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介入,让习作教学变清晰
2022-05-25吴雪梅
吴雪梅
习作,对于学生,尤其是那些阅读不广、生活体验不丰富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语文学习上遇到的最大拦路虎,苦思冥想,仍不得章法。那么,习作教学设计中例文的介入有哪些策略呢?
一、精准目标定位
例文支援学生习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忌笼统,试图用一篇例文产生多种功能。根据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合理介入,才能让例文发挥有效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中,“写具体”是关键目标。如何把语言写具体,也是学生在习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六上第三单元习作是写一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基于上述两点,本次习作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借助例文,学习通过环境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学生在观看《一个弯腰,感动全城》的视频后,大多数都能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把感动的原因写清楚。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更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呢?
笔者出示《穷人》中这段话: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这段环境描写,通过一连串的事物写出了屋内温暖舒适,与屋外形成鲜明对比。在运用例文对学生的习作支援时,聚焦把人物形象写丰满除了平时常用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比、串联式的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以下是学生修改习作后呈现的开头:
暴雨初歇,路面积水像是调皮的孩子迟迟不肯退去,大街上车来车往,水花四溅,行人唯恐避之不及,都躲得远远的。路口弯道的下水道口被树叶等杂物堵了个水泄不通,积水处没过了小腿,过往路人纷道而行,一名白发老人颤颤巍巍地弯下腰……
例文的介入,紧紧围绕着学生习作中的困难进行,让学生在活动有所悟,有所得,真正实现了习作知识向习作能力的转化。
二、找准介入时机
(一)作前介入。先援后写,是一线老师常用的方式。在帮助学生完成选材、审题、立意、构思等写作必备环节时,往往例文先行,让学生有一個鲜明的印象,加深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其次,当习作训练有一定难度,学生思路无法打开,一时无从下笔之时,亦可以借助例文解读,搭建支架,降低写作难度,启迪学生写作思路。
如执教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时,如何帮助学生精选素材,表达成长瞬间的顿悟呢?在作前提供例文《慈母情深》,阅读之后,学习作者用分解镜头的方式描写印象深刻的瞬间这种写作手法,引导学生通过镜头的梳理,帮助他们回忆当时的人事景物的同时,学会选取典型镜头,规避不加筛选,将所有过程全盘搬进作文的情形。
(二)作中介入。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困难,此时把握学情,例文介入,针对困难,分析片段,便能起到对症下药的良好效果。
在《那一刻,我长大了》一案中,学生在写作之前,虽已明确“写什么”,却不知“怎么写”,才能让文字的表述生动有力。为了帮助学生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借《慈母情深》为例,首先出示镜头中的句子,引导发现:其一,镜头连着写,其二,运用环境等描写,把镜头写具体。继而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采用这样的方式,把镜头写活,写立体。第三,学生依据例文实施自我评价。
习作过程中的例文介入,指向性更明确,切中“要害”之后,学生豁然开朗,效果显而易见。
(三)作后介入。习作虽结束,教学却仍在继续。班中学生写作水平不同,所呈现的作品及作后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部分写作小能手亟待验证写作效果,期待老师的肯定;有的捉襟见肘,磕磕绊绊才写完……作后例文的介入,在评比中,选出佳作,激发兴趣,或依据例文,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赏析,提高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将写具体聚焦在“写出触动”上,进一步体现“成长”这一主题,学生从下水文中获得知识,为写作带来更加多元的体验。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最艰辛”,例文怎样取舍,何时呈现,如何呈现,要根据教学目标依据学情选择最适切的时机介入,使其成为学生语篇构建中的典型范例,成为切磋、琢磨、拆分、组合的直接用件,在文本解读和表达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