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笔绘冬景激情颂济南

2022-05-24任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艺术美老舍

任文

关键词 老舍 《济南的冬天》 艺术美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北国冬天朔风凛冽,草枯叶落,白雪皑皑,按理说,人们不喜欢这个季节。但作者不写春暖花开,不写秋果累累,不写夏木葳蕤,偏从“冬天”着墨,让济南的冬天别开生面地呈现在读者眼界。这篇散文充满诗情画意,景情妙和无垠,语言生动优美,构思巧妙别致。从这篇散文中,可见作家谋篇手段的高明,可见描写艺术的精湛。阅读这篇散文就像享受豐美的精神大餐,又像沐浴春风、咀嚼橄榄般舒坦和愉悦,眼前浮现出幅幅优美的图画。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本文的艺术美。

一、彰显特征的构思美

每种景物都有个性特征,叙写的景物明目繁多,就要寻求一个共性特征。共性特征是景物表达的核心,是文章的总体基调。材料缺乏特征的统摄,就会散乱,让人读后不得要领。

本文在开篇说,济南的冬天,天气温晴,算个宝地。“温晴”点示出济南独有的气候特征。为了彰显这一特征,作者拿北平、伦敦、热带进行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多日照无风响的“温晴”特征。接下来,他笔下的各类景物都与这温晴的天气特征紧密相连,构成幅幅温暖晴明的济南冬天图景。如写济南周围是小山围着,像个摇篮,仅北边缺着口,这特殊的地形是造成冬天暖和的缘由。写济南老城、山水安适地睡着,写人们的含笑,均为冬天暖和所致。写人们由天上看到山上想到夜里或许山草会绿,明天或许就是春天,这是借人们的感觉印证“温晴”的特征。这里老城、山水、人无不涂上“温晴”的特征。后面写雪景也与“温晴”分不开,小雪过后,夕阳辉映,小雪仿佛“害了羞”,小山也显得很秀气。再写到济南的水,因为“温晴”,水不结冰,还冒热气,水色碧绿。再看空中、天上到处蓝汪汪,这都是因为“温晴”的呈现。作者描摹的幅幅图画,统一于“温晴”的基调,形成和谐一致的美感。

济南冬天的“温晴”是作者锐眼发现的客体外象,这外象是表现他心象(温情)的媒介。唯有心具温情的人,才能发现济南冬天的美丽可爱。作者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感情,他用深情的眼光打量和接纳大自然,把景物看成是对生命歌颂的载体。在景物中蕴涵着自己的主观情感、对生命的思考和审美感受。在他的眼下,小山成摇篮,小雪成花衣,村庄成水墨画,这一切呈现出生命的蓬勃力量。可见写景状物彰显特征、融注感情,文章就能散发魅力。

二、绘形状物的细腻美

写景散文,要把景物写得逼真,写出精气,传出神韵,必须精细描摹,把读者带入刻画的世界,这样才有感染力。作者不愧是语言大师,本文绘形状物十分细腻,从用词看,动词、形容词等的精准刻画;从用句看,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都造成了文句生动细腻的效果。

如,把小摇篮比喻济南城周围的山,并让小山充满情感,把济南城放在小摇篮里,轻声劝他“放心”,这里“准保暖和”。这让读者情不自禁地会想起婴儿在舒适的摇篮里,想起慈母对宝宝呵护的温馨画面。写薄雪覆盖下的矮小松树,像日本看护妇,这是用形象的比喻写矮松靓丽的风姿。写白色山尖给蓝天镶上银边,“镶”字勾画出蓝天和小山相连的旖旎弧线与靓丽轮廓,十分生动。小山雪白与暗黄相杂,犹如给山穿上水纹花衣。凝目而望,微风似乎撩动花衣,让你见到更美“肌肤”,这里化静止的雪地为动态的情景,“花衣”给人以一种美好的想象。那“肌肤”是什么,许是嫩绿小草,许是美丽小花。这里用比喻、拟人手法描写出山的色彩斑斓,突出山的秀美。薄雪在人含情脉脉的注视下,似乎忽然“害羞”了,这拟人化词语,不禁使人想起纯情少女粉面含春的娇羞神态,作者形象地写出阳光斜射薄雪泛出粉色的特点。作者还连用两个情态化动词“卧”,来形容山坡上的小村庄和房顶上的雪,把这种景象比作唐代水墨画,形象地写出了小雪之后城外远山的闲适安静,给人清新淡雅的意境美。再如,为了突出水藻的绿,说成是拿出了“终年贮蓄的绿色”,用“拿”字状写出水藻绿得逼眼,拟人化的语句,呈现出济南冬天的勃勃生机。写水不忍冻上绿色的植物,还想让那垂柳枝条在水里照相留影,作者让水柳情感化,写出了水的清澈、暖和及多情。结尾用把水天浑然相连的图景比作蓝水晶,突出了冬天清澈明亮的特点。

作者绘形状物十分细腻,都注入了对济南冬天热爱的情感。由于作者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借用修辞,避免了以原物写原物的枯燥,使熟悉事物变得新颖,使呆板景物显出生气,让人耳目一新。

三、敷色着彩的绘画美

绘画靠色彩和线条,才能给人立体感、图画美。艺术同理,写景散文要靠描形摹状和敷色着彩构成绘画美。本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唤起读者对声、态、色、光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在脑中呈现出幅幅形象美丽的画面。我们来看看本文的绘画艺术特色:

1.运用色调,以宾衬主。选取两种或多种色彩,分为宾主,以宾衬主。如开篇写自己在北平,见到冬天不刮风便感到是奇迹,读者会自然想到天寒地冻,朔风呼啸的萧瑟画面,这是用北平的凄寒之色烘托济南冬天的暖和之色;刚从伦敦回来,冬天能见到阳光就是怪事,又使读者好像看到伦敦雾霾重重的惨淡画面,这是用伦敦的晦暗之色烘托济南冬天的亮丽之色。作者还写热带地区日烈温高的可怖画面,这是用酷热之色烘托济南冬天的温煦之色。作者敷色于形,两色相较,便勾勒出济南冬天的天清地朗、阳光和煦的总体画面。

2.平列对照,相得益彰。选取的色彩在功能上互相平列,无主宾关系,以产生互相比照、相得益彰的效果,让形象更鲜明,情感更突出。如写山雪景色:矮树青黑,梢顶白花,青黑与洁白对照;白色山尖给蓝天镶上银边,蔚蓝与雪白对照;山坡或露出草色,或薄雪覆盖,是雪白与暗黄对照;夕阳映照,大地呈现少女般羞涩的粉色。这些色彩或白,或蓝,或青黑,或暗黄,或粉红,色彩斑驳陆离,色阶分明,互相对照,交相辉映。既描绘出雪后小山的光色和姿态,也凸显出动态感和情态美。

3.反复敷色,突出效果。本文敷色着彩方法很灵活,还根据景物色彩特征,扣住主色调,只用一种色彩浓墨重彩地描绘,以达到突出美感的效果。如本文对冬天水景“绿”的特征描写,着力渲染了济南冬天的“绿”:绿萍,绿藻,绿柳,让人自然联想到滋养这一切的水,感受到水里蕴蓄的绿的精神和活力。作者描绘出冬天的绿色世界,给人以纯净、明丽的色彩美,创造了色调清新的意境。

四、朴实风趣的口语美

本文语言凝练朴实,通俗风趣,普通话中又夹杂着北京风味的口语,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亲切自然,颇有韵味。

如开篇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覺得奇怪……”作者倒装语言,故意错位,既给人以新奇感,也显出似与老朋友闲聊家常的随意,十分亲切自然。一下子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把读者带入描绘的精彩世界。“请闭上眼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作者用客气的语气引导读者随作者一起去想象冬天老城的情景,而后用问句让你得出不言自明的结论,调动了读者情绪。“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这种自问自答式的猜测,能引起读者共鸣,调动人们的感觉印证济南温暖的特点。在作者看来,冬天是慈善的,“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口语语气说明了在冬天有温暖就足够了,突出了冬天温暖的可贵。“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名手画的吧。”作者用“也许”臆测这幅自然风景形成的“水墨画”的来源,显得那么亲切,无强加于人的意味儿,突出景物美丽至极。“最妙的还是下点小雪呀”“就是下小雪吧”,句尾带上语气词,给人以亲和感。还有冬天的“响晴”、天气的“响亮”、心中的“着落”等,文中这样的语象很多,词句无刻意雕琢感,直白自然,入心入情,十分亲切。

儿化音的运用也增加了亲切感。如“围了个圈儿”“缺着点儿口儿”,呼应了小山,表现其小,表达了作者对小山的深情热爱。“天儿越晴……照个影儿呢”,“天儿”展露出作者的好心情,“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写出了水的清澈,富有温情。还如“露出点儿粉色”“有的地方雪厚点儿”“一道儿”“冒着点儿热气”“下点儿小雪”“树尖儿”“一髻儿白花”“风儿”“卧着点儿雪”等等,这带有京腔儿化音,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更接地气,给人亲切温暖的感觉,也让文章充满清新爽朗韵味。

五、层次井然的布局美

济南老城,景色秀丽,美不胜收,要完美地将济南特色展现在读者眼界,得有个先后层次。本文层次井然,结构合理,承转自然。读来十分顺畅自然,给人布局优美的感觉。

首段,先用对比法总写济南冬天天气“温晴”的特点,然后在第②段承接上文写仅有阳光“算不了出奇”,那么什么才算是“出奇”呢?悬念的设置,自然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致。第②③段写了总体感受,并让读者俯瞰全城,了解济南全貌,明白形成温暖气候的地理因素;第④段开头先用一“妙”字统领全段,写薄雪覆盖的小山秀美。此段以空间为序:山上雪、山顶雪、山坡雪、山腰雪,各个细部的态、色、光一一展现出来。③④两段各有侧重,构成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冬山图;第⑤段将镜头由城内转向写城外山坡、村庄、房顶,写出了城外远山“水墨画”般的美。前面主要写了济南的山景,最后才把读者引到温暖的水边,用“那水呢”自然地引起对济南水的描写,写水按先低后高顺序写,先写水藻,再写杨柳。而后再用“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向上看吧”一句将读者视线带入空中、半空中、天上,接着又由高到低,转入写红屋顶、黄草山、灰树影。结尾一句收束全文,干净利落,让人无穷回味。纵观全文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内容衔接紧密,给人以布局美。

老舍先生的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代表着他的散文共同特色和写作风格。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受到美好意境的陶醉,感受到他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还能学习和借鉴他的写作技巧。

猜你喜欢

艺术美老舍
老舍的旧体诗
北平的秋
印象·老舍纪念馆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老舍的求婚
论黑格尔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