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探讨时
2022-05-25霍承涛
霍承涛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摄影已成潮流。手机不仅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也可以转换为生产、工作的工具。本文基于新媒体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从新闻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对智能手机摄影应用的两个角度,对智能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手机摄影;新闻传播;传媒价值
当今的智能手机,大都拥有轻便、高像素摄影、快速拍照、社交软件功能强大等特点,这些都为手机拍照、摄影,乃至新闻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提升。
手机摄影为什么可用于新闻传播
手机的如下特性,为手机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提供了前提和先决条件。
随身携带。由于智能手机的特性,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并且几乎都是机不离身,这样就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进入任何现场特别是突发现场时,手机可随时使用,加之手机摄影、摄像功能的强化和录音质量的提升,使之成为新闻现场拍摄、录音的最佳辅助甚至替代工具,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事件的时效性。
快速拍摄相比传统摄影工具,如单反、运动相机等,手机更加便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快速拍摄。不但可以一键拍摄,还有连拍功能,十秒钟就能拍出几百张实时照片,且手机可以随时切换前后摄像头,几乎360度无死角拍摄。在手机未解锁的情况下,使用者也可以快速右划进入照相机界面,省去了传统镊影机的开机准备时间。同时手机摄影在切换焦距方面比传统摄影工具更加智能和便携。
两者相比较,传统镊影机的镜头是有焦距限制的,如果需要更远的焦距,那么只能更换镜头,这无疑拖延了拍摄时机。而手机摄影就不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只需要手指轻轻一拉即可放大、缩小。
高质拍摄。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不仅手机像素在不断改善提高,甚至超越了一些专业相机,还开发出了连拍、闪光、延时、动态、夜景等各种模式,还能调整曝光、焦距,辅以饱和度、亮度、滤镜等许多工具。例如景深的优化方便拍摄者能通过AI科技更好地突出主体;快门的优化使得在拍镊高速移动的目标时,手机AI科技也能更快地自动选择到目标并精确拍摄。而且手机APP上商家更是开发出了数不胜数的摄影软件,为高质拍摄和照片的进一步优化处理提供了便捷,从而逐渐能满足新闻传播的需要。
迅速传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智能手机中的各类社交软件上发布新闻,传播简讯,降低了导出照片、传输照片的时间,增加了传输速度,这使得手机可以实现新闻的迅速传播。在新闻传播的速度上,可以说手机比任何一种传统工具都要迅速且广泛。
大众普及率高。在人人都拥有手机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任何人的拍摄都可能被传播得很远,每一个人的发声都可能被放大,新闻热点随时都可以被记录、被拍摄,人人都可能进入镜头成为新闻对象,社会监督环境大大加强。同时,好人好事、爱心善举也随时被记录、传播,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良性发展。
上述特性,一方面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提升,新闻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为新闻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桃战,新闻行业本身也被置于以手机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之下,加之新闻行业特别是自媒体行业从业者的门槛降低,加入者甚众,对新闻行业必将形成冲击,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
手机摄形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
虽然手机的质量在飞速提升,但毋庸讳言,较之传统的摄影工具,手机在最影方面仍然存在着像素不高、拍摄手法不专业、一些特殊镜头不能处理、角度不精准等问题。但瑕不掩瑜,因为手机摄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其在新闻中的应用场景和应用价值都在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
手机的便捷性、低成本,是其最大的使用价值。手机因其小巧、便携,越来越成为一些媒体记者朋友的辅助、配套工作工具,它让摄影记者在采访或者新闻记录的过程中,可以不用背着镊像机、支架、收音器、话筒等等一些不便行动的专业设备,进一步简化新闻消息获取的过程和难易程度。
智能手机价格已经相当平民化,少则几百元,多也不过上万元,比起专业设备有相当大的成本优势,对于那些预算有限的新闻机构而言,可以以较低的投入,覆盖更广泛的新闻现场,并且在第一时间抓取新闻线索,引起公众的注意,保持热度。对于新闻价值较高的事件,前期可以本着“距离近、速度快、成本低”的原则,让手机摄影抢占先机,然后再让专业设备从容进入现场,进而为公众提供更高画质、音质的后续报道,从而保持了广泛覆盖和高质量重点报道的有机平衡。
特别是一些突发事件,要求新闻人员火速赶到现场,这时如果再返回工作场地调取专业新闻设备,往往会贻误时机。另外,在一些艰苦、逼仄的环境下,传统的专业摄影摄像工具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这时手机摄影的作用就尤其显现。
例如,当新闻记者需要进行一些负面事件报道时,手机摄影的作用就更为显著。曾有新闻记者以“准客户”的身份,深入到违法排污的企业进行观摩,在生产车间利用手机摄影摄像,取得了第一手证据。如果手持专业摄影机,则会暴露身份,不仅有可能打草惊蛇,甚至有可能危及新闻记者的人身安全。
其低成本性还表现在,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一名现场报道的记者必须搭配一名摄影师,必须双方配合才能完成新闻報道工作,而且还存在着双方磨合度、适应度、默契度的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报道质量。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一名报道人员借助自拍杆之类的工具,完全可以实现独立报道,完成从采访到镊影的全过程,大大节约了沟通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手机“随手拍”分享自己的现状和感受,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为手机摄影的新闻化传播提供了推广的土壤。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即时通信工具和短视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人们利用手机“随手拍”并随时分享,在社交平台传递情感、分享心情、表达诉求,与他人互动,展现自我、寻求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常态。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人体器官”的一部分,成为人们观看、记录、表达、传播的重要工具,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扩大了新闻的报道角度,有可能给予新闻工作者以启发和借鉴。由于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熏陶和影响,新闻工作者有可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横式,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使得观察角度固定化、片面化、呆板化,使镜头千篇一律,了无新意。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普通人未经过专业的新闻培训固然是其短板,但也可能有着异于“常规”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拍镊视角。通过普通人的手机镊影,可以形成补充、启发甚至是彻底打开新闻工作者的视野和思路。
例如,新闻当事人自己可以“第一人称”报道,使受众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另外,非专业摄影报道人员,有可能和新闻当事人有相近的关系,甚至有可能就是当事人的亲友,这有助于缩短彼此的心灵距离,从而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使报道更具有深度,给予听众或观众以代入感、参与感。
再如,某些地区发生了抢劫或者交通事故等,现场居民可以用手机记录下犯罪现场和相关信总,帮助新闻工作者和警方在社交媒体上将图片和视频资料传潘,警示附近居民。
扩大了新闻工作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每一个人的视线范围有限,时间、精力有限,新闻灵敏度不同,很可能使得一些新闻事件从眼皮底下划过而错失报道,这时就需要我们新闻记者,有意识地形成自已的“信息链”,不仅可补充自己的“信息源”,而且对一些难辨真假的新闻信息,可通过“线人”提供的初步手机摄影图片,进行信息甄别和筛选,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新闻工作者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手机的便利性,在突发事件中紧急快速地进行新闻记录,因为手机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的广泛覆盖,移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紧密联系,使得手机在新闻传播上几乎零障碍。
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危险性、快速性、社会性。它之所以称为“突发”,是因为其突然发生,毫无防备,来不及预备应对,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立刻做出反应,将事件清晰明了、快速地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及相关工作人员。如果采用传统新闻传播方式,需要专业镊影记者火速前往现场进行拍镊,这样就造成严重的耽误,有可能错失新闻时效性,或失去最佳的拍镊时机。
手机镊影的应用在于,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当新闻工作者无法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时,在场群众却可以用自己的手机,从各方面、多角度地拍摄现场的真实情况,留下真实宝贵的新闻资料。在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获取信息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手机的社交媒体特性,传送给新闻媒体编辑工作者,以做到突发新闻事件的及时传播。
手机镊影隐含的信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有可能具有额外的新闻价值。当我们用手机拍摄完一张照片,相机会生成一个如PEG格式的电子文件保存起来,这个PEG图片不仅保存了拍镊的画面,还保存很多其他的一些信息,比如手机型号、闪光灯、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感光度及GPS坐标等,这些信息也就是“EXIF”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对新闻机构后期处理照片具有参考价值,其中的一些信息如GPS坐标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为新闻报道增添新的细节,使之更为丰满。
手机摄形在新闻传播中的不足
由于受手机技术参数、摄影人技术水平、个人素质、社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手机摄影也有明显的不足和劣势。
一是摄影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特别是群众投蒿的镊影,存在着拍摄手法不专业、清晰度不够、拍摄角度不精推等问题,特别是对画面质量要求较高的时政新闻、体育新闻等,大多数手机镊影还无法胜任。
另外,在極端条件下,手机镊影很推完美呈现画面内容。如在夜间拍摄需要闪光灯时,手机相机无法最好地呈现画面内容,因为手机的闪光灯大多都是LED灯,这和相机的高压氙气灯相比在亮度方面差距很大。另外在遇到特殊场景,如大光比、逆光时,手机相机是无法将亮部和暗部都兼顾的,必然会报失一部分的细节信息,从而影响画面内容。
二是真实性受到置疑。手机的技术配置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会逐步得到解决。但有一个与技术无关的问题,却需高度关注。手机P图,因其操作简便,已渐成潮流,甚至到了“不P图不能活”的状态。这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工作难度,其还需要具有鉴别照片真伪的能力。
三是无人把关,或把关难度较大。专业的媒体机构会有层层把关、审核机制,但大众摄影因未受过专业的摄影训练,又不具备专业的新闻报道素质,在表达方式和倾向性方面不好把控,容易造成信息的偏颇或失真,误导他人,甚至有可能有违道德或法律,造成网络暴力。
四是侵犯隐私权。因手机拍摄的便捷性,使得它在拍摄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不会引起被拍摄对象的关注,导致被拍摄人隐私权受损,对其工作和生活造成干扰,甚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五是容易引发冲突事件。拍摄者和被拍摄者极易因侵犯隐私等问题发生冲突,甚至有可鹘造成恶性事件。
手机摄影对未来的影响及对策
手机相机降低了记录影像的门槛,使得手机相机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但手机相机不可能取代专业镊影。未来不同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现象会更加深入,两者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将会进一步推动新闻报道事业的发展。
随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参与度的提升,未来可能会形成专业媒体从业人员和普通大众一起参与新闻媒体的现象,这将打破过往由上至下的线性传衢模式,使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这不仅会打破主流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为传统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普通公民得以更好地发声,有助于形成新的社会关系。
为此,应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提升新闻编辑,特别是自媒体人的“把关人”意识,树立“谁发表,谁负责”的责任意识,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虚假新闻、造假图片的发生。
提升手机摄影者的煤介素养,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不仅可扩大自己的新闻“信息源”,而且可扩大自已的“资料库”。为此,专业媒体无论是从自身机构、平台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是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出发,都有必要进行新闻专业镊影的技能培训,提高大众的手机新闻摄影能力。
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的新闻自律氛围。为此,有必要和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让上虚假新闻没有生存的土壤,只有这样,手机新闻摄影的认可度、接受度、信任度才会获得提升。
加大惩戒力度,建立健全法制。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行业行为,均受当事人道德素质水平的制约和影响,不同个体的认知差异可能相差悬殊,这就需要相关的制度子以规范。当某些行为触犯人们的认知底线,干扰甚至损害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的时候,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予以惩戒,政府和法律工作者对此类现象应予以重视,提前研究,尽早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以便推动行业的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手机摄影的未来具有无限可能,所以手机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是巨大的,可节省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大信息渠道,扩展报道思路,但亟需规范。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