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美术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

2022-05-25薛汀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合作学习

摘要:在当今教育注重培养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探究欲,而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化学习则能通过项目引领,指向学习本质;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创意实践;通过公开展示,实现评价交流,让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建构知识脉络,掌握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雕塑创作;合作学习

近年来,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引起美术教师的普遍关注,它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在真实情境中整合各种资源,探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公开展示学习成果,并最终获得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其中的“真实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实性学习成果”等概念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高度一致。那么,高中美术教师应该如何借鉴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改进教学,重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基于情境和任务,组织学生运用项目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是一条可供借鉴的有效路径。

高中生正处于探究欲和好奇心旺盛时期,以往单纯的美术鉴赏教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探究性学习正适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需要。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雕塑这门课程提供了解决方案。尽管雕塑教学早已进入高中美术教材,但由于对材料和工具要求非常高,课程开设难度大,长期以来,雕塑课程一直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笔者认为,高中雕塑课程可以通过更改材料和主题的方法来进行创新和突破。于是微场景雕塑创作教学应运而生。

微场景雕塑创作教学旨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和掌握立体技能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人文思想,启发学生智慧,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提高他们的造型表现能力。本文以校本教材“寄情惠山”这一单元为例,简述项目化学习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成效。

一、项目引领,指向学习本质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将微场景雕塑创作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这种结合因为具有主题性、趣味性、人文性、教育性而深受学生喜爱。教师运用项目化教学,希望通过真实的项目任务指向学习本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脉络,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问题驱动,发散思维

有效的驱动性思维是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符合思维活动的真实性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学一开始,笔者便提出驱动型问题:“如何通过微场景雕塑创作让惠山古镇充满趣味?”这是一个撬动学生思维的问题。学生首先要思考诸如“什么是微场景雕塑?”“惠山古镇本来的面貌是什么样的?” “怎样才能够让创作充满趣味?可以通过加入雕塑人偶等方式吗?”“要不要把无锡的传统文化加进去?”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迁移,为后续的创作奠定基础。

(二)实地考察,深入探究

校本教材中提到的惠山古镇位于我校附近,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的园林、祠堂群等景观与自然山水交相辉映,别具一格,是无锡珍贵的地方资源,这里的风土人情、青山绿水是学生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春暖花开,正是学生外出采风的好时节。如果教师此时对所有同学设定的考察任务是一样的,就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需要。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惠山古镇的艺术特色,笔者提议,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自行分组前往古镇开展调查。于是,学生们根据各自的分工,迅速进入考察状态。负责写生的学生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古镇老房子的装饰;负责摄影的学生将园林山水等美景用相机记录下来;负责人文纪实的学生则来到惠山泥人博物馆,倾听讲解员讲述有趣的民俗故事。学生们考察后发现,要想成功创作出微场景雕塑,必须做到以下“三美”。

第一,色彩美。色彩搭配要参考国画中的“随类赋彩”;第二,主题美。设计的主题应该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解读生活,加深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的理解;第三,意境美。审美意境能够彰显惠山古镇“虚实相生”的造景特点。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提高了图像识读、文化理解等能力,也對本地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理解。

二、分工合作,完成创意实践

(一)讨论交流,确定主题

创作前,教师首先组织学生欣赏清代画家徐扬的作品《姑苏繁华图》,分析作品中街市的繁华景象和江南湖光山色相互融合的表现方法,引导学生挖掘本地传统艺术中的创新元素,学会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微场景创作中;其次,考虑到微场景雕塑的课时限制和制作难度,教师可将大场景分为几个小场景进行教学,每个小场景再细分为单元主题进行教学,比如有儿童在园林里爬假山,游客们在映山湖里划船,老年人在古镇河边喝茶,香客们在龙光寺祈福,学生们在体验非遗文化等;然后,教师可启发学生把各组采风的素材根据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加工,在作品设计时很好地展现出来;最后,各小组长带着本组的创意方案和场景构思与教师、同学交流,使微场景雕塑设计方案有创意,并最终决定创作以《寄情惠山》为题的微场景雕塑。

(二)体验技艺,步步为营

不同于一般雕塑多采用青铜或大理石等重型材料,微场景雕塑采用的是超轻黏土、锡纸、泡沫等易于操作的材料。超轻黏土具有超柔、超轻、颜色丰富、混色后效果好等优点,而且黏土作品完成后用吹风机吹过就会定型,操作方便,容易保存。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种材料组合制作,比如锡纸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石头,泡沫可以用来制作大场景中的草坪和池塘。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醒学生,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项目化学习中的必备环节,各小组成员要善于运用变通、混搭、迁移、添加等创作思路自由表达,重点关注作品对生活情怀的抒发。同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使用揉、捏、团、削、拍等技法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慢慢学会了用超轻黏土捏制人偶。他们用细铁丝搭建骨架,将人偶的躯干和头部用胶水拼接,并用刻刀、牙签等雕刻出人偶表情,根据人偶的角色对其面部颜色和神态进行调整,最后为它们穿上精心制作的服饰。还有些组员用锡纸制作出场景里的树木和太湖石,将锡纸揉成特定形状后,用美工刀将不需要的造型挖掉,充分保留了树木和太湖石的自然美感。学生们还将泡沫喷绘出草地和池塘效果,可谓是别具匠心。

(三)彰显个性,创意表达

微场景雕塑创作并非简单地凭借考察采风素材去临摹,而是通过意象再造其美,学生从“我是生活导演”的视角出发,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主观的表达,借微雕抒发情感。因此,在微场景雕塑创作中应当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基于意象再造之美的策略进行研究。意象是东方审美的一种表达方式。所谓“意象再造”,是一种文化回归,也是一种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文化精髓的提炼,其创意表现形式使视觉审美中的韵味变得实体化,因此,学生制作出来的作品需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体现出意象再造之美。

第二,注重在美术课堂中体现人文性、时代性的特点,注重微场景雕塑创作的育人价值。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如“怎样才能使微场景设计体现出最佳的视觉效果?”“在黏土人物、道具的制作过程中,怎样做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又能呈现现代的审美元素?”教师将类似的提问始终贯穿于学生创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融合中西审美,为己所用。

在搜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时,笔者着重要求学生们掌握几点:挖掘人物精神状态,体现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挖掘人物面部表情,注意形式美感;挖掘人物内涵特征,把握人物肢体语言的夸张程度。

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将整个微雕场景看作是一个人生大舞台,将其中的黏土人物看作是一个个演员,让学生进行富有生活情趣、充满创意的意象再造,想象着精彩的市井生活。之后,学生将制作好的小场景、小园林、人物、动物、植物等进行错落有致的摆放,使整个微场景雕塑作品层次丰富、空间通透,作品意象和神韵别具一格,最终完成整个微场景雕塑创作实践。学生在黏土人物的造型上充分借鑒了民间玩偶造型夸张而又不失创意的艺术特点,在场景的色彩搭配上强化了对比色的运用,充分展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由此可见,意象再造之美,解读再造是关键,创意表达是核心。一千多年前,袁宏道描写惠山的诗句“溪鳞呷雨层层浪,山碓舂云处处家。白石青松如画里,临流乞得惠泉茶。”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他笔下的惠山是那样恬静、优美。而微场景雕塑作品《寄情惠山》则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实、丰富的惠山。作品里的建筑、园林、流水、百姓、果树、动物等构成了极富江南古镇韵味的画面。微场景雕塑的创作,有助于提升学生以创造力拓展为目标的学科核心素养,整个创作过程步骤清晰明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打破了美术课只有鉴赏与绘画的常规模式,产生了新的视觉认知,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考察采风的元素结合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充分展开联想,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热情,其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在充满创新意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整体参与度非常高,自主设计的人物形象和体貌动态鲜活有趣,较好地诠释了“像雕塑家一样创作”的学习理念。

三、公开展示,实现评价交流

本次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公开展示,笔者通过举办展览和发布Vlog等形式来展示学生的微雕塑创作作品和过程性资料(考察采风的元素、主题效果图、鉴赏报告等)。公开展示学习成果,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微场景雕塑的魅力,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项目过程的回顾、分享与交流学习心得,促进自身对学习的反思。

(一)线上线下,同步展示

教师利用网络将学生的作品上传到一些线上平台进行展示,以供学生和家长交流。此外,在学校的怡美展厅还设立了专门的作品展区,展区的投影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学生创作的微场景雕塑作品和制作过程,展台上陈列着黏土人物、生活道具、园林树木等实物,各项目小组的组员担任解说员,向前来参观的师生、家长们介绍微场景雕塑创作的过程和感悟。其他年级的同学们参观后对他们的美术作品感到由衷的钦佩,这种出自同龄人的赞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此外,团队合作完成的作品也使学习过程更有意义。

(二)真实评价,促进反思

真实性评价是项目化学习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它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记录与成果考查,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帮助学生更清晰、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进度、回顾学习收获,教师针对每个学习环节设计了“评价量规表”,借此全面检测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探究深度,更好地把握其核心素养的发展阶段和水平。鉴于整个项目化学习是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的,因此评价量规表重点考查的是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成效,以此衡量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进步与成长,教师也从中进行记录观察和评价反馈并积累教学经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让项目化学习的过程变得透明、真实,而且能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成为学生终身持续发展的动力(见表1)。

在微场景雕塑创作的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像雕塑艺术家一样思考和探索,他们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雕塑创作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情境相联系,在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的同时更增强了文化自信。通过展示评价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比较、不断提高。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开展项目化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最终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郑娇娇.基于学术学科大概念的项目式学习设计[J].艺术评鉴,2021(7).

[3]俞晓霞.项目化学习方式在美术特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工艺美术,2021(2).

(责任编辑:李晶)

作者简介:薛汀,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合作学习
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化活动设计与思考
数学“项目化学习”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