。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胃肠道症状时给予少量温开水,尽早过渡到普食;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给予半卧位,术后4~6h 患者无禁忌症即给予坐起,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及下床活动。采用VAS[10]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采用三阶梯止痛疗法,即当患者疼痛程度轻度时,给予非阿片类制剂;疼痛持续或加重,用外周性镇痛药及弱阿片类药物;疼痛加剧或持续不缓解,则用强阿片类止痛剂治疗[11],控制疼痛评分控制在2 分以下,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保证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两组患者在常规疼痛管理基础上,观察组应用本研究团队设计的便携式中频治疗仪(型号SMV-MFE-W02型)进行康复理疗,对照组应用传统中频治疗仪(型号YK-2000B)进行康复理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观察组

1.2.1.1 便携式中频物理治疗仪的设计 便携式中频物理治疗仪包括治疗贴、中频电流发生器、中频治疗系统终端APP 和操作面板。便携式中频治疗仪示意图见图1。①治疗贴采用柔软的聚酯薄膜作为材料,内部为柔性电路构成的网状电路,底部为包含治疗药物的水凝胶,背部为连接中频电流发生器的电极接口。②中频电流发生器包含充电池、信号发生器、放大器、中频电信号物理调节键和无线信息接收器。充电池选用锂电池,信号发生器可产生频率范围为1KHz~100KHz 的电流波形,通过调节键进行调节可以获得患者需求的频率,无线信息接收器可以接收相关治疗命令和反馈治疗情况。③操作面板简单,同时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APP 选择适合的治疗模式,方便患者自行操作。④治疗系统终端APP 包括云端服务器和医生终端,在医生终端操作可以输入的指令来控制中频电流发生器的治疗模式,云端服务器用于接收并存储反馈的历史使用数据。

图1 便携式中频治疗仪结构图

1.2.1.2 使用方法 ①向患者解释治疗仪用法;②操作者洗手;③长按治疗仪面板上的电源键开机,然后在(患者手机上)打开手机便携式治疗仪APP,并将手机蓝牙开启,使治疗仪和便携式治疗仪手机APP 通过蓝牙连接,此时可通过手机APP 上的按键对治疗仪进行调节;④使用酒精棉片清洁皮肤,以贴片大小为宜,注意避开皮损、伤口等地方,治疗贴两片贴在治疗区域,一贴放术侧T4-T6 棘突旁;另一贴放术侧T4-T6 腋后伤口附近,确保完整接触,防止使用过程中松开或者翘起;⑤治疗结束后,取下电极片,并将治疗仪和电极片妥善放置,询问患者的感受及疼痛程度。每天2 次,20 min/次,从术后4~6h开始实施直至患者出院结束。

1.2.2 对照组 传统中频治疗仪包括治疗仪主机正面及背面、电极片导线和电极片,治疗仪结构图见图2。使用方法:①向患者解释治疗仪用法;②操作者洗手;③将4 个电极片和主机导线分别连接,然后将4个电极片分别贴于治疗部位,确保完整接触,防止使用过程中松开或者翘起,连接时注意区分对应通道:B 型(A1、A2、B1、B2),A1 和A2 通道对应一个治疗部位,B1 和B2 通道对应一个治疗部位;④按治疗仪后侧的电源键开机,调节输出强度,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勿自行操作治疗仪,勿撕扯电极片;⑤治疗结束后,仪器自动切断电流,取下电极片,将治疗仪和电极片妥善放置,询问患者感受及疼痛程度。每天2次,20min/次,从患者术后4~6h 开始实施直至出院。

图2 传统中频治疗仪示意图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 在术后当天(干预前)及术后第3 天(干预后),由责任护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0]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方法:将一条粗直线,等分成10 份,左端为“无痛”,右端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依据自身感受的疼痛程度对直线进行标记为0~10 分,其中无痛为0 分;轻微疼痛,可忍受为1~3 分;中度疼痛,可忍受为4~6 分;剧痛为7~10 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

1.3.2 物品准备时间 由责任护士对两组患者治疗仪操作准备时间进行测量。治疗仪操作准备过程包括解释、洗手、机器准备、连接电极线及操作方法的介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4.0 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组内比较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组内比较见表2。从表2可见,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组内比较(分,±S)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组内比较(分,±S)

组别n观察组47时间干预前干预后t P对照组46干预前干预后t P疼痛得分3.73±1.31 1.44±0.72 6.393<0.001 3.62±1.42 1.78±0.86 6.251<0.001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及疼痛程度的组间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及疼痛程度的组间比较见表3。从表3可见,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及疼痛程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

表3 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及疼痛程度的组间比较(分,±S;n)

表3 干预后两组患者疼痛得分及疼痛程度的组间比较(分,±S;n)

疼痛程度组别n疼痛得分无痛轻微中度观察组47对照组46 t/Z P 1.44±1.32 1.78±0.86-1.464 0.147 6 5 41 40 0.249 0.844 0 1

2.3 两种治疗仪操作物品准备时间比较

便携式治疗仪操作物品准备时间(27.86±0.17)min,传统中频治疗仪操作物品准备时间(31.26±0.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12,P=0.025)。

3 讨论

3.1 两种中频物理治疗仪在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中的效果分析

手术切口以及术中胸腔镜镜头和器械对局部组织的刺激压迫是造成患者术后发生疼痛的主要原因,虽然单孔胸腔镜造成的损伤相对较小,但其致痛因素依旧存在,故而患者在术后较长时间内仍会遭受疼痛的困扰[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后当天的疼痛得分为3 分与李彩伟等[13]和张展飞等[14]的研究结果相似。患者因为术后疼痛而不敢咳嗽、排痰,容易引起呼吸道分泌物的潴留、通气功能的下降,严重者可造成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减轻术后疼痛可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5-16],通过进行局部电刺激的物理治疗方法可有效促进伤口的恢复和减少疼痛的不良影响。目前,采用传统的中频物理治疗仪体积较大且移动受限,便携性较差。为此,本研究设计一种便携式中频物理治疗仪(ZL 2019 2 1013909.5),并将两种中频物理治疗仪应用于临床实践,比较两种不同的物理治疗仪在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疼痛得分及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果说明,应用便携式中频物理治疗仪与传统的中频物理治疗仪对行管单孔胸腔镜术后患者进行治疗,均可缓解肺部小结节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究其原因如下,中频治疗通过进行局部电刺激,一方面可以增强局部组织的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从而改善微循环和稀释疼痛因子[15];另一方面,中频治疗仪所产生的电流可以兴奋局部神经粗纤维和抑制细小疼痛传导神经,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16]。同时,中频刺激还能促进吗啡样物质的分泌和转移注意力,以提升个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和疼痛阈值[17],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此外,这种治疗方式可以通过对手术所牵涉的靶神经及肌肉进行局部电刺激,起到兴奋肌肉组织、舒缓肌肉紧张的作用,从而有效促进伤口的恢复和降低疼痛的程度[15-16]。

3.2 使用便携式中频物理治疗仪可节约操作准备时间

传统中频治疗仪体积庞大、电极连线多,且移动受限,不仅给患者术后的治疗带来了较大困扰,而且增加护理人员物品准备时间,增加护理人力。本团队结合无线电信号传播技术研制了一种便携式中频治疗仪,其具有如下优点,①外观小巧,优化电路后的设备重量较轻且便于充电和携带;②中频治疗仪与电极贴片通过扣子连接的方式形成一体,能有效避免电极线牵拉;③操作面板简单,同时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APP 选择适合的治疗模式,方便患者自行操作,缩短了护理人员在机器准备、连接电极线及操作方法介绍的时间。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仪操作准备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12,P=0.025)。

4 结论

综上,便携式中频治疗仪与传统中频物理治疗仪的临床治疗效果相似,能缓解肺部小结节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但使用便携式中频治疗仪可节约操作准备时间,从而降低护理人力成本。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住院干预和观察期限相对较短,纳入的样本量相对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后续将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及更长时间的干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该疗法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治疗仪电极程度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碳酸氢钠改性Ag/AgCl海洋电场电极的研制及其性能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日语程度的类型与程度副词的对应关系
巧妙解决燃料电池电极式书写问题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原电池电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