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久的绿色园林梦

2022-05-25

西藏文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园林

张 琦

子嫣,本名张琦(又名张逸君),古城咸阳人。中国作协会员,西藏自治区作协会员,《西藏民俗志》副主编,《西藏文学》编辑。2004年起,先后在多种文学期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以及文艺评论等作品百余万字。正式出版发行有文化散文集《万世供养》《桑烟有径》;诗歌集《素心待月》;报告文学集《岁月的彩虹》和长篇报告文学《山村巨变》。其中《山村巨变》获得中国作协“深入生活”重点项目。《桑烟有径》和《岁月的彩虹》分别获得西藏自治区重点文艺作品扶持项目。

1

理想主义的种子,在家乡大地萌芽。

“树木是人类在自然界中最好也最重要的朋友吧?再豪华气派的建筑,如果没有树木做伴,就像衣服没有领子一样残缺不全。”边久如是说。“我的感受是这样的哦。”他再补充一句。

“栽不活不要钱。”边久园林的庄严承诺。

边久何许人也?西藏山南边久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的掌门人 。

形貌清癯,面色褚黑,目光明锐,行为灵敏,精神矍铄,衣装朴素,为人平易,神态淡定,一位在西藏山南一小山村土生土长的藏族人。年过花甲,却不输青年人的干练;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超前的思想意识和敏锐的感知与决断力,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前瞻性;他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其利众助人的思想觉悟却鲜明又一贯。这样一位看起来极平凡的普通人,却在扎囊县各个阶层皆享有深度好口碑,这是个体老板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西藏山南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滨江而居,享受汤汤江水温润滋养的同时,自然还得承担冬季枯水期裸露出的大片沙砾滩涂的防范治理,承受殷勤的风借势而起的肆意作为。

高原上的季风频繁而强劲,尤其在冬春季节,风总是特别勤奋,卷裹着河滩上的沙尘四处游逛,一边肆意飞舞,一边随性抛撒,不管沙子愿不愿意,风只管从江南吹到江北,由西边裹挟到东边,山坡、沟渠、路沿、灌木丛等,一天无数次殷勤地给沙尘搬家,或者就将之悬浮于空中,制造一片灰蒙蒙的朦胧气象,偶或调皮地去拍打行人的脸,以及去弥漫行驶的车窗。任性而逍遥的风,似乎需借了沙子的真实可触来为自己的缥缈无影赋形,提醒万物它的存在。有这般好事而张扬的风的作为,雅鲁藏布江沿岸的贡嘎县、扎囊县等地常常是灰蒙蒙一片。从拉萨去往山南,每每穿过幽深的嘎拉山隧道,驶过雅鲁藏布江特大桥,向东望去,空气中总有明显的清浊界线。因而,植树造林、筑堤、防治沙尘,便始终是山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难以回避的使命和任务,这个使命代代传承,伴随着发展历程中的不同历史  时期。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尤其是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经济大发展的浪潮中,临江的堤岸沙滩上,新栽的树木不断成长着、壮大着,一片片人造林年年延伸着、扩展着,成了如今一眼望不到边的沿江林带。每年春季,山南地区林业局早早就开始布局例行的植树造林活动,从周边村镇招募农牧民群众组成植树队伍,由林业局的技术工带领着民工按计划进行植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植树造林的队伍里总有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的青年农民边久。

而更早的时候,在家乡放牧的边久,就在牧场所在山上成功栽种了他人生的第一批树苗,时年十七岁。这个看似无意识的自发行为,却仿佛为他的人生播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或者说,他将内心里的理想种子,成功播种在了高原大地上,让它在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直到一天天具象成树、成林,仿佛他呵护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2

自觉在家乡高山上栽树的第一人。

简单的出发点,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浪漫与美好。

西藏民主改革那一年,边久出生于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罗堆村的生产方式是农业为主、辅以畜牧业。边久家里有兄弟姊妹六个,父母亲的负担自然很重,一家人日子过得清苦而拮据,勉强吃饱肚子之外,不敢有任何其它奢望。自幼机灵聪敏的边久小学毕业后,就放弃了继续求学,开始帮家里从事生产劳动,想为父母亲减轻点负担,也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相比于种植稼穑等繁琐劳动,少年边久还是比较喜欢去山上放牧。从家里到牧场有两公里左右的路程,每天早晨,吃过糌粑喝过酥油茶,褡裢里再装上母亲为他准备的作为午餐的简单干粮和一壶水,边久和他的羊群就乘着朝阳快乐地出发了。天气晴好的时候,头顶上那湛蓝的天空,那自由自在飘浮的洁白云朵,眼前那起伏的山坡,脚下那延伸向远方的青青绿草,草丛中如星子般熠熠闪光的小花朵,耳边不时传来的亲切的“咩咩”声,时而夹杂三两声鸟唱虫鸣,少年的心里如同唱响着一曲交响乐般欢乐而满足,这份喜悦心情会伴随他一整天。

然而并非每天都有这样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牧羊人常常需要面对的还有恶劣的自然气候,或风雨交加,或烈日当头酷晒难耐,或冰雪霜寒等。惡劣气候之外,更让边久感到为难的是,当季节更替,山上草枯牧场贫瘠,羊儿们找不到草吃而饿得“咩咩”叫的时候。清瘦机灵的少年不会望洋兴叹,他要想办法让他的羊们吃饱肚子,于是便赶着羊群往更高的山上或更偏远的地方去搜寻。

这天,边久赶着羊群,不知不觉翻过山头来到远处的一个山坳里,顺着山坡往上走,山顶上见到一座叫白玛寺的小庙,寺庙旁边紧临着一处山泉,泉水很小,但天长日久的溢流,积聚成了时而淙淙有声时而若有若无的小溪,溪流两边的灌木丛明显要大于其他地方,连地上的枯草也要稠密许多,灌木的落叶在地上静静地卧了厚厚一层,羊们如获至宝,一个个低头欢快地咀嚼起来,偶尔抬头“咩”一声,声音里也充满着欢悦,仿佛在感谢小主人给它们提供的丰美食物。边久看着,如同自己吃到美食一般心满意足。此后,边久过段时间就和他的羊群来这里一次,伴随着四季更迭,见证了草木的荣枯生灭。

边久从这个场景发现,羊们喜欢吃落叶,他从此记住了。

年龄渐长,边久慢慢可以作为一个合格劳力了,春夏播种之季,便也常随村民们一起在田间劳作。高原上的太阳特别毒辣,密集的光线如锋利芒刺般直往人肌肤里钻,劳动间隙休息时,农人们围坐成一圈,说说笑笑地就着清茶,吃着糌粑、土豆等简单食物,任由烈日当头灼烤暴晒,而没有任何可遮挡之物,一些人头上戴着帽子,也早已被太阳光的力道穿透。看着父老乡亲们个个安之若素,有心的边久一边感慨农人们的吃苦耐劳品性,一边想着怎样改变这一状况。有一天他忽然想到,田间地头如果有一些树木该多好!

青年人的眼前仿佛呈现出一片美好情景,乡邻们平时可以在树下乘凉或避风雨,过林卡时在树下惬意地嬉戏娱乐,冬季草木枯竭时,树木的落叶还是牲畜们难得的美味,越想越觉得树木的千般好!而放眼四望,视界里却找不到一棵树木,他决定想办法种树!

种树得有水,边久不期然想到了山坳里白玛寺旁边的小溪流,心里面暗暗作好了打算。来年春天,当农人们开始播种青稞和土豆的时候,他从村里不多的几棵柳树上剪下来几个拇指般粗细的枝条,担心枝条的水分干掉,他一路小跑着快速把它们带到山上,沿着溪水边挖了小坑,小心翼翼地将五根树枝分别插进去填埋好,又用手掬了水给一个个树苗浇水,一趟又一趟,直到五个树坑周围透湿,干完这一切他已经满头大汗,被沾满泥土的手抹过,变成了花脸,但看着这些亲手栽种的树苗,他不自觉露出了欢欣笑容,心里的美好憧憬仿佛就在眼前。此后,这五棵小树苗就成了边久心头的最深牵挂,隔三岔五就过来看看,每次都要从近旁的溪水里舀水浇灌树苗,祈望它们能在“新家园”扎根生长,长成参天大树,用婆娑树冠为人们遮风挡雨,遮蔽阴凉。

在他的密切关注和精心照顾下,小树苗们挺过了适应期,身子渐渐由黄泛绿,由瘦弱而壮实,一段时间后,边久欣喜地发现,光秃秃的枝杆上次第萌生出一个个小芽苞,小树苗活了!他兴奋极了,禁不住手舞足蹈,尽享着一个人的狂欢。

这一年,边久刚刚十七岁。

3

梦想和树苗一起成长……

其时,山村青年并不知道,这种自发的举动意味着什么。务实的他也没有想过,自己有意无意栽种成功的五棵树苗,于他的人生将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但脚下的大地记录着这一创举,吹过原野的风也窥见了一个青年人那不安分的心灵和无畏求索行为掩映下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精神。

而具备这样精神品质的人,永远不会安于现状,尤其是在那种贫穷艰苦的日子,他一定会拼尽全力去改变。

幸运的是,恰在边久长大成人正当立志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接着进一步强调全党全国以经济建设为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快吹遍大江南北,也吹到了高原大地的角角落落,吹进了广大城乡民众的心坎里。藏族青年边久和他的乡村伙伴们,及时乘着这股强劲东风,开启了人生的艰苦创业之旅。

村里有人家盖房子,他总是积极前去帮忙,也常常到其他村子或建筑工地去打工,一边干着搬运石头、木材等小工的活计,一边用心观察石匠、木匠等的施工技术,虚心请教学习,慢慢地,有心的边久即掌握了民房建筑的所有工序,并且捎带着学会了驾驶技术。

几年后,他联合村里的石匠、木匠等几名年轻人,组成了一个小小建筑队,开始承揽民房建设,以及一切他们有能力干的零碎活。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风里雨里,勤劳不懈,刻苦打拼。如此,在三十岁的时候,边久不仅改变了自家的生活条件,也带动着改变了跟他一起干活的一帮工友的精神面貌,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持续改善着各自家庭的生活状况。

十来年下来,白手起家的边久已经积攒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一辆东风车和一些基础建筑设备。

上世纪90年代初,山南地区林业局加大了在雅鲁藏布江沿岸沙滩上植树造林的力度,周边地区的农牧民群众都加入了这项长远的浩大工程中,对于植树有着天然熱情的边久,曾经作为普通青年民工多次参加过植树活动,他此时因为资本和经验的积累,而有了新的  定位。

林业局需要在江畔上建6座护林房屋,有良好口碑的边久和他的建筑队顺利揽到了这个活路。他带领工友们发挥一贯的踏实认真作风,高质量地提前完成了房屋修建工程。接着,配套的打井任务也被敢想敢干的他承接了下来。他找来专业技术指导,备好相关机械,按照要求规范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次第打好了三口井。然后,林业局顺理成章地将修筑防洪堤坝的工程也交给了他的施工队。

边久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他们不做一次性买卖,而是要做长久打算。无论大小工程,边久和他的队友们都干得扎扎实实的,从来没有投机取巧现象。随着一项项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边久的施工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资本也在持续增长,同时,扎实稳健的作风,无形中成了一种有效的广告宣传,为他打造着鲜亮的名片,他的活路自然越来越多,发展道路也越走越宽,到90年代末的时候,曾经一穷二白的青年农民边久,已经成长为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个体    老板。

看起来一帆风顺的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其实是建立在他一贯秉持的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务实作风基础上的。而同时,边久深深地知道“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他在自己成长发展的征程上,始终没忘带动着身边一拨村邻兄弟们一起来打拼,共同发家致富。

在围绕江畔做的一系列阶段性工程之外,边久和他的施工队承包的更多的工程还是造林、治沙等林业生态项目。重要的是,他的双眼一直没有离开过对栽种树木的关注。

4

兜兜转转,初心难忘,应缘开启育苗事业。

逐渐富裕起来的边久多次去内地,或游玩赏景,或参观学习,或采购种苗和材料,每每见到内地那无比丰盛茂密的绿色草木汪洋,他都陶醉不已,而当他幸福地浸淫一段时间返回家乡时,他的心灵都会遭受一次强烈的打击!

当飞机抵达高原上空时,绿色海洋的波浪骤然消失,视野里代之以一片枯寂荒凉。待飞机在贡嘎机场降落,走出机场,步入沿江的公路,沿途只见江滩上沙尘肆虐,让熟悉的山川大地更显贫瘠萧瑟。尤其是冬春季节,江岸边品种单一的杨树柳树没了叶子的护卫,看起来是那么单薄孤寂。这情景,一回回戳痛了边久的心,让他止不住地难受,甚至倍感煎熬,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家乡也能花红柳绿、草长莺飞!多么希望家乡的大地上冬天里也能看到一些绿色    生命!

在开始创业的二十年里,来来往往间,边久总是不自觉地关注着所有关于树木的信息,似乎林木才是他命定的事业,他愿意为此而不懈努力、终生奋斗。

事实上,有意无意中,他拼搏创业的足迹也始终没有远离过植树造林这个范畴。至2002年,由边久和他的施工队承担完成的造林治沙面积已经将近一万亩,为各单位和部门庭院等实施建造绿化面积达一万五千平方米,苗木生产三十万余株。

人有大志愿,天是否会感应到?不久之后,专业植树造林的机会真的降临了。

世纪之交,随着绿化工程的推进,各地对苗木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市场需要,2001年,山南地区林业局拟在乃东县结巴乡开辟一个占地七十五亩的苗圃基地,为周边地区提供树苗。由谁来管理这个苗圃呢?林业局的工作人员理论知识丰富,但没有在三千五百米以上高原地带育苗和打造苗圃的实战经验,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主持大局,这项工作未开始就可能面临夭折。这时,林业局局长想到了打过多年交道的边久,知道他踏实敬业,对树木又有着超常的热情。局领导开会讨论后,决定聘请边久去全权负责技术总管。

边久欣然应允,不为报酬多少,只因潜意识里觉得,培育苗木才是自己心底里一直向往的真正事业,为此他不怕苦累,当即撸起袖子,扎扎实实地投入到苗圃基地建设,风里雨里兢兢业业地忙碌着。光阴不负,当年苗圃基地就育苗成功了,解决了周围的苗木需求,使苗圃基地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伴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环境保护、治沙造林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强,各基层单位对树苗的需求量疾速增长,市场出现更大的需求缺口亟待补充。鉴于此,地区林业局又酝酿了新的更大的计划,欲把相邻的一大片荒地开垦出来,建造新的苗圃。而先前那个苗圃基地已经运转良好,可以交给其他人管理了,于是边久又承揽了这项大工程。

他和队友们一头扎进一无所有的荒芜滩地上。这片滩地从前连草都很难长,更不要说树木了,但边久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根本没有考虑后路。整地、打机井、修水渠、建造护林房屋等,所有程序都是驾轻就熟的,一项项工作有序地推进着,边久每天起早贪黑,常常风餐露宿,不记得磨破了多少双鞋,手上受了多少回伤,日复一日的劳累,人愈来愈黑瘦,但也更精神了,几十个藏族汉子,日以继夜齐心协力地出力流汗,终于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将一片漫无边际的沙滩荒地,改造成了三百一十亩大的成熟的育苗良田。

看着一棵棵小树苗在经过他们用心改良的松软湿润的土地上落户扎根,之前的所有辛劳苦累都化解一空,留在边久心里的,只有满满的成就感,映在那风吹日晒而黑得发亮的脸庞上的,是欣慰的笑容,如同高原的阳光一般灿烂。

5

看梦想中的园林一步步具象化。

三百多亩的苗圃所培育的树苗,基本满足了辖区十二个县的苗木所需。紧接着,又有新的机遇,仿佛一只无形的手臂,把边久推往新的境界。

2004年的时候,山南地区林业局得到西藏自治区下拨造林资金六十万元,用于督促加强下辖各县乡的植树造林力度。地区林业局领导组成工作组,一边思考讨论这笔资金如何实现最大效益,一边亲赴下辖十二县实地考察。鉴于各县都想极力争取这笔资金,有人建议平均分配,给每个县分五万元,让他们各自去植树。而大多数领导不同意这一做法。他们凭借过往的经验判断,这样的分配法,基本上等于把这笔钱打了水漂,最终见不到什么成效的。

当一行人来到边久和他的施工队刚刚开发成功的一望无际的苗圃时,不觉眼前一亮。领导们重新开会商议,决定将这笔经费做个固定投资,致力一处,专款专用,才可望扎牢根基,收到切實的长远的效益,从而确保国家资金得到安全有效的利用。

林业局领导找到边久向他说明了情况,向来处事冷静的边久由初闻时的高兴渐变为沉思,虽说一直在植树造林,有过数次开荒育苗、打造苗圃基地的成功经验,但他隐隐意识到,这回性质完全不一样。

以前都是有人提供苗种,长成了有人负责销售,水源、资金等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人管理,他只管下苦力研究技术问题,精心把苗木育活长大就行,而这一次却是要从零开始,找地方、开垦、选种、育苗、栽种、管理、生产、销售等等,一切巨细事务将要由边久全权承担负责,这对他着实是个考验,他不能贸然接受,必须慎重考虑。

是日黄昏时分,边久来到他曾经洒下过无数汗水的雅鲁藏布江边贝乃日松山口附近的江边护林带,独自徜徉林间,看着茁壮成长的大小树木,树木们仿佛也无比亲切地望着他,他分明能感觉到枝叶们的欢欣雀跃,夕阳余晖为参差的枝丫叶片镀上了一层金色光晕,绿色生命是这般欣欣然的生机与宁静,置身其间,深深感到安宁又美好。在这里,他好像和一群和平又积极的生命体完成了一次阳光下的对话,似乎获得了无限能量。

头脑清醒理智的边久知道,地区林业局提供的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无论如何,他是不会轻易畏难退缩的。他天生不是个安于现状、贪图享受的人,更不愿意坐享其成,正是这种积极向上、勤勉进取的精神品质,成就了他的勇于创新和开拓,指引着他一步步走出了小山村,闯出了一片小天地,现今新的机遇来到面前,理当放手一搏,开辟出一个新世界。想到这里,边久眼前仿佛映现出一大片繁茂的丛林,一棵棵大树高可参天、华冠婆娑,一排排树苗茂密葳蕤、生机盎然,林下众人惬意喜悦,尽情享受着清凉美好。

怀揣这样的美好憧憬,边久正式答应林业局,承接这个项目,很快便着手开发建设新的苗圃基地。

有了启动资金和项目意向,开脚第一步当是找寻合适的地方。边久有意将这个项目落户于自己家乡所在之扎囊县扎其乡境内,不是因为私心,而是了解该地市场情况,悉知这里方圆没有苗圃,且江岸边闲置有大片荒滩地。一经交涉,扎囊县爽快答应,可以无偿使用这一百多亩荒地作为建造苗圃的基地。

苗圃工程一经启动,即须考虑水源问题。水之于生命的意义,久植树木的人最有深切体会。虽然该地紧临西藏的母亲河——雅鲁藏布江,那宽阔的江水却无法随时取来为人所用,正如十多年前,边久和他的施工队帮助在江边植树的地区林业局打了三眼水井一样,这个苗圃基地也需要通过打深井取地下水,以保障灌溉所需。打一口井需要三十多万元,那笔启动资金显然是不够的,于是经多方申请协调,从自治区水利厅争取到补助资金二十万元,用于解决苗圃的用水问题。

同步开始组织人马,一直跟在他身边创业的一帮队友作为基础,从最熟悉的罗堆村为中心,再向周边村子辐射,进行招工用工;一边选定位置请专业人员开始打井,一边安排工人开垦整理戈壁荒地,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时年四十五岁的边久,忙碌的间隙直起身来,站在炽热阳光下,放眼这片一眼可以望到头的光秃秃的荒漠沙地,土地的贫瘠荒芜让人心里发慌,沙滩地上布满沙砾碎石,不仅没有一棵树,连草都很稀少啊,思前想后,心里不禁生出重重疑虑,将这干旱贫瘠之地改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园林,谈何容易!似乎有点异想天开的感觉。

这天,听说林果站要迁址,所有树木都要挖掉拉走,边久忽然双眼放光,即刻赶过去,跟朋友要来两棵杨树,他要移栽在自己的苗圃里。有员工提醒道:现在是夏季,不是植树时节哦!边久不言语,只管顶着大太阳让人帮忙把树拉回来,亲自选址挖坑,小心翼翼地把两棵树分别栽在院门口东西两边,自己填土,自己浇水,忙完之后,早已汗流浃背,褐色皮肤泛着亮光,看起来黑里透红,似乎油脂都被晒出来了。

直起腰来,边久在心里郑重地告诉自己,如果这两棵树成活了,说明这个事情可以干,这个苗圃将来会发展得很好,若不如意,他可能还得重新斟酌考慮。然后他认真记住了这个日子:2004年7月26日。

这似乎是迷信?不是的。看他的后续行动便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心理战术,更多的或许是他对自我毅力和信念的检验。他需要信心来支撑自己做最后的决断。

从这两棵树落户之时起,边久就把它们当成了宝贝,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去看树,晚饭前一定先去看树。身边的人笑他早晚要给树木问安,其实不止如此,他在忙碌的间隙也常常去看望,每逢刮风下雨天气变化,第一时间便是去保护他的树,对树木绝对比照顾自家孩子还要精心。他一天吃三顿饭,对他的宝贝树却要看望四五回,给根部浇水,给树身洒水,无论工作多么劳累,这项内容绝不减少,从无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两棵树如商量好了一般,慢慢地树身双双泛绿了,继而萌芽、长叶,在边久的悉心照料下,仿佛呼应这殷切期盼,反季节移栽的两棵树居然奇迹般地成活了!

树木当真是有灵性的吧。这让边久信心陡增,对将要打造的园林热情高涨,他下定决心投入全副精力和所有资本,把这片寂寂荒漠变成绿色园林,以泽惠乡邻,回报社会对他的信赖和支持。

有了这份必胜的信心,怀着坚定的信念,承托起庄严的梦想,边久拿出了自己创业积攒的二十余万元,正式注册创建了扎囊县首个个体苗圃基地,这同时标志着,四十五岁的边久开启了个人的新一轮创业之旅。

第一年整理荒地,准备好水源,来年开春前一切就绪,翌年,即2005年的春季,边久园林正式开始大规模栽种育苗。

6

栽不活不要钱,是边久园林的品牌实力。

随着第一批苗木成功培育长大,顺利上市销售,边久的园林渐渐显现出一个合格的民营企业的模样。

经营好一个企业需要很多东西,而边久唯一可倚赖的资本,是有限的专业技术和对植树的天然热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不错,藉由热爱,人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天赋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初小学历的边久,能在短短十几年里把园林公司经营成功,并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热爱该当是主要因素之一。

当然,踏实、敬业、勤恳、善于钻研和思考等这些品格,是他为人处世的根基和资本。

从此后,总经理边久全心全意地沉浸在树木的世界里,在生产技术上,他身体力行,践行着悉心观察、随处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切实实践,带领着他的员工兄弟们披星戴月、不知疲倦地劳作;于经营管理上,遵循着“诚信为本、开拓创新、大胆尝试”的理念。步步稳扎稳打,环环认真负责,长期坚持不懈,边久园林公司在园林界迅速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得到持续成长和发展壮大,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接下来,他要履行企业发展的下一个目标,即打造自己的品牌。

“栽不活不要钱。”这是山南的绿化业内近几年流传的一句话。这话是边久总经理在当地园林界率先提出的口号。

如果放在内地石头都能发芽的温暖湿润的江南地带,或者土壤肥沃的关中平原地区,这个口号倒也算平常,但边久经理是针对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上的目标地所说,这就不能不彰显出一种豪迈和霸气!支撑它的,是充分的自信。而成就这份自信和胆魄,却要靠天长日久的摸索、钻研和经验积累。边久和他的园林公司,正是吃得百般辛苦,耗费千番心血,才有了这般扎实豪迈的底气与实力。

方法对了,路径明确,结果自然不会差。

边久园林的育苗量持续增长,在优良的品质保障下,市场销售势头良好,当年的赢利,除了员工工资和生产费用之外,继续作为投资,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如此,园林的苗圃面积一再得以扩展,到2008年的时候,苗圃又扩大了三百多亩。为了保障四百五十多亩园地的灌溉用水,是年,边久园林从营利中拿出资金又打了一眼井,一切都在良好运营中。

行事风格扎实稳健、独立自强的边久,在管理企业上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方法,并且效果良好。多年来,边久园林的滚动投资额累计已达数百万元,而公司如今的固定资产额已超过千万余元。更为难得的是,公司的资产运行状况始终良好。没有贷款,没有负债,也从不拖欠员工工资。

曾有某银行特意给边久园林做过资产评估,用行业发展规律核算,估算出其资产可达上亿元,主动要求给边久园林提供贷款服务,为公司的资金周转提供便利,但边久经理果断拒绝了。他不想让企业发展受制于银行,更因为,头脑始终清醒的他,自认为有把握让公司的资金运转保持良好状态。几十年的经营结果,证明他的认识是正确的。

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边久园林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横向延伸扩展,纵向开拓挖掘。一方面在培育种苗、种条上探索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加大产量,有条不紊地发展壮大着,如今边久园林绿化公司拥有各类苗木五十六个品种,圃存苗量达二百六十余万株,年均出圃四十余万株苗木,单项产值约二百多万元。

另一方面,应市场需求,带领公司员工拓展并延续着更多业务,比如对外承接园林绿化、工程造林、治沙工程以及房屋建筑等,这些围绕绿化造林为中心的延伸产业,为公司额外年平均增创利润达数百万元。他的决策是英明的。

7

由植树,到助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如今的边久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经济实力,抑或企业整体形象,尤其是社会影响等各个方面,均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边久总经理本人也完成了人生的大蜕变,由一个揣着一腔热血的懵懂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企业家,完成了由改变自我命运的自强不息的小我,到影响大众生活和生命的大我的根本转变。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他的企业,对一方乡土的影响的确是深且远的。具有利众情怀,有志于造福一方乡邻的企业家,他的成功,对社会带来的有形无形的积极作用,渗透在方方面面。

边久总经理不仅在家乡的大地上亲手打造出了一片绿洲,而且带动了一大批乡邻一起成长进步,其中许多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边久的园林事业的发展,切实改变了他们以及他们家庭的命运,乃至后代子女的人生轨迹也受到了深切的影响,实现了普遍的改变和提升。

鑒于边久为当地脱贫致富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在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相关领导的关注与推介下,2014年,边久获得了“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称号。这个国家级荣誉,是奖励,更是肯定,是边久扎扎实实做出来的,是实至名归,于边久经理而言,当之无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之初,正是边久长大成人,走出山村家门,去外面开始创业之时。从初始的打工修建民房、跟随林业局学习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作,到后来自揽工程,治沙造林或承建民房,尝试着成功创建了苗圃,以及创建自己的园林,边久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他不会闷着头一个人赚钱,而是始终影响和带动着一帮人。

先是团结罗堆村里年龄相仿的伙伴一起打工学习一起赚钱,待他的施工队业务扩大,便向村里其他人家招工,在他的业务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始终有意识地将用工机会留给村邻里家庭条件不好、生活困难的人家。整个八九十年代,边久组织带领他出生成长的罗堆村的十二户人家摆脱了贫困,并逐步实现了发家致富目标。而这些成绩,只是他无任何功利目的的自发行为的结果。

2015年,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经过各级政府层层把关,挨家挨户进行摸底识别,隐于各乡村里的贫困家庭全部登记在册,逐个建立详细档案,这些建档立卡贫困户,便是下一步的重点帮扶对象。2016年起,边久园林结对帮扶九户贫困户,公司给每户贫困户帮扶资金折合人民币一万元以上,给贫困户所在村委会也各帮扶一万多元,不仅如此,边久园林公司将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长期无偿地给结对帮扶的村庄使用。除了以上明确登记的九户人家,实际上,边久园林这些年共接纳了周边村落至少十八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对于这些家庭,边久基本都熟知各自的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紧急困难,帮助缺房的建房,帮有病的就医,帮求学的筹措学杂费,帮没有工作的参加培训学习技术,同时还明确规定,园林里所有用工岗位,必须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这样的精心帮扶下,一个个贫困户渐渐被扶起来、站直了,积极主动地配合国家的扶贫政策,借助边久园林的有力帮助,稳稳当当地脱了贫。还有许多农牧民群众,在边久园林打工两年后,就主动申请摘了贫困户的帽子。

园林企业的用工机会一般比较多。边久园林现在每年的长期工有七十人左右,长期工每人每天的工资是一百七十至二百六十元不等,一年下来,根据各自出勤情况,个人收入有五六万到八九万元之多,这是在他们农忙时节照管好家里的庄稼之余的收入;生产旺季的时候,园林里需要招募大批季节性短期工人,平均一天用工人数达二百七十多人,短期工的报酬是每人每天一百六十元。一般人单单干完旺季的几个月,平均也能拿到两三万元的报酬。这些数字意味着,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长期在边久园林务工,基本上就可以让这个家庭实现脱贫致富。即便从事短期临时工,如果踏踏实实干活,几个月下来,也能明显改善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生活水平。

而这几百号园林工人,都是周围各个村落的普通农民,包括扎囊县的四乡两镇下辖的十多个村庄,其中有残疾人、有退役军人、有因故致贫的深度贫困家庭成员、有不懂任何技术且不识字的文盲等等社会弱势群体,许多人都是除了种地,再无别的谋生技能。边久园林不仅接纳弱势人群,还努力地扶志助智,引导和激励员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一步步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

以上信息粗略一算即可知道,单从本土招工用工并支付高标准薪酬这一项,边久园林就直接为当地百姓播撒了多少福泽,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做出了多么显著的贡献!

8

君子达则兼济天下。

仅2020年,边久园林支付员工工资就达五百多万元,其中短工薪酬总计二百多万元,长期工共计三百多万元,这些钱是在年底11月末一次性发放的。

2020年11月27日那天,边久园林里热闹而喜庆,两张并列的办公桌上,扎成捆的人民币,一摞摞整整齐齐地堆着,小山似的,耀眼夺目。提前接到通知的员工们欢聚一堂,一个个欢天喜地地来领取自己一年的劳动成果。今天不用劳动,许多员工特意穿上了自己的节日盛装。厚厚一沓钱,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他们掂量着自己的血汗所得,一张张脸上洋溢着喜悦又自豪的笑容,那是心里踏实而安坦的自然外露,似乎都在说:劳动真好!

这一天,公司给大家准备了青稞酒、饮料和简单饮食,一些员工依个人所好从家里带来许多吃食。领完钱之后,员工们围坐一圈,开始饮酒歌舞过林卡,欢欢喜喜地度过一天,过节一般。

边久园林之所以这样延迟至年终集中发放工资,不是要营造什么气氛,而完全是为员工们考虑。

早在多年前,边久注意到,农牧民群众普遍没有存钱的意识,也没有合理的花钱计划。不管长期工还是临时短工,每领到工资,不是拿去吃喝游玩随性购物,就是喝酒打牌,拿到手的劳动报酬常常很快就转入别人口袋里了,到年底的时候,很少结余,一年年辛辛苦苦干下来,家里始终是老样子。为了帮助员工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让辛苦所得能成为改善生活的有效资本,边久想出了这个办法,即将员工一年的工资累积起来,到年末集中发放。平时谁家里若有特殊情况,可以临时从单位预支,其余的,都得等到年底才能拿到钱。

边久深知,几万块钱,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能办一些正事大事的。这个延期付薪的制度实施起来,也没有太大阻力,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个新制度,从根子上还是为大家的切实利益着想。另一方面,员工们打心眼里相信边久老板的为人。他们都知道,苗圃基地初创那些年,常会遇到资金周转紧张的情况,但边久从不拖欠员工工资,好几次都是他想办法向朋友借钱,优先给大家发工资的。

员工们心里非常清楚,边久始终和乡邻们心贴着心,工作制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非常人性化,人们在边久园林工作,既能保障长期稳定的活路和可靠的收入,农忙时节又能放心地去务弄庄稼的播种收割等,从而实现经济收入、粮食生产以及照顾家庭全面兼顾的理想目标。

9

成人者,自成。爱人者,人恒爱之。

边久总经理的所有经历和作为,从一开始就跟随边久创业的村民次仁都看在眼里,可以说,他是边久整个创业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颇有发言权。

次仁是罗堆村村民,出生于1966年,小边久六七岁,现在担任边久园林绿化公司的技术总监,日薪二百六十元,个人年均收入八万元左右,这个报酬标准,他已经享受了六七年。次仁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为遇到了边久这样的好乡邻领头人,人生没有走多少弯路。

“边总人特别好,一直都是锅里有什么,瓢里就有什么。”次仁说道。他亲眼看到,随着公司经营效益的提升,员工们的工资也年年持续增长。“如今我家的生活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水平,公司里还有许多人也是,这都是因为跟着边久一起干的结果。”

是的,这都是跟着优秀的领头人边久一起干的结果。而这显著成绩的实现,也是建立在双方数十年如一日相互信赖、不离不弃、陪伴到底这个基础上的。

次仁的家庭当年也属贫困之列,他勉强上到初中毕业就出来跟着边久打工,由于干活扎实认真,有眼力,又勤快,边久很喜欢他,把他当兄弟一样看待。他是知好歹的,从此紧紧跟随边久,既学技术技能,亦学为人处世。他那时就一再领略到边久过人的远见卓识和勇敢魄力。

大概是在1994年前后,次仁跟着边久的施工队建造民房,或在江边沙石地上植樹,当时除了边久开的一台手扶拖拉机外,再没有其它机械辅助,绝大部分活计都是靠人力双手完成的。边久作为老板,也每天和大家一起干同样的活。其时大多数人都不懂技术,又没有经验,边久既当师傅,手把手地教授指导,又不顾脏累地拼命干活,工友们看在眼里,都发自心底地敬服他。

那个时候整体经济水平低,一天到晚流血流汗地苦累辛劳,每天工资却只有六块钱,青年人有时候不免有些气馁。每当此时,边久总是坚定地鼓励他们道:“别灰心,这个工资是暂时的,好好用心学技术,工资肯定会越来越高,将来你可能一天赚一两百块钱不止。”听到最后这句“狂”语,次仁瞪圆了眼睛,继而哈哈大笑,心里暗想,牛皮要吹破天了!其时,他绝对不相信,觉得不可想象,只当天方夜谭一般笑一笑,重新振作精神接着干活。

许多时候,次仁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不想动了,回头却见边久还是一副兴致勃勃的劲头在埋头苦干。他不明白,身体比他还清瘦的边久,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干劲,从来不知道疲倦似的!他清楚的是,自己每看一眼边久的精神状态,都会受到莫名鼓舞,而重新有了动力。

后来的事实是,边久从来没有辜负他的信赖,不仅当初他以为的“天方夜谭”早已变成现实,边久给予他个人的扶植和帮助,更是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和想象。

2003年的时候,次仁家的房子年久破败不能住人,一年多时间是借住在别人家里的。2004年,边久经理听说后,派人拉上木材和沙石料,帮忙给他家修建了两间房屋;随着次仁的两个孩子长大,家里的房子明显不够住了,2007年,边久又免费提供工人和材料,无偿为他们家建造了质量上乘的一栋房屋;翌年,他的两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需要同时提供两份学费和生活费,对于只有一份经济收入的次仁来说,还是有点困难,他甚至和妻子商量,只让一个孩子继续上学,另一个孩子去打工赚钱。边久知道后,又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直到2011年和2012年,两个孩子相继毕业,并先后考上了国家公务员,次仁才得以偿还了边久帮助的钱。

此后,次仁全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彻底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如今已达小康水平。而次仁和他的家人都深深地记得,每一个关键时刻,若没有边久的鼎力帮助,一切都是不敢想象的。

事实上,边久对次仁一家的帮助,只是他的众多扶贫助困事迹之冰山一角。如果去询问常和他打交道的人,大概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件事例来。

罗堆村有一户贫苦人家,家里只有体弱多病的母亲努增带着她年幼的女儿一起生活,除了地里生产的粮食,她们家再没有别的经济来源,所住房屋破旧不堪。边久看到这个现象决定去帮助她们。2004年(一说是2006年),边久花费六万多块钱,让人备足建筑材料,在一个工程间隙,派施工人员去给母女俩修建了房屋,并且就势把房间里面装修好,才交给她们住。努增母女看着专为自家修建的崭新房屋,感激涕零,直呼,遇到了新时代的活菩萨!倍感温暖的她抖擞起精神开始努力劳动,家里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心情舒畅,她的身体也慢慢变好了。

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边久也始终强调,人一辈子就修建一两回房子,质量不能马虎,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房子最好一次建到位。回头想想,六万元钱,在2004年确是一笔不小的款项啊!2014年,他又无偿帮助惹瓦村贫困户赤列卓玛家建造了一栋二层楼房,一次就花费了十二万元;2018年,边久园林又免费为藏仲村困难户唯色家建造了一栋混凝土房屋,共花费二十多万元。

我们搜寻到的这几项记录可能只是挂一漏万,其他还有太多乡邻求上门来,以种种缘由,从边久这里获取一两万元或数千元的资助,以及求得一些免费的木材和沙石料等,类似于这样帮乡邻们建造房屋这一项,数十年积攒下来,所花费钱、财、物都是难以计数的。

扶贫助困之外,他对教育也不惜本錢来援助。自上世纪90年代起,边久就开始义务资助当地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数十年来持续不断,直到今天依然如故。周边村镇里有多少农家孩子得到过他的无私资助,没有人做过系统统计,只有随手想起来的个别例子,比如,充堆村索朗群宗的儿子晋美,塔巴林村白玛措杰的女儿,罗堆村唯色卓玛的儿子等等,至少赞助有十多个大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每有学生家长或村主任带着孩子求上门来,希望公司能赞助学费生活费,边久一般都不会打绊子。但他对接受助学的学生有个要求,要求学生“保证好好学习,感恩孝敬父母,将来要回报社会,否则就要退还学费”,这些话他一定会当面说给孩子们。二三十年下来,边久老板在助学上所花费资金应该也有数十万元。

边久认为,一个农家孩子若能如愿接受高等教育并顺利完成学业,改变的往往不仅是个人的命运,还可能影响和改变整个家庭的面貌。

接受资助的学生后来怎么样呢?在边久看来,孩子们都不错,一个个顺利完成学业并走上了工作岗位,成长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之材,他们都知道感恩,懂得尊敬师长,直到现在,许多孩子还常常来看望他。但他从来没有将这些帮扶事例记录在案的意识。他的想法很简单:乡亲们有困难,自己有能力帮就帮了,又不打算让谁偿还,当然没有必要记账。

除了说到他成功移栽的树木和新引进的树苗,边久会有欢欣神色之外,其它时间永远一副平平淡淡的样子,找不到丝毫居功自傲的痕迹,更没有成功人士贯有的志在必得的霸气和成竹在胸的傲气。

有如此多功德之人,何以会那般低调,那般平和,那般朴素,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平静淡定,似乎一个人本该如此作为,这种精神面貌就是他本来的样子。

10

美丽的白柏松。

2009年,长期给边久园林提供优质树种的西安人唐老板,邀请合作伙伴边久去古城游玩,赏过兵马俑,观览西安古城墙,边久由衷感慨这座城市历史的厚重,同时,他心底里对这些古老遗迹总是感觉到一丝莫名的亲切,也许与吐蕃时期文成公主带去雅砻河谷的大唐文化有关吧?作为一个出生成长于藏文化发祥地的西藏山南人,边久对这种文化气息有种天然的熟悉感。

是日,唐老板陪边久来到大慈恩寺下,观赏大雁塔下著名的音乐喷泉和大唐不夜城的旖旎绮丽风光。但见眼前车水马龙、人潮汹涌、霓虹闪烁、灯火辉煌,一派盛世景象。边久随口赞叹着,却并没有沉浸于繁华喧嚣中,走着走着,他的双眼似乎发现了新目标,心神被牵绊而不自觉放慢了脚步,原来他在观察大雁塔周围的景观树,这些树木清一色地华冠婆娑、健壮挺拔,让人由衷地欢喜,边久留心观察后发现有四五种树木长得都好看,可谓各具风姿,再三比较后,他的目光被一种枝叶繁茂苍翠的树木锁定了,不由得围绕这排树木看了再看,越看越好看,他的眼前瞬间出现一个幻境:这些树形饱满挺拔、苍翠茂盛的大树,傲然耸立在他的高原园林里!

他拽了拽朋友唐老板的胳膊,急切地问道:“这种树叫什么名字?能不能给我整几棵?不要多,五棵就行。我要把它们栽种在家乡的土地上。”“边总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啊!这是白柏松……”唐老板介绍完,即刻着手安排五棵白柏松种苗的预备和包装运输等事项,预期让树苗和边久同时抵达西藏山南的贡嘎机场。唐老板对边久是熟悉的,自他父亲老唐就开始和边久合作,后来父亲身体不好,改由唐老板全权打理生意,多年交道下来,他深知边久是个说一不二的人,向来都是言必行、行必果。因而,尽管理论上知道白柏松的耐寒耐旱习性不是很强,他已如实告知了边久,但他内心里相信,这个处事坚毅的藏族汉子想干的事,一定都能干成功。

就这样,五棵树苗带着供需双方完全一致的热切愿望和美好憧憬,迢遥几千里,翻山越岭,第一次降临在海拔三千六百多米的高原大地上。爱树如命的边久经理如获至宝,他亲自照料这几位来自远方的尊贵“客人”,期望它们在这片土地上落户扎根,成长为这里的“主人”。

熟知树木生长规律的边久,调动自己的丰富经验,一边精心侍弄这五棵初来乍到的苗木,一边仔细观察树苗的反应,树坑的深浅、土壤的松实、水与肥的比例、根部的干湿度,这些都是重要环节,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慢慢地,栽在高原大地上的树苗开始泛绿了,还阳了,挺起了腰身,这意味着白柏松种苗接纳了这片高寒缺氧的陌生土地,已经开始生根了。多么令人欣喜啊!

边久经理欣慰地舒了口气,但他心里清楚,尚不可大意,这些初生的树苗还须经历更严峻的考验,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关若不能安全度过,所做一切便前功尽弃了。

这里是高海拔地区,常年昼夜温差达十多度,而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气候环境将会迅速恶劣,大风、干旱、冰霜冷寒是常态,接下来的重要事项,是帮助树苗逐步适应气温的变化。想办法摸索着,试探着,密切观察着,覆膜、穿外套等等,想尽了办法,终于冬去春来,树木再次没有辜负养育者的一片痴情,眼见五棵白柏松依然挺立着苍翠身姿,标志着常绿苗木试种成功,是年便开始批量引进。

边久大概是本土企业里率先引进经济林木和珍贵绿化林木品种的吧?如今,即便冬季里步入边久的广阔园林区,依然可以看到一片苍翠绿色,大大小小的白柏松俨然一副主人的淡定从容样子。而2009年首次栽活的那五棵树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被有缘人购买移植而去,各个美化着一方大地。

有了这个成功的首例,边久对于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有了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接下来,他一边安排引导公司员工大力推广这种常绿树种,一边把注意力转向下一个新树种的研发——将一个个体园林的育苗说成研发,一点都不夸张。

事实上,边久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把园林里一座专门用于培育新种苗的温室大棚,搞成了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科学育苗实验室。

那大大小小的盆盆罐罐瓶瓶坛坛里,育培着多种子苗,每个种类又因用肥等因素不同而各分栽几处,每一株幼苗都有编号,相应地设有一项专门日记,详细记录着该株幼苗的育种时间,以及各自因为水、肥、温度等的不同而发生的细微变化。许多内地来的专家同行见识到这严谨的专业作风,都禁不住惊叹:边总居然搞出了专业实验室,搞起了科学研究!边久闻言只嘿嘿笑笑,并不多作解释。

其实边久不过是跟着感覺行事,在热爱的事物中自然而然地作为,别人看来的繁琐苦累,他却忘我地乐在其中,不惜出力流汗,不惜宵衣旰食,不惜起早贪黑。

这样的志气精神,必然会成事的。有心、勤劳、乐思、积极进取,边久凭借这种精神特质,脚踏实地地一步步把边久园林打造成了如今的规模。

11

我栽树,你乘凉,我就很开心。

打造一个成功的园林企业,培育出品种丰富的优质种苗,并不是边久经理的最终目的。把这些亲手栽培的优质树苗栽植于高原大地的角角落落,让层层叠叠的绿色丛林去美化高原上的山山水水,让茂密的绿浪去护河固沙、遮风挡雨,让冬天被枯寂萧瑟笼罩的高原大地也能有些许绿色点缀成希望,让家乡的所有父老乡亲都能享受到树木带来的荫蔽和清凉,这无比美好的宏大愿景,才是边久数十年如一日勤勉精进行动的原始动力,而这个梦境的种子,早在他十多岁时就亲自播种了下来。

如今,边久园林培育出的苗木,早已在雅鲁藏布江南岸茁壮成长,足迹遍布山南市的各个乡镇村落。在山南市历年来的大型绿化规划活动中,也从来没有少边久园林的一份力量。

园林先后承揽了拉萨贡嘎机场扩建后的周边绿化工程;2007年西藏的特大型工程“两桥一洞”(即拉萨市到贡嘎机场之间一千五百九十四米的跨拉萨河大桥和横跨雅鲁藏布的全长三千七百九十七米的特大型大桥,以及深度长达二千四百四十七米的嘎拉山隧道)顺利完工后,边久园林承担了该工程周围的园林绿化工作。当来来往往的车辆经过这座现代化的壮美的高级公路时,放眼所及,江河水岸与那重叠的山峦之间,不再是过去的荒芜枯寂,而耸立着一棵棵倔强的大树,如同一排排勇敢无畏的绿色士兵,无言地捍卫着江河大地的稳定性,坚定地承托着人间的张望。

2013年起建,2015年8月建成通车的扎囊特大桥,横跨雅鲁藏江,将扎囊县辖区的江南江北两部分连接贯通在一起。而随着雅鲁藏布江北岸连接贡嘎和泽当两地的泽贡高速公路于2017年12月建成通车,在扎囊大桥的北桥头处,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交岔枢纽地带,这里成为了扎囊县实现整体发展的重要地方。

扎囊县决意将桥头东西的沙滩打造成一派生态园林,为此,县委县政府于大桥修建的同时就开始绸缪酝酿,首先要动员本土相关企业参与到这场伟大建设中来,同步从全国生态建设企业里招商引资,共同开发,各获其利,共同发展。

边久园林响应号召,承接了重要地段的治沙造林工程,迅速行动起来,整地、改良土壤,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地土质情况,精选出适宜的树种苗木,本着栽种一棵成活一棵的指导思想,开始扎扎实实地建造这片生态园林。

2016年,拉林铁路规划线要从边久园林附近经过,园林需要让出一块土地,尤其是门口的树木得砍伐掉,而其中就有边久于2004年7月26日栽种的那两棵树,它们可是他的吉祥树、幸运树啊!边久无论如何都舍不得。有人当即想要买回去做家具。边久断然拒绝说:“你给十万块一棵我也不卖。”他要想办法给他的“吉祥树”另行择地安家。思来想去,他决定把最大的那棵移栽至正在建造的江边林地里。

这么大的树移植起来是有很大风险的。但边久不怕,一次次的成功,让他积累了丰富经验,给他以足够的信心,越来越显得成竹在胸。他让人把树冠的主枝全部锯掉,用塑料布包裹起来;树根则连同周围八十公分内的土壤一起整体挖出来,尽量不损伤根须……就这样,时隔十多年后,这棵参天大树再次移栽成功,由于根系保持完好,树木保存了蓬勃生命力,于第二年即萌发出了茁壮的枝条,很快长成了婆娑华冠。边久时常会开车过去看望他的幸运树,直至今日。

夏季的时候,新栽种的大片小树围拢着的这棵大树尤其枝繁叶茂,成了天然的遮阳伞,吸引了过路的农人或牧羊人连同羊群一起,围坐于树下惬意乘凉,而栽树人边久,每每看到这个情景,心里都美滋滋的,那是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一项项大工程胜利完成,成功的经验不断积累,自然让边久园林敢于信心十足地说出“栽不活不要钱”,在海拔三四千米这种不宜生命生长的恶劣自然环境下,与其说这一铿锵有力的话语是一种口号,毋宁说它更是一种庄严的承诺,在坚定和激励员工们的志愿和信心的同时,仿佛也为他的苗木产品注入了顽强的精神——强大地成活成长的力量——各类树苗仿佛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不断扩大着远行的半径,再三为这句话做着有力的诠释和见证。

12

浪卡子县绿了……

语言是有脚的,“栽不活不要钱”这句话,有一天就飞到了岗巴拉山西边的浪卡子县。

人们知道浪卡子县多数是因为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羊卓雍措。是的,风光旖旎的碧玉湖就在浪卡子县境内,湖水周围景色怡人、水草丰美,湖面海拔四千七百七十多米,围绕湖泊的高山草场地势自然更高。浪卡子县的平均海拔四千五百多米,在人们千百年的经验里,这样的海拔高度是无法生长树木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是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生态建设的时期,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的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意识——有人生活的地方就得有树。在浪卡子县四千多米的海拔高度种树,即使前无古人,也一定会有后来者拿出勇气和胆识来接受这一全新的挑战。

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前进,缘于有先行者敢于迎接未知事物的挑战,勇于尝试、乐于创新。对植树造林始终抱有炽热情怀的边久,正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他常说:“在南方植树很容易,在平原上栽树很正常,那是谁都能干的事情,栽种百亩千亩树林,不过就是数量的叠加,而能在前人断定不宜长树木的高原上种树,哪怕栽活一棵都有非凡的意义。”

浪卡子县的相关领导们也曾想过各种办法,先后请了多方专业人员,试栽了一回又一回,多年后,县城街道上只留下了几棵要死不活的瘦弱树苗,虽然没有完全枯死,但丝毫不见生长变化。为植树一再经受失望打击的浪卡子人,听说了边久园林“栽不活不要钱”的口号,便把目光投了过去,县领导集体开会商议后,向边久发出了诚挚邀请,他们想最后试一次。

时值2018年春3月。年届花甲的边久保持他的一贯作风,不让专车接送,不用专业司机,自己驾车翻越岗巴拉山,应邀来到了扎囊县的邻居浪卡子县城。但见县城楼宇林立,一幢幢簇新的建筑高高耸立着,他看着,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好像缺了什么重要东西,对,没有树!整个县城看起来干巴巴的,让人心里生出一种枯竭荒芜的感觉,他骤然意识到:原来,再好的建筑,如果没有树木这种生命体作陪衬,就像衣服没有领子般难受。树木当真是人类最好也是最重要的朋友!

与县林业局领导见面,了解清楚他们要下功夫植树造林的意图,边久答应先在此地试种两棵树,如果栽活了,双方再正式订合同,确定长远的绿化计划。

初步协议达成,作风务实的边久没有多耽搁,直接来到目标点,亲自动手栽种他带来的树苗,严格把握树坑大小深浅,仔细观察树坑底下的土质,精心拌施底肥、填土、浇水,保证树苗的根系不受一点委曲,小心地覆膜保温,等等,一系列繁琐工序和措施,六十岁的边久操作起来娴熟流畅,一气呵成,站在旁边围观的林业局工作人员由衷赞叹着。

直起身来,边久认真叮嘱环卫工人,千万莫把清扫的垃圾往树坑里填埋!时在三月底。

此后,边久对这两棵树苗魂牵梦萦,隔十来天便开车过来看一回,中途还打电话询问叮嘱相关人员。六月初,当边久又一次来看他的树苗时,惊喜地发现树苗发芽了,而且芽苞密集饱满,看起来生机无限。他立即喊人拿来工具,先用十字镐小心挖开表层的硬土层,然后戴上手套,用双手一点点去掉根部的泥土,发现根须发得密集而茁壮。又让人用同样方法挖开相邻一棵很久以前栽的半死不活的小树,这棵树的根须稀稀拉拉的,而且纤细柔弱。与边久新栽的树两相比较,差别一目了然。这说明边久的方法对了,也说明这个海拔四千多米的地方,只要方法正确,是可以植树的。

一抬头,边久无意中看到一个奇怪现象,有许多鸟儿在不远处的房顶上腾挪跳跃,爪子好像不敢挨地,刚一触及房顶就立马跳开,如此反反复复,却又不肯离开,可能鸟儿实在飞累了吧。但为何不安静休息呢?难道是鸟儿的爪子受伤了?怎么会那么多都受伤呢?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房屋都是彩钢屋顶,在高原的炽热阳光直射下,金属的表面温度是灼热甚而滚烫的,人手都不敢触摸,何况娇小的鸟类呢!而遍望四周,除了这滚烫的屋顶,没有其它可供鸟儿们歇脚的地方。因为没有树木!树木才是鸟儿们筑巢安家躲避风雨的天然家园,是飞累了中途休息的必要驿站。

当地人都知道,不远处的羊卓雍措圣湖中央有十几座鸟岛,栖息着无数鸟类。庞大的鸟群自然要时不时飞出来觅食,而它们飞到这有人迹有炊烟的地方,却连落脚的地方都找不到,那无可立足的艰难样子,看着真让人心疼。这当然不利于鸟类繁衍生息。而鸟语花香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标志,树木和鸟儿是天然的亲密朋友。或者说,鸟儿比人类更需要树木。对自然生灵有着朴素热爱的边久,不由得更加坚定了决心,要在这里植树造林,让这片荒秃秃的高地变得绿树成荫,成为人类宜居、鸟儿们喜欢的美丽家园。

边久园林和浪卡子县当即订立合同,对县城进行全面绿化,并负责对所栽林木持续管护五年时间。县里要求先栽种几棵松柏树。很快,边久选了九棵茁壮苗木,在县委县政府门口各栽两棵,县城街道上栽四棵,县林业局院子里栽种一棵,在他的丰富经验护持和悉心照料下,九棵树全都长势良好,那一树树苍翠生机,将珍贵的绿色,那象征着希望,寄寓着人类保护屏障的绿色生命,永远扎根在了海拔四千五百米的高地。

接下来,竹柳、左旋柳、红花槐、海棠等多年树种的大批量苗木也都陆续栽植到位,每棵树苗都严格按照边久实验摸索出的经验进行,丝毫不马虎,五六十天之后,后续栽种的各类大小树苗也都毫无意外地生根发芽,抽枝发轫,茁壮成长了起来,渐渐成林成荫,山南地区海拔最高的浪卡子县城就这样绿起来了!

一个西藏高原土生土长的个体园林老板,凭着一股锲而不舍、勇于探索、不畏艰難的精神,彻底改变了这片高地的环境绿化历史,这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啊!

边久理所当然地成了最受当地干部群众欢迎的人。现今,每每边久去浪卡子县看护检查他们公司栽种的树木,总有当地人争相请他吃饭,连县委书记和县长也都要自掏腰包请客,表达对他的由衷感激之情。

浪卡子绿起来了。边久欣慰地笑了,从此他的身上又多了个新的标识,老百姓口耳相传:边总插一根拐杖都能成活!边久闻言并不为所动,他依然一副淡淡的神情,坚守着“栽不活不要钱”这一庄重的承诺,在高原大地上播植着绿色希望。

13

人也可以是一棵遮风挡雨的树。

听边久聊他的创业历程,尽情处他自然流露心声道:“现在我的人生目标基本都实现了,随时死了,也都心安坦然,了无遗憾。”

深以为,边久是有资格说这样话的。

经边久亲手培育栽种植播的树木,早已无以计数,这些散居于水边、高山、道旁、田埂、人家、单位、园林等等各处的树木,无不寄寓着边久那朴素、纯真的赤子情怀,凝结着他的辛勤汗水,寄托着他的美好憧憬。持续开枝散叶、茁壮成长的树木,在改善生态、美化人们居住环境的同时,仿佛也在无言地替边久延续着生命。

事实上,边久天生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精神,只要生命不息,必然奋斗不止。他自己早已无形中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日益荫蔽福泽着他的乡邻亲友。

从扎囊县扶贫办了解到,十多年来,边久园林还充分利用天然的便利条件,用心培养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在生产中观察思考,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将学习所得理论知识即时化为现场实践指导,通过这种既科学、人性,又朴实、易行的教学培训方法,让一个个一无所长的青年人,成长蜕变为一技在手、不愁工作,且轻松享有高薪的家庭顶梁柱,相应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乃至精神面貌,都得到了彻底改善。边久园林这套培训模式和理念,使多少迷茫的乡村青年由此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轨迹。

这项自发的行为,间接地又为本地的脱贫攻坚和致富奔小康工程,贡献了一份不容忽视的力量。

2005年,三户村民从山里搬迁至边久园林附近落户,搬迁户本来就比较贫困,新来乍到一个地方,生活生产各方面显得很是困难。作为近邻,边久园林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对这三户人家承诺,他们的生活和灌溉农田所用水与电,边久园林都无偿提供,从一开始一直执行至今,十五六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边久园林所占地盘,是孟嘎荣村和充堆村两家的,在边久的倡导下,公司除了按时给两个村子交付租金,还时不时地给两地村民一些利惠,比如2015年,边久园林在租金之外,无偿赠送两个村子各一辆价值十多万元的皮卡车。平时这两个村庄浇地用水用电或村里栽树用苗等等,只要有求,边久一般都不会拒绝。

他始终践行着友好睦邻、慈怀对人、无私助人这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边久园林的员工随意聊天,总是会有意外收获,当了解到越来越多的美好事例,心里对这位农民个体老板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而边久依然一副平平淡淡的样子,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什么豪言壮语,更无什么响亮的口号来自我标榜,只是在默默地行动,在扎扎实实地干。有心于利益大众,有志于造福乡邻,有意于回报社会,这就是他所有作为最强有力的支撑,因为持之以恒而愈发笃定,因为坚持不懈而日益平常。

企业领导与时俱进地成长进步,也领导着企业与时俱进地发展壮大,企业的规模化效应又在与时俱进地推动和影响着社会,一个优秀企业与一方水土就是这样相互成就、互为补济、共同增益的。

没有高学历的边久,思想却一点都不落伍,他始终关心着国家的政策法规,这不仅助力他能够更准确及时地抓住有利的发展机会,也让他在思想上、行动上将个人发展与地方的需要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社会上的重大事情,企业必然参与其中。譬如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边久园林积极响应,在企业内筹措捐款达十八万多元。

回顾边久绿化园林有限公司持续经年的蓬勃发展态势,以及公司伴随各个发展时期对周边乡村群众的惠泽、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令人不禁赞叹,当年的地区林业局领导眼光之犀利、思想之睿智、决策之英明!而扎囊县政府领导人当年的敏锐与魄力,亦为成就边久园林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县委县政府长期以来对本土优质企业的鼎力扶持和帮助,贯穿于企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是企业健康成长和卓越发展最为坚实的支撑与保障。

14

为父老乡亲建造一座心灵花园。

多年来,边久园林自觉扮演着绿化使者的角色,无偿给当地学校、寺庙、村委会等单位提供绿化所需树苗,许多村民个人来讨要苗木,他也毫不吝啬,但无论公私,来拿树苗的人,边久必要跟对方立一个口头协议:“树苗拿回去栽好了养活了,不用给钱,如果没有好好管理让树苗死了,一定得把苗木钱送来!”有了这样一个交接仪式,即便只是口头上的,也会无形中提醒人们珍惜苗木、精心管护,间接提高了树木成活率,进而增进了人们对植树的热情。

在边久个性鲜明的感召力和数十年如一日的绿化理念影响下,以边久园林为中心的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当地的生态环境点点滴滴持续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得以美化,植树造林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高原大地上的绿色屏障在不断扩大、延伸,走向强壮。

如今的边久园林里,光四季常青的松柏树就有好几种,还有其他常青乔木,因而,冬天的时候园林里也拥有一抹醒目而强韧的绿色。春暖花开以后园林里就更美了,边久经理特意开辟有一块地方,栽种了一些苹果、桃子等果木,不为卖钱,只为春天能赏鲜花满园,秋天能有果子分享给员工。

园里的一批大树,边久也不打算出售,除此之外,他还在有计划地种植一些观赏性强的树木花草,一步一步实现着心里酝酿已久的另一个美好愿景——未来,他想把这个苗圃基地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美丽园林,作为乡亲们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让人们在这里可以轻松自在地游玩,有树可乘凉,有水流声悦耳,有景可怡心养眼,比大城市里的公园还要多一些原生态的独特魅力。说着,他眼前仿佛呈現出一个美好画面——男女老少围坐成一个个圆圈,面前摆着青稞酒、果品、糕点、饮料等美味食品,头顶是巨伞般的婆娑大树,脚下是茵茵绿草,周围鸟语花香,不远处有水流淙淙……

我注意到,这位质朴无华的藏族汉子心里总有一个超前的想法和明确的目标,指引着他心无旁骛地努力前行,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理想,这让他的人生活得简单而有成效,且在取得一个个成绩后,依然能够保持单纯、质朴的心性和思想。

“边总为何会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帮助了这么多的人,创造了这么大的社会价值?”

“是国家好。是共产党好。我是共产党员。”边久仍是平静干脆的语气神态,接下来,他忽然倾注了感情说道:“你发现没?这些年国家离老百姓越来越近了。以前是国家领导忙着国家的事,老百姓过着老百姓的日子,彼此间隔着遥远的距离,许多国家领导人直到换届,老百姓都不认识。而今,国家随时都在老百姓身边,各级地方政府随时都在为百姓办实事、谋福利,习总书记的亲切随和,西藏老百姓们都知道……”这生动鲜明而又亲切朴实的话语,正是一个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普通民众的真实心声。

边久绿化园林有限公司持续多年的蓬勃发展态势,对周边乡村群众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边久这位普通的基层共产党员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值得大书特书。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这个优秀农民企业家的优秀企业的发展壮大,富庶了一片地方,美化了一片天地,文明了一方乡野。

我想说——

高原大地上有这样一个赤诚爱树之人,何其幸哉!

扎囊县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何其幸哉!

身边同事们能与他为亲、为友、为邻,何其幸哉!

编辑导语:实现理想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梦想,再之后为这个梦想付出行动,天时地利人和若能占其二,则离实现梦想之日不远。主人公边久便将绿色的园林梦作为理想的种子,以近乎飞蛾扑火的姿态去实践这个梦,一路艰辛坎坷,终成就高原上的绿茵梦。本文作为报告文学,较为详实地反映了边久创业的历程和作为一名党员的企业家的担当。

责任编辑:索朗卓嘎

猜你喜欢

园林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北京园林》征稿启示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我们是新时代的园林人
园林之城——苏州
园林科研所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园林里的中国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